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体内淋巴细胞表型特点及干扰素α对其病毒学指标和免疫细胞表型的影响。 方法选取HBV 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采用ELISA检测HBV转基因小鼠血清HBsAg和HBcAb水平及两组小鼠血 清IL-21及IL-6水平,分离肝、脾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和CD19+B细胞频数;给予9只HBV转基因小鼠 重组鼠源性干扰素α(rmIFN-α)皮下注射,同时9只HBV转基因小鼠相应注射PBS,观察其血清HBsAg、HBV DNA、IL-6、IL-21 水平的变化以及外周血CD4+T和CD19+B细胞频数变化。结果HBV转基因小鼠的血清HBsAg水平较高并能检测到HBcAb, 其血清IL-21及IL-6水平较WT小鼠显著升高(P<0.05);HBV转基因小鼠外周血、肝脏以及脾脏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频数较 WT小鼠均明显低下(P<0.05),但其肝脏CD19+B细胞频数明显高于WT小鼠(P<0.05);HBV转基因小鼠肝内CD4+T细胞频数 与血清HBsAg水平呈负相关,而肝内CD19+B细胞频数与血清HBcAb水平呈正相关;rmIFN-α处理可显著提高HBV 转基因小 鼠外周血CD4+T和CD19+B细胞频数以及血清IL-6水平(P<0.05)。结论HBV转基因小鼠体内淋巴细胞亚群频数异常,外源性 干扰素α可通过调节淋巴细胞亚群频数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g1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脾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和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C57BL/6小鼠皮下多点注射MOG35-55、百日咳毒素的方法复制EAE模型。将EA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人参皂苷Rg1低、中、高剂量组,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首次免疫后第10天予以不同剂量Rg1腹腔注射,连续给药14 d。第35天处死小鼠后取脊髓,观察各组小鼠脊髓炎症细胞浸润和脱髓鞘等病理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Th1、Th17、Treg细胞亚群,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A、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 IFN-γ)、IL-6、IL-10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神经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5),脊髓炎症细胞浸润评分和脱髓鞘评分显著降低(P<0.05),脾淋巴细胞CD4+、CD8+、Th1、Th17 T细胞亚群比例显著降低(P<0.05),Treg(CD4+CD25+FoxP3+)比例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IFN-γ、IL-17A、IL-16水平显著降低(P<0.05),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人参皂苷Rg1的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人参皂苷Rg1可显著改善EAE小鼠的临床症状,减轻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和炎症细胞浸润,其作用可能与调控Th17、Th1、Treg细胞亚群失衡,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小胶质BV-2 细胞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脂多糖(LPS)组、LPS+ 丙泊酚组,对照组细胞加入PBS 液,丙泊酚组细胞加入丙泊酚30μmol/L,LPS 组细胞加入LPS 1μg/ml,LPS+ 丙泊酚组细胞加入丙泊酚30μmol/L+LPS 1μg/ml。采用MTT 比色实验测定细胞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细胞p38MAPK 和TLR4mRNA 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p38MAPK 和TLR4 蛋白表达量。结果 LPS 组和LPS+ 丙泊酚组小胶质细胞活性低于对照组和丙泊酚组(P <0.05),LPS+ 丙泊酚组小胶质细胞活性高于LPS 组(P <0.05);LPS 组和LPS+ 丙泊酚组小胶质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 水平高于对照组和丙泊酚组(P <0.05),LPS+ 丙泊酚组小胶质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 水平低于LPS 组(P <0.05);LPS 组和LPS+ 丙泊酚组小胶质细胞p38MAPK、TLR4 mRNA 和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丙泊酚组(P <0.05),LPS+ 丙泊酚 组小胶质细胞p38MAPK、TLR4 mRNA 和蛋白表达量低于LPS 组(P <0.05);丙泊酚组和对照组小胶质细胞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丙泊酚能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丙泊酚可下调TLR4-p38MAPK 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直肠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经直肠高强度聚焦超声对32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治疗,分别取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6 ml,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外周血Th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结果 经直肠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数量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CD8+ T细胞数量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IL-4、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1)。 结论 经直肠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前列腺癌可以在近期内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高强度聚焦超声 超声疗法 免疫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狼疮性肾炎(LN)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血沉(ESR)、CD4+/CD8+水平变化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LN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IL-6、ESR、CD4+/CD8+,分析外周血IL-6、ESR、CD4+/CD8+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度(SLEDAI)的相关性,比较不同预后患儿外周血IL-6、ESR、CD4+/CD8+,分析LN患儿预后影响因素,评价外周血IL-6、ESR、CD4+/CD8+对LN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IL-6、ESR高于对照组,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LN患儿外周血IL-6、ESR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CD4+/CD8+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P<0.05);预后不良外周血IL-6、ESR高于预后良好,CD4+/CD8+低于预后良好(P<0.05);SLEDAI评分、IL-6、ESR、CD4+/CD8+均为LN患儿预后影响因素(P<0.05);外周血IL-6、ESR、CD4+/CD8+预测LN患儿预后的AUC分别为0.777、0.751、0.788,联合预测AUC为0.921(均P<0.001);进一步对各预测方案预测价值比较显示,外周血IL-6、ESR、CD4+/CD8+联合预测的AUC明显高于单一指标(均P<0.05)。结论 LN患儿外周血IL-6、ESR水平较高,CD4+/CD8+水平下降,且与SLEDAI评分及预后有关,临床检测其水平,可作为LN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血液生化指标,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 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体外处理的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输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小鼠T 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促造 血作用。方法 选取清洁级雌性BALB/c 小鼠并复制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设立对照组、模型组及干预组。 干预组取正常同源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IL-2、GM-CSF等作用下培养48 h 后进行尾静脉输注(模型 复制第1、2、4 及6 天),模型组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全部小鼠分别于模型复制第7、14、21 及28 天断尾 采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于模型复制第28 天或濒死时处死小鼠,计数骨髓有核细胞 (粒系、红系、淋巴细胞比例及巨核细胞数),检测外周血CD3+CD4+(T 辅助细胞、Th 细胞)、CD3+CD8+(T 抑制细胞、Ts 细胞)及CD4+CD25+CD127-(调节性T 细胞、T-regs)细胞比例,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γ 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 模型组和干预组外周血WBC 较对照组低(P <0.05),干预 组在第21 和28 天较模型组高(P <0.05)。模型组和干预组外周血PLT 较对照组低(P <0.05),干预组在第 21 和28 天较模型组高(P <0.05)。模型组和干预组外周血Hb 较对照组低(P <0.05),干预组在第28 天较模 型组高(P <0.05)。模型组和干预组粒系比例、红系比例及巨核细胞数较对照组低,淋巴细胞比例较对照组 高(P <0.05),干预组骨髓粒系比例、红系比例及巨核细胞数较模型组高,淋巴细胞比例较模型组低(P <0.05)。 模型组Th 细胞比例、T-regs 细胞比例较对照组低(P <0.05),Ts 细胞比例较对照组高(P <0.05)。干预组Th 细胞比例、T-regs 细胞比例较模型组高,Ts 细胞比例较模型组低(P <0.05)。模型组外周血TNF-α、IFN-γ 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干预组较模型组低(P <0.05)。结论 IL-2/GM-CSF 体外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 胞输注有助于调节再障小鼠T 淋巴细胞亚群紊乱,下调造血负调控细胞因子,从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二黄胶囊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EAE)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皮下注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35-55)与完全弗氏佐剂(CFA)混合的抗原,辅以腹腔注射百日咳毒素(PTX),建立EAE模型。造模后每天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及神经功能评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采用HE染色进行脑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小鼠造模后第9天陆续发病,第22天达到高峰,发病急性期(造模后第25天)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明显比正常组增高(P<0.01),CD4/CD8比值也有所升高(P<0.05);发病缓解期(造模后第40天)T淋巴细胞亚群CD8+和NK细胞明显下降(P<0.05);病理检查发现EAE小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核固缩,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形成袖套样改变。二黄胶囊治疗后,EAE小鼠神经功能评分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炎性浸润程度减轻,发病急性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1);恢复期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及NK细胞明显增加(P<0.05)。结论二黄胶囊可在EAE小鼠发病的不同时期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而起到防治EAE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持续高剂量电磁辐射照射后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数量及比例变化,探讨慢性持续高剂量电磁辐射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分组法,将30只雄性Balb/c小鼠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10 mW•cm-2辐照组及环磷酰胺给药组,每组10只。辐照组动物予以30 min•d-1、每周辐照5 d,持续4周;给药组在辐照组开始辐照时给药,每次每只30 mg•kg-1,共7次;各组小鼠于辐照结束后30、45、60、75、90、105和120 d分别采集尾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4+ 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率、CD49+NK细胞数量及比例的变化。结果:经持续高剂量电磁辐射后,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显著上升,CD4+ T细胞数量于辐照后75 d开始明显升高,辐照后90 d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观察周期结束时,CD4+T细胞数量下降到与正常组相同(120 d);CD8+T细胞数量于辐照后75 d明显降低,直到观察周期结束时(120 d),T细胞的数量恢复至与正常组的T细胞数量相同;CD4+/CD8+比率在持续高剂量电磁辐射诱导下呈上升趋势,并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9+NK细胞数量在辐射后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持续性大剂量电磁辐射可导致小鼠免疫系统的紊乱,通过检测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CD49+NK细胞数量及比例的变化,可了解辐照后机体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探讨患者免疫功能与其氧化应激状态的关系。方法 40例ESRD患者分为血液透析治疗组(HD组)和非血液透析治疗组(NHD组),每组20例;以同期接受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集各组静脉全血,运用流式细胞仪进行T淋巴细胞计数及亚群分选,计算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T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 T细胞)百分比及其与其他T细胞亚群(CD8+T细胞)的比值(CD4+/CD8+);检测CD4+T细胞的增殖率和凋亡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氧化应激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分析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NC组比较,HD组和NHD组的CD3+、CD4+ 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CD4+ T细胞凋亡率上升,增殖率下降;IL-4含量增加,IFN-γ含量减少;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D组与NHD组CD3+、CD4+ T细胞百分比、CD4+ T细胞凋亡率和IL-4、IFN-γ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在ESRD患者中,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与其细胞凋亡率呈显著负相关(r=-0.87,P<0.01),与细胞增殖率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1);CD4+T细胞凋亡率与血清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8,P<0.01),与血清S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含量与血清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1)。结论 ESRD患者(尤其是未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且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同时,患者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可能是通过诱导CD4+T细胞过度凋亡和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使机体免疫功能缺陷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D4+T细胞增殖以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过敏性哮喘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制备粉尘螨抗原作为变应原.以25例哮喘患者和15名健康者为研究对象.采集静脉血样本后分为空白对照组、变应原组和自体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细胞增殖及CD4+/IL-10+、CD4+/TGF-β+1、CD4+/IL-10+/TGF-β+1细胞亚群分布情况.结果 哮喘患者和健康者之空白对照组的外周血样本中几乎不能检测到CD4+/IL-10+、CD4+/TGF-β+1 和CD4+/IL-10+/TGF-β+1 细胞.健康者变应原组外周血CD4+T细胞增殖明显,CD4+ 、CD4+/IL-10+ T细胞所占比例均较其自体对照组明显增高,而CD4+/TGF-β+1 和CD4+/IL-10+/TGF-β+1亚群所占比例无显著性增加.哮喘患者变应原组外周血CD4+T细胞及CD4+/IL-10+、CD4+/TGF-β+1 和CD4+/IL-10+/TGF-β+1亚群所占比例与其自体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增加.变应原刺激后,哮喘患者外周血CD4+/IL-10+亚群明显少于健康者(P<0.05),但两者间CD4+T细胞及CD4+/TGF-β+1、CD4+/IL-10+/TGF-β+1亚群所占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哮喘患者受特异性变应原刺激后,CD4+T细胞产生的IL-10水平不能相应提高,可能是导致或加重哮喘发病的原因之一.TGF-β1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炎患儿外周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17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在新安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儿41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静脉血全血中CD4+、CD8+、Treg和Th17水平,计算Treg/Th17、CD4+/CD8+比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外周静脉血中IL-10、TGF-β和IL-17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CD4+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小儿CD8+细胞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外周血Treg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h17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血IL-10、TGF-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气管肺炎患儿外周血存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尤其是Treg/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表达失衡,可能是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神经炎症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甲苷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除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外各组小鼠侧脑室注射LPS(5、3μL/只)建立AD小鼠模型,假手术组小鼠侧脑室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空白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造模后次日开始给药,黄芪甲苷各给药组高、中、低剂量分别为80、40、20mg/kg,阳性对照组给予5mg/kg多奈哌齐,每日1次,连续灌胃21d。在造模后14~20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新物体识别(NOR)实验评价各组动物的认知能力,造模后第21天取材,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脑内海马区TNF-α和IL-1β的含量,Iba-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数量及形态的变化。结果侧脑室注射LPS能明显损伤AD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新物体识别能力,使小鼠脑内海马区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含量显著升高,并使小鼠脑内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胞体增大,突起增粗、变短,呈现明显的活化状态。黄芪甲苷各剂量组给药可缓解LPS造成的认知功能损伤,同时明显降低AD小鼠脑内海马区TNF-α、IL-1β的含量,减少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结论黄芪甲苷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来改善AD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xosomes, hucMSC-Ex)在小胶质细胞极化态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收集其条件培养基提取外泌体(exosomes),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法对其形态特征、粒径大小及表面标志物进行表征;分别用PBS、LPS(1 μg/mL)、LPS(1 μg/mL)+hucMSC-Ex(100 μg/mL)处理小胶质细胞12 h,免疫荧光检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钙结合蛋白Iba1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态标志物变化;qRT-PCR检测小胶质细胞IL-1β mRNA和IL-10 mRNA的变化;ELISA检测细胞条件培养基中细胞因子IL-1β和IL-10的分泌量。结果: hucMSC-Ex电镜下呈现典型膜性“杯盘”状结构,纳米颗粒跟踪分析结果显示粒径大小为(119.7±47.9)nm,蛋白质印迹法证实其表达CD9、CD63和CD81特征表面分子;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活化组(LPS组和LPS+hucMSC Ex组)钙结合蛋白Iba1相比于静息组(PBS组)表达高,且LPS+hucMSC-Ex组高于LPS组;蛋白质印迹法结合qRT-PCR结果显示hucMSC-Ex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化减少M1极化态标志物iNOS、IL-1β表达,上调M2极化态标志物Arg1、IL-10表达;ELISA结果表明相比于LPS组,LPS+hucMSC-Ex组分泌的炎症因子IL-1β减少、抑炎因子IL-10增加。结论: hucMSC-Ex可能通过抑制NF κB活化,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极化而减少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对类风湿关节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与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关系。方法将24只雄性DBA/1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组、CIA+生理盐水组和CIA+Gas6组,每组6只。在小鼠尾根部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与牛II型胶原蛋白混合乳剂0.1ml,21d后再次以弗氏不完全佐剂与牛II型胶原蛋白混合乳剂0.1ml构建CIA小鼠模型。模型建立后第42天记录小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采集下腔静脉血1ml,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因子IL-17和IL-10的表达;无菌切取脾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IL-17+细胞和CD4+Foxp3+细胞的比例;切取右踝关节,HE染色观察关节损伤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CIA小鼠AI评分增高,踝关节存在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和软骨破坏,血IL-17和IL-10水平均显著增加(均P<0.05);CIA小鼠脾脏CD4+IL-17+细胞比例升高,而CD4+Foxp3+细胞的比例下降(均P<0.05)。与CIA组小鼠相比,CIA+Gas6组小鼠AI评分下降,踝关节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软骨破坏减轻,血IL-17水平下降而IL-10水平升高(均P<0.05);同时CD4+Foxp3+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而CD4+IL-17+细胞比例下降(均P<0.05)。结论Gas6能够减轻CIA小鼠的关节损伤,机制可能与其抗炎和对Th17/Treg细胞平衡的调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分泌性中耳炎(OM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耳积液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2例急性OME患者为病例组,同期100名接受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人员外周血CD4+T、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水平.病例组患者经耳内镜行鼓膜穿刺,分析耳积液中上述炎症因子的水平,并评估其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CD4+T淋巴细胞的含量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耳积液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血清(P<0.05),其中,IL-2、IL-4、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含量、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呈负相关(P<0.05),但与CD8+T淋巴细胞含量呈正相关(P<0.05).此外,病例组患者耳积液中的IL-10水平也正相关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含量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P<0.05),但其与CD8+T淋巴细胞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急性OME患者耳积液中的炎症因子水平高于血清,且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细菌移位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该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72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 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仅接受肠内营养,持续2 周。入院时及治疗2 周后,采用流式细胞微球列阵(CBA)测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治疗2 周后,观察组血清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内毒素、D- 乳酸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外周血CD3+、CD4+ T 淋巴细胞比例,CD4+/CD8+ 比值高于对照组,CD8+ T 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 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可缓解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抑制肠道菌群移位,提升机体免疫力,提高近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哮喘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气道炎症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哮喘小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数量的改变及其与气道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健康6周龄SPF级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B组以卵白蛋白(OVA)致敏激发方法建立小鼠哮喘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CD4^+CD25^+Treg占淋巴细胞的比例;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炎症细胞数;BALF炎症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分别与外周血CD4^+CD25^+Treg作相关分析。结果A组、B组小鼠外周血CD4^+CD25^+Treg占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5.81±0.76)%、(3.21±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F炎症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数与外周血CD4^+CD25^+Treg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和-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哮喘小鼠外周血CD4^+CD25^+Treg占淋巴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且与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加味六味地黄汤对骨肉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加味六味地黄汤对骨肉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04例骨肉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化疗始即服用加味六昧地黄汤,对照组肌注白介素-2,二组均4周为1疗程,空白组为单纯完成化疗方案不行任何增强免疫力者,3组均在疗程前后抽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表达(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NK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疗程结束后统计各观察指标.结果 骨肉瘤患者化疗后CD3+、CD4+/CD3+.CD8+/CD3+、CD4+/CD8+、CD19、CD20、CD3+/CD16+56+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加味六味地黄汤作用于骨肉瘤化疗患者的CD3+和CD8+的分子水平有显著性升高(P<0.01),而CD4+的分水平及CD4+/CD98+之比有增高但不明显(P>0.05),中药对骨肉瘤患者的CD19、CD20的水平的也有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对NK细胞的表达也有显著性的作用(P<0.05).与IL-2比较,细胞免疫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体液免疫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化疗使骨肉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中药加味六味地黄汤能够刺激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强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在体液免疫方面优于欣吉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消退素D1(reslovin D1,RvD1)对Aβ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激活和代谢紊乱的影响以及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培养小胶质细胞株BV2,予以脂多糖(LPS)、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Aβ)和RvD1处理,使用RT?PCR方法观察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学改变。通过给予AD转基因小鼠腹腔内连续10 d注射RvD1 5 mg/(kg·d),分别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免疫荧光(IF)、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观察AD小鼠海马区NLRP3炎症小体通路、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以及线粒体代谢调控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并通过条件恐惧测试(FCT)探究其对于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结果:RvD1抑制了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RvD1处理后小胶质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由异常的点状碎片状变为正常的条索状。RvD1治疗后,AD小鼠海马区NLRP3以及Iba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同时线粒体代谢紊乱得到改善,并且认知功能得到恢复。结论:RvD1可能通过改善小胶质细胞线粒体代谢紊乱,抑制神经炎症,最终提高AD小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西地那非对胃癌移植瘤小鼠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的比例以及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建立胃癌MFC荷瘤小鼠模型,6周龄雌性615小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荷瘤PBS组和荷瘤西地那非组。接种移植瘤24 h后荷瘤西地那非组每天给予西地那非灌胃,荷瘤PBS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PBS灌胃。通过计算抑瘤率观察西地那非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T细胞亚群比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癌移植瘤小鼠外周血MDSC的比例升高(P<0.05),外周血CD4+/CD8+的比值降低(P<0.05)。外周血MDSC比例与CD4+/CD8+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858,P<0.01)。与荷瘤PBS组相比,西地那非可抑制胃癌移植瘤小鼠肿瘤生长,28 d后抑瘤率为41.2%,且可以降低荷瘤小鼠外周血MDSC的比例(P<0.05),提高外周血CD4+/CD8+的比值(P<0.05)。结论:胃癌移植瘤小鼠外周血MDSC比例升高,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西地那非可能通过抑制MDSC数量,调节T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强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