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转基因动物是指用实验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早期胚胎细胞,使之整合于细胞基因组中而建立的动物品系。目前,已研制出与超氧化物歧化酶、金属蛋白酶、细胞凋亡基因族、肿瘤坏死因子及一氧化氮合成酶等有关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为从基因水平研究脑外伤后继发性损伤的机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动物是指用实验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入早期胚胎细胞,使之整合于细胞基因组中而建立的动物品系。目前,已研制出与超氧化物歧化酶、金属蛋白酶、细胞凋亡基因族、肿瘤坏死因子及一氧化氮合成酶等有关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为从基因水平研究脑外伤后继发性损伤的机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脑损伤后诱导继发性损伤,导致神经元凋亡、神经炎症和神经功能障碍,一个重要的损伤机制是细胞周期激活。细胞周期再进入机制可能是神经元凋亡性细胞死亡的共同通路,通路可能是p53依赖性或p53非依赖性的。创伤性脑损伤也导致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细胞周期激活。细胞周期抑制剂,在创伤性脑损伤后可以提供强有力的神经保护作用,为颅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发生后因患者血脑屏障被破坏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既往研究文献多强调这些免疫反应是导致TBI患者脑继发性损伤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认为TBI与机体免疫之间呈现更多的是一种消极关系。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学者对TBI后机体免疫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强调TBI与机体免疫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积极关系,即机体免疫具有阻断继发性损害及保护、修复神经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整理,对TBI与机体免疫的积极关系和消极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6.
黄体酮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的炎症反应是导致继发性脑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TBI发生后早期,即有大量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和免疫细胞的激活。免疫细胞的激活,反过来又会导致自由基和更多的炎症介质释放。无论这种炎症级联反应由何种因素启动,对炎症反应的抑制都可以减轻脑水肿,减少神经元的死亡或胶质增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RIP1/3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神经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元分为4组:siRIP组、Nec-1预处理组、阴性质粒转染组和对照组。通过慢病毒转染法分别干涉RIP1、RIP3表达,建立离体TBI损伤模型,通过流式细胞学检测划伤后神经元存活情况。对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元敲除RIP1/3,建立谷氨酸诱导神经元损伤模型,通过流式细胞学检测谷氨酸刺激后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 siRIP组及Nec-1预处理组机械性损伤后神经元存活率高于阴性质粒转染组和对照组。Nec-1预处理组谷氨酸损伤后神经元存活率高于对照组,而siRIP组存活率与对照组和阴性转染组比较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RIP1和RIP3可能对TBI诱导后神经元死亡有作用,而RIP1抑制剂Nec-1可能对TBI具有脑保护作用。RIP1/3与谷氨酸兴奋毒性诱导细胞死亡无关,而Nec-1对于谷氨酸损伤具有潜在保护作用,并可能存在特异性靶点。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当复杂,除原发创伤产生的剪切力对细胞膜、神经元胞体、白质结构和血管床的损伤外,伤后脑缺血、脑水肿/脑肿胀和颅内K增高是加重损伤程度的重要因。在脑损伤后积极纠正缺血、低氧、低血糖、脑水肿、癫痫,感染和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9.
创伤性脑损伤的移植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可通过移植方法治疗的组织有神经干细胞(NSCs)、胚胎神经组织、胚胎干细胞(ES 细胞)、骨髓基质细胞(BMSCs)、脐血细胞和NT2N神经元。胚胎神经组织来源不足而BMSCs和脐血细胞来源丰富, ES细胞和NSCs移植于体内有分化成肿瘤的危险。移植途径包括靶点移植、静脉移植和动脉移植三种途径,靶点移 植是常用的移植方法,而静脉移植和动脉移植可避免靶点移植对脑组织的损伤。移植部位、移植时机和移植局部 微环境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移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脑红蛋白广泛分布于脑内神经元,能可逆性地与氧结合,在缺血缺氧的状态下表达增加并发挥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脑红蛋白的表达反应性增高并表现出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就近年来脑红蛋白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呈不断上升趋势,其发生的增长率(21%)已超过全球人口的增长率(6%),被学者们称之为"静息性流行病",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1].TBI患者除受原发机械性外力直接损伤外,其疾病过程中尤其是创伤急性期常伴发低血压、低氧血症、癫痫及高热等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sult,SBI),显著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2].自1978年由Miller提出SBI理论后,国内外学者已对SBI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研究.随着对SBI的逐渐重视及TBI临床研究的拓展延伸,学者们根据不同SBI因素设计并建立了相关模型,进一步加深了对SBI病理生理损伤机制的了解,也为TBI合并SBI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线索.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人脑挫裂伤早期HMGB1表达的变化特征。方法收集人脑挫裂伤后不同时间点挫裂伤组织的标本(正常组、6h、12h、24h、72h),4%多聚甲醛固定,冰冻切片,然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统计分析各时间点HMGB1的表达情况;同时将HMGB1与神经元标志物NeuN进行共标,观察人脑挫裂伤后早期神经元损伤过程中从核内向胞浆内转移的情况。结果正常人脑组织的HMGB1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内,与正常组相比较,人脑挫裂伤组在伤后HMGB1阳性细胞数于12h开始下降(P0.05),并持续至72h;而HMGB1从核内转移至胞浆内的数目从6h即开始增加(P0.05),随时间增加HMGB1也随之大量转移到胞浆中,在人脑挫裂伤后24h达到高峰(P0.05)。人脑挫裂伤后早期,HMGB1主要表达在神经元中(P0.05),脑挫裂伤后神经元的数目逐渐减少(P0.05),而HMGB1从神经元核内转移至胞浆的比例在6h明显增加(P0.05),于24~72h达到高峰(P0.05)。结论人脑挫裂伤后早期神经元死亡或凋亡数目明显增加,HMGB1阳性细胞数也在损伤后减少;而HMGB1神经元从核内转移至胞浆的比例升高;HMGB1可能参与了脑挫裂伤后神经元的死亡或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脑外伤(TBI)后锌和泛素化蛋白在神经元中的变化,探讨锌在脑外伤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重物坠落致脑外伤动物模型,应用ZP4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法分别观察神经元中锌及泛素化蛋白变化,用Nissle染色检测神经元存活数目;最后在脑外伤患者挫伤区神经元中分别用AMG染色、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锌及泛素化蛋白变化.结果 ZP4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法和Nissle染色发现脑外伤可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中锌聚集、泛素化蛋白升高以及最终导致神经元损伤;而阻断锌聚集可减少神经元中泛素化蛋白的升高,并产生神经保护作用.最后,在人脑外伤挫伤区神经元中,应用AMG染色和Western blot法也检测到了明显锌聚集和泛素化蛋白的升高.结论 脑外伤后锌稳态的失衡可以影响蛋白质的降解并最终导致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与继发性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原因,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我院1996~2004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救治中继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48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继发脑梗死42例.继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占8.8%,其中成人组432例发生脑梗死34例,占7.9%;儿童组病例48例,发生继发脑梗死8例,占17%。儿童组病例继发脑梗死的例数明显高于成人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由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继发脑梗死外,在治疗过程中一些治疗因素也可引发脑梗死。脑梗死的发生加重脑组织的损伤,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大鼠继发性脑损伤和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 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地塞米松正常给药组、甲基强的松龙正常给药组、创伤对照组、小剂量地塞米松组、中剂量地塞米松组、大剂量地塞米松组、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组、中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组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组(后7组统称损伤组),每组各22只.损伤组通过液压打击方法制备成颅脑损伤模型且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不同剂量不同类型糖皮质激素处理,并于伤后24 h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UNEL法于伤后24h、48h、7d和14d时检测各组大鼠损伤侧海马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观察伤后14d内各组大鼠的死亡率,并通过尸检和常规HE染色观察死亡大鼠脑组织、垂体、心脏和肺脏的变化. 结果 损伤组间伤后24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凋亡细胞于伤后24h开始出现,48 h达到高峰,7~14d内降至正常,其中大剂量地塞米松组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组凋亡细胞数在伤后48 h时均明显高于创伤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2).大剂量地塞米松组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组的大鼠死亡率也均明显高于创伤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38).尸检发现大剂量地塞米松组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组的死亡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间质性肺炎及垂体淤血. 结论 颅脑损伤可以导致海马神经细胞凋亡,而伤后早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进一步加重其凋亡,同时增加死亡率,其原因可能为间质性肺炎和垂体淤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脑外伤患者恢复期的注意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脑外伤恢复期患者注意的改变及其特征.方法对42例大型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脑外伤恢复期患者和42名正常人进行"2,7"划消测验和Strop测验.结果脑外伤患者在标准情况、不相关分心情况和相关分心情况下的划消速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精确率无明显差异.进一步比较相关分心情况下划消速度的下降率显示脑外伤患者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Stroop测验显示脑外伤患者读单色字时间、读色块时间和读彩色字颜色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但两组之间错误数无显著性差异.比较两组读彩色字颜色时间的延长率和读彩色字文字时间的延长率,脑外伤患者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脑外伤后患者的注意力下降.注意的分配受损,抗干扰能力下降,而选择注意相对完整.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重症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方法总结我院1998-10~2006-10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46例病人,分析伤情、受伤部位与并发的精神障碍间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人共出现4型精神障碍:躁狂型、抑郁型、精神分裂样型、痴呆型。损伤部位分别为:额叶损伤、颞叶损伤、胼胝体损伤、脑干损伤。损伤类型为:脑挫伤、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脑挫伤并发颅内血肿或并发脑疝。结论额叶脑挫伤或颞叶脑挫伤并发躁狂型精神障碍最多见,脑干损伤及DAI常出现痴呆型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