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调查重庆市公交车驾驶员的睡眠、疾病、情绪以及职业倦怠状况,分析其睡眠质量与职业健康关系。 方法对重庆市299名公交驾驶员进行一般人口学问卷、STOP-Bang问卷、健康抑郁筛查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筛查量表(GAD-7)、职业倦怠问卷和疲劳驾驶情况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将公交驾驶员分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高风险组(225例)和低风险组(74例),存在失眠症状组(254例)和没有存在睡眠症状组(45例)。 结果公交驾驶员OSAHS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在年龄[(41.04±7.92)岁,(37.32±8.45)岁,t=-3.34]、体重指数(BMI)[(25.37±3.30)kg/m2,(24.18±3.42)kg/m2,t=-2.63]、高血压病史[24.32%(18/74),3.11%(7/225),χ2=32.71]、GAD-7评分[(7.32±6.47)分,(2.55±3.76)分,t=-7.80]、PHQ-9评分[(9.69±7.71)分,(3.56±3.84)分,t=-9.00]、职业倦怠[50.70%(39/74),23.56%(53/225),χ2=22.21]和疲劳驾驶[22.97%(17/74),59.11%(133/225),χ2=29.09]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公交驾驶员是否存在失眠症状在年龄[(40.82±7.93)岁,(37.78±8.49)岁,t=-2.24]、GAD-7评分[(11.27±6.71)分,(2.39±3.14)分,t=-8.71]、PHQ-9评分[(14.71±6.63)分,(3.37±3.38)分,t=-11.22]、职业倦怠[68.89%(31/45),24.02%(61/254),χ2=36.14]和疲劳驾驶[24.44%(11/45),54.72%(139/254),χ2=14.02]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OSAHS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I(OR=1.16,95%CI:1.04~1.30)、高血压病史(OR=16.96,95%CI:5.39~53.34)和PHQ-9评分(OR=1.19,95%CI:1.05~1.34)为公交驾驶员发生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公交驾驶员睡眠质量与职业健康有关,高血压、超重和抑郁症状会加重患OSAHS风险,影响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期团体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65岁以上失眠老年人睡眠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度至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多个社康中心体检且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15分的65岁以上失眠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意愿,将自愿参加短期团体CBT-I干预的286例老年人纳入观察组,予以短期团体CBT-I干预;拒绝参加短期团体CBT-I干预的102例老年人纳入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处理.对比两组病人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后6周的PSQI、SF-36量表评分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PSQI评分较干预前降低(P<0.05),SF-36量表评分较干预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周随访,观察组病人的PSQI评分较干预后有所下降,SF-36量表评分较干预后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团体CBT-I干预可改善65岁以上失眠老年人的睡眠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具有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对食道癌伴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6例食道癌伴失眠患者随机分为CBT-I治疗组和药物(唑吡坦)治疗组,进行6周治疗,观察治疗第2、4、6周以及治疗后第2、4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入睡时间(SOL)、实际睡眠时间(AST)、睡眠效率(SE)的变化。结果①药物组治疗第2、4、6周,PSQI、HAMA、HAMD、SOL、AST、SE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 05),疗效第2周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治疗后第2、4周的疗效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②CBT-I组治疗第2周,HAMA、SOL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 0. 05);治疗第4、6周,PSQI、HAMA、HAMD、SOL、AST、SE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 0. 05);治疗第6周,疗效达到最高峰;治疗后第2、4周的疗效与治疗第6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③治疗第6周以及治疗后第2、4周,2组间PSQI、HAMA、HAMD、SOL、AST、SE均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采用催眠类药物治疗食道癌伴失眠患者,起效快但疗效持续时间短,采用CBT-I则起效稍慢但疗效持续时间长,停止治疗后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CBT-I对慢性失眠患者的远期疗效,以及不同焦虑水平对CBT-I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条件的慢性失眠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HAMA是否≥14分标准分为低焦虑组和高焦虑组,每组30例,2组均予以6周CBT-I治疗并在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6个月进行随访,使用PSQI量表和HAMA量表来观察治疗的远期疗效,比较2组患者远期疗效有无不同。结果:经过6周治疗,2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0.05),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PSQI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后2个月及6个月的PSQI及HAMA评分均较治疗后下降(P 0.05),其中PSQI评分在治疗结束后2个月下降最为明显(P 0.05)。3次随访2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CBT-I对慢性失眠患者疗效肯定,不同焦虑水平对CBT-I的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癔球症患者临床精神心理学特征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少商穴治疗癔球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及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60例癔球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少商穴组(n=30),采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少商穴组患者,每天2次,每次30 min;采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对照组患者少商穴位旁1~2 cm的非经络体表位置,每天2次,每次30 min,疗程均为4周。采用癔球症症状评分(GET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疗效评估。 结果60例癔球症患者中,发现60.00%(36/60)的患者伴发睡眠障碍,65.00%(39/60)的患者伴发焦虑,35.00%(21/60)的患者伴发抑郁。经4周治疗后,对照组GETS、PSQI、HAMA、HAMD评分[(16.37±4.94)分,(12.37±7.51)分,(9.80±6.19)分,(10.67±7.63)分]与治疗前[(20.50±5.26)分,(14.53±6.80)分,(12.63±6.53)分,(12.60±8.43)分]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3.28,4.59,2.28;均P<0.05);少商穴组治疗后GETS、PSQI、HAMA、HAMD评分[(12.43±3.79)分,(8.50±6.76)分,(9.07±6.52)分,(8.47±6.72)分]与治疗前比较[(22.27±5.16)分,(13.43±7.30)分,(15.33±6.51)分,(13.97±4.99)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6.93,7.49,5.77;均P<0.05);少商穴组各评分的下降程度ΔGETS、ΔPSQI、ΔHAMA、ΔHAMD[(6.49±6.38)分、(3.44±3.85)分、(4.60±4.59)分、(3.47±5.22)分]大于对照组[(2.93±4.04)分,(2.17±3.62)分,(2.83±3.38)分,(1.93±4.11)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2.80,3.30,2.94;均P<0.05)。同时,少商穴组较对照组GETS评分[66.67%(20/30),20.00%(6/30)]、PSQI评分[63.33%(19/30),23.33%(7/30)]、HAMA评分[66.67%(20/30),30.00%(9/30)]、HAMD评分[60.00%(18/30),26.67%(8/30)]治疗的有效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0,9.77,7.28,6.79;均P<0.05)。 结论癔球症患者多伴有睡眠障碍、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少商穴TEAS治疗可有效改善癔球症患者的症状、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结合中药辨证施治对失眠障碍的治疗效果及对失眠相关躯体、精神症状及日间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7月徐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及心理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CBT-I,同时配合中药辨证施治,总疗程8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治疗后1个月(12周)各评定1次,以此评估睡眠质量;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的日间嗜睡程度以及躯体精神症状,上述2个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12周)各评定1次。结果:经治疗8周后,患者PSQI总分及除使用睡眠药物以外的6个因子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12周)复诊,PSQI总分及除睡眠紊乱和使用睡眠药物以外的5项因子分仍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90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饮食睡眠等因子分较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儿痉挛症(IS)患儿智能结构变化对综合康复训练效果的判断价值,为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判断IS患儿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7例IS患儿,依据监护人是否同意进行康复训练分为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和拒绝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其中康复组19例,对照组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癫痫药物控制痉挛发作,康复组患儿再根据病情给予康复训练,记录治疗3月前后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言语能、适应性、社交行为5项指标发育月龄(DA)的差值和发育商(DQ)及其差值。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康复治疗前后发育商值的对比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发育商值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DQ值[康复组:(59.40±7.85)分,对照组:(52.88±9.50)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康复组:(67.32±7.61)分,t=6.861,P<0.05;对照组:(67.86±8.39)分,t=8.875,P<0.05],康复组患儿的适应性[(0.89±0.52)分]和社交行为[(0.79±0.54)分]较对照组[适应性:(0.50±0.38)分,t=1.946,P>0.05;社交行为:(0.56±0.42)分,t=1.066,P>0.05]有所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细动作[(1.34±0.62)分]评分高于对照组[(0.81±0.53)分,t=2.0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粗大运动[(1.42±0.56)分]、言语能[(1.32±0.48)分]和DQ差[(-7.92±5.03)分]较对照组[粗大运动:(0.75±0.38)分,t=3.091,P<0.05;言语能:(0.69±0.59)分,t=2.907,P<0.05;DQ差:(-14.99±4.78)分,t=3.37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IS患儿智能结构变化能反映综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综合康复训练可改善IS患儿精神发育迟滞症状,尤其是粗大运动、精细动作和言语能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放松诱导法联合电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甘肃省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收治的失眠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药物组、中医综合干预组、失眠认知与行为疗法(CBT-I)组。药物组采用佐匹克隆片3.75~7.5 mg,每晚睡前口服。中医综合组给予中医放松诱导治疗技术,1次/周,40~60 min/次,电针治疗5次/周,留针20 min/次。CBT-I组给予CBT-I治疗,1次/周,45~60 min/次,3组均治疗6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多导睡眠监测(PSG)评定,对失眠症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结果:药物组有效率82.14%,中医综合干预组有效率75.86%,CBT-I组有效率82.76%,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佐匹克隆片、中医放松诱导法联合电针疗法及CBT-I对失眠症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觉醒次数、N1期、N2期、N3期及REM期睡眠百分比均有改善(P<0.05),且中医放松诱导法联合电针疗法及CBT-I对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 ID)患者失眠严重程度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50例ID患者,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分,其中ID伴焦虑14例为焦虑组,ID伴抑郁13例为抑郁组,ID伴焦虑抑郁16例为焦虑抑郁组,ID未伴焦虑或抑郁7例为对照组。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评估4组失眠程度,比较4组HAMA、HAMD评分及ISI,采用Spearman法分析HAMA、HAMD评分与ISI的相关性。结果焦虑抑郁组HAMA评分[(20.13±10.40)分]、HAMD评分[(16.50±8.04)分]高于焦虑组[(12.50±9.25)、(5.43±1.34)分]、抑郁组[(12.23±2.86)、(5.38±1.45)分]和对照组[(2.71±1.38)、(3.43±2.64)分](P0.05)。ISI在焦虑抑郁组(17.31±5.95)、焦虑组(15.71±6.21)、抑郁组(14.77±5.50)、对照组(14.00±2.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组HAMA评分与ISI呈正相关(r=0.562,P=0.036)。结论 ID患者失眠严重程度与焦虑症状有关,对ID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注重对焦虑症状的筛查与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心理护理对老年失眠伴焦虑症状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失眠伴焦虑症状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心理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干预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16周时,2组睡眠质量总分及4个因子分、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老年失眠伴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五行音乐疗法对轻度焦虑不寐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焦虑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1例轻度焦虑不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n=36)和对照组(n=35)。对照组给予口服疏肝解郁胶囊,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五行音乐疗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2组睡眠质量和焦虑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PSQI评分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407,P<0.001; t=7.885,P=0.009)。结论 对轻度焦虑不寐症的患者运用五行音乐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其焦虑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北京市某社区实行社区团体心理干预,了解其对辖区内老年人心理和睡眠健康的影响,为提高老年人心理和睡眠健康提供建议和依据。 方法采用填写心理量表调查方式,在2018年10月15日至2019年1月2日之间,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北京市丰台区开阳里社区施行社区干预前后老年人心理和睡眠健康进行调查分析。本问卷发放64份,有效问卷58份。干预措施为专业心理医师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团体心理活动,每周1次,一共8周,每次活动时间为90 min。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各量表评分的差异。 结果干预前,社区老年人SAS平均分(47.10±1.03)分,团体心理干预后为(43.60±1.03)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58,P=0.001);干预前,社区老年人SDS平均分(53.16±1.47)分,团体心理干预后为(50.07±1.35)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6,P=0.044);干预前,社区老年人PSQI总分平均分(6.16±0.52),团体心理干预后为(4.61±0.49)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60,P<0.001)。 结论团体心理干预不仅可以改善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情况,同时可以改善睡眠状况,值得采纳并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团体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择慢性失眠患者8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佐匹克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团体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血清P物质(SP)、神经肽Y(NPY)和5-羟色胺(5-HT)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P<0.05)。观察组治疗4周和治疗8周PSQI评分和E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60、12.55、8.37、6.64,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P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而NPY和5-HT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23、8.54、6.95,P均<0.05)。结论团体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慢性失眠患者临床疗效良好,可减轻患者睡眠障碍,降低SP表达及提高NPY和5-HT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疗养飞行员失眠的影响。方法75例患失眠症的疗养飞行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8例,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37例,给予一般护理。4周后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实验前后的飞行员睡眠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实验组PSQI各因子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除入睡时间外,PSQI各因子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飞行员失眠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固本育阴膏联合右佐匹克隆片干预阴虚火旺型亚健康失眠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研究对象为80例阴虚火旺型亚健康失眠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固本育阴膏观察组,每组40例,治疗8周。比较两组有效率及相关量表评分比较、多导睡眠图(PSG)检测指标、两组阴虚体质积分转化指标。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5%)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评分分别为(16.20±2.33)分、(16.27±2.34)分,治疗后PSQI评分分别为(8.92±1.87)分、 (6.97±1.79)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的PSQI评分无明显差别 (P=0.886),但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治疗后CGI(临床医生总体印象)评分、WHOQOL-BREF(WHO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明版)评分也有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觉醒次数、觉醒时间及睡眠潜伏期、RL、睡眠效率均改善得更加明显(P<0.05)。睡眠结构变化来说,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NREM (S1、S2、S3+S4)、REM均改善得更加明显(P<0.05)。结论:固本育阴膏联合右佐匹克隆片与单纯右佐匹克隆片比较,固本育阴膏联合右佐匹克隆片对阴虚火旺型亚健康失眠的干预更有显著效果,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患者血清中皮质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CD4+水平与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古北分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就诊的慢性失眠患者49例作为慢性失眠组,同时选取本院体检健康的无失眠症状的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清皮质醇、BNDF、CD4+水平;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九盒迷宫试验检测评估受试者的情绪、睡眠质量、认知和记忆功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皮质醇、BNDF、CD4+水平与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慢性失眠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和HAMD-17、HAMD-14、PSQI评分为(451.78±82.65)μg/L、(8.04±3.27)分、(9.16±4.15)分、(13.76±2.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21.19±71.38)μg/L、(3.27±1.35)分、(2.47±1.61)分、(3.46±1.02)分],血清BNDF和CD4+水平为(19.96±6.21)ng/mL、(24.73±6.47)%,明显低于对照组[(48.29±12.65)ng/mL、(39.19±8.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失眠组患者的MoCA-C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主要表现在慢性失眠组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回忆和注意力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OWM、SWM和ORcM错误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失眠患者血清中皮质醇与PSQI、SWM呈正相关(P<0.05),与MoCA-C呈负相关(P<0.05);慢性失眠患者血清中BNDF、CD4+与PSQI、SWM呈负相关(P<0.05),血清中BNDF、CD4+与MoCA-C呈正相关(P<0.05),CD4+与ORcM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失眠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BNDF和CD4+水平显著降低,与睡眠质量和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梅盛瑞  王敏 《中国康复》2018,33(3):195-198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脑梗死后失眠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脑梗死患者按入组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各因子对比:在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习惯性睡眠效率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在睡眠持续性、睡眠紊乱和白天功能紊乱方面,治疗后观察组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均P0.05),而对照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A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A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可以改善脑梗死后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和AIS评分,改善睡眠,尤其可以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和睡眠紊乱4个方面。改善失眠的原因可能与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麦粒灸联合足部穴位按摩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合并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合并失眠患者88例,按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加用麦粒灸联合足部穴位按摩护理干预,持续干预2周.比较两组睡眠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薰衣草芳香疗法联合情绪释放技术(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s,EFT)对心脾两虚型失眠乳腺癌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7月在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科住院的心脾两虚型失眠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两水平的析因设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