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半暗带CT灌注图表现、病理基础及判定依据.方法选新西兰白兔42只,随机分组并制作脑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0.5、1、2、3、4、6 h进行CT灌注扫描,测量并计算缺血区rCBF、相对面积.取兔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缺血区rCBF随缺血时间延长不断下降.缺血中心区在缺血4 h前出现细胞水肿表现,4 h后出现细胞核固缩等不可逆转变表现;边缘区为细胞水肿表现.结论在CTPI图上缺血边缘区和缺血4 h内的中心区是可以恢复的缺血半暗带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半暗带(IP)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演变规律。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分为永久缺血组,0.5h、1.5h、2.5h和3.5h4个再灌注组。在0.5~24h内行T2WI、DWI及DTI检查,测定缺血灶不同部位的ADC、DCavg、FA值,计算病侧与对侧正常组织的相对值。结果:缺血核心与边缘区之间9~12h内的rADC和rDCavg、6h内的rFA有显著性差异(P〈O.05)。2.5h和3.5h再灌注组与永久缺血组组间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大鼠MCAO模型缺血灶ADC、DCavg、FA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IP存在时间窗为9~12h,再灌注的时间窗应小于2.5h。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缺血半暗带两种判定方法的一致性.方法采用GELightSpeed 16 MSCT对10例超急性脑缺血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和复查CT.采用两种方法判定半暗带,一种是计算半暗带阈值以判定半暗带(对比法),另一种是将CBV与CBF图上变化不一致的区域判断为半暗带(不匹配法).结果半暗带阈值(CBF%)为0.20~0.66,两种方法间一致性系数Kappa(K)为0.7877.ROC曲线显示对比法的诊断效能高于不匹配法.结论 CT灌注成像判定半暗带的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赵颖  牛膺筠  周占宇  袁春燕  孟岩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3):181-183,F0003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具有广泛神经活性的多肽生长因子,能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生长。有证据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治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分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其视网膜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设计:随机分组,验证性实验。 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材料:实验于2002-04/2003—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眼科病理研究室完成。选择健康Wistar大鼠28只,随机取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24只大鼠的左眼作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右眼作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 方法:生理盐水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采用前房加压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从玻璃体腔注人生理盐水12μ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从玻璃体腔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μL,4只/次。正常对照组不给药。分别于缺血1h再灌注1,6,12,24,48,72h6个时间点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凋亡细胞的表达,计算凋亡指数。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组织原位凋亡细胞检测结果。②各组大鼠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组织中Fas、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2的表达。 结果:①缺血再灌注大鼠不同灌注时间下视网膜组织凋亡指数的比较: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未见凋亡细胞。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于缺血1h再灌注1,6,12,24,48,72h6个时间点凋亡指数均明显降低,且再灌注12,24,48h时差异显著(t=5,362~5.595.P〈0.05)。②缺血再灌注大鼠不同灌注时间下Fas表达的变化: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几乎无Fas表达。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于缺血1h再灌注1,6,12,24,48,72h6个时间点Fas表达均明显降低,且再灌注6,12,24h时差异显著(t=3.954~9.327.P〈0.05)。③缺血再灌注大鼠不同灌注时间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2表达的变化: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2蛋白不表达。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于缺血1h再灌注6,12,24,48,72h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2表达均明显降低(t=4.125-15.641,P〈0.05)。 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显著抑制凋亡基因Fas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2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节细胞凋亡,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局部脑血流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动态观察了鼠须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体重250-350g。根据缺血时间分为缺血0.5,1.0,1.5,2.0,3.0,6.0,9.0,12.0h。采用鼠须栓塞法制做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氢清除法测定大鼠大脑中动脉供血中心缺血各时点大脑皮层rCBF变化,结果:12h组2只动物因吸入氢气过量致窒息死亡,其他全部动物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rCBF测定。缺血前rCBF为(149.77&;#177;6.76)ml/(100g.min),缺血30min下降至(106.94&;#177;7.21)ml/(100g.min),缺血6h降至(12.73&;#177;1.66)ml/(100g.min)。除缺血90min和2h点rCBF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外,其它各时间点rCBF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rCBF随时间渐趋下降,回归分析示与时间呈显著相关(r=-0.77,P=0.024),至缺血12h rCBF不能测出。结论:该研究为扩大治疗时间窗的保护性治疗提供了脑血流变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背景:巴曲酶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想药物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因此对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进行深入认识很有必要。目的:探讨巴曲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PAF受体基因(PAF-R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地点和对象:实验于2004-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研中心完成。选择40只健康Wistar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50g,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I组:假手术组;Ⅱ组为生理盐水组:Ⅱa为缺血6h再灌注6h组,Ⅱb为缺血6h组;Ⅲ组为巴曲酶组:Ⅲa为缺血6h再灌注6h组,Ⅲb为缺血6h组。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0)及再通模型。应用RT-PCR技术检测MCA0及再通后缺血半暗带皮质PAF受体基因表达,同时用ELISA检测对应血浆PAF值。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时间点各组缺血半暗带皮质PAF mRNA表达及血浆PAF值。结果:生理盐水组中再灌组及缺血组PAF值均明显升高,Ⅱa,Ⅱb分别为(1480&;#177;249)和(1052&;#177;199)ng/L,而PAF-RmRNA表达降低,分别为0.44&;#177;0.06和0.48&;#177;0.05,分别与对应假手术组比较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巴曲酶组中再灌注及缺血组PAF值均降低,为(848&;#177;80)和(743&;#177;105)ng/L,PAF-RmRNA表达增强(0.63&;#177;0.08和0.67&;#177;0.06),与对应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巴曲酶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中PAF水平,并且可能对脑缺血再灌注缺血半暗带皮质组织PAF-RmRNA表达有影响,以期为预防性干预提供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鲁宏  孙善全  胡惠  罗天友  吕发金  熊仁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55-7057,F003
背景:在组织学和细胞学上对半暗带的认识已取得了进展,而关于水通道蛋白(aquaporin-4,AQP4)与半暗带和磁共振成像相结合的报道不多。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在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中的表达规律。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健康Wistar大鼠35只,体质量300~400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栓塞组;栓塞组又分为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后15,30min,1,3,6,24h组,每组各5只大鼠。干预:对照组的大脑中动脉不栓塞,其余操作同栓塞组。在对照组术后30min、各栓塞组于栓塞结束时行脑部T1WI,T2WI和DWI扫描。采用刘梅丽等方法界定影像半暗带,计算影像半暗带和中心梗死区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ADC1和ADC2),将缺血脑组织进行红四氮唑(TTC)染色,并与DWI图像对比。取最大层面的影像半暗带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实验,用图像分析检测AQP4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影像半暗带组织病理观察结果。②影像半暗带和中心梗死区的相对表现扩散系数。③AQP4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对照组的DWI和T2WI未见异常,ADCR为(98.7&;#177;0.8)%,AQP4蛋白表达平均值为(7.9&;#177;0.5)%,基因表达平均值为0.5&;#177;0.06。栓塞后15min即在DWI上出现高信号;平均于栓塞后1.4h在T2WI显示高信号,ADC1在24h内始终呈下降趋势,在1h内迅速下降;而ADC2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在1h内AQP4表达迅速上调,1~24h仍缓慢增加,AQP4表达与ADC1呈显著负相关(r=-0.989,P&;lt;0.001)。影像半暗带与组织半暗带都具有相同的病理改变—细胞性水肿。结论:影像半暗带与组织半暗带是等值的,半暗带的病理基础之一是细胞内水肿,AQP4表达增强是缺血半暗带形成的重要原因,半暗带组织的ADC值下降可以间接反映AQP4表达上调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背景:多数学者认为广义的缺血半暗带位于严重缺血区周围的低灌注区,处于动态变化过程,能否成功挽救半暗带成为正常灌注区,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磁共振能够观察脑缺血的面积,但其数据不能直观地反映缺血时间和脑梗死面积之间的变化规律.目的:观察数学模型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半暗带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分为永久缺血组和神经保护剂组,神经保护剂组于造模成功后经鼠尾静脉注射临床常规神经保护剂灯盏花素注射液.在0.5~48 h内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测定缺血灶不同部位的表观弥散系数,计算病侧与对侧正常组织的相对值,即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缺血时间和梗死面积的函数关系式,并进行线性分析.结果与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即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在永久缺血组9~21 h时段3,4点时间(X)和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值(Y)呈负相关,且两者线性关系显著,回归方程分别为y=1.458 153-0.042 770 333x,y=1.510 346-0.037 141 333x.在1~6 h时间段均有r>0,P<0.05,故变量X与Y呈正相关,且线性关系显著.从24~48 h,1,2,3,4点的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值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提示1~6 h时间段是缺血再灌注鼠脑模型神经保护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观察大鼠超急性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缺血半暗带的演变,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 方法 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组(n=24)及假手术组(n=6).各组术后6 h内,每间隔1 h分别行CT灌注扫描及TTC、HE染色. 结果 缺血组CTPI表现:①梗死中心区CBF、CBV较对侧明显减低,M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CBF较对侧减低明显(P<0.05).②梗死中心区缺血1 h、2 h与3 h、4 h、5 h、6 h比较rCBF、rCBV及MTT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梗死中心区与IP区、周围正常组织区比较,rCBF、rCBV及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较周围正常区r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梗死中心区梗死面积随缺血时间延长扩大,1 h、2 h与3 h、4 h、5 h、6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不同样本之间梗死体积的差别与CBF减低的程度关系密切.假手术组:在CTPI及HE染色均表现阴性.缺血组HE染色表现:缺血1 h、2 h、3 h 血管间隙增宽,神经细胞水肿;4 h、5 h、6 h,神经核固缩,血管周围大量空泡状改变. 结论 CTPI检查无创、简单快捷,可以在超急性脑梗死实验中及时、准确显示梗死及IP的部位及范围,并定量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窗,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芪棱汤对线粒体介导caspase-9依赖凋亡通路的干预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从细胞凋亡及其信号转导通路角度,探讨芪棱汤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部分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芪棱汤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2、4、6、12、24和48h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再灌注24h脑皮质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形态改变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观察不同时间点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凋亡、细胞色素C(cyt C)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表达的变化。结果:芪棱汤对再灌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和再灌注24h组病理形态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减轻线粒体水肿,减少内部嵴断裂和基质颗粒的脱落,维持线粒体的基本形态,降低缺血半暗带区凋亡指数,减少cytC和caspase-9的表达。结论:芪棱汤对线粒体介导的caspase-9依赖的凋亡通路有干预作用,通过保护线粒体的形态功能,稳定线粒体膜,抑制cytC和caspase-9的释放和激活,降低细胞凋亡率,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其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部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经证实的16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先行CT平扫,选定感兴趣区行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经灌注软件处理,计算出局部血容量图(rCBV)、局部血流量图(r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P),并与对侧相应脑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CT随访或经MRI证实,所有病例联合头颈部CTA扫描。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其脑缺血侧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正常或轻度降低,存在半暗区;4例患者rCBV未显示病灶。1例患者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明显下降,经随访证实为脑梗死。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脑缺血灶部位和范围及推测半暗带区域、评估脑缺血预后,是一种最具潜力的脑缺血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灌注CT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15例伴有急性脑血管意外症状和体征的患者,起病至就诊时间约为5~20h。常规CT检查后立即行CT灌注检查,所有图像传送到独立工作站进行处理,并用CT Perfusion软件分别计算出下列参数图像:脑血容量,脑血流量,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造影剂达到峰值时间。结果 4/15例患者(发病时间均大于12h)CT平扫图像能隐约或能较明确地显示出脑梗死灶,CT灌注扫描的参数图像能够明确显示出病灶区;6/15例患者(发病时间均小于12h)平扫未发现脑梗死灶,但灌注cT检查均显示了参数图像的异常改变;5/15例患者平扫和灌注CT检查均未发现明显脑梗死灶。结论 脑CT灌注成像是一个新型的功能性影像学检查手段,能较好地评价脑的灌注状态,可理想地应用于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结合CTA在急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0例临床拟诊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患者,在出现症状1d内,依次进行16排螺旋cT常规平扫,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所有患者2~7d内复查cT平扫,观察cT平扫、灌注及血管重建图像。结果:首次CT平扫发现12例可疑脑缺血梗死灶,28例平扫未见异常,CTPI发现38例灌注异常,另2例未发现异常灌注区的患者复查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CT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42支,椎动脉狭窄16支,24例颅内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6例未见异常。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合CTA可以早期显示急性脑缺血病灶,区分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显示供血动脉情况,发现缺血病变原因,两者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硫氧还蛋白在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CT灌注及测量脑水肿程度,观察人硫氧还蛋白(RX)对局灶性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兔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栓塞6 h,再灌注18 h),将25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10只)和缺血/再灌注 RX组(10只),后者给予RX(0.75 mg/kg体重),其他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梗死后6 h及再灌注后18 h做CT灌注图像,计算脑梗死面积占同侧同层大脑半球面积的百分比;测量脑组织含水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应用RX治疗,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少,脑水肿减轻.结论重组RX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Apoptosis is thought to be importa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ischemia. The mechanism of apoptosis induction remains unclear but several studies suggest that it is preferentially triggered by mild/moderate 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s. We examined in cats whether induction of apoptosis after 2.5 h of uni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plus 10 h of reperfus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degree of cerebral microcirculatory disturbance.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over time of the disturbances of cerebral microcirculation in ischemic brain areas and evaluation of cytotoxic edema associated with perfusion deficits was achieved by using two noninvas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echniques: (a) high-speed echo planar imaging combined with a bolu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agent; and (b)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Apoptosis-positive cells were counted in anatomic areas with different severity of ischemic injury characteriz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and hemo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 The number of apoptosis-positive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anatomic areas with severe perfusion deficits during occlusion and detectable histologic changes 10 h after reperfusion. In contrast, in areas where perfusion was reduced but maintained during occlusion there were no detectable histological changes and significantly fewer apoptosis-positive cells. A similar number of cells that undergo apoptosis were shown in regions with transient or prolonged subtotal perfusion defici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poptotic process is induced in the ischemic core and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in the degeneration of neurons associated with transient ischemi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与Gd-DTPA相比较,探讨铁羧葡胺(Resovist)在大鼠超急性脑梗死MR灌注加权成像(MR PWI)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8 μmol Fe/kg体质量Resovist灌注组,B组为0.2 mmol/kg体质量Gd-DTPA灌注组,两类不同对比剂剂量的选择以在正常脑组织的MR PWI中获得相同的最大信号强度变化为标准.全部动物均于大脑中动脉栓塞1 h后接受MR PWI.重建PWI原始图像,获得病灶中心区以及脑缺血半暗带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形态图.比较两组各项参数变化并与病理检查及TTC染色对照. 结果 A、B两组大鼠在脑缺血中心区以及病灶边缘区(即影像半暗带)所获得的信号-时间曲线基本一致,相应各兴趣区的rCBV、rMTT及TTP值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的MR PWI中,与Gd-DTPA相比,Resovist同样有效,且所需剂量小,在脑灌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