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卓  丁文彬  明志兵  金杰  袁瑞凡 《海南医学》2016,(23):3925-3926
目的 探讨使用长球囊在介入再通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能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介入科3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能患者经肱动脉顺行穿刺行介入瘘管再通治疗,予直径4 mm的长球囊予瘘管狭窄闭塞段行球囊扩张成形,部分患者继续留置导管泵注尿激酶溶栓,观察内瘘血流通畅情况及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患者球囊扩张成形后内瘘血流通畅,12例患者球囊扩张成形并继续留置导管泵注尿激酶溶栓后内瘘血流通畅,仅有2例发生Ⅰ度血管痉挛,未有Ⅲ、Ⅳ度血管痉挛发生.结论 长球囊行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能可达更佳腔内成形效果,提高介入再通成功率,减少溶栓药物使用,减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尿激酶局部溶栓联合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在该院治疗的AVF血栓形成患者共47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瘘静脉或桡动脉置入球囊,通过球囊导管在血栓内局部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之后再行PTA治疗,统计手术成功率,随访患者术后24个月内瘘通畅率。结果 共46例AVF血栓患者成功实施尿激酶局部溶栓联合PTA治疗,1例患者因导丝未通过血栓而改为开放手术,该手术操作的临床成功率为97.9%。46例成功开通的患者术后1、6、12、24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5.6%、84.8%、81.6%和69.7%;术后1、6、12、24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7.8%、93.5%、94.7%和93.9%。结论 超声引导下尿激酶局部溶栓联合PTA是治疗AVF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是维持AVF长期通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柃形成的疗效.方法 穿刺病人内瘘的动脉端,以微泵注入尿激酶10万~60万U,治疗前后均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测定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并监测血压,观察不良反应及长期通畅率.结果 28例患者共行32例次溶栓治疗,成功率81.3%,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溶栓成功患者随访1、4、8及12个月时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2.3%、84.6%、80.7%、65.4%.结论 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早期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尿激酶溶栓治疗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方法与经验.方法:采用人造血管动脉端局部输液穿刺,局部缓慢静推或静点尿激酶,作为首选措施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观察内瘘溶通率.结果:共观察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4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1年~3年.急性血栓形成病程3h~14h.4例患者共7次尿激酶溶栓治疗中,内瘘溶通率100%.结论:尿激酶直接注射溶栓治疗简便、安全、有效,并减少了临时血液透析插管及手术重建及其相关并发症,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文花 《当代医学》2010,16(31):81-82
目的总结人造血管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对我科左或右前臂PTFE(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转流术的7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适应症、手术方式、近远期通畅率、并发症等。结果 7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地建立了人造血管内瘘,手术一次成功率100%,近期观察未发生出血、血栓、感染等并发症,通畅率为100%。结论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通畅率高、血流量大等优点,完全满足血透需要,可作为自体血管造瘘术失败后的动静脉内瘘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尿激酶溶栓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尿激酶局部注射的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股静脉置管内血栓,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和血液透析充分。方法使用尿激酶10万U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局部注射。结果6例内瘘患者共行6次溶栓治疗,成功5例。7例次中心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内血栓形成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后6例恢复通畅。结论尿激酶局部直接注人血栓部位溶栓,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少,可获得较佳的长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7.
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10年经验总结(附2000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2 000例(2 280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建立的经验,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评估、术式选择、操作要点及并发症处理。方法:根据患者血管条件及其他状况选择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或永久双腔导管中心静脉置入术。结果: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 219次,近期通畅率达98.56%。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6例,术后均正常使用。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仍然是最佳的血管通路,与其他的血管通路相比,具有通畅率高、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泡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泡手对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期的干预作用。方法:取自2008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本院42例血管条件差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内瘘术围手术期中药泡手。结果:术毕内瘘通畅率97.6%。有1例患者由于管腔极细,致手术失败,改采用人造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结论:中药泡手治疗有益于动静脉内瘘的吻合,提高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促进内瘘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人造血管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护理特点及要求,以提高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质量.方法:对采用置管溶栓或血管成形术治疗的16例上肢人造血管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特点及要求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前给予的个性化心理护理措施、术中及时的护理方法、术后包括对患者内瘘口的细心观察护理、用药、运动康复、饮食等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影响.结果:通过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16例患者对置管溶栓期间卧床制动等不适有很好的耐受,保证经导管持续溶栓和腔内血管成形术的顺利实施,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介入治疗人工血管内瘘急性血栓形成临床上安全有效.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对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巩固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基础上,采用杂交手术方式(动静脉内瘘造影、取栓、球囊扩张结合动静脉内瘘吻合口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及闭塞的价值。方法:取3组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病例,第1组24例,第2组30例,第3组22例,对比术前术后血透时血流量的改变及血管造影的改变,术后随访2年。结果:第1组24例接受杂交手术,手术成功率91.6%,随访2年通畅率77.2%;第2组30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术,手术成功率91.6%,随访2年通畅率77.2%;第3组22例接受单纯吻合口重建手术,手术成功率86.3%,随访2年通畅率63.1%。结论:术前动静脉内瘘造影,采用杂交手术方式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及闭塞手术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高于单纯动静脉内瘘取栓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镍钛合金支架植入治疗动静脉瘘(AVF)早期复发性狭窄的可行性、具体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接受超声引导下镍钛合金支架植入的AVF狭窄患者共30例,所有病例均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术后早期复发性狭窄。观察超声对器材和操作的显像情况,统计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例次,评估干预后全通路初级通畅率、靶病变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结果:超声可清晰显示介入器材和操作过程,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0%。8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接受PTA治疗。30例患者支架植入后3、6、9、12个月的全通路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1.3%、86.2%、86.2%、64.2%,靶病变初级通畅率分别为100.0%、100.0%、86.4%、69.3%,次级通畅率为100.0%、100.0%、100.0%、94.4%。与患者支架植入前一次PTA比较,支架植入具有更高的干预后靶病变初级通畅率和更低的成本/效果比(均P<0.05)。随访期间未观察到血管破裂、假性血管瘤、支架感染、支架移位、支架外露等其他并发症。结论:超声可以清晰、精准地引导镍钛合金支架植入患者AVF中,对患者PTA术后早期复发性狭窄的近、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 AVG)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PTA术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AVG发生狭窄采用PTA治疗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变化,评估治疗效果。术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通畅情况。结果:36例病人手术均成功,术前36例病人狭窄处内径(1.58±0.35)mm,透析血流量(144.13±19.12)mL/min,肱动脉血流量(352.30±42.01)mL/min; PTA术后狭窄处内径(3.71±0.62)mm,透析血流量(275.75±14.29)mL/min,肱动脉血流量(616.83±45.92)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有效。术后随访3、6、9、12个月,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0.6%、66.7%、47.2%、38.9%和88.9%、75.0%、69.4%、58.3%。各随访时间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7例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予经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然后予以球囊扩张闭塞的下腔静脉,行彩超评价静脉通畅程度,随访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血栓完全溶解。患者出院后随访1个月~1年,近期疗效满意,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结论采用介入溶栓及球囊扩张治疗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联合球囊血管成形(PTA)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宁波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94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吸栓前是否联合PTA分为PMT+PTA组(50例)和单纯PMT组(44例),比较两组的疗效,下腔静脉滤器取出及栓塞情况,治疗前后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症状性肺栓塞、腘窝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MT+PTA组平均血栓清除率较单纯PMT组高,吸栓时间较PMT组短(均P < 0.01),但两组间髂股静脉狭窄率、支架植入率及辅助导管直接溶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率分别为82.0%(41/50)和81.8%(36/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MT+PTA组术后发生症状性肺栓塞1例(2.0%),腘窝穿刺点出血2例(4.0%);单纯PMT组未发现症状性肺栓塞者,腘窝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为4.5%(2/44),与PMT+PT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T联合PTA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不仅缩短了吸栓时间、血栓清除效果更好,同时不增加肺栓塞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同时行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处行溶栓治疗,溶栓第3、5、7天再经溶栓导管造影评价溶栓效果及静脉通畅程度,根据通畅程度行单纯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出院随访。结果:置管溶栓术对急性下肢DVT有效率100%。溶栓成功后10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8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6个月,并应用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随访6个月至5年,疗效满意。结论:置管溶栓术及溶栓后单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是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有效方法,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对防治下肢DVT后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毕云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5):576-577,592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联合应用介入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介入对照组和对照组,介入对照组60例给予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联合介入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溶栓等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溶栓时间、尿激酶使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介入治疗组在治疗效果、溶栓时间、尿激酶使用量及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联合应用介入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INTERVENTIONAL OR SEMI-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BUDD-CHIARI SYNDROM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Objective. Report the results of interventional or semi-interventional techniques for 173 patients with Budd-Chiari syndrome.Method. This group included 120 males and 53 females. The pathologic lesions composed of localized complete occlusion of inferior vena cava (IVC) (78), IVC stenosis (49), IVC membrane with a hole (37), membrane of hepatic vein (HV) (3), IVC thrombosis (4), IVC membrane with thrombosis (2) and IVC lesion with occlusion of HV (32). Treatment methods included that I: Percutaneous transinferior vena cava angioplasty (PTA) (76); II: IVC PTA with stent (59); III: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vein recanalization (3); IV: IVC thrombolysis through a catheter (4); V; Combined transcardiac and trans-femoral venous membranotomy and balloon dilation (22); VI: V and stent (17); VII; Stenting during radical surgery (3); VIII: Additional operation after intervention (23).Results. The immediate technique success rate for intervention was 90.1%, for the semi-intervention was 100%. The IVC pressure wa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吸、溶栓术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对11例BCS合并IVC血栓形成患者经股静脉穿刺行IVC造影,采用吸栓加溶栓技术消除血栓,后行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出院后采用彩色多普勒随访IVC有无再狭窄或闭塞。结果:11例均为IVC膜性阻塞,采用吸栓加溶栓后血栓完全消失7例;保留IVC导管溶栓4 d后血栓消失2例;7 d后消失2例;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术后随访IVC通畅良好,无IVC再阻塞及血栓形成发生。结论:吸栓加溶栓术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BCS合并IVC血栓形成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介入治疗的应用。方法:对终末期肝病及肝癌肝移植术及介入处理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5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及血栓形成的患者行球囊扩张、溶栓、内支架置入术。结果:2例肝动脉狭窄的患者经球囊扩张后临床症状缓解;其中1例发生吻合口出血,置入带膜支架,症状缓解。3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溶栓后肝动脉血流得到恢复。结论:介入治疗对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及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治疗是可行的,但须谨慎实施,以免发生出血等并发症,介入技术对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8例LEDV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19)和对照组(n=19),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应用尿激酶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膝上及膝下健患侧周径差分别为(1.18±0.46)cm和(0.75±0.14)c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74±0.52)cm和(0.98±0.28)cm,且观察组静脉通畅改善率为(47.31±16.47)%,大于对照组的(19.67±4.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尿激酶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确切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且可显著降低PT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