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开春  吴晴 《中国肿瘤》2007,16(9):698-700
恶液质在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且预示着较高的死亡率。恶液质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细胞因子在恶液质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恶液质的治疗涉及营养支持、针对致炎细胞因子治疗以及相关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球恶性肿瘤患者数量急剧上升,肿瘤恶液质及其相关并发症造成的医疗、经济负担也在剧增。肿瘤恶液质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综合征,它的主要特点是骨骼肌进行性丢失,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相关,靠常规的营养治疗手段不能完全逆转。肿瘤恶液质相关心脏并发症,包括心脏萎缩、重塑、功能障碍,甚至心力衰竭。肿瘤恶液质相关心脏萎缩,主要是由于恶液质介质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蛋白生成抑制引发心肌萎缩,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激活降低心肌蛋白质合成,炎症状态加速心肌萎缩过程,胰岛素抵抗导致储存蛋白消耗,并阻碍组织细胞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利用。肿瘤恶液质相关心脏萎缩是肿瘤恶液质患者心血管系统的早期并发症,经常被临床忽视,或将其与心脏原发病混淆。未及时诊治心脏萎缩,不仅会加重肿瘤恶液质,也会降低抗肿瘤治疗疗效,因此,对肿瘤恶液质相关心脏萎缩进行科学诊治,可以帮助提升抗肿瘤治疗疗效,进而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因此,肿瘤恶液质相关心脏萎缩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对肿瘤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肿瘤恶液质主要表现为肌肉质量的逐渐减少与厌食、疲劳、功能状态受损,其中以胃肠道及肺恶性肿瘤最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药物治疗在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药物,如食欲刺激剂和一些控制症状的药物,疗效不尽如人意。近年来,许多代谢调节剂、靶向药物及中医中药在肿瘤恶液质的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及耐受性,如促进生长和合成代谢的激素食欲刺激素类似物和抑制分解代谢的单克隆抗体等。治疗恶液质需要临床多学科协作进行全方位的干预,才有可能控制甚至逆转。本文就现今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4.
肿瘤患者恶液质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一旦进入恶液质期难以逆转,主要以患者骨骼、内脏的肌肉消耗为特征。目前还没有针对恶液质的常规干预措施,因此,建议在肿瘤早期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以维持或减缓功能丧失。运动对健康的益处已经越来越明确,运动可以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降低转移和复发风险,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改善其生存结局。但运动对肌肉和/或体重恢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最佳证据大多是在非恶液质患者中发现的。运动在肿瘤恶液质患者中的临床研究较少,其作用尚不能确定。运动、营养补充和非甾体抗炎药的组合目前仍是多模式干预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其阻止或逆转肌肉和/或体重丢失的益处需要更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一步证实。尽管指南推荐肿瘤患者需加强运动,但恶液质患者应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基础上制订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本文着重概述了运动在肿瘤恶液质中的应用情况,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运动疗法在对抗肿瘤恶液质中的应用与前景。  相似文献   

5.
何义富  季楚舒  胡冰 《肿瘤学杂志》2011,17(10):788-790
恶液质是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近80%晚期肿瘤患者会出现恶液质。恶液质往往与患者较低的生活质量和较差的预后相关,并引起肿瘤治疗的耐受性降低以及肿瘤治疗的敏感性下降。全文分析肿瘤恶液质综合征人群常见的体重下降和厌食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恶液质是一种骨骼肌量进行性下降的代谢综合征,伴随或不伴随脂肪量减少,在晚期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恶 液质降低抗肿瘤治疗疗效,增加肿瘤放化疗不良反应,增加肿瘤患者死亡率,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恶液质促进肿 瘤的侵袭和转移,其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恶液质患者中存在的炎性反应、乏氧状态、瘦素水平下降、促血管生成因子释 放等有关。肿瘤恶液质的病理生理机制错综复杂,普遍认为肿瘤转移的患者,肿瘤负荷增加,患者发生恶液质的风险增加, 且其治疗效果欠佳,目前仍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明确恶液质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促进肿瘤转移的机制,有助于指 导早期营养筛查和营养评估,明确恶液质的诊断,并对恶液质进行分期和分级管理,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恶液质,进而减少 肿瘤转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本文通过探讨恶液质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促进肿瘤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综述恶液 质与肿瘤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为恶液质及肿瘤转移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当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的时候,肿瘤恶液质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临床症状表现为肌肉、骨骼量减少,或存在脂肪含量降低、食欲下降、人体代谢失调,进而导致器官功能缺失。研究发现约五分之一的恶性肿瘤患者因肿瘤恶液质导致死亡,肿瘤恶液质的发生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增加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本、生活质量下降、减少生存时间。肿瘤恶液质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已知的发病机制包括在肿瘤组织的长期刺激下引发的不可逆转性慢性炎症;炎症反应后影响人体代谢平衡;炎性因子抑制中枢神经有益物质的分泌,减少人体食欲信号等。现阶段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发病原理取得一定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认识。针对其发病机制治疗肿瘤恶液质需要多种渠道共同作用,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以及药物联用等。本文将从目前使用较多的食欲刺激类药物(孕激素、胃饥饿素)、抗炎类(非甾体抗炎药、沙利度胺、ω-3脂肪酸)、蛋白降解抑制类、代谢调节类(雄激素受体调节剂、β-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的效果展开分析,并针对目前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肿瘤恶液质是一种涉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多因素综合征,表现为患者正在丢失骨骼肌质量,而传统营养治疗不能完全逆转,继而引起功能损伤的持续恶化,最终导致体重、免疫功能及抗肿瘤治疗耐受性下降,是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同时,当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等积极治疗时,因其治疗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所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很高,常常导致患者耐受性降低,依从性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更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由此可见,恶液质及肿瘤治疗相关并发症是目前困扰肿瘤治疗的两大难题,如何尽早诊断恶液质、监测恶液质的进程以及预测肿瘤治疗相关并发症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生物标记物的测定可以获知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过程中的进程,其以准确、敏感以及低水平的损害等特点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目前针对肿瘤恶液质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的生物标记物已得到人们的初步认识,这将有助于有效的防止肿瘤恶液质的发生及调整肿瘤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目前仍是临床上一个值得期待的研究热点。肠道菌群失调与肿瘤恶液质的发生发展有着重大的联系。运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可以作为肿瘤放化疗后的辅助治疗,对机体的免疫调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肿瘤恶液质的发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肠道菌群的影响,在肿瘤恶液质的防治中肠道菌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肿瘤恶液质的发生也会造成机体肠道菌群的失调,对于这种情况,用中药来对肠道菌群失调来进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对肿瘤恶液质起到改善作用,通过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对肿瘤恶液质的影响来探索中药、肠道菌群失调以及肿瘤恶液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本文所要阐述的,目的是促进祖国医学在肿瘤治疗方面发挥更大的效用,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尽早攻克肿瘤这个医学难题。  相似文献   

10.
恶液质(cachexia)是一个全球范围的严重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常伴发于多种慢性疾病.其中,肿瘤恶液质(cancer ca-chexia)发病率最高,是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进展期恶性肿瘤约60%~80%可出现恶液质,约20%肿瘤患者死于恶液质.因此,肿瘤恶液质的准确临床诊断和制定有效干预措施对于晚期恶性肿...  相似文献   

11.
肿瘤坏死因子抗体和高聚金葡素对抗癌症恶病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利用荷瘤动物模型初步探讨癌症恶病质发生机理,评估肿瘤坏死因子抗体(TNF-αAB)及高聚金葡素(BM828)治疗恶病质的疗效。方法建立T739/LA795荷瘤小鼠恶病质模型,同时另组小鼠用TNF-α作诱导。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TNF-α水平。用TNF-αAB和BM828治疗恶病质小鼠,观察各组小鼠摄食量及体重的变化。结果小鼠荷瘤2周后其体重及摄食量明显下降,该组小鼠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非荷瘤组;TNF-α能诱导小鼠出现类似恶病质的表现。结论TNF-α可能是癌症恶病质发生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TNF-αAB及BM828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减恶病质发展。  相似文献   

12.
Cancer cachexia is 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with progressive weight loss and abnormal wasting of fat and muscle tissue, and affects 40 to 85% of all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accounting more than 20% of all cancer deaths. Current treatment for cancer cachexia principally depends on its prevention rather than reversing the present disease state, and the clinical results are far from being satisfactory. Although the exact mechanism and predisposing factors have yet to be clarified in detail, our growing knowledge about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considering this life threatening condition should help in development of futur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current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considering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related cachexia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良性内生性颅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例良性颅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全部病例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19例。一期颅骨修补18例。随访9例,术后恢复均良好,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良性内生性颅骨肿瘤性质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影像学检查是颅骨肿瘤诊断的主要手段,手术治疗多能取得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14.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 is the fourth leading cause of cancer-related deaths in the US. Cancer-associated cachexia is present in up to 80% of PDAC patient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ggressive disease and poor prognosis. In the present studies we evaluated an anti-cancer natural product silibinin for its effectiveness in targeting pancreatic cancer aggressiveness and the cachectic properties of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and tumor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ilibinin inhibits pancreatic cancer cell growth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and reduces glycolytic activity of cancer cells. Our LC-MS/MS based metabolomics data demonstrates that silibinin treatment induces global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i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Silibinin treatment diminishes c-MYC expression, a key regulator of cancer metabolism. Furthermore, we observed reduced STAT3 signaling in silibinin-treated cancer cells. Overexpression of constitutively active STAT3 was sufficient to substantially revert the silibinin-induced downregulation of c-MYC and the metabolic phenotype. Our in vivo investigations demonstrate that silibinin reduces tumor growth and proliferation in an orthotopic mouse model of pancreatic cancer and prevents the loss of body weight and muscle. It also improves physical activity including grip strength and latency to fall in tumor-bearing mice. In conclusion, silibinin-induced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diminishes cell growth and cachectic properties of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and animal models.  相似文献   

15.
脾脏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脾脏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1978年 7月至 1999年 6月手术切除的 2 5例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脾脏肿瘤男女发病率相似 ,临床表现以左上腹不适、疼痛及左季肋部肿物多见 ,辅助检查B超诊断率为 6 8% ,CT诊断率为 10 0 % ,良性肿瘤以脾囊肿最常见 ,恶性肿瘤以脾淋巴瘤最常见 ,良性肿瘤的治疗采用脾切除术或脾部分切除术 ,恶性肿瘤行脾切除或联合脏器切除辅以化疗。结论 脾脏肿瘤术前诊断依据CT、B超联合检查 ,最后确诊需手术切除及病理诊断 ,脾脏肿瘤无论良恶性均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肾癌腔静脉癌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Li XF  Zhou FJ  Qiu SP  Liu ZW  Wu RP  Huang K  Mei H 《癌症》2004,23(9):1074-1076
背景与目的:肾癌可侵犯肾静脉,形成癌栓延伸至腔静脉,甚至右心房。肾癌腔静脉癌栓临床处理困难,但是在根治性肾切除时取尽癌栓,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本文报告我们处理肾癌腔静脉癌栓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5月~2003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14例肾癌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诊断、手术方法和患者的预后。结果:B超发现腔静脉癌栓9例,漏诊5例;CT诊断癌栓12例,漏诊2例;8例MR1检查均发现腔静脉癌栓并对癌栓范围显示清楚。14例中肝下腔静脉癌栓12例、肝内膈下和膈上腔静脉癌栓各1例,术后随访时间6~37个月,13例无瘤生存,1例(ⅢC患者)于术后23个月因癌死亡。结论:B超和CT是诊断肾癌腔静脉癌栓常用方法,MR1判断癌栓范围较B超和CT准确。对没有淋巴和远处转移的肾癌腔静脉癌栓患者外科治疗能获良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沈静侠  姜达 《癌症进展》2007,5(4):374-379
癌症引起的恶病质即癌性恶病质(CC)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致死率高达80%,但至今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更无有效手段逆转或控制其发展。二十碳五烯酸(EPA)能够促进瘦肌群的合成,因此有望成为治疗CC的主要药物。本文就CC相关的细胞因子、蛋白诱导分解因子、脂肪诱导因子等在CC发生中的作用作一综述,并探讨EPA逆转癌性恶病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血管球瘤的发病过程及治疗结果。结果8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随访6—48个月无复发。结论手指血管球瘤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甲床外血管球瘤易误诊,结合影像学表现可提高诊断率。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近年来国内外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认识进行了阐述.SPI是一类原发于胰腺的低度恶性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症状多不明显,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大多正常.影像学呈囊实性混杂表现,CT增强扫描呈高血供表现.SPT组织来源尚不完全明确,病理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手术切除是SPT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术中不必常规淋巴结清扫.完整切除者预后良好,极少转移或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