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田麦  刘贺 《中国医疗前沿》2012,(19):59-59,7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急性心梗溶栓治疗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59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10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做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梗溶栓治疗后治疗有效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短时间内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有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其测定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有一定意义,可作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用量和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何海涛 《黑龙江医学》2015,39(2):170-171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与D-二聚体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3-06间入我院治疗的68例AMI老年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59例无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血浆B型钠尿肽与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实验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结果 AMI发生后实验组血浆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随访期间实验组发生心血管病的患者B-型钠尿肽与D-二聚体明显高于未发生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AMI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且其水平变化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密切关系,故血浆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水平在AMI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评价D-二聚体水平与心力衰竭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6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和23例心功能I级的心脏病患者,ELISA法测定入院1~3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随访患者1个月,统计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心功能恶化再次住院)发生情况,并根据随访结果 将患者分为有终点事件组(8例)和无终点事件组(78例)。结果 ①心力衰竭组和心功能正常组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组(NYHA分级II~Ⅳ级)D-二聚体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心功能NYHA分级的增加,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②D-二聚体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γ=0.953,P〈0.05),与LVEF呈负相关(γ=-0.930,P〈0.05),与LVFS呈负相关(γ=-0.896,P〈0.05)。随着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而血D-二聚体浓度显著增高。③有终点事件组与无终点事件组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 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D-二聚体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1个月内终点事件(死亡和再入院)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OR=5.67,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和NYHA分级、左室收缩功能参数以及近期终点事件发生率有良好的相关性,提示D-二聚体水平不仅可用于病情评估和危险分层,还可揭示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马新豫 《新乡医学院学报》2022,(11):1047-1050+1054
目的 探讨血清骨桥蛋白(OPN)和D-二聚体(D-D)水平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68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介入治疗,并于治疗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评估患者预后,并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60)和预后良好组(n=208)。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因素;绘制决策曲线,分析联合检测血清OPN和D-D水平预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至就医时间、饮酒史、吸烟史、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左心室射血分数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肌钙蛋白Ⅰ(cTnI)、OPN、D-D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TC、cTnI、O...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比较849例AMI患者入院时血尿酸水平在性别、年龄、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组间的差异。分析未调整和经多因素调整的入院血尿酸水平对AMI患者出院心功能≥3级和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度。结果在性别、年龄、入院心功能分级组AMI患者血尿酸水平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经多因素调整后显示入院时血尿酸水平升高会增加患者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风险(出院时心功能≥3级和住院期间死亡的OR值分别为1.004,1.006)。结论入院时血尿酸升高可能是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心力衰竭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症,如不及时诊治,48h内死亡率高达50%[1]。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判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指标也较少。文献[2]表明,AA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升高。笔者收集16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探讨DD对AAD诊断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指导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3年6月203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的结果。结果:97.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值<0.5 ng/ml,仅有3.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值≥0.5 ng/ml。结论:D-二聚体值在97%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0.5 ng/ml水平,有利于在胸痛患者诊断中急性心肌梗死与D-二聚体值较高的疾病如肺栓塞及主动脉夹层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邓容  李广权  苟甜甜  张林  陈欢 《西部医学》2022,34(7):1056-1060
目的 探讨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检测联合血栓弹力图(TE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12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41)和预后良好组(n=85)。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D-D、Fib和TEG指标,分析D-D、Fib和TEG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D、Fib和TEG指标对AM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明显小于预后良好组,心率(HR)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清D-D、Fib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患者的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速率(Angle角)、血栓最大振幅值(MA)和凝血综合指数(C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D、Fib、R、Angle角、MA和CI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D与R呈负相关,与Angle角、MA值和CI均呈正相关(P<0.05);Fib与MA值、CI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Fib、R、Angle角、MA值和CI评估AMI患者预后的AUC值分别为0.838、0.824、0.791、0.780、0.808、0.677,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863,对AMI患者预后的评估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清D-D、Fib和TEG指标的变化与AMI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存在相关性,对AMI患者预后不良的评估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辅助诊断、病情观察、溶栓药物疗效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和进行溶栓治疗一周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68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没有经过溶栓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经过进行溶栓治疗1周后其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的含量(P<0.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测定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诊断,并且可以用来观察病情以及溶栓药物的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0.
曾玲  张旭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4):407-408
目的 :探讨血浆 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辅助诊断、病情观察、溶栓药物疗效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法 )检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和进行溶栓治疗一周后血浆 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6 8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没有经过溶栓治疗前血浆 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0 1) ,经过进行溶栓治疗 1周后其血浆 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的含量 (P<0 .0 0 1)。结论 :血浆 D-二聚体的含量测定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诊断 ,并且可以用来观察病情以及溶栓药物的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的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其短期死亡率及长期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该院CCU收治的症状发作48h之内的AMI患者,记录入院时的SUA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终点为短期(住院期间或症状首次发作30d内)死亡率,次要终点为远期(出院后或症状首次发作30d后)全因死亡率.结果 共入选523名患者,男性312例,女性211例,平均(67.3±15.6)岁.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入院时高的SUA水平与AMI后高的住院死亡率(RR,1.016;95%CI,1.001-1.031,P=0.043)、高的30 d死亡率(RR,1.016;95%CI,1.003-1.029,P=0.018)、以及远期生存率的下降(HR,1.105;95%CI,1.020-1.195,P=0.010)独立相关.结论 入院时(症状发作48 h内)高的SUA与AMI后高的短期死亡率和低的远期生存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治疗途径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接受心梗后心衰常规治疗,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选择左西孟旦进行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综合护理。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BNP指标为352.7±11.2pg/mL,明显低于与对照组的473.8±12.2pg/mL;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选择左西孟旦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与血尿酸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脑梗死(CI)的发病与血尿酸(UA)的关系。方法: 检测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并与4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血尿酸值男性(428.76±22.10)μmol/L,女性(380.21±18.35)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血尿酸值男性(396.91±17.30)μmol/L,女性(323.46±16.34)μmol/L,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AMI、CI两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尿酸增高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因STEMI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的3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尿酸正常组患者261例,高尿酸血症组患者96例,比较所有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以及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心脏功能和院内死亡率等。结果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体重、体质指数、心率、高血压病患病率、血脂异常患病率、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均较血尿酸正常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血尿酸正常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院内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与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5);冠状动脉单、双支及三支病变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20.23±105.79)μmol/L、(345.14±88.97)μmol/L、(375.32±113.38)μmol/L,呈递增关系,且各组血尿酸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59,P=0.000)。结论在急性STEMI患者中,高尿酸血症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更严重,且心功能差,血脂、血糖代谢紊乱水平高。  相似文献   

15.
胡松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13-15
目的探讨影响NSTE-AMI患者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9例NSTE-AMI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心电图avR ST段是否抬高及ST段下移程度等因素,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选P<0.10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 Logistic分析显示,急性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发生心衰与下列因素有关:年龄(OR=1.03,95%CI 1.00~1.17,P=0.03),性别(OR=1.59,95%CI 0.73~3.48,P=0.04),高血压病史(OR=2.67,95%CI 1.01~4.37,P=0.02),糖尿病史(OR=2.53,95%CI 1.05~6.13,P=0.03),高尿酸血症(OR=1.44,95%CI 1.17~1.71,P=0.00),avR ST段抬高(OR=4.35,95%CI 1.82~6.43,P=0.04),ST段下移程度(OR=3.31,95%CI 1.00~4.01,P=0.01)。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史、高尿酸血症、avR ST段抬高、ST段下移程度等是急性非ST抬高型心梗后发生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铁水平降低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生院内急性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87名急性ST段
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整个队列血清铁水平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比较不同血清铁水平组
的院内急性心衰发病率;分析血清铁水平与Hb、BNP、cTnI、hsCRP水平等参数间的关系;比较血清铁水平、BNP、cTnI和hsCRP
等生物标志物与住院期间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病率和死亡率等不良后果的关系。结果全部287名STEMI患者的入院平均
血清铁水平是10.20 μmol/L(6.90,14.40 μmol/L),血清铁水平的四分位数:Q1≤6.90 μmol/L,Q2 6.91~10.19 μmol/L,Q3 10.20~
14.39 μmol/L,Q4≥14.40 μmol/L。从Q1到Q4组,院内急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分别是Q1 79.5%,Q2 64.3%,Q3 50.0%和Q4 45.9%(P<
0.001);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铁水平低于8.95 μmol/L 组患者发生院内急性心衰的危险度(OR)是血清铁高于
8.95 μmol/L 组的近3 倍(OR 3.358,95% CI 1.791-6.294,P<0.001),多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R 2.316(95%CI
1.205-4.453,P=0.012)。结论血清铁水平降低是STEMI患者院内急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D二聚体(D-dimer)质量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和远期心源性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AMI患者3 990例,根据D-dimer质量浓度分为3组:≤0.50 mg/L、0.51~0.80 mg/L、≥0.81 mg/L,平均随访时间为2.1 (1.0~4.0) 年。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D-dimer对心源性死亡的影响。结果 D-dimer≥0.81 mg/L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居多、体质量指数较低,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较多,3支病变较为多见,住院期间肾小球滤过率较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峰值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50%患者比例明显升高。D-dimer≥0.81 mg/L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累计心源性病死率(18.7%)高于D-dimer≤0.50 mg/L组(2.3%)和D-dimer 0.51~0.80 mg/L组(6.1%),且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D-dimer能独立预测AMI患者的心源性死亡(HR=1.71,95%CI:1.34~2.18,P<0.001)。结论 D-dimer能反映AMI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且D-dimer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MI患者远期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浓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成功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患者心功能和院内预后的影响。方法因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PPCI术患者882例,根据术后血清尿酸水平分为尿酸正常组615例和高尿酸组(血清尿酸浓度>428.4μmol.L-1)267例,观察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Killip分级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高尿酸组LVEF明显低于尿酸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正常组心功能Killip分级为1级、3级者与高尿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2级者多于高尿酸组,心功能4级者少于高尿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组院内病死率高于尿酸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影响急性心肌梗死P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和院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干细胞移植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 )后心衰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10年6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衰,Killip分级Ⅱ级及Ⅱ级以上,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45%的患者,共30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干细胞移植组19例,对照组11例。移植组于PCI术后5 d行干细胞移植术,用冠脉造影注射法,采集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 d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悬液,经流式细胞仪分离计数CD+34细胞(大约1×1010~1×1011/L),注入梗死相关血管。对照组以同样方法于冠脉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移植组术前、术后6个月、2年、最长5年以及对照组常规治疗6个月、2年、5年的心功能情况。比较移植前后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Dd)数值。结果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为(42.4±5.6)%,明显高于移植前的(38.6±5.4)%及对照组(38.7±5.1)%,P<0.05。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舒张末期容量(内径)(58.50±4.6)mm,明显小于移植前的(60.00±7.5)mm, 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功能,减小左室容量,阻止或延缓左室重构,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尿酸(UA)分别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经诊治明确的55例ACI病人作为ACI组,并按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标准分为轻型组(18例)、中型组(26例)和重型组(11例).将同期55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2组分别检测Fib、D-D、CRP和UA.观察血清Fib、D-D、CRP和UA水平及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CI组病人血清Fib、D-D、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UA水平在ACI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CI病人组中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Fib、D-D、CRP水平呈现出逐级增高的趋势(P<0.05~P<0.01).血UA在ACI病人分组中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I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Fib、D-D、CRP水平有相关性,对病人的诊断治疗具有指导意义.U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未见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