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摘除椎管内肿瘤,同时行颈椎侧块或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颈椎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该手术方法治疗颈椎椎管内肿瘤8例.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早期(3周以内)可下床活动,无一例出现眩晕、颈痛、头痛等颈椎不稳的表现.随访6个月~2年未见后凸畸形发生,颈椎活动不受限制,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 结论经后路全椎板切除同时行经颈椎侧块或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管内肿瘤,能够维持手术后颈椎的稳定性,防止远期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高位颈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颈椎椎体肿瘤临床特点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椎体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3例颈椎椎体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成人颈椎椎体肿瘤以恶性肿瘤居多;男性较女性多发;下颈椎椎体为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尤其是C5,6节段;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局限性疼痛。结论:颈椎椎体肿瘤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注意与其它疾病相鉴别。ECT有利于早期诊断,而MRI对颈椎椎体肿瘤诊断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4.
脊柱肿瘤约占全身骨肿瘤的5%,因其解剖结构复杂,长期以来刮除或囊内切除术仍是临床普遍应用的手术方法。1968年,Lievre等首先报告对一例L4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了全脊椎切除术。随后,Stener和Johnson对脊柱肿瘤患者进行了全脊椎分期切除手术。Roy-Camille等最先报告通过单一后侧入路进行脊柱肿瘤切除术。此后,又有多位医生进行了相当成功的椎体切除或全脊椎切除术,但他们都是以刮除或囊内切除的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颈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我院于 1993年 7月~ 1997年7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颈椎管肿瘤 19例 ,就其诊断方法及治疗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讨论。临床资料 本组男 11例 ,女 8例。年龄 4~ 6 8岁 ,平均 39 3岁。病程 :发病至就诊时间 2 0d~ 6年 ,平均 2年 1个月。其中 1个月以内 2例 ,1个月~ 1年8例 ,1~ 2年 3例 ,2年以上 6例。主要表现为枕颈部、颈肩部疼痛或不适 ,四肢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首发症状根性痛者 6例 ,四肢感觉、运动障碍者 13例 ,其中上行性神经损害表现 6例 ,下行性神经损害表现 7例。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 Sequard综合征 ) 6例 …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总结上颈椎原发肿瘤全脊椎切除术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方法:2005年3月~2013年7月采用分块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上颈椎原发肿瘤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17~70岁,平均39岁。病变节段:C2 11例,C1、C2 2例,C2、C3 10例。21例患者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其中脊索瘤10例,软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7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1例,骨母细胞瘤1例。2例患者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不符,其中1例术前穿刺活检提示为骨母细胞瘤,术后病理确诊为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术前病理检查提示为骨巨细胞瘤,术后病理诊断为低度恶性梭形细胞肿瘤。均行分块全脊椎切除术,手术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前路分颌下、经口或劈下颌骨入路三种方式;后方重建方式为枕颈固定,前方为钛板和自体髂骨块、钛板和钛网或单独异形钛网固定。术后辅助Halo架外固定。19例患者于围手术期行放射治疗,其中术前放疗8例,术后放疗11例。统计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结果:8例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包括一侧椎动脉损伤5例、脊髓损伤1例、硬膜撕裂2例、喉上神经损伤2例。12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钛网前移压迫气管引起气道梗阻死亡和口咽粘膜感染大出血死亡各1例,迟发性椎动脉破裂出血1例,深部伤口感染6例,咽后壁粘膜延迟愈合6例、不愈合2例,肺炎4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内固定失败3例,植骨吸收内固定松动5例,植骨融合于倾斜的位置3例。结论:上颈椎原发肿瘤全脊椎切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并发症为术中椎动脉损伤、术后咽后壁伤口感染及后期内固定移位等。  相似文献   

7.
上颈椎肿瘤手术治疗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颈椎肿瘤手术治疗2例贾维东1张作咏1黄建国1丁惠强1上颈椎肿瘤因病变部位高,邻近延髓,手术显露困难,出血多,易发生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如高位截瘫、呼吸循环障碍等,曾被视为手术禁区。近年有一些报告,但经验不多。我院1990年2月~6月收治2例,局麻下手术...  相似文献   

8.
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3年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34例。根据患者术前MRI设计颈椎哑铃形肿瘤的MRI分型。将颈椎哑铃形肿瘤按MRI分型设计分为4型,Ⅰ型:肿瘤跨椎间孔生长,主体位于椎管内;Ⅱ型:肿瘤向后方结构破坏性生长;Ⅲ型:肿瘤跨椎间孔生长,主体位于椎管外,其中Ⅲa型为椎动脉被推挤移位但未被肿瘤包绕,Ⅲb型为椎动脉被肿瘤包绕;Ⅳ型:肿瘤侵及前方椎体,其中Ⅳa型为肿瘤侵及椎体<1/3,Ⅳb型为肿瘤侵及椎体≥1/3。结果依据MRI分型,本组患者中I型7例,Ⅱ型9例,Ⅲ型13例,Ⅳ型5例。行单纯扩大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27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7例。结论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脊柱骨折十分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5%~6%,脊柱骨折可以并发脊髓损伤特别是颈椎骨折脱位损伤脊髓引起截瘫的可能性比较多能严重致残甚至丧失生命。本地区(新疆和田地区)核桃产量比较多,核桃是和田的特产,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因核桃树枝松脆,容易断裂,农民每年采摘过程中,从树上摔下导致脊柱损伤病例较多,最多见的是胸腰椎骨折并截瘫。  相似文献   

10.
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收治胸腰椎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0~77岁;Tomita分型,Ⅲ型1例,Ⅳ型3例,Ⅴ型2例;T3 1例,,T8 2例,T9 1例.T11 1例,L1 1例;骨巨细胞瘤1例,椎体单发骨髓瘤1例,转移性腺癌4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D级1例,E级3例.均应用改良弧形骨刀行一期后入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同时采用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前方重建,并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0~270min,平均230min;失血量1100~3000ml,平均1400ml.随访6个月~3年,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术前VAS评分平均8分,术后平均2分,平均下降6分;术前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中1例由Frankel B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1例骨巨细胞瘤于术后15个月局部复发,再次手术;1例胃癌转移瘤患者术后14个月因多器官转移死亡;其余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存活,植骨融合良好,无钛网移位及脊柱失稳,无断钉、断棒现象,无局部复发.结论: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胸腰椎肿瘤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降低脊柱骨肿瘤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自 1998年 12月至 1999年 7月 ,我们对 5例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行颈椎后路椎板单开门椎管内肿瘤摘除术 ,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3例 ,女 2例。年龄 15至 79岁。病程为 1至 3年。首发症状根性痛者 1例 ,肢体麻木无力者4例。按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 :B级 2例 ,C级 2例 ,D级 1例 ,出现Brown -Sequard征 1例。 5例均表现为上肢无力或乏力 ,肌张力增高 ,膝反射和踝反射亢进 ,Hoffmann征阳性。下肢肌力 1级1例 ;2级 1例 ,大小便失控 ;3级 3例 ,蹒跚步态。术前 5例患者均作MRI检查示椎管占位性病变 ,部分…  相似文献   

12.
颈椎管狭窄伴颈椎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颈椎管狭窄伴颈椎脊髓损伤者,选择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加关节突间植骨术,具有确切的适应证。我院从1991年~1995年6月共收治此类病人14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1例,女3例,年龄18~78岁,平均417岁。颈部摔伤9例,砸伤5例。就诊...  相似文献   

13.
上颈椎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4.
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手术治疗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的手术方式及钛网椎管重建的效果.方法 2002年3月至2008年9月手术治疗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6~76岁,平均38岁.术前神经功能Frankle分级,B级3例,C级8例,D级11例,E级4例.16例行半椎板切除(半椎板组),10例全椎板切除后行钛网椎管重建(全椎板组).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26个月,记录术后神经恢复及植骨融合情况.确认植骨融合后(术后6个月),对半椎板组和全椎板组病例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神经功能恢复Frankle分级均有改善.术前Frankle分级B级3例,术后提高到C级;术前C级8例提高到D级;术前D级11例提高到术后E级10例、D级1例.全椎板组钛网表面植骨块与上、下椎板融合,术后脊柱稳定,未发生畸形.半椎板组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2.2±2.3,全椎板组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4.3±2.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半椎板组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1.3°±1.2°,全椎板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9.2°±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P<0.05).结论 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体积小位于椎管一侧,适宜选择半椎板切除.对于需要行全椎板切除的病例,内固定及钛网椎管重建加植骨,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方式。方法:1993 ̄2003年我院治疗各类胸腰椎(T5 ̄L5)肿瘤患者72例,其中全脊椎切除、随访2年以上、没有肿瘤复发和转移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者12例,骨巨细胞瘤9例,单发浆细胞性骨髓瘤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一期前后路联合全脊椎切除11例,次全脊椎切除1例,以5种不同方式重建,分别为前路内固定加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ASP)5例、前路内固定加后路多节段Luque环内固定(AMP)4例、单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SP)1例、单纯后路多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MP)1例、单纯前路内固定(A)1例。观察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植骨融合情况、有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等并发症。结果:随访2.5 ̄13年,平均6.6年。ASP方式重建的5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7°,平均2.4°,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1例因术中损伤终板而出现人工椎体轻度下沉。AMP方式重建的4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9°,平均5°,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或下沉;其中1例术后1.5年植骨融合后取出后方固定,仅保留前方固定,出现植骨骨折及后凸畸形。SP或MP方式重建的2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分别丢失12°和13°,植骨块均骨折。次全脊椎切除A方式重建的1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无丢失,植骨融合且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结论:本组病例较少,但初步可以看出ASP和AMP是全脊椎切除后坚强的重建方式,能够使植骨顺利融合,防止Cobb角度丢失。但ASP能够减少固定节段、保留运动单元,是更好的固定方式。SP和A不宜单独应用于全脊椎切除后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16.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上颈椎全切除术治疗上颈椎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上颈椎全切除术治疗上颈椎肿瘤的疗效。方法5例上颈椎肿瘤患者一次性行前后路肿瘤切除术,先行后路肿瘤切除、Cervifix内固定枕颈融合,再行前路劈开下颌骨经咽入路肿瘤切除术。结果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根据Frankel分级,3例由术前D级恢复到E级,1例由术前C级恢复到D级,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1例术后30个月复发。结论应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上颈椎肿瘤切除术,可清楚显露上颈椎肿瘤,便于较大范围肿瘤切除,彻底减压,重建上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正>全脊椎整块切除(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为脊柱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方向,是骨肿瘤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虽然TES技术越来越受推崇,但是仍然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其近年的进展作一综述。1脊柱肿瘤整块切除的意义脊柱肿瘤切除方式包括囊内/病灶内切除、边缘切除、广泛切除[1]。由于脊柱结构中脊髓、马尾、神经根的阻挡,使得脊柱肿瘤的广泛切除难以实现,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6例上颈段哑铃形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外科分期、手术入路、切除方法、内固定重建技术及疗效。肿瘤性质包括神经鞘瘤33例,神经纤维瘤9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依据前期设计的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外科分期方法,Ⅰ期8例,Ⅱ期24例,Ⅲ期9例,Ⅳ期3例,Ⅴ期2例。经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36例,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10例。39例采用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3例采用前后联合固定,4例未行内固定。结果 1例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压迫止血。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9例,2例继发颅内感染,经相关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6~125个月,2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于术后8个月、14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后21个月、38个月因肺部转移导致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未见复发,随访仍在持续进行中。结论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具有相当的难度与风险,外科分期系统有助于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经后外侧入路或联合前方入路可实现肿瘤切除与重建,应注意相关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颈椎管哑铃型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切除颈椎管哑铃型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4例颈椎管哑铃型肿瘤。结果 全切肿瘤12例,次全切l例,大部切除l例。术中椎动脉保护完好,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有9例随访6个月至18个月,无一例复发及出现颈椎不稳的表现。结论 此术式不仅创伤小、出血少,且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对颈椎管哑铃型肿瘤是较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Xia L  Wang YS  Zhai FY  Li JW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4):1660-1662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对67例X线片显示颈椎不稳定并伴有相应临床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前路融合手术,其中男性38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33岁。颈椎不稳的X线判定标准为颈椎最大前屈和最大后伸侧位X线片测量相邻节段水平位移超过3.5mm或相邻椎体间成角大于11°者。手术方法为椎间植骨+钢板固定或融合器植骨融合。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1个月,不稳椎节均得到融合稳定。大部分患者的术前症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10.15增至术后1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包括术后钢板螺钉松动拔出2例,行翻修手术后恢复满意。结论对下颈椎不稳定患者,合理选择颈椎前路融合方法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