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刘福存  华江  任洁  邹建琴  童培建 《浙江医学》2016,38(12):922-924
目的评估全髋关节置换联合髋臼造盖术治疗CroweIII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疗效。方法以行全髋关节置换联合髋臼造盖术的18例CroweIII型DD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HS)、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评分(WOMAC)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估内容包括髋臼前倾角和假体位移。结果术后12~42个月的随访期间未发生深部感染、脱位和无菌性松动等。HSS评分由术前(38.6±12.3)分升高至术后(90.3±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髋关节优良率为94.4%(17/18)。WOMAC评分由术前(60.3±14.5)分降低至术后(28.3±1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13°~50°,平均(31.6±20.4)°;股骨柄与髋臼前倾角之和为26°~74°,其中40°~60°占83.3%。结论全髋关节置换联合髋臼造盖术可用于CroweIII型DDH患者重建髋关节力学机制,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治疗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南昌市洪都中医院DDH患儿50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案,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髋臼侧截骨术)及观察组(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每组25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术后中心边缘角(CE角)、前倾角度、髋臼指数及Maka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CE角大于对照组,前倾角度、髋臼指数小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Makay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治疗患儿DDH获得明显效果,创伤小、出血量少,能够使髋臼穹隆有效塑形,改善患儿髋臼功能,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PL生物解剖固定股骨柄假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6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人,其中28例病人接受APL生物解剖固定股骨柄假体THA术治疗,32例病人接受骨水泥型假体THA术治疗,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记录2组病人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评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HHS)及骨关节炎评分指数(WOMAC)。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双下肢不等长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均低于术前,HHS评分、WOMAC评分均高于术前,末次随访VAS评分均低于术后1个月,HHS评分、WOMAC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前、术后1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HS评分、WOM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PL生物解剖固定股骨柄假体THA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切实可行,近期疗效显著,术后假体稳定性较高,双下肢等长良好。  相似文献   

4.
蒲超  张珊珊  李伟  吴青霞  吴辉 《西部医学》2019,31(2):291-294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前倾角技术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应用。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应用联合前倾角技术行THA的DDH患者27例,并采集患者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髋臼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数据,差异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股骨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髋臼前倾角及联合前倾角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DDH患者髋关节周围骨质畸形在THA术中使用联合前倾角技术,能指导术中设计合适的髋臼前倾角及联合前倾角,减少人工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不良的髋臼杯摆放角度显著影响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假体生存率,目前针对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髋臼,缺乏可靠的术中解剖标志来辅助髋臼杯前倾的摆放,本研究分析了髋臼前后切迹相对于骨盆在三维空间内的成角特点,探讨了髋臼前后切迹对DDH THA臼杯前倾摆放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至2018年的正常人、DDH病人髋关节CT数据(正常人组22人,共44髋;DDH组66人,共117髋)。凭借髋臼前后切迹构成的连线,依据不同的前倾角定义,测量3种切迹前倾角度(手术学、放射学、解剖学),分析不同类型髋关节中每个角度与对应臼杯安全角度的关系,并探究相应角度与DDH平片学指标的联系。结果:普通髋臼组与Hartofilakidis A型 DDH髋臼组中,髋臼前后切迹在CT上均能够清晰辨认,且2组的切迹手术学前倾角(surgical anteversion of acetabular notch,SAAN)(普通髋臼:22.4°±5.5°;Hartofilakidis A型DDH髋臼:25.5°±7.4°)处于臼杯手术学前倾安全范围内(6°~36°);在SAAN非安全的DDH髋臼组平片指标中,相较于安全组,Lateral center-edge(LCE)角更小(-2.3°±13.0° vs. 5.6°±12.3°,P=0.013),侧方脱位距离(20.9 mm vs. 15.9 mm,P=0.006)、Tonnis角(35.4° vs. 30.8°,P=0.005)更大。结论:髋臼前后切迹在正常或低脱位型DDH髋臼中CT识别率高,可以作为术中一个特定的解剖标志。对于发育正常髋臼与Hartofilakidis A型DDH髋臼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从骨盆矢状位来看,髋臼前后切迹可以作为髋臼杯前倾摆放的良好解剖参考标志。SAAN臼杯前倾定位法应避免在平片显示LCE角显著减小,侧方脱位距离、Tonnis角显著增大的髋关节中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股骨解剖改变,测量颈干角、股骨前倾角等解剖参数,对比 上述参数差异对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预后、疼痛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 ~ 2014 年55 例患 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随访1 年,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手术前后行CT 检查以及常规X 射线检查,利用三维 重建软件构建髋关节三维模型,测量股骨颈干角、前倾角、股骨偏心距及髋关节旋转中心的解剖参数,利用 Harris 关节评分评估患者关节功能,利用视觉模拟评分评估术后关节疼痛程度,评估患者满意度,通过亚组分 析上述解剖参数变化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有44 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年龄为(65.3±7.0)岁,术 后颈干角为(131.6±2.1)°,手术前后颈干角比较有差异(P <0.05),术后平均颈干角较术前大。术前股骨 前倾角为(24.9±8.0)°,术后前倾角为(7.4±7.3)°,手术前后股骨前倾角比较有差异(P <0.05)。亚组 患者Harris 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无差异(P >0.05)。结论 患者对手术前后的颈干 角以及前倾角差异耐受能力较强,上述解剖参数改变对术后关节功能、疼痛以及患者满意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航  杨治  张铭  胡守业 《广西医学》2023,(12):1393-1396+140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TA)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髋臼骨折术后并发T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HA治疗。记录患者随访2年内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THA后1年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前倾角、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和生活质量评定简表(SF-12)评分,以及术后1年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提示髋臼假体位置良好,1例患者发生髋臼侧假体无菌性松动合并髋臼钢板断裂,1例患者发生髋臼陶瓷内衬碎裂。术后1年,患者的髋臼假体外展角为(40.49±4.07)°,髋臼前倾角为(13.70±4.94)°,伤口均愈合良好,均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关节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且患者的HHS,以及SF-12评分中的生理评分和心理评分均高于术前(均P<0.05)。结论 THA是髋臼骨折术后并发TA的有效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骨盆联合截骨手术诊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效果。方法随机将33例髋关节病变者分组:发育不良组(16例)与对照发育组(17例)。发育不良组经骨盆联合截骨手术治疗,对照发育组对髋关节病变处经手法复位予以诊治。结果发育不良组的髋关节疗效比对照发育组好,P<0.05。发育不良组的髋臼指数比对照发育组改善明显,P<0.05。发育不良组并发症较对照发育少,P<0.05。发育不良组的功能评分比对照发育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股骨短缩去旋转截骨及骨盆联合截骨手术是诊治DDH的有效方法,可避免股骨头坏死,优化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后髋臼发育演变。方法以21例行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术治疗的单侧DDH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1d及1、6、12、18、24、36个月时拍摄骨盆正位X线片并测量相关参数,包括髋臼指数(AI)、中心边缘角(CE角)、髋臼深度(D)、髋臼宽度(W)、髋臼指数深宽比[AI(D/W)],术后末次随访时依据Severin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末次随访Severin标准评价为优17例,良4例。与术前比较,术后1d及1、18个月AI、CE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8个月与24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d及1、24个月D、W、AI(D/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个月与3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后AI持续减小,CE角逐渐增大,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持续改善,18个月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值;术后D、W持续增加,D较W增加更明显。术后2年髋臼本身的包容能力达到相对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0.
孙国昌  李洪秀  张力  曾祥一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5):57-59,I0003,I0004
目的探讨螺旋三维CT重建(3D—CT)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髋臼形态改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7例3岁以下DDH惠儿,行三维CT重建检查观察髋臼的病理形态,从髋臼的前、后、外、下多个平面分别测量前外侧臼唇角(ALAL)、侧面髋臼上缘倾斜度(LAI)、髋臼前倾角(AA)和髋臼横向旋转角(TRA)等参数。结果DDH患儿异常侧的ALAL、LAI、AA和TRA均大于正常侧(P〈0.05),各项参数均较正常侧具有显著性差异。正常侧髋臼的髋臼横向旋转角TRA,〈18个月组平均为(12.37.4-4.54)°,≥18个月组平均为(12.91±4.35)°,P=0.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脱位侧髋臼的髋臼横向旋转角TRA,〈18个月组平均为(24.50±4.21)°,≥18个月组平均为(23.03±5.11)°,P=0.043,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CT测量对揭示DDH时髋关节的病理改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曙  丁云霞 《重庆医学》2015,(24):3352-3354
目的:通过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技术辅助老年全髋置换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多模式镇痛方法。方法腰部麻醉下全髋置换术且术后进行 PCIA 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分别于术毕、术后4、24、48 h 对患者进行 TEAS;两组于术前30 min(T1)、术毕30 min(T2)、术后第1天清晨(T3)、术后第2天清晨(T4)均测定血清皮质醇、血糖;两组术后均进行疼痛评分、镇静评分,调查其他不良反应及镇痛用药量。结果试验组在 T2皮质醇、血糖水平较 T1均明显升高(P <0.01),在 T3、T4皮质醇、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 VAS 各时段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辅助 TEAS 治疗后,试验组镇痛药液消耗量明显减少,按压次数减少(P <0.05)。结论用 TEAS 技术辅助老年全髋置换手术后 PCIA 能有效抑制应激,增强镇痛效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双侧与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差异以及两种评价体系的特点.方法 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26例双髋(双髋组)和26例单髋(单髋组)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进行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术前、术后6个月对两组病人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和SF-36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评分,并分析Harris髋关节评分和SF-36各项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和两组病人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和SF-36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01),但两组病人SF-36各项评分的改善程度并不一致,且单髋组改善较双髋组明显.Harris髋关节评分和SF-36生理功能(PF)和躯体疼痛(BP)项评分有相关性(r>0.4,P <0.001),但与SF-36其他方面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4),或无相关性(P>0.05).结论 单髋组术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较双髋组改善好;Harris髋关节评分更注重于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生理功能和缓解疼痛的改善,而SF-36评分较能全面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病人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和其它方面的改善.因此,两种评分体系结合更能全面评价双侧与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经梨状肌和臀小肌的间隙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对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108髋)为本研究对象,其中50例病人(55髋)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为A组,46例病人(53髋)行经梨状肌和臀小肌间隙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为B组,记录对比2组病人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切口最大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髋关节HHS评分、VAS疼痛评分和下肢功能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病人影像学指标情况(外展角、前倾角、偏心距)和生存质量情况(以SF-36量表表示)。结果A组病人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B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长于B组(P < 0.05~P < 0.01);A组病人术后1、3、7 d的HISS评分低于B组,VAS评分高于B组(P < 0.05~P < 0.01),2组病人术前、术后14、30、90、180 d的HISS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术后30、90 d“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显著优于A组,术后30 d单腿站立测试时间长于A组,术后90 d的6 min步行测试距离优于A组(P < 0.05),其他时间点2组病人下肢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倾角小于B组,偏心距大于B组(P < 0.05);B组病人SF-36评分量表肢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和总健康程度得分均优于A组(P < 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经梨状肌与臀小肌间隙入路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损伤更小、恢复更快,近期疗效指标显著优于传统术式,符合快速康复理念,但手术时长显著增加,病人术后前倾角偏大,偏心距偏小。  相似文献   

14.
赵生勤 《海南医学》2014,(11):1600-160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60例。术后测量双下肢长度差,以患肢延长1~10 mm者作为延长A组(n=24),以患肢延长11~20 mm者作为延长B组(n=18),患肢缩短者作为缩短组(n=8),双下肢等长者作为等长组(n=10);随访1年,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评估各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1年时髋关节功能。结果 (1)术后3个月HHS评分:延长A组与延长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两组明显低于缩短组和等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缩短组和等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年HHS评分:延长B组明显低于延长A组、缩短组和等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A组、缩短组和等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延长A组术后1年HHS评分较术后3个月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B组、缩短组、等长组术后1年评分和术后3个月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延长超过10 mm者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大,而且不会随着时间延长而减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Ⅲ度唇裂术后唇鼻畸形改善情况及其稳定性。方法选取自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就诊的单侧Ⅲ度唇裂患儿40例,采用改良Millard法进行唇裂修复。按照同一标准将患儿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作为时间点进行照片采集。对所采集照片以同一标准进行坐标系的构建。健、患侧的鼻翼点(A)、鼻翼基部点(B)、唇峰点(C)及口角点(D)进行定位测量。计算各测量点坐标面积及对称率。比较各时间点健、患两侧面积差异;评估对称率随时间的整体变化情况;分析两两时间点之间的对称率变化情况,以评估手术改善情况及稳定性。结果健、患侧坐标面积之间比较,术前A、B、C、D点健、患侧差异较大(P < 0.01)。经改良Millard法手术修复,于术后1周时,A、C、D点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仅B点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A点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B、C、D点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比较对称率的变化时发现,术后1周和术后1年各测量点对称率均高于术前(P < 0.01),术后1年的A和D点的对称率高于术后1周(P < 0.01)。结论运用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Ⅲ度唇裂,唇鼻畸形改善明显,对称性改善较好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手术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联合前路腰方肌阻滞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下肢手术病人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手术结束后观察组病人患侧在超声引导下行前路腰方肌阻滞,注射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对照组不进行腰方肌阻滞,2组病人均行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分析2组术后6 h(T1)、12 h(T2)、24 h(T3)、48 h(T4)5个时间点的静态及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舒芬太尼用量及谵妄发生情况,观察2组术后T2、T3、T4各时段髋关节最大屈曲度和外展度。比较2组术后次日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包括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分析2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T1、T2、T3、T4各时段静态、运动VAS评分,舒芬太尼用量及谵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观察组术后T2、T3、T4各时段髋关节最大屈曲度和外展度均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术后次日血清TNF-α、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老年下肢手术后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联合前路腰方肌阻滞,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可减少术后舒芬太尼用量,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及早期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意义。 方法 选择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各型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45~63岁,平均年龄53.6岁。其中CroweⅠ型1例,CroweⅡ型3例,CroweⅢ型3例,CroweⅣ型1例,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髋关节模型,确定髋臼硬化及缺损部位、缺损范围、卵圆窝骨赘增生情况,制定术前计划、模拟手术操作,术前确定真正的髋臼中心、假体模型的大小。实施手术操作,记录术中所见髋臼硬化及缺损部位、缺损范围、卵圆窝骨赘增生情况,记录髋臼打磨的范围,记录所选用假体的大小,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对患者髋关节活动进行评价。 结果 8例患者术中所见髋臼缺损及硬化部位、缺损部位大小、术中对髋臼假体打磨的范围、术中确定髋臼中心位置与3D打印假体模型完全一致,手术时间、出血量较过去传统手术明显减少,术前准备假体大小与术中所用一致,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活动良好。 结论 3D打印技术降低了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难度,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减少,术后患髋活动良好,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完全清理钙化灶术对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病人术后美国肩肘协会评分系统评分(ASE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的影响。方法收集63例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病人的临床治疗资料, 其中行关节镜下完全清理钙化灶术者31例作为观察组, 行关节镜下部分清理钙化灶术者3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主动最大活动度时间、被动最大活动度时间和术前及术后1、2、6、12个月的ASES、VAS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主动最大活动度时间及被动最大活动度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 < 0.01),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2组术后1、2、6、12个月的ASES评分均高于术前(P < 0.05), 且观察组术后1、2个月ASE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 但2组术后6、12个月ASE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6、12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 < 0.05), 且观察组术后1、2、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 但2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6、12个月的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术前(P < 0.05), 且观察组术后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 但2组术后6、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完全清理钙化灶术应用于肩袖钙化性肌腱炎, 对病人术后远期ASES、VAS及Constant-Murley评分的改善效果与关节镜下部分清理钙化灶术相当, 但近期效果弱于关节镜下部分清理钙化灶术, 临床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风险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7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病人。按照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52例)和FHR组(19例)。比较2组病人相关临床指标,术后不同时期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对侧髋部骨密度及对侧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结果PFN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均小于FHR组,术后负重时间长于FHR组(P < 0.05~P < 0.01)。FHR组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P < 0.05),2组6、12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2组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时间因素及时间与手术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同一时间2组比较,PFNA组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均低于FHR组(P < 0.05~P < 0.01)。结论PFNA和FHR术后病人均有较长时间处于低骨密度水平,应强调持续安全防护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质疏松管理。FHR更有利于降低严重骨质疏松病人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