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舟骨及月骨的滋养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0副完整成人骨骼标本观察100例舟骨及月骨的滋养孔情况;发现舟骨滋养孔最多集中在其腰部的背面,其次是在腰部的掌面,舟骨结节上也存有滋养孔存在,滋养孔平均最多数是在其腰部的中间部、月骨滋养孔最多处在其背面的远侧部,滋养孔最少处是在其背面的近侧部.  相似文献   

2.
成人月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材料和方法1.1 采用东北地区成年人月骨100例(左、右各50)性别不详.以南昌青云谱计量仪器厂生产的“人体骨骼测量仪”的直解规(精确度0.05mm),根据Martin的《腕骨测量法》进行测量.单位是mm.将月骨掌、背面各分成内侧、中间与外侧三等份.计算各份内滋养孔的数目,滋养孔以能插入 8号以上注射针头(口径为 0.75mm以上者)定为“明显”;能插入7号-71/2号注射针头(口径为0.65~0.75mm)定为微显;能插入6号-61/2号注射针头(口径为0.55~0.61mm者)定为“一般”:能插入3号-51/2号注射针头(口径为 0.25~0.54mm者)定为“不显”、由于各骨关切面形状不规则.故将其按印在纸上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三角骨微血管的灌注及观察,明确三角骨滋养孔的位置分布、骨内血管的走形,同时对三角骨微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 方法 利用明胶粉末和Pb3O4的混合灌注液,对12例标本进行灌注,灌注成功后通过Micro-CT进行扫描,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血管的重建,对三角骨滋养孔的分布、骨内血管的走形、血管直径及骨微结构进行测量及分析。 结果 三角骨近端掌侧、体部尺背侧以及远端背侧可见较恒定的滋养孔,其中近端掌侧为(1.42±0.51)支,体部尺背侧为(1.58±0.51)支,远端背侧为(3.25±0.87)支;近端掌侧的滋养孔直径较粗为(0.52±0.07) mm,其余依次为(0.48±0.11) mm及(0.48±0.12) mm;近端掌侧、体部尺背侧及远端背侧滋养孔直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骨近端掌侧的滋养血管向骨内的延续较深,维持一定骨内直径的同时与三角骨长轴平行;三角骨远端背侧的滋养血管较多,但延续入骨内的血管短浅。 结论 (1)三角骨近端掌侧、体部尺背侧以及远端背侧有恒定的滋养孔及滋养血管存在;(2)近端掌侧的滋养血管为三角骨的主要血供来源,其次是体部尺背侧的滋养血管;(3)三角骨背侧骨小梁的稀疏与背侧撕脱性骨折可能有相关性,但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月骨滋养血管灌注的Micro-CT扫描数据,研究月骨血供的解剖学特征,探讨月骨缺血坏死的解剖学机制。 方法 选用成人新鲜腕关节标本12例,红色氧化铅造影剂灌注血管后截取腕关节行Micro-CT扫描,并应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月骨血供,测量滋养血管解剖参数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月骨掌侧滋养孔径(0.62±0.11)mm,血管入口处直径(0.59±0.17)mm,较背侧(0.59±0.13)mm、(0.61±0.12)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月骨掌面滋养孔平均数(3.67±2.74),背侧面为(2.41±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型与II型月骨的平均滋养孔数、孔径及血管入口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月骨内滋养血管分布有3种模式,Y形50.0%(7例),I形35.7%(5例)和X形14.3%(2例)。 结论 月骨掌面血供丰富,损伤后容易发生月骨缺血坏死;月骨掌面尺侧近端的滋养孔分布集中,术中应尽量减少干预该区域的韧带和软组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月骨滋养血管灌注的Micro-CT扫描数据,研究月骨血供的解剖学特征,探讨月骨缺血坏死的解剖学机制。 方法 选用成人新鲜腕关节标本12例,红色氧化铅造影剂灌注血管后截取腕关节行Micro-CT扫描,并应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月骨血供,测量滋养血管解剖参数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月骨掌侧滋养孔径(0.62±0.11)mm,血管入口处直径(0.59±0.17)mm,较背侧(0.59±0.13)mm、(0.61±0.12)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月骨掌面滋养孔平均数(3.67±2.74),背侧面为(2.41±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型与II型月骨的平均滋养孔数、孔径及血管入口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月骨内滋养血管分布有3种模式,Y形50.0%(7例),I形35.7%(5例)和X形14.3%(2例)。 结论 月骨掌面血供丰富,损伤后容易发生月骨缺血坏死;月骨掌面尺侧近端的滋养孔分布集中,术中应尽量减少干预该区域的韧带和软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微CT (micro CT)扫描重建获得手舟骨内血管高精度模型,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选取3个新鲜上肢,从肱动脉插管并灌注铅丹造影剂,灌注结束24 h后解剖手舟骨。用micro CT扫描,构建手舟骨血管三维模型以观察手舟骨的骨内及骨外血管分布。结果 手舟骨表面存在一个连续的“Ⅴ”型血管区,自掌侧桡腕关节远端的韧带附着区到达手舟骨腰部桡侧,进一步折返沿背侧嵴向近端尺侧延伸。手舟骨桡侧腰部的“Ⅴ”型折返点和背侧血管较为密集。手舟骨桡侧远端结节内的骨内血管较为丰富,有3~5支骨内主干血管,来自于桡侧腰部和结节周围的骨外血管。而手舟骨近端尺侧的骨内血管只有1~2支主干血管,且行程较长。舟月骨间韧带内的血管没有发出骨内分支。结论 手舟骨表面存在一个连续的“Ⅴ”型的血管区。手舟骨桡侧腰部的“Ⅴ”型折返点和背侧血管较为密集,其骨内分支是手舟骨的主要供血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体腕骨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62岁男性、58岁男性、45岁女性),将右侧腕骨软组织剥离后,用慢速锯分别在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切取厚3 mm的骨组织标本。舟骨选取舟骨结节、腰部内外侧和舟骨体部,月骨选取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选取外层皮质不同区域,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个区域选取 5 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骨硬度值。观察不同骨骼间及骨骼内部不同区域的骨硬度值差异。结果 3具标本中共取得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标本切片18片,测量位点255个。腕骨不同骨骼骨硬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钩状骨(39.04±5.79)HV、头状骨(38.98±6.17)HV、舟骨(37.72±5.85)HV、大多角骨(35.89±4.75)HV、月骨(33.65±5.42)HV及小多角骨(31.82±5.54)HV,不同骨骼间总体骨硬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83,P<0.01)。舟骨、月骨内部不同区域骨硬度分布近似,舟骨结节、腰部外侧、腰部内侧和舟骨体部骨硬度分别为(37.07±5.77)、(37.51±6.39)、(40.00±5.64)、(36.31±5.47)HV,其中腰部内侧骨硬度最大,舟骨体部骨硬度最小,4部位间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9,P>0.05)。月骨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骨硬度分别为(33.57±3.61)、(34.58±6.04)、(35.47±5.24)、(30.97±5.88)HV,其中背侧骨硬度最大,远端骨硬度最小, 4个部位间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0,P>0.05)。结论 健康人腕骨不同骨骼间硬度各有不同,舟骨和月骨内部各部位骨硬度分布均匀一致。测量腕骨显微骨硬度值,了解其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腕骨微观生物力学性能,亦可指导腕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设计制作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状态下的腕部骨骼假体及建立腕部肌骨组织的有限元模型。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BPR-17010818。  相似文献   

8.
正常掌骨和近节指骨及其髓腔的X线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临床诊断、手外科的应用以及掌指关节假体的设计提供解剖学资料和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健康汉族大学生 186人 (男 90人 ,女 96人 ) ,进行双手后前位X线摄片 ,分别测量各掌骨、近节指骨的长度及髓腔长度、最窄处宽度及最窄处与相应掌骨或指骨轴长中点的距离 ,将所得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第Ⅱ~Ⅴ掌骨髓腔最狭窄段在骨干中点近侧约 3mm~ 8mm处。掌骨髓腔长度大约为掌骨长的 3/5 ,近节指骨髓腔长度大约为近节指骨长的 4 /5。掌骨髓腔长与掌骨长比值性别间有显著性差异 ;近节指骨髓腔长与近节指骨长比值中 ,除拇指外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研究对手矫形外科选择最适合的掌指关节假体和选择骨折内固定物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并测量寰椎侧块滋养孔的临床解剖学参数,为降低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中血管损伤风险提供参考。 方法 随机选取38例正常干燥成人寰椎骨标本,观察寰椎侧块滋养孔(以直径≥1.0 mm为判定界限)的形态、数目、位置;测量滋养孔最大横径、纵径、深度,滋养孔外缘到横突孔内缘之间的距离等。 结果 38例寰椎标本中,95%存在滋养孔,42%呈圆形、8%呈横椭圆形、45%呈纵椭圆形;5%无滋养孔;79%左右两侧滋养孔对称,16%不对称。滋养孔最大横径为(2.16±0.86)mm,最大纵径为(2.82±1.03)mm,最大深度为(1.75±0.71)mm,滋养孔外缘到横突孔内缘之间的距离(8.61±1.46)mm,各测量指标左右两侧无显著差异。 结论 95%的寰椎左右两侧存在滋养孔,且均位于寰椎侧块的中间区域,椎弓根螺钉通道处;临床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时,螺钉的直径可参考(8.61±1.46)mm;螺钉通道距离寰椎侧块内缘(1.73±0.7)mm。  相似文献   

10.
在制作一成人左上肢血管神经标本过程中,发现拇主要动脉变异合并掌浅弓异常,现报道如下. 异常拇主要动脉由桡动脉的腕背支在鼻烟窝处穿入第1骨间背侧肌的同时发出,走行于第1骨间背侧肌浅面,在第一掌指关节处发出3个分支,分别形成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和1支与掌浅弓汇合的动脉,其直径依次为1.78mm、 1.80mm、 1.02mm,由变异拇主要动脉发出的1支动脉绕过虎口在拇收肌浅面与掌浅弓汇合,全长4.38cm.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手腕部血管进行灌注,研究月骨滋养动脉与月骨缺血性坏死之间的联系,为临床更好地预防、诊治月骨缺血性坏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成人新鲜上肢标本8例,进行以下试验:(1)前臂血管灌注:在前臂近端断面解剖分离出肱动脉断端,将已经磨顿圆的针头插入肱动脉断端3~4 cm,冲洗血管内淤血,过氯乙烯乙酸乙酯溶液混合氧化铅填充剂分别隔2 h、4 h、6 h、8 h各补充灌注1次,灌注结束将标本置于4℃冰柜冷存24 h后,CT观察月骨滋养动脉分布情况。(2)尸体解剖:显微镜下解剖游离桡动脉发出的腕掌支,然后暴露尺动脉并向远侧追踪尺动脉掌深支,继续探查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成的掌浅弓,并拍照记录。解剖前臂背侧:显露掌背皮动脉及腕背浅层血管网,游离行走于其内的桡动脉,并向远端追踪其走行,显露桡动脉腕背支、尺动脉腕背支、骨间前动脉腕背支。(3)肉眼观察月骨血管孔的分布、数量,并测量血管孔的口径。标本主要血管解剖完成并且拍照后,根据滋养孔大小、位置分别做好记录以备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月骨的血供来源于腕掌、背侧动脉网。掌侧的动脉是月骨的主要血供来源;(2)月骨与周围腕骨多是关节软骨相接触,缺乏骨膜和肌腱附着,其血液供应主要依靠腕前韧带的滋养血管;(3)月骨掌侧面血管孔数为(2.13±1.13)个,背侧面为(2.00±0.76)个。结论 (1)月骨掌侧面大、中孔相对较多,背侧面小孔较多,且掌侧面血管孔多数分布于内侧区;(2)月骨骨折线越靠近掌侧极,其发生缺血性坏死可能性越高;(3)月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时需避开月骨掌侧面内侧区。  相似文献   

12.
<正> 观察测量106只手骨,滋养孔1孔者占94.2%,二孔5%,多孔和无孔0.8%,一、二掌骨孔位于内侧面最多,二、三、四掌骨孔位于外侧面多,无位于背侧者。孔方向除第一掌骨向远端外,其余向近端。骨长度以第一掌骨最短,第二至五依次渐短;横径第一掌骨最大,第二、三相似,第五大于第四;前后径由第一至五渐次变小,上述情况与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测量了210对共420侧成人干燥上肢长骨标本,观察了各骨干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 1.肱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方向均较恒定,420侧中无一例缺如,其中以一孔者居多,占80.56%,距肱骨上端平均距离为15.77厘米,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滋养孔在纵向上多集中在肱骨的中1/3,占90%以上。在横向上分布多集中在内侧面和前内侧面,共占81%以上。肱骨滋养孔的方向均向肘。 2.桡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方向较肱骨更恒定,一孔者占97.10%,距上端距离平均为8.91厘米,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滋养孔在纵向上多集中在中1/3,占61.80%,上1/3者占36.90%,在横向上多集中在前面和内侧面,共占79.15%。桡骨滋养孔方向全部向肘。 3.尺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和方向也较恒定。一孔者占94.30%,距上端平均距离为9.81厘米,多位于中1/3,占78.02%,位于上1/3者占21.80%,横向上多集中在前面和前内侧面,二者共占76.26%。尺骨滋养孔的方向全部向肘。  相似文献   

14.
桡、尺骨滋养孔和滋养动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测量了成对桡骨246侧,尺骨224侧,包括两骨的长度、中点矢状径、横径和周径。观察了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大小和方向。桡骨滋养孔呈单孔的占92.68%。在纵向上多数集中在桡骨上、中1/3交界附近,指数平均为35.03;在横向上通常位于桡骨体前面(占64.84%)或前缘,部分滋养孔位于骨间嵴或桡骨后面。两侧桡骨滋养孔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对称的出现率为35.77%。滋养孔的口径中等,方向均通向近端。尺骨滋养孔具单孔的占89.29%。在纵向上多数集中在尺骨上、中1/3交界略偏下方的邻近区域内,指数平均为37.98;在横向上通常位于尺骨体前面(占88.84%)或前缘,位于骨间嵴或后面者极少。两侧尺骨滋养孔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对称的有40.18%。滋养孔口径中等,但较桡骨者稍大,方向均通向近端。二、解剖桡、尺骨滋养动脉各100侧,测量了滋养动脉的长度、口径、起始高度,观察了它们的起点和行程。桡骨滋养动脉起自骨间掌侧动脉的最多(占71.84%),其次起自骨间总动脉、尺动脉、桡动脉及正中动脉。桡骨滋养动脉的长度平均1.80厘米,起始段外径0.84毫米,由起点至肘关节线的距离为8.58厘米。尺骨滋养动脉起自骨间掌侧动脉的占38%、尺动脉的占25%、尺侧返动脉的占28%,其余起自骨间总动脉和骨间背侧动脉。尺骨滋养动脉的平均长度2.24厘米,起始段外径0.87毫米,由起点至肘关节线的距离为6.76厘米。桡、尺骨滋养孔在横向上的位置,与滋养动脉的起点显示一定关系,发自骨间掌侧动脉的滋养动脉,多进入桡、尺骨前面、骨间嵴及其附近的滋养孔,起自其它动脉者多进入桡、尺骨前面和前缘的滋养孔。在事先经动脉注入造影剂的骨标本X线照片上,观察了桡、尺骨滋养动脉在骨内的分布,以及骨膜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5.
腰椎侧面节段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为腹腔镜下腰椎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50侧成人尸体标本腰节段血管的走行及分布,测量相邻节段血管间距、交感干至椎间孔的垂直距离、椎体侧面中点处椎间盘上下缘至相邻节段血管的距离。结果:腰节段动、静脉较恒定地走行于椎体侧面中间浅沟内,大多数有交通支伴行。在椎间隙侧面,上、下位腰动、静脉、交感神经与腰丛之间构成了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安全区”最小面积为27.90mm×27.18mm。结论:(1)腰椎侧面的节段血管走行与分布较为恒定;(2)在腰椎间隙侧面存在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3)腹腔镜下行腰椎融合术时,通过“安全区”植入融合器可减少对血管、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带血供的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上肢标本各1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据此设计带血管的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的手术方式。结果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进入肌肉前分出2个分支,分别由肌肉的上下1/3处进入肌肉;远端肌支横径(1.5±0.2)mm,可无损伤分离长度为(2.8±0.3)cm,足够到达受区,其营养血管发自第1或第2掌心动脉,起始处直径为(0.8±0.3)mm。结论带血供的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指对掌肌功能的术式具有可行性,该术式实用性、有效性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在38侧防腐后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和200侧东北出土的干燥成人胫骨进行胫骨骨膜血供研究的同时,观测了胚骨滋养孔和滋养动脉。现报告如下。 一、胫骨的滋养孔 在200侧胫骨上共发现滋养孔207个,1孔者193侧,占96.5±1.3%,二孔者7侧,占3.5±1.3%,距胫骨上端距离平均120.9±12.0mm,位于后面者199侧,占99.5±0.5%,仅有一侧位于其外侧面,距腔骨平台198mm。  相似文献   

18.
椎板侧方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后正中经椎板侧方入路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显微外科解部学基础。方法:20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观测横突间韧带厚度、前后方血管和腰神经前支走行。结果:横突间韧带厚度0.60~1.39mm;L3~5节段动脉前支及伴行静脉90%以上位于相邻横突间韧带腹侧上1/2处,横突间韧带背侧中1/3处有一恒定节段动脉分支;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18.9°~39.2°,下位横突的副突处距前方走行腰神经前支距离为5.63~8.05mm,椎弓峡部侧缘至腰神经前支的距离为1.73~3.64mm。结论:横突间韧带是该入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熟悉其应用解剖对手术治疗极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骶髂关节周围解剖和CT重建进行研究,明确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固定的安全区。 方法 选15具成人尸体骨盆,做以下测量:L4、L5神经前支到骶髂关节线的水平距离及到骶骨翼的垂直距离;L4、L5神经根从椎间孔到真骨盆缘的长度及其中点直径;在CT冠状位二维重建中测量:骶髂关节切线与矢状面的夹角;骶髂关节骶骨侧宽度。 结果 L4、L5神经根从上到下距离骶髂关节线的距离逐渐减小,最宽处分别为(2.1±0.2)cm和(2.6±0.2)cm,最窄处分别为(1.2±0.2)cm和(1.5±0.2)cm;L4神经根距离骶骨面的垂直距离从上到下也是逐渐减少,最高处约10 mm,最低处则紧贴骨膜,L5神经根前支则全长紧贴于骨膜;从出椎间孔到真骨盆边缘L4神经根的长度为(7.4±0.8)cm,其中点直径为(2.7±0.8) mm;L5神经根的长度为(3.9±0.5)cm,其中点直径为(7.3±1.4)mm;CT重建中观察结果:骶髂关节面与矢状面的角度约为30度;骶髂关节线到椎管外侧缘的距离从上到下逐渐减少,最宽处3.3 cm,最窄处2.3 cm;到椎间孔外侧缘的距离较为恒定,约2 cm; 结论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的安全区:钢板应置于骶髂关节的中、上部,上钢板向骶骨侧剥离不超过2.5 cm,下钢板向骶骨剥离不超过1.5 cm,螺钉内倾30°植入。  相似文献   

20.
腓骨的研究     
目的 提供腓骨测量及形态观察的地方性资料。方法 采用 2 1 4例内蒙古通辽地区出土的成年人干燥腓骨标本 ,使用游标卡尺、卷尺、粗细不等的铜丝肉眼观察。结果 腓骨最大长为 (33 2 3± 2 52 )cm ,腓骨骨干中部周长为 (3 97±0 51 )cm。滋养孔数目单孔者为 56 0 7% ,双孔者为 2 9 9% ,3孔者为 1 1 68% ,无孔者为 2 34 % ;滋养孔距腓骨下端的距离 :第 1孔为 (1 8 1 3± 5 0 5)cm ,第 2孔为 (1 4 2 4± 4 2 4 )cm ,第 3孔为 (1 2 99± 4 94)cm ;滋养孔在腓骨纵向上的位置于中段上份者 1 2 8个孔占 39 62 % ;滋养孔在横向上的位置于后面者多 ,计 1 67个孔占 51 70 % ;滋养孔方向多数通向远侧 ,计 2 68个孔占82 97% ;滋养孔横径 :第 1孔为 (0 45± 0 2 4 )mm ,第 2孔为 (0 42± 0 2 )mm ,第 3孔为 (0 32± 0 2 1 )mm ;滋养孔指数 :第 1孔平均值为 54 7,第 2孔平均值为 42 7,第 3孔平均值为 39 1。结论 本组腓骨最大长与中部周长之间有高度相关性 (P <0 0 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