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对腰椎融合术中应用聚醚醚酮棒(polyetheretherketone,PEEK)与钛棒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评价与对比.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使用PEEK棒系统行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EEK)棒半刚性固定系统在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54~78岁,平均(61.2±1.3)岁,行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根据患者治疗意愿,随机分为PEEK棒组24例,钛合金棒组24例;均行保留韧带复合体的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JOA功能评分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通过改良Brantigan椎间融合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4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腰痛、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EEK棒组3.3±0.4 vs.6.9±0.3,2.0±0.3 vs.7.2±0.3;钛棒组2.4±0.3 vs.7.1±0.2,2.2±0.3 vs.7.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EEK棒组20.0±3.1 vs.7.2±2.1,钛棒组19.8±2.1 vs.6.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Brantigan椎间融合标准,术后3个月PEEK棒组(70.83%)融合率显著高于钛棒组(41.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PEEK棒组融合率(87.50%)高于钛棒组的融合率(79.17%),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EK棒半刚性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与传统钛棒内固定系统在临床疗效相当,早期融合率明显优于钛棒组,其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体会,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术后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体位护理,伤口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重视早期功能锻炼,严防并发症的发生等。认为加强术前及术后护理是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两种不同椎间融合器植入方式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2例,其中A组36例行双侧开窗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改良,TLIF),B组36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术(PLIV)。平均随访18.4个月。对2组患者的失血量、住院时间、融合率、好转率及术后硬膜漏、新发神经根性疼痛、感染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的融合率和好转率均高于B组,而术中神经损伤及术后感染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合双侧开窗技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器植入技术能很好地完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具有一次手术完成360。融合、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脊柱稳定性破坏少及融合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背景:脊柱融合术被广泛使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融合后仍然存有腰部活动受限、脊柱动力学改变、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等一系列继发腰椎不稳以及椎管狭窄等症状的出现.目的:综述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01/2009-12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相关文章,检索词为"lumbar spinal fusion, destabilization, non-rigid fix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84篇.结果与结论:腰椎融合术仍是目前治疗腰椎不稳的标准方法,但腰椎融合率与临床满意率并不呈正比,而且腰椎融合有导致相邻节段加速退变的潜在可能.尽管目前还没有评价固定椎体间活动范围的量化标准,但理想的动态固定应能保证正常的脊柱稳定性,并且最大限度地恢复节段间的活动度.近年来,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非融合固定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更符合生理需要的手术方法,可以减少一系列传统融合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并发症的发生.这种方法将在新的分阶段式外科策略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而避免退变椎间节段的最终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16例采用P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27例采用PLIF联合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scale,VAS)和JOA评分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融合率及优良率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JOA、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JOA、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手术优良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期临床结果表明单侧椎弓根固定能够提供和双侧固定同样的疗效,且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背景:脊柱融合固定过程中,用于后路固定的钉棒系统由于造成相邻椎体、椎间盘及椎间关节的应力改变以及反常活动,会导致固定融合后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加速。目的:在腰椎后路固定融合过程中采用新型动态固定系统,验证动态固定系统在固定术后的即刻生物力学性能,并与传统固定系统相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实验,于2007-11/12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完成。材料:10具新鲜小牛T12~S5脊柱标本。方法:模拟人体生理运动情况,即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状态,并加上扭转状态测试。实验属稳定性实验,最大加载不超过125N的生理载荷,无破坏性影响,故标本可重复使用。依实验进程标本分为4组,每组10具标本。先对每具标本进行生理状态测试,然后制成L5~S1滑脱腰椎失稳实验模型进行测试,之后行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钉棒固定,分别采用传统钉棒和动态固定系统建立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模型进行测试。实验过程中未出现标本破坏及内固定器械断裂失效等情况。主要观察指标:生理载荷125N时,生理状态、滑脱状态、传统钉棒固定及动态钉棒固定状态下腰椎的水平剪切刚度、轴向刚度及扭转强度。结果:采用两种固定系统行后路固定椎间融合后,系统的稳定性均明显超过滑脱状态,达到或超过生理状态。对于临近(上位)节段的应变、位移等影响,传统钉棒系统明显超过生理状态(P〈0.05),而动态固定系统接近生理状态(P〉0.05)。结论:采用腰椎动态固定系统行后路椎间固定融合后,其稳定性达到或超过正常生理状态,能够满足对临床固定手术后即刻稳定性的要求。与传统静态钉棒固定系统相比较,动态固定系统相邻椎体、椎间盘、椎间关节所承受的应力应变均明显降低,各项生物力学性能上均接近正常腰椎生理状态,不易产生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与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50),研究组行UBE,对照组行传统PLIF,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 <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后VAS、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JOA评分及I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UBE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手术相关指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经典的治疗方法,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融合固定后的相邻节段会发生退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脊柱的非融合固定技术发展。
  目的:比较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56例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28例,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后住院时间,应用目测类比评分进行疼痛评估,以Oswestry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优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活动度优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P<0.01)。随访期间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未发现钉绳系统和聚脂套管松动。提示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相比,Dynesys 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随访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可保留固定节段一定活动度的优点,在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PEEK棒半刚性固定与钛棒刚性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及创伤程度.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9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接受PEEK棒半刚性固定的PEEK组45例、接受钛棒刚性固定的对照组45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血清创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资料完整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固定方式分为A、B两组.A组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0~56岁,平均48岁.术前诊断:腰椎椎间盘脱出4例,腰椎椎间盘术后复发6例,腰椎管狭窄症6例,腰椎退行性不稳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例.B组应用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2~67岁,平均52岁.术前诊断:腰椎椎间盘脱出5例,腰椎椎间盘术后复发6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腰椎退行性不稳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8例.使用ODI评分、VSA视觉模拟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评分及术后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融合率、医疗费用、手术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ODI评分、VSA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 05),两组融合率分别为92%、94%.结论 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均满意,单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创伤小,经济简便,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较好选择;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变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采用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45例。结果手术融合率95.5%,无神经损伤、断钉、退钉发生。结论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式操作安全简单、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效果肯定,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并椎体间融合及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21例;年龄48~73岁,平均59岁。其中单节段狭窄者28例,2节段狭窄者17例,3节段狭窄者1例,采用腰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3~12个月随访,其中腰腿痛症状完全缓解39例(85%),1例神经根损伤;2例遗留轻度腰痛;4例遗留下肢麻木。46例患者植骨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装置断裂及松动发生。结论后路减压并椎体间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Back pain is a common chronic disorder that represents a large burden for the health care system. There is a broad spectrum of available treatment options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lower back pain in the setting of degenerative disorders of the lumbar spine, including both conservative and operative approaches. Lumbar arthrodesis techniques can be divided into sub-categories based on the part of the vertebral column that is addressed (anterior vs posterior). Furthermore, one has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approaches aiming at a solid fusion in contrast to motion-sparing techniques with the proposed advantage of a reduced risk of developing adjacent disc disease. However, the field of application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these novel motion-preserving surg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facet arthroplasty, nucleus replacement, and lumbar disc arthroplasty, need to be more precisely evaluated in long-term prospective studies. Innovative surgical treatment strategies involving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such as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r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s well as percutaneous implantation of transpedicular or transfacet screws, have been established with the reported advantages of reduced tissue invasiveness, decreased collateral damage, reduced blood loss, and decreased risk of infe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iew well-established procedures for lumbar spinal fusion with the main focus on current concepts on spinal arthrodesis and motion-sparing techniques in degenerative disorders of the lumbar spin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15个间隙),其中L2~3 1例,L3~4 5例,L4~5 9例。观察手术操作过程、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在手术前后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7~24个月随访。术后1、6个月JOA评分同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JOA评分同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置入作为一种预防及治疗腰椎疾病的"非融合-动态稳定"手术,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活动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同时维持节段稳定性,促进退变椎间盘的恢复,并通过保留手术节段脊柱运动功能而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19例采用改良 T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为 T 组,改良 TLIF 即在 TLIF 基础上增加椎板切除范围。并以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19例采用改良 P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为 P 组,改良 PLIF 即在 PLIF 基础上减少棘突切除范围,保留邻近节段后方韧带复合体,同时扩大切除下关节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1年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前、术后1年时 Oswestry 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T 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 P 组( P<0.05)。两组间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腰痛及腿痛 VAS 评分无差异,各组内患者术后腰、腿痛较术前明显缓解,差异具有显著性;术后1个月及3个月 P 组腰痛及腿痛 VAS 评分明显低于 T 组( P <0.05);术后1年 T 组腰痛及腿痛 VAS 评分明显低于 P 组( P <0.05)。两组患者术前 ODI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 ODI 评分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T 组明显低于 P 组( P <0.05)。P 组3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ASD),T 组2例出现 ASD,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 组中1例术后下肢短暂性麻木、无力,3例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骨折。T 组中2例出现椎弓根骨折伴螺钉外露,1例出现棘突根部骨折,5例出现加压后棘突挤压,未出现脑脊液漏。结论两种改良技术均可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各伴随不同的并发症。改良 TLIF 较改良 PLIF 有助于患者远期腰部功能康复,但在术后早期可能存在明显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entaur钉板系统在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中的复位、固定效果。方法 本组 4 7例 ,均为胸腰椎骨折前方压迫 ,其中屈曲压缩Ⅲ型 9例 ,暴裂骨折 2 9例 ,骨折脱位 9例 ,采用前路减压、植骨、Centaur钉板系统复位、固定。结果 均获随访 3月以上 ,无术中、术后并发症 ,未见钢板和螺钉断裂及松动现象。骨折椎体固定稳定 ,高度和生理曲度得以恢复。结论 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植骨 ,采用Centaur钉板系统复位、固定有助于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提供更为客观、满意的复位效果 ,达到更为准确地重建脊柱的解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