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表现为剧烈的顽固性疼痛,可持续数月至半年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08年起将疼痛护理应用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护理中,减轻了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了其生活质量,促进了疾病的康复,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患者Treg/Th17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后遗神经痛持续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前生物化学指标,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不同病情程度患者Treg/Th17,分析影响带状疱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分析Treg/Th17对带状疱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统计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神经痛持续时间,分析带状疱疹患者Treg/Th17与后遗神经痛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轻度组Treg、Treg/Th17均高于中、重度组(P <0.05),Th17低于中、重度组(P <0.05);中度组Treg、Treg/Th17高于重度组(P <0.05),Th17低于重度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h17[■=3.916(95%CI:1.611,9.516)]、Treg/Th17[■=4.289(95%CI:1.765,10.423)]是影响带状疱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因素(P <0.05)。ROC曲线结... 相似文献
3.
带状疱疹常产生剧痛,疱疹后遗神经痛更使患者食不甘、寝不安,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我科从1996年初开始采用康络素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后遗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带状疱疹患者49例,后遗神经痛患者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带状疱疹患者24树,后遗神经痛患者2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32~87岁;对照组带状疱疹患者25例,后迫神经病患者1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对~77岁。起病后就诊时间最短2天,最长19天。疼痛发生部位:18例于面颈部,23例于胸腹部,7例于腰背部,4例于四肢。受损神经以面… 相似文献
4.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常见病。调查显示,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患带状疱疹;而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平均每2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患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的常见并发症是其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PHN对患者的睡眠、体力、精神情绪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据文献报道,高龄是发生PHN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四位一体疼痛管理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四位一体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皮肤病生命质量调查表(DLQI)评分。结果:护理8周后,两组患者的VAS、SAS、SDS及DLQI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位一体疼痛管理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从国内、外疼痛医学临床上看无疑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痛症之一,是公认的世界级疼痛性疾病。患者长期遭受剧烈疼痛的折磨而苦不堪言,不仅情绪低落,生存和生活质量严重降低,由于患者四处求医使得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工作和社交能力降低甚至丧失。合理选择药物和进行密切的监护,可使大约60%的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但约40%患者的疼痛仍未获得满意的缓解或难以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疼痛护理联合知识宣教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NRS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4例,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42例.常规组使用常规护理,联合组使用常规护理+疼痛护理+知识宣教.评价患者疾病认知、心理、疼痛、睡眠、生活、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联合组疾病... 相似文献
8.
9.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疱疹好转后,在皮损部位遗留下慢性、持续性神经疼痛的综合征。约10%的带状疱疹患者可并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尤以60岁以上老年、体弱、免疫力低下者为多见,临床表现为疱疹消退后仍有局部烧灼痛,针 相似文献
10.
带状疱疹是一种巾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缘冲经分布的群集疱疹性皮肤病,神经痛是奉病的主要特征之一,约30%~50%的巾老年患者于损害消退后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或更久。患者产生皮肤烧灼感及难以忍受的神经剧烈疼痛,致使患者失眠、烦躁、焦虑,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若护理不当,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我科对2004年1~12月收治的148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各45例,治疗周期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8周治疗,观察组治愈26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13例,总有效率为62.2%。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52,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较为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急性带状疱疹后的并发症,是临床治疗较棘手疾病之一.本文选用近年来有代表性的医学文章,从中医辨证治疗、针灸、外治以及综合疗法4个方面,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治疗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更高,疼痛更顽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002—2008年,我们收治60例PHN患者,采用静滴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73.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肯定,操作简单,安全无不良反应,值... 相似文献
15.
<正>为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的优势方法,笔者从2006年2月至2009年5月采用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纳入标准:①所有入选患者必须是经过本院或外院确诊的带状疱疹患者,并经过正规的治疗,疱疹已完全消退,遗留 相似文献
1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89-92
目的:研究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免疫球蛋白含量与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的患者,根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病情况分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组(VZV-PHN组)、带状疱疹-对照组(VZV-Con组);另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结果:VZV-PHN组、VZV-Con组患者血清中β-内啡肽(β-EP)、NT、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2的含量均显著低于Con组,SP、VGF、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IL-4、IL-6、IL-17、IL-2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TGF-β1、Ig G、Ig M、Ig 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Con组;VZV-PHN组患者血清中β-EP、NT、IFN-γ、IL-2、Ig G、Ig M、Ig 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VZV-Con组,SP、VGF、CGRP、IL-4、IL-6、IL-17、IL-21、TNF-α、IL-10、TGF-β1的含量均显著高于VZV-Con组;β-EP、NT与IFN-γ、IL-2、Ig G、Ig M、Ig A呈正相关,与IL-4、IL-6、IL-17、IL-21、TNF-α、IL-10、TGF-β1呈负相关;SP、VGF、CGRP与IFN-γ、IL-2、Ig G、Ig M、Ig A呈负相关,与IL-4、IL-6、IL-17、IL-21、TNF-α、IL-10、TGF-β1呈正相关。结论: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应答紊乱所引起的炎性因子、免疫球蛋白分泌异常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皮肤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皮损治愈后的慢性疼痛综合征,是急性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定义、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19.
20.
23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埃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2):232-234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人群的年龄构成,疼痛区域、疼痛级别、疼痛性质以及对PHN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5年来对武汉大学医院门诊PHN患者发放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研究,其中对118例PHN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结果 PHN年龄构成主要在58~78岁年龄段(66.5%);PHN疼痛区域主要集中在胸背(61.3%)、腰腿(25.7%)区域;PHN疼痛程度主要为1级和2级(55.2%、33.5%);PHN疼痛性质主要是发麻灼热和皮肤异样感(35.7%和40.4%)。对PHN治疗方面,物理治疗优于药物治疗(χ2=5.08,P<0.01)。结论 PHN患者主要为老年人,疼痛部位多位于胸腰部,疼痛级别较轻。治疗PHN最好以物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