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癌不同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7-01—2020-02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结直肠腺癌标本152例,患者年龄29~93岁,依据肿瘤浸润模式,分为破坏性浸润和膨胀性浸润,分析不同浸润模式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神经脉管侵犯、肿瘤分化及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1)不同浸润模式的肿瘤最大径(χ2=9.45,P=0.01)、临床分期(χ2=41.25,P=0.00)、淋巴结转移(χ2=36.83,P=0.00)、神经侵犯(χ2=26.14,P=0.00)、脉管癌栓(χ2=35.72,P=0.00)、肿瘤分化(χ2=8.11,P=0.02)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在不同浸润模式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分化结直肠腺癌不同浸润模式的淋巴结转移率有统计学差异(χ2 =30.51,P=0.00)。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1例乳腺癌前病变患者[25例导管非典型增生(ADH)、36例导管原位癌(DCIS)]和78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IDC)组织中HIF-1α、VEGF和COX-2的表达情况,并与52例乳腺增生患者标本作为对照。采用SPSS 17.0软件包,HIF-1α,VEGF和COX-2样本阳性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1)HIF-1α、VEGF和COX-2在乳腺ID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9%、64.1%和79.5%,明显高于在乳腺癌前病变(DCIS为44.4%、44.4%、55.6%;ADH为28.0%、32.0%、36.0%)和乳腺普通导管增生病变(7.7%,23.1%,15.4%)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6,12.424,28.415;P<0.05);(2)乳腺癌前病变中DCIS与ADH比较,HIF-1α(χ2=1.699,P>0.05)、VEGF(χ2=0.957,P>0.05)、COX-2(χ2=2.26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IF-1α、VEGF和COX-2在乳腺IDC中高表达与患者年龄(χ2=3.410,0.509,0.103;P>0.05)、肿瘤大小(χ2=2.010,0.143,0.304;P>0.05)无关,而与组织学分级(χ2=16.268,15.695,11.272;P<0.05))和淋巴转移(χ2=6.321,13.020,19.123;P<0.05)相关;(4)HIF-1α、VEGF和COX-2三者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3,χ2=5.412,P<0.05;r=0.436,χ2=9.441,P<0.05)。 结论HIF-1α、VEGF和COX-2高表达是乳腺癌发生、侵袭转移行为的重要生物学标志,HIF-1α可能发生在癌变早期阶段,是乳腺癌的早起事件;VEGF和COX-2与乳腺癌进展期侵袭转移更相关;HIF-1α、VEGF和COX-2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8F-FDP PET-CT对结直肠癌术前TNM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术前行PET-CT的30例(33例次)结直肠癌患者,将PET-CT结果与术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检测直肠癌原发灶灵敏度为96.97%;SUVmax为12.26±5.85(5.3128.32)。N分期的灵敏度为88.23%;特异度为69.23%,共提示转移性淋巴结69枚,SUVmax为2.526±2.074(0.2728.32)。N分期的灵敏度为88.23%;特异度为69.23%,共提示转移性淋巴结69枚,SUVmax为2.526±2.074(0.2711.70),淋巴结总检出率为75%,一致率为80%。PET-CT诊断远处转移灶的灵敏度100%、特异度100%、准确性为100%,SUVmax值6.15±3.63(1.8311.70),淋巴结总检出率为75%,一致率为80%。PET-CT诊断远处转移灶的灵敏度100%、特异度100%、准确性为100%,SUVmax值6.15±3.63(1.8315.84)。结论 18F-FDP PET-CT与术后病理比较对结直肠癌进行T分期较为困难,但对于N、M分期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生存素(survivin)在乳腺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选取274例乳腺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观察组,包括12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89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和57例乳腺非典型导管增生(ADH)患者的病变组织;以60例乳腺普通导管增生(UDH)患者作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OX-2和survivin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研究:(1)不同组织中阳性表达模式;(2)阳性表达差异;(3)COX-2和survivin在ID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分级、分期及ER、PR、HER-2和Ki-67表达的关系;(4)COX-2和survivin在乳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COX-2和survivin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结果(1)表达模式:COX-2在不同组织中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survivin在UDH中主要表达在细胞质,而在IDC、DCIS和ADH组织中则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在IDC中survivin在细胞核中表达增多;(2)COX-2和survivin在ID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5%和67.2%,DCIS为55.1%和59.6%,ADH为42.1%和57.9%,UDH为16.7%和1.7%,与UDH组比较,COX-2和survivin的表达IDC组(χ2=66.745,70.540)、DCIS组(χ2=22.084,51.967)和ADH组(χ2=9.176,42.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X-2和survivin的表达IDC(79.5%和67.2%)与DCIS(55.1%和59.6%)(χ2=14.768,P<0.05;χ2=1.330,P>0.05)、IDC与ADH(42.1%和57.9%)(χ2=25.293,P<0.05;χ2=1.484,P>0.05)比较,COX-2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DCIS与ADH比较,COX-2和survivi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31,0.039;P>0.05);(5)患者不同年龄、肿瘤大小COX-2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COX-2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COX-2和survivin二者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10,χ2=5.626,P<0.05)。 结论survivin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表达的不同定位,对乳腺疾病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COX-2和survivin高表达是乳腺癌发生、侵袭转移行为的生物学标志,联合检测有望成为评估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培养阴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CN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56例,回顾性分析CNP患者的病史、化验室指标、病原菌、治疗方式及转归,并与同期收治的革兰氏阳性(G)球菌、革兰阴性(G)杆菌腹膜炎进行分组比较。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血清不同致病菌PDAP患者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及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的疗效、近期抗生素使用史及合并症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结果56例PDAP中CNP组21例,G球菌组24例,G杆菌组11例;CNP组有较高的近期抗生素使用史(23.8%);3组患者在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2486.9±2576.4)×106/L,(3017.5±1979.4)×106/L,(2526.7±509.7)×106/L,F=0.185,P>0.05]、近期抗生素使用率(23.5%,4.2%,9.0%, χ2=4.48,P>0.05)、合并出口/皮下隧道感染(4.8%,4.2%,0%,χ2=0.5,P>0.05)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NP组血红蛋白(78.2±11.9)g/L最低,与G球菌组(89.5±16.5)g/L(LSD-t=11.26,P<0.05)及G杆菌组(89.1±15.8)g/L(LSD-t=10.95,P<0.05)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P组血白蛋白(25.1±4.1)g/L最低,与G球菌组(31.5±7.5)g/L(LSD-t=6.32,P<0.05)及G杆菌组(32.5±6.7)g/L(LSD-t=7.31,P<0.05)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方面,CNP组患者有较低的完全治愈率(66.7%),较高的拔管率(9.5%)、复发率(23.8%),但3组间初始应答率(81%,87.5%,90.9%,χ2=1.68,P>0.05)、完全治愈率(66.7%,75.0%,81.8%,χ2=1.12,P>0.05)、拔管率(9.5%,4.2%,0%,χ2=1.4,P>0.05)、复发率(23.8%,8.3%,0%,χ2=4.4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培养阴性腹膜炎的产生与近期抗生素使用无关,其有较重的营养不良;且完全治愈率低,拔管率及复发率均较高,提示其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西部战区总医院全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298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统计其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理诊断结果,分析与并发症发生率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295例患者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达98.99% (295/298);其中,252例通过穿刺病理结果确诊,确诊率达84.56%(252/298);术后71例出现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3.83%(71/298),主要表现为气胸及咯血,其中气胸33例,发生率为11.07%(33/298),咯血31例,发生率为10.40%(31/298);术后1例因大咯血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0.34%(1/298)。术后气胸及咯血的发生率在不同性别(χ2=2.18,1.86;均P>0.05)、年龄(χ2=0.53,2.36;均P>0.05)、体重指数(BMI)(χ2=0.02,0.00;均P>0.05)、吸烟史(χ2=0.05,2.98;均P>0.05)及基础疾病史(χ2=0.26,0.01;均P>0.05)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肺部病灶直径越小(χ2=10.61,7.63;均P<0.05)、病灶至胸壁间距离越大(χ2=25.58,7.20;均P<0.05),其术后气胸及咯血的发生率越高。 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穿刺成功率及确诊率高,其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气胸及咯血,且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病灶直径及病灶至胸壁间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浆SEPT9基因甲基化(mSEPT9)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在该院行根治术的154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试剂盒检测患者外周血标本中的mSEPT9和癌胚抗原(CEA),并分析mSEPT9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淋巴结转移、发生部位、血管是否侵犯、脉管是否侵犯、TNM分期、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154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浆mSEPT9检测阳性率为70.13%(108/154),其中TNMⅠ期阳性率为44.44%(8/18),Ⅱ期阳性率为63.41%(52/82),Ⅲ期阳性率为88.89%(48/54),随着患者TNM分期的提高,血浆mSEPT9检测阳性率也随之升高,且Ⅰ、Ⅱ期患者阳性率均低于Ⅲ期(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浆mSEPT9检测阳性率为95.89%,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4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患者术前血浆mSEPT9检测阳性率在不同年龄、性别、BMI、发生部位、血管是否侵犯、脉管是否侵犯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4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血浆mSEPT9检测阳性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患者的血浆mSEPT9检测阳性率要高于血清CEA检测阳性率(P<0.05)。结论血浆mSEPT9检测不仅可以作为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疗效的标准,也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检测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80例NSCLC患者施行患侧肺手术切除并行广泛肺门、肺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共清扫602组淋巴结,分析NSCLC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结合T分期、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及原发部位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共清扫的602组淋巴结中,单纯N1淋巴结转移率为18.8%,N2淋巴结转移率30.4%;原发性NSCLCT分期T1、T2、T3、T4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02,P=0.000);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31.8%。 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具有较多的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肿瘤部位及肺癌的病理学类型与淋巴结的转移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协同式早期运动干预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8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运动干预,干预组术后采用协同式早期运动干预。比较2组术后恢复情况、身体状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χ2=11.823,P=0.001;χ2=4.687,P=0.001;χ2=7.611,P=0.001),术后7d干预组的多维度疲劳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t=2.000,P=0.049),杜克活动指数高于对照组(t=2.256,P=0.027),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3,P=0.558)。结论 协同式早期运动干预能够促进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改善身体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治疗前后临床特征比较的变化。 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8例,按照平行对照设计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双歧三联活菌+黛力新。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腹痛、腹部不适、腹泻、便秘、焦虑等临床症状,并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腹痛(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χ2=6.91,P=0.03)、腹部不适(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χ2=7.03,P=0.02)、腹泻(治疗组31例、对照组32例,χ2=8.76,P=0.01)、便秘(治疗组26例、对照组27例,χ2=7.35,P=0.02)、焦虑(治疗组29例,对照组30例,χ2=16.70,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黛力新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很好的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50例,记录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后病理资料,分析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长度(肿瘤长径)等可能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关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150例食管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患者为60例,转移率为40%。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在不同肿瘤分化组和肿瘤长径组,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28,P<0.001;χ2=12.06,P=0.002);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肿瘤浸润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长径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长径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清扫及术后治疗应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别观察膜联蛋白A5(ANX A5)和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l47)在癌旁正常组织和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喉癌组织中ANX A5和CD147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2月经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确诊的喉癌组织标本51例和癌旁组织标本35例,运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喉癌组织标本与癌旁组织标本中ANX A5和CD147的表达情况。采用四格表χ2检验分析不同病理、临床特点喉癌患者中ANX A5、CD147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分析喉癌组织中ANX A5和CD147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ANX A5和CD147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χ2=6.939,P=0.008;χ2=14.722,P<0.001)。与TNM分期Ⅰ~Ⅱ期患者、喉癌组织病理学分级为低-未分化患者、无颈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TNM分期Ⅲ~Ⅳ期患者、喉癌组织病理学分级为高-中分化患者、存在颈淋巴结转移患者中ANX A5的表达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98,P=0.021;χ2=3.869,P=0.049;χ2=8.419,P=0.004);≥60岁和<60岁患者以及不同性别患者中ANX A5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7;χ2=0.082,P=0.775)。与TNM分期Ⅰ~Ⅱ期、无颈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TNM分期Ⅲ~Ⅳ期、存在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患者中CD147具有更高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09,P<0.001;χ2=11.004,P=0.001);≥60岁和<60岁患者、不同性别患者以及不同病理学分级患者中CD147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6,P=0.214;χ2=1.373,P=0.241;χ2=0.002,P=0.964)。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喉癌组织中ANX A5与CD147的表达呈正相关(r=0.918,P<0.001)。 结论ANX A5和CD147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且在具有不同病理、临床特点的喉癌患者中存在表达水平的差异,提示ANX A5与CD147可能参与喉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喉鳞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模式,探讨喉癌放疗临床靶区的勾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11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3例喉鳞癌患者资料,包括初诊手术切除以及术后进展在我院接受挽救性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析颈部各淋巴结区淋巴结转移率(LMR)。根据随访结果分析初次治疗后局部、区域、远处失败模式,颈部淋巴结失败区域分布及对应的LMR,分析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影响因素。 结果II、III、IV、VI区LMR分别为42.86%、41.67%、27.27%、25.00%,未发现I、V和VII区转移。中位随访15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为16个月[95%可信区间(CI):8.9~23.1个月]。失败模式分别为:局部复发31例(35.23%),区域淋巴结转移22例(25.00%),远处转移9例(10.23%)。淋巴结失败区域分布及LMR分别为II区63.63%,III区36.36%,IV区18.18%,VI区13.63%。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术(χ2=25.87,P<0.001)、术后是否行颈部预防性照射(χ2=39.31,P<0.001)是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手术方式(χ2=14.02,P=0.007)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χ2=15.92,P<0.001)是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颈部未行预防性照射是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OR=1.385,95%CI:1.264~12.62,P=0.018)。 结论喉鳞癌淋巴结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II、III区,其次为IV、VI区,I、V和VII区在本回顾性研究中未发现转移。失败模式主要为局部复发,其次为区域淋巴结转移,通过颈部预防性照射可降低淋巴结转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结肠腺癌组织中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2(inhibitor of DNA binding2,ID-2)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67例结肠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根治术,以肿瘤组织作为观察组,以距肿物边缘>3 cm处的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EC)组织中lnc RNA DNAJC3-AS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宝鸡市人民医院收集的246例E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lnc RNA DNAJC3-AS1的相对表达量,分析lnc RNA DNAJC3-AS1表达水平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采用K-M法绘制EC患者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lnc RNA DNAJC3-AS1表达水平与患者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 lnc RNA DNAJC3-AS1在EC肿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0.008 9±0.020 3 vs 0.004 9±0.010 4,P=0.000 8)。lnc RNA DNAJC3-AS1表达水平与EC患者饮酒史(χ2=25.07,P<0.001)、家族肿瘤史(χ2=4.73,P=0.047)、BMI指数(χ2=16.94,P<0.001)、临床分期(χ2=33.39,P<0.001)、是否原位癌(χ2=11.97,P=0.001)、是否淋巴结转移(χ2=19.01,P<0.001)、是否远端转移(χ2=16.65,P<0.001)和肿瘤类型(χ2=9.17,P=0.010)显著相关。lnc RNA DNAJC3-AS1高表达组患者的OS低于lnc RNA DNAJC3-AS1低表达组(χ2=20.93,P<0.001)。结论 lnc RNA DNAJC3-AS1在EC肿瘤组织中高表达,lnc RNA DNAJC3-AS1高表达患者OS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宫颈鳞癌组织中P53凋亡刺激蛋白(apoptosis stimulating P53 protein,ASPP)家族的表达模式以及预后分析。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72例宫颈鳞癌和正常组织中ASPP蛋白家族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方法分析5年生存期与ASPP家族的相关性。结果 在正常组织中ASPP1和ASPP2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组织(χ2=25.533,33.029,P=0.000),而宫颈癌组织中iASPP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组织(χ2=36.575,P=0.000)。宫颈鳞癌中ASPP2的低表达和iASPP的高表达均与患者的年龄明显相关(χ2=5.426,P=0.020; χ2=13.117,P=0.001); ASPP1的表达与宫颈癌病理分级有关(χ2=8.814,P=0.023),而iASPP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χ2=14.859,P=0.001; χ2=15.376,P=0.000),iASPP的表达与患者5年生存期有关(χ2=34.888,P=0.000)。结论 ASPP蛋白家族可能参与宫颈鳞癌癌变机制过程中,iASPP可能是基因治疗宫颈鳞癌的一个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组织中叉头框M1(FOXM1)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南通市肿瘤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68例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进展期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FOXM1及GRP78的表达情况;应用χ2检验分析进展期胃癌病理特征与FOXM1及GRP78表达的相关性,并应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进展期胃癌预后危险因素。 结果进展期胃癌组织中FOXM1和GRP78的表达率分别为53.57%(90/168)和67.26%(113/168),癌旁组织中二者无表达或弱阳性表达。二者表达在胃癌组织中呈正相关(r=0.41,P<0.001)。FOXM1蛋白表达与脉管癌栓(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T分期(P=0.022)、TNM分期(P<0.001)及分化程度(P<0.001)相关,GRP78蛋白表达与脉管癌栓(P=0.003)、淋巴结转移(P=0.002)及分化程度(P<0.001)相关。FOXM1及GRP78共表达阳性患者术后总生存期显著低于共阴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1189,P<0.001)。FOXM1、T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FOXM1及GRP78可能协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并可能成为进展期胃癌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cN0单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及超声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4265例,纳入双侧甲状腺叶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6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与无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相关临床资料及超声测量指标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cN0单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265例cN0患者中28.3%(75/265)出现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ont-CLNs转移组较非转移组发生微钙化的比例更高(84.1% vs 53.2%),病灶更大(69.3% vs 51.6%),病理被膜受侵率更高(82.6% vs 61.5%),单发病灶比例更高(43.1% vs 25.9%),患者年龄更小(90.7% vs 78.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306、6.901、6.775、7.197、5.062,P<0.001、-0.009、0.009、0.007、0.024)。然而性别、结节的囊实性、内部回声、血流以及是否伴有桥本甲状腺炎的差异与无Cont-CLNs转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微钙化(OR=3.768,P=0.003)及被膜受侵(OR=2.673,P=0.042)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微钙化及病理被膜受侵是cN0单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Cont-CLNs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为cN0患者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以期减少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FVPTC的127个结节。超声评估指标包括:最大径、边缘、纵横比、内部结构、回声水平、钙化、后方衰减、声晕、血供程度,将超声指标纳入甲状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并与经典型PTC相比较。同时分析FVPTC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结果(US-FNAB)及淋巴结转移率。采用t检验比较FVPTC和经典型PTC组结节大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FVPTC和经典型PTC组的淋巴结转移和TI-RADS分类的差异。 结果(1)FVPTC结节大小为(23.47±12.75)mm,大于经典型PTC的大小[(10.84±6.1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77,P<0.001);大部分FVPTC结节表现为边缘规则、纵横比≤1、实性、低回声、无钙化、无后方衰减、无声晕、中等血供。TI-RADS分类在FVPTC与经典型PTC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891,P<0.001),在非腺瘤样FVPTC与经典型PT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88,P=0.125)。(2)US-FNAB诊断FVPTC良性6例,滤泡性病变6例,可疑恶性及恶性15例,符合率55.56%(15/27)。(3)FVPTC淋巴结转移率低于经典型PTC(10.68% vs 29.92%;χ2=12.560,P=0.001)。 结论FVPTC的超声表现多样,淋巴结转移率低,加深认识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