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11):1060-1063
目的比较经椎板间与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4例LIDP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其中131例患者采取椎板间入路(椎板间入路组),33例患者采取椎间孔入路(椎间孔入路组)。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30、90 d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测评;术后3个月按照MacNab疗效判定标准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1~2 a,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与椎板间入路组比较,椎间孔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长,术中X线照射次数多,术后卧床时间短(P <0. 05);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3、7、30、90 d 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低于术前(P <0. 05);术前及术后3、7、30、90 d,2组患者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椎板间入路组和椎间孔入路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分别为96. 18%(126/131)、90. 90%(30/33),2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73,P> 0. 05)。椎板间入路组和椎间孔入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 05%(4/131)、6. 06%(2/33),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92,P> 0. 05)。椎板间入路组和椎间孔入路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 29%(3/131)、3. 03%(1/33),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148,P> 0. 05)。结论经椎板间及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LIDP均有显著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腰椎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2种手术入路各有优势,应根据LIDP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更为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夏立恒 《中国民康医学》2023,(11):146-148+152
目的:比较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PEID)与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92例L5~S1 LDH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PETD治疗,观察组接受PEI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水平、手术前后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创伤应激因子指标[降钙素原(PCT)、磷脂酶A2(PLA2)、C反应蛋白(CRP)、M型脑钠肽(M-ENK)]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ODI、NRS评分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两组血清PCT、PLA2、CRP水平均高于术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和椎板间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2例钙化型LID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2组,经椎间孔入路组39例,椎板间入路组43例。对比分析2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第1天直腿抬高试验角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入路组手术时间、X射线照射次数明显更多(P<0.05);2组术后直腿抬高试验角均度明显大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ODI在术后1周、术后4周、术后12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椎间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椎间孔镜可视环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L5~S1节段LDH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镜术,研究组使用可视环锯,对照组使用骨钻,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疼痛及腰椎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节段影像学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通道建立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上关节突骨去除量多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镜下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有差异(P <0.05),术后均低于术前(P <0.05);(2)两组患者VAS评分无差异(P <0.05);(3)两组患者VAS评分变化趋势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的减压范围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采用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入路方式)与研究组75例(采用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方式)。观察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征、ODI评分、VAS评分、术后末次随访MacNab优良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O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ODI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末次随访MacNab优良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方式比椎间孔入路方式的作用更佳,对于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临床疗效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2种入路脊柱内镜治疗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 方法 对55例2014年6月-2016年12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经椎间孔(A组)或经椎板间隙入路(B组)治疗的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情况,并对2组术前术后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cnab's临床疗效等级评分进行比较;同时根据游离程度不同再将2组分为低度游离组(AL、BL)、高度游离组(AH、BH),并对各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A组患者31例(AL组16例,AH组15例),B组患者24例(BL组13例,BH组11例),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平均手术时间B组显著小于A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B组的平均改善率优于A组(P<0.05),低度游离组间(AL vs. BL)的VAS评分改善率及ODI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高度游离组间(AH vs. BH)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H组优于AH组;2组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 2种入路脊柱内镜均可用于治疗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且安全有效,但对于高度向下游离的突出,经椎板间隙入路较经椎间孔入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1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全内镜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采用腰腿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MacNab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1、3个月和6个月)评估。结果:VAS评分:术前8.5±1.6,术后1个月为2.2±0.4,3个月2.0±0.8,6个月1.8±0.6,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功能:优良11例,可2例,无需再次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10分钟,术中未发生误切硬脊膜、感染、血管或内脏损伤。结论: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俯卧位在侧路椎间孔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侧路椎间孔镜手术病人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俯卧位的侧路椎间孔镜手术,观察组采用改良俯卧位的侧路椎间孔镜手术。比较2组手术指标、疼痛程度、恢复情况及临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俯卧位应用于行侧路椎间孔镜手术可有效改善手术指标,提高病人临床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低位间盘源性腹股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单侧腹股沟痛伴低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2例,先行神经根封闭术,诊断明确后行相应节段的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其中L4~510例,L5~S1 2例。收集患者手术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1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腹股沟痛,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下肢功能,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平均手术时间(96.42±18.97)min,平均术中出血(42.75±7.33)ml。术中无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周、1个月、1年,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优良率为91.67%。结论:经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诊断的低位间盘源性腹股沟痛患者可行相应节段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能有效缓解腹股沟疼痛,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分析不同入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椎间孔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8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将选择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的4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选择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的4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手术情况、手术效果、疼痛、恐惧评分及功能障碍情况,监测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C形臂透视次数较对照组少,有明显差异(P<0.05);2组手术优良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FAVS、术后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有明显差异(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开展椎间孔镜手术治疗LDH均可取得理想效果,有助于降低术后ODI评分;但经椎板间隙入路能减少患者术前恐惧情绪滋生,且术后疼痛更轻,椎间孔入路能缩短下床时间,临床需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通过对比研究Coflex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植入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意义。方法收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单纯组和Coflex组,每组各30例。单纯组接受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术,Coflex组摘除责任节段椎间盘髓核后于该节段棘突间植入Coflex钛合金材料固定。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行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同时行X线及CT检查并测量手术节段椎间盘背侧及腹侧高度、椎间孔间最大距离,棘突顶距及椎管面积等相关指标。结果 Coflex组的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结果 Coflex组与单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孔间最大距离、棘突顶距及椎管面积与各自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术后12个月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棘突间动态内固定装置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近期临床疗效、防止腰椎退变、增加椎间盘背侧高度、增加椎间孔间最大距离、维持椎间隙高度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症状的缓解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激光减压术和Disc—FX系统椎间盘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激光减压术39例及Disc-FX系统椎间盘摘除、射频消融术24例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法术前与术后7d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MacNab标准评定并比较术后6个月时的疗效,对比术前与术后6个月时MRI测得病变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7d时VAS评分和术后6个月时椎间隙高度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同时点比较,术后7d时VAS评分和术后6个月时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椎间隙高度降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减压术和Disc-FX系统椎间盘摘除、射频消融术均能有效地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两者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微创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腰部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研究组应用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手术结果、疼痛评分及术后腰部活动度。结果 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静息状态下VAS评分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有差异(P?<0.05)。②两组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有差异(P?<0.05),研究组静息状态下VAS评分较对照组低,相对镇痛效果较好。③两组的VAS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腰椎前屈(度)、腰椎后伸(度)、腰椎左侧屈(度)、腰椎右侧屈(度)的差值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过程中,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具有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术中出血量少,腰椎活动度保留好等优点,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金钟  雷光虎  梁冰  阿孜古丽  苏鹤  李燕 《实用疼痛学杂志》2013,(3):167-169,I0001,I0002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60例,在C型臂X线引导下实施侧后路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于术前、术后各时点记录VAS评分,并于术后6个月时进行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优效率为57.8%(266/460例),良效率为39.4%(181/460例),无效率为2.8%(13/460例),总有效率为97.2%(447/460例)。术后各时点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伴有钙化的腰5骶1(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策略。方法:选取15例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进行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VAS和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改良Macnab评分显示优良率为86.67%;术后复查影像学可见术前患者的椎间盘钙化区域均被有效地清除,神经根减压良好,无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能够有效治疗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和康复时间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焦虑评定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评定量表(SD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明显降低,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观察组满意度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减轻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UBE)下椎管减压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6月—2021年3月脊柱外科119例LS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7例,女性62例,年龄为(58.3±10.0)岁,病程为(19.6±9.2)个月,责任节段L3/4 9例,L4/5 85例,L5/S1 25例。所有患者均通过UBE技术单侧入路部分椎板切除实现单侧或双侧受压神经的充分减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患者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硬膜囊面积;评价术后12个月的临床疗效(改良MacNab标准),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为(15.3±10.0)mL,手术时间为(75.2±31.2)min,术后住院时间为(6.7±1.6)d,随访(14....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术中脊髓造影辅助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腰4/5椎间盘髓核摘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确诊为腰4/5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分为A(n=18)组、B组(n=21)。A组在脊髓造影辅助下,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B组不实施脊髓造影操作而其它方法同A组。记录两组穿刺到目标椎间盘所需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中神经根刺激症状、神经根和硬膜囊损伤发生率,脊髓造影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A、B两组患者穿刺到目标椎间盘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中神经根刺激症状发生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A组神经根损伤2例,无硬膜囊损伤发生;B组神经根损伤发生8例和硬膜囊损伤发生1例。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A组优良率为88.9%;B组优良率81.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脊髓造影辅助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点是减少目标椎间盘的穿刺时间,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评价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名,分为PELD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8例。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腰椎曲度指数及MacNab评分对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腰椎功能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和对照组相比,PELD组术后各时间点VAS、TUG得分及ODI指数更低,腰椎曲度指数升高,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结果说明,PELD技术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降低患者腰腿疼痛,促进功能恢复,改善预后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