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1年,监测其血脂水平及治疗前后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及内-中膜层厚度的变化。结果:经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后患者TC、LDL—C、TG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减小,粥样斑块缩小。结论: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确切。并有减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稳定及缩小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复方丹参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及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CVHP)的变化情况。结果用药后6个月,观察组不稳定斑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VHP积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调整血脂代谢,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脑血流循环,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200例,予口服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IMT及血脂的变化。结果: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均能有效消退颈动脉斑块,IMT比治疗前显著缩小(P〈0.05);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5)。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亦可延缓或逆转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IMT的进展,有效安全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脑血栓颈内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脑血栓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对象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1周内、12个月检测血脂水平、谷草转氨酶(AST)及CK值、IMT。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组TG、TC、LDL-C水平、颈动脉IMT显著降低,而HDL-C明显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具有抗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脂变化特征及他汀类药物干预效果。【方法]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来本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血脂检查。颈动脉斑块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6个月后复查血脂、颈动脉超声。【结果】颈动脉斑块者103例。斑块组的血LDL-C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1)。宽块组治疗后,TC、LDL-C有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各种类型斑块较前均有明显减小(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脂变化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为显著特征,他汀类药对缩小斑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126例,予以阿托伐他汀20mg/d,于治疗12周及24周时,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脂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24周后,颈动脉IMT变薄(P〈0.05),血总胆同醇(TC)、甘油三酯(TG)、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P〈0.05),但在12周时,虽然TC、LDL-C明显下降,但IMT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中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长期服用可在降低血脂的同时有效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56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疗程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面积及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其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1)。结论根据临床观察,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使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延缓及降低颈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编码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和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脑动脉微栓子(MES)信号和颈动脉病变,同时测定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8(IL-8)的水平变化。结果相比于阿托伐他汀组,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组MES数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硬化斑块数量和颈动脉平均狭窄率均明显下降(P〈0.05),并显著调节患者血脂水平(P〈0.05),同时降低hs—CRP、IL-1和IL-8的含量(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稳定和逆转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降低血脂水平以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高频超声观察冠心病(CAD)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背向散射积分(IBS)的改善作用。 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CAD并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9例患者,利用高频超声血管技术检测阿托伐他汀对CAD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最厚处和最薄处IMT、不同性质斑块的IBS的疗效。 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2年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最厚处和最薄处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脂质型斑块IBS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纤维型、钙化型斑块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2年后,颈动脉IMT最厚处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改变(P>0.05),IMT最薄处显著增厚(P<0.05);脂质型、纤维型及钙化型斑块IBS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斑块、延缓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病程3个月以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治疗12周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及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1),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与非洛地平单用及联合对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原发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2例,随机分组为2组,实验组口服辛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和非洛地平5—10mg,1次/d;对照组口服其他类型降压药及辛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并分别监控血压、血糖变化及于人院后和6个月时检测血浆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结果实验组治疗后hs—CRP[(9.2±1.5)比治疗后(6.5±1.6)]mg/L下降(P〈0.05),且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IMT(1.25±0.13)比治疗后(0.97±0.15)mm下降(P〈0.05),且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颈动脉斑块积分(6.21±0.50)比治疗后(5.05-t-O.39)mill下降(P〈0.05),且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斑块检出率(84.5%)比治疗后(67.5%)下降(P〈0.05),且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相关分析表明hs-CRP下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指标改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非洛地平治疗可改善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2.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调脂作用。方法随机选择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所有病例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基础上,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研究组1 a后IMT缩小显著(P〈0.05),且TG、TC、LDL-C下降显著,HDL-C升高显著,P〈0.01。结论服用阿托伐他汀1 a可以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给予脑梗死首发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d及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对照组仅晚间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比较治疗12个月后2组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及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5.2%)显著低于对照组(19.0%),治疗组不稳定斑块率(24.1%)亦显著低于对照组(41.4%)。结论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后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复发率及不稳定斑块率,其在预防脑梗死复发事件上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从高脂血症患者中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74例,采用辛伐他汀20mg/d口服,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消退的变化、血脂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均有明显消退,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脂TC、TG和LDL-C有明显下降,同时HDL-C升高,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辛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效降低血脂,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经阿托伐他汀干预后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含量的变化。方法:测定18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及其相似总磷脂含量,并与10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18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和1年时的血浆溶血磷脂类含量,观察卒中发生情况。结果: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及总磷脂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均<0.01)。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1年时,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溶血磷脂酸和总磷脂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溶血磷脂酸和总磷脂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3个月卒中发病例数分别为6和3例,1年时分别为11和6例,阿托伐他汀组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含量显著升高,提示其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存在缺血性膜损伤。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均可显著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的冠心病患者常规行颈部彩超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58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 mg/d)和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 mg/d),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治疗后6个月时血脂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各种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6个月后,TG、TC、LDL-C、IMT均呈显著性下降(P<0.05),而HDL-C呈显著性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6个月后,TC、LDL-C呈显著性下降(P<0.05),IMT下降及HDL-C的升高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之间比较,40 mg/d阿托伐他汀较10 mg/d更能显著性降低TC、LDL-C水平及IMT(P<0.05),但升高HDL-C的作用差异无显著性。高剂量组中有1例患者于4个月时出现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复查后未达到正常值的2倍。结论:10 mg/d的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强度是不够的;而长期服用40 mg/d的阿托伐他汀,可以在安全及有效调脂的基础上,稳定并消退脂质斑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10MHz高频彩超研究及梗塞患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病变程度,以及药物治疗的前后对比观察。方法 观察106例脑梗塞患和50例非脑梗塞对照组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对比12例脑梗塞患颈动脉病灶中药治疗前后声像图的改变。结果 脑梗塞组内膜至中层增厚的发生率为86.8%,对照组18%(P〈0.01),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塞组发生率为77.3%,对照组18%(P〈0.01),脑梗塞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143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1次/d,每晚睡前口服。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个月测定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TC、TG、LDL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1例出现腹胀,不影响治疗,余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在于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择期行PCI的CA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组60例。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分别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 IMT)、斑块面积(plaque area, PA)。结果常规及强化他汀治疗组中的颈动脉IMT、PA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CI术后1个月:IMT,OR=0.62,95%CI (0.13-3.05),P=0.015;PA,OR=0.78,95%CI (0.09-1.69),P=0.041;PCI术后6个月:IMT,OR=0.58,95%CI (0.10-2.90),P=0.013;PA,OR=0.70,95%CI (0.11-1.78),P=0.035]。结论PCI围手术期给予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减少了CAD患者颈动脉IMT及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