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院前和院内的急救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由120送来的196例病人院前和院内急救护理情况。结果经急诊抢救后52例送ICU进一步治疗,68例病情稳定后送手术室实施必要的手术,74例抢救稳定后送普外科进一步保守治疗,2例院前死亡,8例因重度休克时间过长,ICU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正确、及时、有效的救护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限制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前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接受积极液体复苏方案,观察组接受限制液体复苏方案,比较两组治愈率、治疗后各指标水平、液体输入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液体输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乳酸、凝血酶原时间、平均动脉压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液体复苏应用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乳酸、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积极液体复苏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静脉通路和骨髓腔内通路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救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2例,年龄(45.6±15.2)岁.30例接受静脉通路治疗,30例接受骨髓腔内通路治疗,记录两组建立输液通路第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孙继玲 《职业与健康》2005,21(10):1624-1624
在外科急危重病人的抢救中,由创伤大失血引起的休克是比较常见的,现将6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析休克指数(BI)评估急救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21年11月-2023年10月急诊严重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组间性别、年龄、失血量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BI评估急救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急诊护理指标、BI、血气指标、并发症、抢救与预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I评估急救护理实施后,观察组患者分诊、抢救、休克纠正、苏醒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BI、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BI、PaCO2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PaO2指标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I评估急救护理实施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更高,致残率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建立理想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的方法。方法 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休克组。休克组在完成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后用电刀在腹正中切开约5 cm长的切口,通过动脉放血,在10 min内将血压维持在休克水平[平均动脉血压(MAP)降到40 mm Hg],约1 h后进行液体复苏0.5 h,而对照组在同等条件下不进行创伤和失血实验,而是观察1.5 h。实验结束后两组大鼠均拔出留置针,结扎血管并缝合切口,给予室温25℃保温、饲养。72 h后处死大鼠,检测大鼠肺、肠组织的水含量,用RT-PCR法检测肺、肠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mRNA表达量,并做病理切片。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处理,两组间死亡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而两组间的肺、肠组织水含量及ICAM-1 mRNA表达量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休克组与对照组比较,肺、肠组织水含量[肺:(0.808±0.020)vs(0.557±0.024);肠:(0.748±0.028)vs(0.503±0.026)]、肺、肠组织ICAM-1 mRNA与-βactin的电泳灰度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出现了类似临床上创伤失血性休克后的肺、肠组织损伤的表现,并有一定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龚建华 《医疗装备》2022,(4):189-191
目的 探讨优化急救流程在院前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接收的80例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院前急救流程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流程,观察组应用优化急救流程,比较两组的抢救指标、并发症发生情...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6,(5):592-594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组1)、高渗盐水+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组2)、正压复苏组(组3),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输注乳酸林格氏液及羟乙基淀粉,两者比例2∶1~3∶1。组3目标血压为平均动脉压(MAP)>80 mm Hg,组1及组2目标血压为MAP 60 mm Hg左右。比较三组的补液量、PT、APTT、血红蛋白、碱剩余、乳酸、体温、TNF-α、MODS发病率、病死率。结果 1三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患者的补液量、输注红细胞、PT、APTT、BE、乳酸以及TNF-α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3显著高于组1、组2,组1显著高于组2(P<0.05)。3三组的血红蛋白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3显著低于组1、组2(P<0.05),组1、组2间无显著差异(P>0.05)。4三组体温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3显著低于组1、组2,组1显著低于组2(P<0.05)。5三组患者MODS及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组3显著高于组2(P<0.05),组1、组2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高渗盐水复苏作用优于单纯限制性液体复苏及正压复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小剂量高渗盐水在早期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早期创伤失血性休克96例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高盐渗水复苏组(治疗组)和传统液体复苏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复苏时间、复苏前后收缩压、胶体液量、总输液量、ARDS、(MODS)的发生率、死亡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组间复苏时间、复苏前后收缩压等无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组复苏液体总量明显小于对照组[(1 206±318)ml vs(1 989±735)ml,p<0.05],其ARDS、MODS、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ARDS 4 vs 9,MODS 8 vs 16,死亡率12%vs 28.26%,p<0.05)。结论小剂量高渗盐水复苏可以减少在早期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输液量、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林景华 《工企医刊》2002,15(3):60-60
1 临床资料本组17例在入院时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脾破裂6例,年龄在26岁~64岁;肝破裂3例,年龄在16岁~55岁;十二指肠破裂2例,平均年龄37岁;消化道出血5例,年龄在19岁~63岁,十二指肠破裂并腹主动脉破裂1例,年龄23岁,其中再次出血行2次手术者3例,死亡2例。 2 护理 2.1 方法采用临床观察护理法。 2.1.1 临床护理病人入病房,在医生未来之前,在护士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的临床特点,总结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的救治要点。方法对71例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积极治疗原发病并给予必要的抗休克治疗,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产妇器官功能衰竭。结果 71例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在进行相关的救治措施后,休克皆得到有效纠正,脱离了生命危险,抢救成功率为100%。结论对于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应密切关注其临床症状,给予抗休克治疗,同时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器官功能衰竭,对产妇的救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产妇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复苏方法对早期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早期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组(对照组)和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组(治疗组),每组26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和治疗后60 min的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和心率以及血钠、血氯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4.6%(22/26)和38.5%(10/26),病死率分别为15.4%(4/26)和61.5%(16/2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60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91.5±8.6) mm Hg(1 mm Hg =0.133 kPa)比(78.5±7.9) mm Hg、(81.5±8.6)次/min比(108.4±10.2)次/min、(21.4±5.3)次/min比(25.5±4.6)次/min,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0min血钠、血氯、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复苏方法治疗早期失血性休克可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器官灌注,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分析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和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从2012年9月-2013年8月在急诊时就治的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共有65例,通过全面性进行护理评估、患者的呼吸和体位护理和严密的病情观察护理以及全程心理护理服务,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及时科学的急救措施和系统护理后,均健康出院,抢救的成功率为100%。结论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给予全面系统的急救护理,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下,采用加压袋装液体快速扩容法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运用及效果。方法4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Ⅰ组n=20)和对照组(Ⅱ组n=20),Ⅰ组在CVP监测下,采用血压计袖带加压软性袋装液体快速静脉输注法;Ⅱ组用传统输液方式处理。结果Ⅰ组病例在30m in内平均输入量为(1271±170)m l,在围术期平均总输入量为(5311±410)m l;Ⅱ组分别为(721±140)m l与(3273±330)m lP<0.01,SBP、DBP、CVP、SpO2指标恢复,排尿恢复时间,治愈率明显优于Ⅱ组;死亡率下降。结论在CVP监测下,实施加压快速扩容法是救治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措施,可迅速恢复病人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器官组织细胞的灌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积极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将1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依据门诊挂号单号码单双数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56例)和积极性液体复苏组(积极组,64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两组术前血乳酸、剩余碱、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等指标,并记录术前输液量和死亡情况.结果 限制组术前输液量明显少于积极组[(1 050±212) ml比(2 120± 18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限制组病死率明显低于积极组[12.50%(7/56)比28.12%(1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术前血乳酸、剩余碱、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积极组[(3.31±0.29) mmol/L比(5.78±0.15) mmol/L、(5.42±1.13) mmol/L比(9.86±1.21) mmol/L、(11.7±1.9)s比(18.1±1.7)s],血红蛋白明显高于积极组[(96±18) g/L比(83±20)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减少输液量的同时,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减轻代谢性酸中毒,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因此,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能优于积极性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6.
张宇  苏君梅  陈维亚 《健康研究》2014,(1):19-21,25
目的:探讨C肽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 Sham组),失血性休克+乳酸钠林格液复苏组( Ringer’s lactate , RL组),失血性休克+C肽复苏组( C肽组)。实验结束测定各组大鼠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 marrow perioxidase ,MPO)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 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 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分析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factor-kappaB )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观察肺的组织学改变。结果与Sham组相比,C肽组和RL组肺组织MPO活性、血浆IL-1、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C肽组较RL组则明显下降(P<0.01);C肽组与RL组肺组织NF-κB蛋白表达较Sham组增加(P<0.01),C肽组较RL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C肽可能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减轻失血性休克诱发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w-3多不饱%脂肪酸(tO-3PUFA)对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TBIS)大鼠全身炎性反应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假手术组、TBIS模型组%tO.3PUFA治疗组,每组12只。于建立颅脑外伤合并休克模型术前12h及2h经尾静脉给to-3PUFA治疗组大鼠注射2ml/kgw-3PUFA,同时给假手术组%TBIS模型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在模型建立后120min采集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8-异前列腺素F2a(8-iso—PGF,a)、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10水平;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形态,评估小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检测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肺、肾等器官中标记大肠杆菌的检出率。结果TBIS模型组%oo-3PUFA治疗组血清TNF-a[(328.11±20.09)%(244.37±21.82)ng/m1]、8-iso—PGF2a[(263.47±55.19)%(176.354-41.63)pg/m1]、IL-1B[(27.06±2.61)%(18.91±1.78)μg/L]及IL-10[(7.63±1.29)%(9.524-1.66)μ∥L]水平,小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4.184-0.39%3.31±0.40)及多脏器荧光标记大肠杆菌的检出率(56.67%%35.00%)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38.15±6.37)ng/ml,(84.91±17.22)pg/ml,(2.52±0.83)μ∥L,(2.86±0.82)μ∥L,0.36±0.14,8.33%;P均〈O.01]。与TBIs模型组比较,PUFA治疗组血清TNF-d、-iSO—PGF2at及IL—lL水平,小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及多脏器荧光标记大肠杆菌的检出率均显著降低(P均〈O.05),血清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w-3PUFA预处理可有效抑制TBIS大鼠全身炎性反应,减轻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