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丙泊酚抑制吸入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吸入全麻苏醒期患者常易发生躁动,而用一般镇静药物处理躁动的效果均不理想。我们应用丙泊酚对抗全麻腹腔镜手术后躁动,取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吸入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躁动的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2... 相似文献
2.
3.
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对全麻苏醒期病人躁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对全麻苏醒期病人躁动的影响。方法:对130例ASA Ⅰ~Ⅱ级烧伤植皮、腹腔内肿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不同的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进行麻醉和管理,对两组进行苏醒期病人躁动程度比较,并采用Ramsay镇静程度评分。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满意,A组躁动的发生率与Ramsay镇静程度评分2分以上发生率分别为5.46%、76.4%,而B组为75.2%与8.0%。结论:两组间全麻苏醒期病人躁动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1)。 相似文献
4.
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躁动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麻醉苏醒期病人躁动原因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方法通过统计2006年288例全麻苏醒期躁动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288例躁动病人中不能耐受气管导管120例(41.7%),伤口疼痛95例(33.0%),不能耐受尿管58例(20.1%),其他原因25例(8.7%)。结论分析了引起患者躁动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护理,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对病人所造成的危害,从而保障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比较丙泊酚、七氟烷复合芬太尼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方法:120例ASAⅠ~Ⅱ级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丙泊酚组、七氟烷组。观察各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监测躁动发生前后血压、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七氟烷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分别为16.67%,高于丙泊酚组的1.67%(P<0.05);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躁动发生前后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心率在躁动发生后明显增快(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丙泊酚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7.
全麻苏醒期病人躁动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身麻醉是临床麻醉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但因全麻药作用于中枢系统 ,麻醉苏醒时病人可能出现苏醒延迟、定向障碍、躁动不安等并发症 ,本文结合以下典型病例对躁动的处理作一探讨。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3 4岁 ,94 kg,运动员。以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收住入院 ,欲行胆囊切除术。因病人体重超重 ,对酒精、新洁尔灭过敏 ,普鲁卡因皮试 ( )而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患者术前用鲁米那钠 0 .1 g,阿托品 0 .5mg肌注。入手术室后 ,用安定 1 0 mg、芬太尼 0 .0 5mg、乙咪酯 2 0 mg、卡肌宁 1 2 .5mg、司可林 1 0 0 mg快速诱导 ,气管插管后 ,注射芬太…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身带息肉摘除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整群选取自2013年5月—2014年12月在该院行声带息肉摘除术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丙泊酚用量、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均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插管前、拔管后DBP、SBP、HR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 结论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身带息肉摘除术患者的麻醉中麻醉效果好,血流动力学波动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麻醉苏醒期的质量关系到患者术后的生命安全,所以就此我们进行了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对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对比实验,并对实验的观察结果及护理措施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不仅严重影响患儿的容貌美观,还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及减少唇腭裂对小儿的不良影响,唇腭裂修复手术通常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完成。但唇腭裂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较高,该文就唇腭裂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究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的患者80例,观察组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照组予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插入支撑喉镜后5 min及拔出喉镜后1 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丙泊酚总用量、意识消失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和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经对比发现,插入支撑喉镜后5 min及拔出喉镜后1 min对照组患者SBP、DBP较麻醉诱导前明显升高,HR增快(P<0.05),插入支撑喉镜后5 min及拔出喉镜后1 min对照组SBP、DBP较观察组显著升高,HR明显增快(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丙泊酚总用量(102.4±30.8)mg少于对照组(165.6±31.5)mg,观察组患者麻醉后意识消失时间(10.9±4.2)min及停药后苏醒时间(4.5±1.6)min均短于对照组(18.6±4.7)min和(7.1±2.4)min.对照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5.0%)明显高于观察组(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全麻苏醒期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 40例择期全麻下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L组插管前在气管导管前1/3均匀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2 g,C组用生理盐水润滑气管导管前1/3.两组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相同.观察麻醉诱导前(T0)、吸痰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2 min(T3)、拔管后5 min(T4)的HR和SBP、DBP;拔出气管导管前做套囊充气放气试验2~3次,观察患者有无呛咳反应,观察拔管后患者屏气和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L组的HR、SBP、DBP在T1~T3时点明显降低(P<0.05).C组患者出现呛咳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组(P<0.01),屏气反应和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也高于L组(P<0.05).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以减轻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拔管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用于声带息肉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声带息肉患者40例,A 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异氟醚A组20例(ISO组);异丙酚-雷米芬太尼B组20例(PR组)。A组采用咪唑安定0.04m g/kg、芬太尼3μg/kg、维库溴铵0.1m g/kg、异丙酚1.5~2.0m g/kg;B组采用咪唑安定0.04m g/kg、维库溴铵0.1m g/kg、异丙酚1.5~2m g/kg、雷米芬太尼2μg/kg。A组在插管毕开始吸入异氟醚1.5~2.0M AC维持麻醉,必要时单次注射异丙酚1 m g/kg;B组在插管毕则开始输注雷米芬太尼0.1~0.4μg/kg.m in、异丙酚6~8m g/kg.h。监测血液动力学变化及苏醒、拔管时间,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相比,B组术中血液动力学较A组稳定,且苏醒迅速。结论雷米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声带息肉切除术能达到平衡麻醉,可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苏醒迅速完全。 相似文献
15.
《河南医学研究》2018,(3)
目的观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在全麻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拟行全麻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S组和C组,每组30例。给予S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给予C组间歇正压通气模式(IPPV),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法相同。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_0)、麻醉诱导后(T_1)、置入喉罩后即刻(T_2)、手术开始时(T_3)、手术结束时(T_4)、拔除喉罩时(T5)的血压(MAP)、心率(HR)、脉氧饱和度(SpO_2)、呼吸末二氧化碳(P_(ET)CO_2)、NT指数、气道峰压(Ppeak)、分钟通气量(MV),同时记录患者有无呛咳、苏醒时间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结果 T5时,S组Ppeak、P_(ET)CO_2水平均低于C组,MV高于C组,患者苏醒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IMV通气模式应用于全麻纤维喉镜下声带肿物切除术中,能降低患者苏醒期气道压,提高分钟通气量,缩短苏醒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右旋美托咪啶对全麻后置导尿管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普外科择期全麻下手术患者90例,年龄28—55岁,体重56~74kg,ASAI-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右关托咪啶组(n=45)。两组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后置入尿管。右美托咪啶组关腹前经静脉输注右关托咪定0.5μg·kg^-1(以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10min注射完毕),对照组输注20ml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及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右关托咪啶组麻醉苏醒期MAP降低、HR减慢,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旋关托咪啶可减少全麻后置导尿管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骶管阻滞对小儿七氟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10月择期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小儿60例,年龄2~5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骶管阻滞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先行骶管阻滞0.2%罗哌卡因1.2 mL/kg,余下操作同C组:麻醉诱导置入喉罩,术中麻醉维持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术毕苏醒拔除喉罩,送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苏醒期躁动采用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PAED)。记录入PACU即刻、5 min、15 min、30 min的PAED评分;记录术后30 min、2 h、6 h、12 h、24 h疼痛评分,按照加拿大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CHEOPS)标准。结果与入PACU即刻比较,C组在入PACU后30 min时的PAED评分明显下降[(3.20±2.23)分vs (9.43±2.24)分,P<0.01],而D组各时点的PAE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在入PACU即刻[(3.20±1.30)分vs (9.43±2.24)分]、5 min [(3.50±1.14)分vs (9.73±2.20)分]、15 min [(3.43±1.04)分vs (9.13±2.36)分]的PAED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C组与D组PAED评分大于10分的例数分别为10例、0例(P<0.01);D组术后30 min、2 h、6 h、12 h的疼痛评分(CHEOP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全麻用于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可减少苏醒期躁动,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异丙酚在浅低温冠状动脉搭桥体外循环期间麻醉深度的变化。方法选择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浅低温组(I组)和中低温组(Ⅱ组)各20例。患者入室后行心电、有创血压、Narcotrend监测。两组患者在锯胸骨前间断推注芬太尼30~50μg/kg,在体外循环(CPB)期间并丙酚0.2mg/(kg·h)静脉持续输注。I组采用浅低温,鼻温控制在33—35℃;1I组采用中低温,鼻温控制在29~31℃,维持平均动脉压(MAP)40~60mmHg(1mEHg=0.133kPa),控制血细胞比容(Hct)在30%~35%之间。记录CPB前5min(To)、CPB开始后5min(T1)、CPB开始后30min(T2)、停CPB时(T3)、停CPB后15min(T4)共5个时间点的Narcotrend NI指数、鼻咽温度(T)、MAP和Hct值。结果组内比较:I组患者的NI、T、Hct和MAP在各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NI在T0和T4时要高于T1、T2和T3(P〈0.05),在T2时低于T0、T1、T3和T4(P〈0.05)。组间比较:T2时点的NI在I组比Ⅱ组高(P〈0.05)。两组患者T、Hct和MAP在各时间点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中低温相比,浅低温冠状动脉搭桥期间的麻醉深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艾司洛尔对全麻丙泊酚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全麻下行甲状腺叶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E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E组麻醉诱导前30 min时单次静注艾司洛尔0.5mg·kg-1,随后以50μg·kg-1·min-1的速度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记录血压、心率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以及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丙泊酚的诱导和维持量.结果 E组和C组比较,丙泊酚诱导用量较少而苏醒较快(P<0.05).而两组丙泊酚维持用量无统计学差异.气管插管后E组BIS和心率较C组为低(P<0.01).气管拔管时舒张压和气管拔管后5min的心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静注艾司洛尔可降低丙泊酚诱导用量、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减轻气管插管前后的BIS和心率波动,对丙泊酚维持用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小剂量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拔管时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小剂量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抑制全身麻醉拔管反应的效果。方法40例ASAⅠ~Ⅱ级的妇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应用相同的麻醉药物实施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待患者清醒达到拔管条件时,观察组于拔管前3 m in静脉注射丙泊酚0.8 mg.kg-1、芬太尼0.5μg.kg-1;对照组不予用药,直接拔管。观察拔管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躁动、呼吸抑制、呕吐、误吸、苏醒延迟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补液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MAP、HR在T1时高于T0、T2、T3、T4各时点(P<0.05),T0、T2、T3、T4各时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MAP、HR在T2、T3时高于T0、T1、和T4(P<0.05),T1时高于T0、T4时(P<0.05);观察组患者MAP、HR在T2、T3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其他时间点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各时点均无SpO2<90%、PETCO2<4.67 kPa或>6.0 kPa的情况发生;2组均无呼吸抑制、呕吐、误吸、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可有效地抑制拔管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