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导管辅助360°小梁切开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接受微导管辅助360°小梁切开术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27例(30只眼)。其中,男性18例(20只眼),女性9例(10只眼),年龄8月龄至20岁,平均(6.9±5.9)岁。全部患者行微导管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术治疗。记录术前及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眼压和需用不同药物的眼数。其中,各时间点患者眼压的检测结果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需用药物的眼数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各时间点患者眼压的比较使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需用药物眼数的比较使用广义估计方程法。计算各时间点的手术总成功率及完全成功率并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法进行比较。 结果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眼压分别为(35.97±7.67)mmHg(1 mmHg=0.133 kPa)、(14.83±6.54)mmHg、(16.40±5.01)mmHg、(17.90±4.97)mmHg、(17.53±4.13)mmHg及(18.00±3.34)mmHg。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眼压的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2.75,P<0.05),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眼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49,10.08,9.52,9.87,8.54;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患者眼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1.56,1.21,1.62,0.85,0.78,0.90,0.62,0.47,0.65;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需用药物0种、1种、2种、3种、4种及5种者分别为19例(22只眼)、3例(3只眼)、1例(1只眼)、2例(2只眼)、2例(2只眼)及0例(0只眼),18例(20只眼)、3例(3只眼)、2例(2只眼)、3例(3只眼)、2例(2只眼)及0例(0只眼),18例(20只眼)、4例(4只眼)、2例(2只眼)、3例(3只眼)、1例(1只眼)及0例(0只眼),17例(19只眼)、4例(4只眼)、1例(1只眼)、5例(5只眼)、1例(1只眼)及0例(0只眼);分别占73.33%、10.00%、3.33%、6.67%、6.67%及0.00%,66.67%、10.00%、6.67%、10.00%、6.67%及0.00%,66.67%、13.33%、6.67%、10.00%、3.33%及0.00%,63.33%、13.33%、3.33%、16.67%、3.33%及0.00%。术后1周与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需用药物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26,61.05,55.36,48.86;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需用药物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08,76.05;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需用药物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80,P<0.05)。全部患者27例(30只眼)中,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手术基本成功者分别为3例(3只眼)、4例(4只眼)、4例(4只眼)及4例(4只眼),分别占10.00%、13.33%、13.33%及13.33%;手术完全成功者分别为19例(22只眼)、17例(19只眼)、17例(19只眼)及16例(18只眼),分别占73.33%、63.33%、63.33%及60.00%。术后各时间点手术完全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0,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手术总成功率分别为83.33%、76.67%、76.67%及73.33%,术后各时间点手术总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P>0.05)。 结论微导管辅助360°小梁切开术对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青光眼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武警总医院眼科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8例(60只眼)进行研究。其中,男性20例(28只眼),女性28例(32只眼)。年龄在57~82岁,平均年龄为(69.20±7.32)岁。按照起病缓急,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者32例(34只眼)分为A1组;将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者16例(26只眼)分为A2组。按照前房角粘连范围,将<180°者22例(28只眼)分为B1组;将≥180°者26例(32只眼)分为B2组。按照两种局部降压药物是否能控制眼压在正常范围,将控制良好者18例(21只眼)分为C1组;将控制不佳者30例(39只眼)分为C2组。所有患者均行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对受试者进行随访,记录眼压、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开放度数、前房角粘连范围、术中术后并发症及药物使用情况。对所得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A1组和A2组术前眼压分别为(30.52±8.29)mmHg(1 mmHg=0.133 kPa)和(23.91±8.12)mmHg,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2.3±4.21)mmHg和(17.7±4.13)mmHg,经独立样本t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9,4.96;P<0.05);B1组和B2组术前眼压分别为(20.8±4.45)mmHg和(32.59±8.16)mmHg,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4.04±3.19)mmHg和(16.38±4.80)mmHg,经独立样本t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1,2.19;P<0.05);C1组和C2组术前眼压分别为(19.8±1.05)mmHg和(34.59±7.26)mmHg,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2.04±2.19)mmHg和(18.98±2.65)mmHg,经独立样本t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5,-10.25;P<0.05);所有受试者,术前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开放度数分别为(2.01±0.31)mm、(0.14±0.05)mm及(15.6±5.36)mm;术后3个月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开放度数分别(3.60±0.15)mm、(0.34±0.04)mm及(34.3±3.42)mm。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中央前房加深,前房角开放距离增大、开放度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6,-24.19,-22.78;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前房角粘连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9,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8;P<0.05)。术后随访3个月,A1、A2、B1、B2、C1及C2组患者的眼压控制率分别为97%、88%、96%、91%、100%及91%。此外,术前眼压小于30 mmHg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下降程度与术前眼压以及晶体拱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相应的函数关系为Y=-0.854+0.813X1-1.648X2 (X1为术前眼压,X2为晶体拱高)。 结论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有效降低术前应用两种或两种以内降眼压药物能有效控制眼压或前房角粘连范围<180°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对于术前眼压小于30 mmHg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下降程度与术前眼压以及晶状体拱高密切相关。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前房加深、前房角开放、最佳矫正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联合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3l例(31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联合手术治疗方法:标准小梁切除术,应用丝裂霉素C,羊膜植入,全视网膜冷凝术.结果 术后5~7 d眼压7~18 mmHg(平均12.5 mmHg),术后3个月(31只眼)眼压10~29 mmHg(平均13.5 mmHg),术后6个月(28只眼)眼压10~31 mmHg(平均17.5 mmHg),术后12个月(24只眼)眼压11-31mml-1g(平均17 mmHg);术后3个月(31只眼)眼压低于21mmHg为完全成功有25只眼,条件成功有4只眼,成功率93.5%;术后6个月(28只眼)完全成功有19只眼,条件成功有5只眼,成功率85.7%;术后12个月(24只眼)眼压完全成功有12只眼,条件成功有7只眼,成功率79.1%.术后6个月(28只眼)有功能性滤过泡14只眼,非功能性滤过泡14只眼;术后12个月(24只眼)有功能性滤过泡11只眼,非功能性滤过泡13只眼.术后3月(31只眼)虹膜新生血管消失24只眼,术后12个月(24只眼)虹膜新生血管消失18只眼.手术后并发症:前房出血有11只眼;有3只眼前房渗出;有6只眼有脉络膜脱离;元前房消失,有1只眼恶性青光眼.结论 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联合手术:标准小梁切除术,应用丝裂霉素C,植入羊膜,全视网膜冷凝术效果肯定,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治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UCP治疗的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患者28例28眼,患者在可耐受最大剂量用药情况下眼压仍≥21 mmHg(1 mmHg=0.133 kPa)。根据术前眼压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围手术期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就诊并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22例(122只眼)进行研究。其中,男性36例(36只眼),女性86例(86只眼);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68.2±10.2)岁。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全部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在围手术期分别滴用0.1%普拉洛芬滴眼液、0.1%溴芬酸钠滴眼液及0.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患者年龄、超声乳化能量及有效超声乳化时间采用( ±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患者眼压、前房闪辉、角膜中央厚度、术后干眼情况及自觉症状评分采用( ±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自觉症状重度患者的发生率采用眼数和百分比表示,并进行χ2检验。 结果A组、B组及C组患者的眼压,术前分别为(13.55±2.88)mmHg(1 mmHg=0.133 kPa)、(13.16±3.71)mmHg及(13.83±2.74)mmHg;术后1 d分别为(15.21±3.71)mmHg、(14.46±4.78)mmHg及(14.73±4.04)mmHg;术后7 d分别为(14.19±3.34)mmHg、(13.66±3.46)mmHg及(14.56±3.65)mmHg;术后30 d分别为(12.68±2.69)mmHg、(12.16±3.65)mmHg及(12.89±3.17)mmHg,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7 d及术后30 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9,0.12,0.65,0.59;P>0.05)。A组、B组及C组患者的前房闪辉值,术前分别为(6.09±2.98)pc/ms、(6.81±2.93)pc/ms及(7.31±5.87)pc/ms;术后1 d分别为(13.04±6.92)pc/ms、(12.72±11.53)pc/ms及(14.22±11.31)pc/ms;术后7 d分别为(7.77±3.73)pc/ms、(6.99±4.19)pc/ms及(8.14±3.15)pc/ms;术后30 d分别为(7.06±3.72)pc/ms、(8.21±3.16)pc/ms及(9.29±4.97)pc/ms,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7 d及术后30 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0,0.25,0.97,2.99;P>0.05)。A组、B组及C组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术前分别为(536.05±30.07)μm、(537.08±30.08)μm及(523.14±38.65)μm;术后1 d分别为(628.91±84.20)μm、(674.94±154.43)μm及(619.02±144.65)μm;术后7 d分别为(550.59±38.64)μm、(553.14±35.43)μm及(543.31±45.51)μm;术后30 d分别为(539.93±33.98)μm、(549.27±34.14)μm及(527.78±78.74)μm,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7 d及术后30 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22,2.02,0.64,1.45;P >0.05)。A组、B组及C组患者的泪河高度,术前分别为(0.18±0.08)mm、(0.21±0.11)mm及(0.22±0.09)mm;术后7 d分别为(0.19±0.08)mm、(0.19±0.08)mm及(0.25±0.15)mm;术后30 d分别为(0.22±0.11)mm、(0.23±0.12)mm及(0.24±0.15)mm,三组患者术后7 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7;P<0.05)。A组、B组及C组患者的自觉症状评分,术后7 d分别为(1.95±2.39)、(2.19±2.54)及(1.45±1.25)分;术后30 d分别为(2.33±2.03)、(1.73±2.02)及(1.51±2.02)分,三组患者术后7 d及术后30 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7,1.74;P>0.05)。A组、B组及C组患者的自觉症状评分≥3分(重度)者的占比,术后7 d分别为20.5%、38.9%及21.4%;术后30 d分别为38.6%、25.0%及16.7%,三组患者术后7 d及30 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45,160.82;P<0.05)。 结论三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围手术期应用的抗炎效果相同;C组药物对缓解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作用优于A组和B组。C组患者术后自觉症状评分优于其他两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PIP)和(或)激光瞳孔成形术(LPP)对急性原发性前房角关闭(APAC)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邯郸市眼科医院(邯郸市第三医院)行LPIP和(或LPP)治疗的APAC患者81例(81只眼)。其中,男性15例(15只眼),女性66例(66只眼);年龄41~94岁,平均年龄(66.7±10.6)岁。按照激光治疗的方式分为联合组和LPIP组。联合组患者先后给予LPIP和LPP;LPIP组只行LPIP。以术后眼压≤30 mmHg(1 mmHg=0.133 kPa)为治疗初步有效。年龄和眼压经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视力、疾病发作持续时间及既往发作次数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将Snellen视力换算成logMAR视力以便于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激光治疗的初步有效率和性别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h及术后2 h视力和眼压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2 h眼压变化幅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联合组患者42例(42只眼)。其中,男性6例(6只眼),女性36例(36只眼)。LPIP组患者39例(39只眼)。其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30例(30只眼)。两组患者性别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P>0.05)。联合组和LPIP组患者术前眼压分别为(50.95±7.22)mmHg和(48.08±8.05)mmHg。两组患者术前眼压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两组患者术前logMAR视力分别为1.70(0.68,2.00)和1.70(0.90,2.00);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16.0(12.0,39.0)h和24.0(15.0,48.0)h;既往发作次数分别为0(0,3.5)次和0(0,1.0)次。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术前两组患者视力、发作持续时间及既往发作次数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1,-0.99,-1.30;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1 h和术后2 h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50(0.20,0.80)和0.35(0.10,0.93);LPIP组术后1 h和术后2 h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90(0.40,1.90)和0.90(0.40,1.90)。两组患者术后1 h和术后2 h的视力均提高。两组术后1 h和术后2 h患者视力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6,-2.42;P<0.05)。联合组术后1 h和术后2 h患者的眼压分别为(30.83±13.49)mmHg和20.0(14.0,35.5)mmHg;LPIP组术后1 h和术后2 h患者的眼压分别为(34.79±1.70)mmHg和38.0(15.0,45.0)mmHg。两组患者术后1 h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P>0.05);术后2 h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P<0.05)。联合组与LPIP组术后1 h的初步有效率分别为52.4%和35.9%,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3,P>0.05);术后2 h初步有效率分别为71.4%和41.0%,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2,P<0.05)。经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APAC患者眼压变化幅度与术前眼压呈正相关,其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β=0.392,P<0.05);与组别、年龄及发作持续时间呈负相关,其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β=-9.157,-0.432,-0.115;P<0.05)。 结论LPIP和LPP联合治疗APAC患者,能通过解除瞳孔阻滞和周边前房角开放,快速降低眼压,是一种有效的APAC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王怀洲  洪洁  赵博文  桑景荭  王宁利 《眼科》2014,23(4):256-260
目的 评价Ex-PRESS房水引流物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初步效果。设计 前瞻性干预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行Ex-PRESS房水引流物植入术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6例(16眼)。方法 患者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治疗后5~10天接受Ex-PRESS房水引流物植入术。术后1、2、3天, 1、2、3周,1、3、6、12个月随访。不用药物情况下眼压在21 mmHg以下为完全成功,辅助用降眼压药物下眼压在21 mmHg以下为条件成功。主要指标 眼压、降眼压药物种类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44.6±17.8)mmHg;术后1、3、6、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2.6±3.5)、(13.8±7.5)、(17.5±6.5)、(22.6±9.5)mmHg。术前应用抗青光眼药物(3.2±1.4)种;术后12个月应用(0.6±0.2)种。术后12个月手术完全成功率81.3%,条件成功率87.5%。术后浅前房3眼,脉络膜脱离2眼,前房积血2眼,眼压失控(>30 mmHg)2眼。结论 Ex-PRESS房水引流物植入术联合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可作为此类患者的选择性手术治疗方式。(眼科, 2014, 23: 256-260)  相似文献   

8.
宋婕  王保君  李彦  杨华 《眼科新进展》2023,(10):809-813
目的 探讨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对青光眼患者眼前节结构的影响及眼前节各参数变化与眼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UCP治疗的青光眼患者23例(23眼)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眼压,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记录保存四个方位的图像,记录患者前房深度、瞳孔直径、前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巩膜睫状突夹角(SCPA)、睫状体面积(CBA)等眼前节参数,分析各参数的变化量及其与眼压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手术前后患者眼压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39,P<0.01);术后1周[(23.21±5.38)mmHg, 1 kPa=7.5 mmHg]、1个月[(24.59±5.64)mmHg]、3个月[(24.63±6.68)mmHg]、6个月[(26.21±6.32)mmHg]患者眼压均较术前[(48.70±6.77)mm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患者房角参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微导管引导的小梁切开术治疗初次手术和既往手术失败的儿童青光眼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微导管引导的小梁切开术的儿童青光眼患者28例(39眼)。方法 回顾初次手术组(A组,15例22眼)及再次手术组(B组,13例17眼)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眼压及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的变化及手术成功率。随访时间为6~17个月(中位数为13个月)。主要指标 眼压、降眼压药物种类、手术成功率。 结果A组术前平均眼压(31.23±6.05) mmHg,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5.14±4.63)mmHg(t=8.40,P<0.05);术前使用降压药种类的中位数(范围)为3(1~4),术后为0(0~2)(Z=3.97,P<0.05)。B组术前平均眼压(29.47±5.75)mmHg,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5.65±4.03)mmHg(t=6.97,P<0.05);术前使用降压药种类的中位数为3(1~4),术后为0(0~2)(Z=3.75,P<0.05)。末次随访A组完全成功率为77.27%,B组为88.24%(P=0.438)。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随访半年以上的结果显示,微导管引导的小梁切开术治疗初次手术和再次手术的儿童青光眼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抗VEGF+全视网膜光凝手术(PRP)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08/2022-09就诊于我院的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45例45眼,根据治疗方案分为UCP+抗VEGF+PRP组16例16眼、经巩膜睫状体光凝(TCP)+抗VEGF+PRP组20例20眼、单纯UCP组9例9眼。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 d,1 wk,1、3 mo眼压、疼痛评分、术后用药、有效率、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三组患者术前眼压、疼痛评分、术前用药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术后1 d,1 wk,1、3 mo眼压、疼痛评分较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1)。术后1 mo单纯UCP组眼压(31.78±10.23 mmHg)高于UCP+抗VEGF+PRP组(19.44±8.23 mmHg)及TCP+抗VEGF+PRP组(20.80±10.27 mmHg)(均P<0.017)。术后1 d,1 wk TCP+抗VEGF+PRP组疼痛评分高于UCP+抗VEGF+PRP组及单纯UCP组(均P<0.017)。术后3 mo UCP+抗VEGF+PRP组、TCP+抗VEGF+PRP组、单纯UCP组(有效率分别为81%(13/16)、75%(15/20)、67%(6/9)(P=0.675); 成功率分别为69%(11/16)、50%(10/20)、0(0/9)(P=0.003)。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UCP+抗VEGF+PRP与TCP+抗VEGF+PRP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降眼压效果相当。UCP+抗VEGF+PRP术后患者疼痛更轻,且无严重并发症。单纯UCP手术可在术后早期有效控制眼压,减轻患者疼痛,但长期控制仍需联合抗VEGF+PR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Ex-Press房水引流物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5月至2017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确诊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行Ex-Press房水引流物植入术的患者23例(23眼),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术前、术后患者的眼压、降眼压药物种类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3例患者术前眼压为(39.0±4.2)mmHg(1 kPa=7.5 mmHg);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眼压分别为(12.8±0.7)mmHg、(15.5±0.9)mmHg、(18.4±1.0)mmHg、(20.6±2.5)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至末次随访时,手术完全成功17眼(73.9%),条件成功1眼(4.3%),总手术成功率78.3%。术前使用抗青光眼药物(3.3±0.9)种,术后12个月为(0.2±0.5)种。术后浅前房3眼、前房积血1眼、高眼压7眼。结论 Ex-Press房水引流物植入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可作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3例2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1例12眼,进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均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

结果:术后随访1mo,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平均眼压30.68±7.60mmHg,术后17.83±5.9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平均眼压29.27±5.55mmHg,术后18.12±1.8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间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控制良好者(6~21mmHg)者26眼(72%),局部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控制良好者8眼(22%),总体有效控制率94%,眼压不能控制者(22~30mmHg)2眼(6%); 术后视力提高者32眼(89%),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并发症少; 其在控制眼压方面对于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各类型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眼压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黏小管成形术和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入选其中随访时间≥6个月, 且末次随访在未用药情况下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分析患者的眼压分布特征。各类型青光眼的眼压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204例(236眼),术前眼压为 (33.4±12.1)mmHg,用药(2.7±1.2)种。术后末次随访时(6个月及以上)眼压为(13.9±3.3)mmHg。 其中眼压分布在5~10 mmHg有37眼(15.7%),分布在>10~12 mmHg有43眼(18.2%),分布在 >12~15 mmHg有78眼(33.1%),分布在>15~18 mmHg有56眼(23.7%),分布在>18~21 mmHg有 22眼(9.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8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0眼)、继发性青光眼(76眼)和先天性青光眼(45眼)的末次随访眼压分别为(13.9±3.2)(14.5±3.0)(14.0±3.3)(13.2±3.7)mmHg, 各类型青光眼总体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11,P=0.289)。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中、 晚期青光眼的目标眼压达标率分别为82.4%、81.8%、36.8%。结论: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平均眼压为14 mmHg,80%的早、中期以及1/3的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可以达到目标眼压。  相似文献   

14.
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陆华文  麦丹 《眼科学报》2003,19(2):89-9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16例(17只眼)难治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 3~24个月,平均11.2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压为(39.72±7.26)mmHg(1mmHg=0.133kPa);术后3个月眼压降至(14.62±3.72)mmH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1.73 P<0.001)。术后早期均形成弥散的滤过泡。术后3个月随访中,17只眼有16只眼有功能性滤过泡;术后6个月随访中16只眼有14只眼有功能性滤过泡。术后前房反应轻,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眼科学报2003;19:89-9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CO2激光辅助深层巩膜切除术(CLASS)后滤过通道的演变过程,评估CLASS的降眼压机制。设计 队列研究。研究对象 2016 ~2017年施行CLASS治疗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5例(25眼)。方法 CLASS术后1、3、6、12个月对术眼手术区域进行UBM检查,并进行矫正视力、眼压、视野检查。主要指标 滤过泡形态、后弹力层-小梁网膜厚度、巩膜池前后长度和高度,巩膜池大小与眼压的相关系数。结果 术后1、12个月L型及H型滤过泡分别为19眼(76%)、6眼(24%);11眼(44%)、14眼(56%)。术后1、12个月滤过泡高度<1 mm者分别为4眼(16%)、17眼(68%)。术后1、12个月后弹力层-小梁网膜厚度分别为(0.104±0.026)mm、(0.100±0.019)mm。术后1、12个月巩膜池前后长度分别为(2.12±1.04)mm、(1.81±0.74)mm;巩膜池高度分别为(0.52±0.18)mm、(0.46±0.17)mm。术后12个月巩膜池前后长度、高度与眼压均呈负相关(r=-0.432,-0.523,P均<0.05)。结论 CLASS术后滤过泡高度、巩膜池大小逐渐变小,术后3个月巩膜池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滤过泡形态趋于稳定。术后12个月时CLASS房水引流途径从早期的结膜下外滤过为主已转变为以内引流为主。(眼科,2020,29: 309-31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了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继发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9眼,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4眼。术前视力为LP~0.1,术前眼压在药物控制下为21~70mmHg(1kPa=7.5mmHg),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眼压和视力变化。结果随访期内,12眼眼压≤21mmHg(有/无抗青光眼药液滴眼),10眼视力保持稳定或有增进。结论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可有效地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在较长时期内维持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CP)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对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行TCP治疗的难治性青光眼73例(81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手术前后眼压、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术中光凝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前眼压(35.0±8.8)mmH...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内路小梁切开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单纯内路小梁切开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早期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住院手术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的POAG患者36例(36眼)。方法 根据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行内路小梁切开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POAG患者12例(12眼)为观察组,行内路小梁切开术的POAG患者24例(24眼)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眼术前、术后1、2、3、5天、1周、1个月时眼压、视力、并发症和使用降眼压药的种类。主要指标 眼压、视力、并发症和降眼压药物种类。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最高眼压分别为(34.08±8.21)mmHg和(37.75±8.61)mmHg(P=0.46),观察组术后第1天、1周、1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20.75±11.89)mmHg、(21.23±8.72)mmHg、(15.00±2.22) mmHg,对照组术前、术后第1天、1周、1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6.08±5.63)mm Hg、(22.08±11.48)mmHg、(16.05±5.25)mmHg,两组术后眼压整体变化趋势随时间降低(P<0.001),两组间术后眼压波动虽然存在差异,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77)。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降眼压幅度分别为53.09%±15.19%和55.68%±15.63%(P=0.64)。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分别为(2.67±0.99) 种和(3.08±0.72)种(P=0.16),术后1个月时分别下降至(0.17±0.58)种和(0.96±1.33)种(P=0.06)。观察组和对照组组术后眼压反跳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54.17%(P=0.03)。前房积血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观察组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62.5%(P=0.21)。观察组和对照组睫状体脱离发生率分别为25.0%和75.0%(P=0.004)。观察组中,8眼(66.7%)术后生活视力提高,4眼(33.3%)视力恢复至术前水平,0眼视力降低;对照组中,20眼(83.3%)术后生活视力恢复至术前水平,4眼(16.7%)视力降低(P<0.001)。结论 对于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内路小梁切开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单纯内路小梁切开术在术后1个月时降眼压作用相似。联合手术术后视力改善明显,眼压反跳发生率较单纯内路小梁切开术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41例41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施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术后观察随访12mo,记录术后1d;1wk;1,3,6,12mo的眼压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本组病例术前、术后1d;1wk;1,3,6,12mo的平均眼压分别为59.83±5.53,19.27±8.19,19.69±6.86,20.67±6.73,21.05±6.93,21.49±7.42,22.14±8.08mmHg,术后各个时期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手术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前房延缓形成、引流管堵塞、引流盘包裹和暴露等。结论: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能显著降低眼压,并发症少,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