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肠外肿瘤,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不同,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是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的突变或异常表达。患者发病年龄年轻,病理类型多样,包括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癌、未分化癌或癌肉瘤等。由于该病再次发生肿瘤的风险较高,危害大,因此及时治疗Lynch综合征相关的子宫内膜癌是有效预防该类患者再次发生肿瘤的关键。就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和筛查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相关的Lynch综合征是常见的遗传性癌症综合征,应在内膜癌患者中针对Lynch综合征进行普遍筛查。目前以病理免疫组化、微卫星不稳定等方案联合检测为最常见的筛查策略,以靶位点的基因测序为诊断金标准。对于内膜癌患者及其亲属提供有关Lynch综合征的遗传咨询和检测,结合针对性的筛查、随访和治疗,可显著降低相关癌症的风险。我国内膜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亟待结合本国国情制订出成本效益最优化的内膜癌相关Lynch综合征诊治方案,进一步提高我国内膜癌相关Lynch综合征的筛选方法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又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结直肠癌遗传形式。林奇综合征患者常会患有多种肿瘤,其中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与其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视为林奇综合征的“前哨”肿瘤。在诊断患有林奇综合征的女性中,其患子宫内膜癌的终生风险(60%)会高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结合临床表现标准及肿瘤分子学评估可以对其进行高效的诊断。在林奇综合征的女性患者中,应每1~2年(而不是每年)进行子宫内膜活检,在生育结束后行预防性手术可以起到有效的筛查及预防作用。对林奇综合征及其相关的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不断有新的研究进展,主要对林奇综合征的诊断、相关的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首次绝经后阴道流血(PMB)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未提示癌变及癌前病变的患者,发生绝经后反复阴道流血(RPMB)的病理诊断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因RPMB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北京协和医院15年间因PMB就诊行子宫内膜活检的患者918例中,有RPMB患者112例,首次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检查未提示癌变及癌前病变。RPMB患者中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为8.04%(9/112),与PMB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发生率7.95%(73/9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7例(12.50%)患者在接受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后诊断为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结论:首次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未提示癌变及癌前病变的RPMB患者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未增加。反复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应警惕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相似文献   

5.
Lynch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突变引起。Lynch综合征根据有无肠外肿瘤分为Ⅰ型(无肠外肿瘤)和Ⅱ型(有肠外肿瘤),Ⅰ型仅表现为结直肠癌;Ⅱ型除结直肠癌外,还表现为多样性肠外肿瘤,常见有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在某些Lynch综合征Ⅱ型患者的家族中还有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如输尿管和肾盂的移行细胞癌、胃癌、小肠癌、胰腺癌、甲状腺癌、脑肿瘤、皮肤癌等。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约5%的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Lynch综合征占大多数[1];在卵巢癌患者中,5%~10%的患者与遗传有关,其中BRCA1、BRCA2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S)和Lynch综合征Ⅱ型占大多数。目前,有关Lynch综合征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发病过程和分子学特征研究较多,而Lynch综合征相关性妇科肿瘤的研究较少。本文对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诊断、发病风险、临床病理特征、筛查及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错配修复(MMR)蛋白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MR蛋白在Lynch综合征相关EC中筛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行免疫组化法检测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的EC患者80例,分析MMR蛋白表达缺失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其中2例行全外显子测序明确基因突变位点。结果:80例EC患者中,MMR蛋白表达缺失者22例(27.5%),其中以MLH1和PMS2蛋白缺失表达为主。MMR蛋白表达缺失者年龄相对更小,以子宫下段居多(P0.05)。其中2例经全外显子基因测序验证了相应MMR基因的突变。结论: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表达缺失可用于Lynch综合征相关EC的初筛。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低龄及病灶部位相关。对于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可进一步行全外显子测序确定相关基因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日益得到重视。目前筛查方法有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但灵敏度不高;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下取材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因是有创操作,不宜作为筛查方法;应用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材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因无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标准,至今未能得到广泛推广。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材进行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学检查,有一定应用前景,但尚需积累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情况,研究其与临床标准诊断之间的关系,以及MMR蛋白表达缺失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法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情况。结果:临床诊断或可疑的Lynch综合征22例(7.0%),存在MMR表达缺失者49例(15.7%)。临床诊断或可疑Lynch的患者中,存在MMR表达缺失者的比例明显升高(P=0.011),其中主要是MSH6表达缺失存在差异(P=0.004)。MSH2表达缺失和MSH6表达缺失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更低(P=0.002,P=0.045)、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更高(P=0.025,P=0.020)、肿瘤分化差(P=0.030,P=0.010);MSH6表达缺失的患者,相对年龄更小(P=0.021)。结论: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表达缺失在诊断或可疑Lynch综合征患者中的比例更高,可用于辅助进行Lynch综合征的筛查及诊断。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低龄、存在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不良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因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而行宫腔镜检查的2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62.2±7.5)岁,平均绝经时间(11.5±7.4)年,平均子宫内膜厚度(9.5±3.6) mm。术后病理提示:2例(1%)子宫内膜癌、1例(0.5%)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03例(98.5%)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包括子宫内膜息肉187例(90.8%)、萎缩性子宫内膜13例(6.3%)、增殖期子宫内膜1例(0.5%)、子宫肌瘤2例(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次、产次、绝经时间、体质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应用他莫昔芬、子宫内膜厚度均对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无影响(P0.05)。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低,严密随诊观察是可行的。如患者出现阴道出血或内膜厚度明显增加,需行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10.
患有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的妇女终生患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风险大幅增加。而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可以是LS患者的首发恶性肿瘤,也可以是第二原发恶性肿瘤。LS相关子宫内膜癌主要类型是子宫内膜样腺癌。近年来,有关LS相关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的筛查研究较少,主要是通过门诊子宫内膜活检、微卫星高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状态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突变及基因检测来识别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而在预防方面主要是使用口服避孕药,以及预防性手术切除子宫和卵巢。LS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终生风险为40%~60%,患卵巢癌的终生风险为4%~24%。因此,对LS女性患者进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采集器应用于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时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收治需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131例。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组织,随后应用宫腔镜评价标本采集范围并直视下活检内膜组织。分别组织学制片后,对比二者的病理学结果,并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满意标本采集率83.21%(109/131)。满意标本109例,其中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14例,检出13例,采集器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和100.00%,准确率为99.1%。取材不满意的22例患者中,6例(4.58%)组织过少,无法制片。16例(12.21%)擦痕不能遍布整个宫腔,其中11例为双侧输卵管开口处不能见到擦痕,5例为未能进入宫腔。结论子宫内膜采集器可以用来筛查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但不适合用于黏膜下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息肉的标本采集;需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2.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的胚系突变导致家系成员具有肿瘤易感性,相关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终身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达30%~60%。目前广泛接受的是以IHC或MSI检测为中心进行普查,结合基因检测得到确诊。排除MLHI甲基化后,IHC和基因检测常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这部分患者为Lynch样综合征,主要来源于体细胞MMR突变。Lynch综合征患者除预防性手术外,还可通过阿司匹林、口服避孕药等药物进行预防。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MSI-H实体肿瘤中被批准使用,但其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效果仍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全子宫切除术,且术前诊断性刮宫(诊刮)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全子宫切除术后的病理结果分为子宫内膜癌组(28例)和子宫内膜增生组(46例),对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结果:①74例患者中37.8%(28/74)并发子宫内膜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提示:年龄≥48岁和诊刮病理为重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重度AEH)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P0.05)。②不伴任何高危因素、伴有1个高危因素和2个高危因素的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几率分别为5.0%(1/20)、46.2%(12/26)和81.8%(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高危因素数目的增加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升高(OR 16.3,95%CI 1.9~140.3,P=0.011;OR 85.5,95%CI 6.8~1071.3,P=0.001)。③28例并发子宫内膜癌患者均为早期子宫内膜样癌,25例为高分化,3例为中分化。平均随诊13.3±6.3月,没有患者复发或死亡。结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对于高龄(≥48岁)、诊刮病理为重度AEH的患者并发风险显著增加,但并发的子宫内膜癌多为分化较好的早期子宫内膜样癌,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腺肌病癌变临床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依靠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其治疗多依据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预后尚不清楚。报告了1例57岁因绝经后阴道出血就诊的女性患者,彩色超声提示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厚9 mm,诊断性刮宫病理提示子宫内膜样腺癌,进一步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术,术后病理提示子宫内膜腺癌合并子宫腺肌病癌变。术后诊断为子宫内膜癌Ⅰa期合并子宫腺肌病癌变,术后定期随访,未见复发征象。  相似文献   

15.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已被公认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是引起遗传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病因,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病因,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还包括卵巢癌、胃癌、尿路上皮癌和小肠癌等。虽然已明确Lynch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错配修复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但是近年来其诊断和分子发病机制方面不断有新的进展,提示不同的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对应着不同的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及不同的发病率,对患者的监测产生着新的影响,治疗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改进,如利用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免疫效应治疗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介绍Lynch综合征的遗传学特征、筛查诊断、其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重点阐述该综合征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子宫内膜癌尚无成熟的筛查方案,确诊仍有赖于子宫内膜组织学诊断。子宫内膜采集器因其简便易行、安全无痛的优点,已用于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本文就子宫内膜采集器在子宫内膜癌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已被公认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是引起遗传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病因,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病因,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还包括卵巢癌、胃癌、尿路上皮癌和小肠癌等。虽然已明确Lynch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错配修复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但是近年来其诊断和分子发病机制方面不断有新的进展,提示不同的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对应着不同的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及不同的发病率,对患者的监测产生着新的影响,治疗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改进,如利用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免疫效应治疗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介绍Lynch综合征的遗传学特征、筛查诊断、其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重点阐述该综合征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钙网蛋白(CRT)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均为腺癌,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以及因宫颈CINIII、子宫脱垂等行全子宫切除术的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分别采取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CRT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CRT蛋白表达水平。分析CRT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R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58±3.49和2.00±1.89,CRT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0±0.19和0.20±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RT蛋白表达量与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及有无肌层浸润无关(P=0.129)。结论:CRT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表达上调,且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子宫内膜癌风险人群的增加及缺乏有效的筛查措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ndometrial cytology test,ECT)被推荐为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法,由于内膜细胞在炎症、增生、宫内节育器以及激素的影响下容易出现形态异常,增加阅片难度,限制了推广应用。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染色操作简单,阅片不依赖于细胞形态学,能够辅助良恶性疾病的鉴别,本文对ICC技术检测相关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发展进行综述,以期筛选出合适的标志物用于临床。结合ECT无创、便捷及免疫细胞化学不依赖于细胞形态学的优势,可为子宫内膜癌细胞学筛查提供新契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血小板参数与子宫内膜病理情况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EC)诊断预测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异常阴道流血或流液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行子宫内膜病理学检查的3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子宫内膜癌组211例、子宫内膜增生组10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69例,比较刮宫术前获取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比积(PCT)。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的PLT、PDW、MPV水平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深度≥1/2患者的术前PDW及MPV值高于肌层浸润深度1/2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患者的PLT及PCT值高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可能对子宫内膜癌具有预测价值。术前PLT、PDW及MPV水平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呈增高趋势,且术前PDW、MPV有助于预测子宫内膜癌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