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22例,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按照Macnab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定优16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5%。治疗过程全部患者无症状加重,无脊髓、硬脊囊、血管、神经等重要脏器损伤。结论: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将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应用于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治疗中Wiltse入路与正中入路的不同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正中入路,观察组采用Wiltse入路,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除手术时间外,观察组的各项手术指标均明显较对照组优,术后3 d观察组的VAS评分与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中采取Wiltse入路可显著减小患者的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恢复,值得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间单枚融合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间孔椎体内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21例。通过下腰痛JOA评分和D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获随访4~14个月,术后3个月及1年JOA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椎间孔单枚融合器融合结合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SRS-SchwabⅣ级截骨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LDK)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 ~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LDK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2例,实验组采用3D打印辅助SRS-SchwabⅣ级截骨术,对照组根据术前影像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边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1例,采用单边固定的OLIF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评估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定临床疗效。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通过MRI测量椎管横截面积、椎管前后径、黄韧带横截面积、椎间孔面积来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改变情况以及评估融合器的相对位置。结果:单边固定的OLIF治疗的1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 81 min,出血量为 83 mL,1 例出现腰大肌牵拉痛,后经过保守治疗,得到缓解。术前 VAS 评分、ODI 分别为 (5.27±2.37)分、59.18±16.62。术后6个月的随访数据分别为(2.00±1.79)分、17.9±3.51,症状与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术前DH、 FH、SDA、LLA、CSAC、AP、CSALF、CSAF(左)、CSAF(右)分别为(0.70±0.20)cm、(1.81±0.25)cm、(10.94±3.58)°、(36.88±9.70)°、 (99.75±26.40)mm2 、(7.99±1.40)mm、(134.35±21.66)mm2 、(74.51±22.62)mm2 、(79.60±25.61)mm2 ,术后6个月随访数据为:(1.46± 0.20)cm、(2.61±0.34)cm、(15.01±4.79)°、(43.57±9.69)°、(141.27±30.31)mm2 、(11.58±2.42)mm、(106.27±17.90)mm2 、(119.04± 24.62)mm2 、(121.62±25.03)mm2 ,均较术前获得显著改善。而通过本研究采用的单边固定的OLIF手术方法,融合器距椎体后缘的相对位置为53%,角度为14.27°,位置理想。结论:单边固定的O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本院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7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成研究组45例、对照组42例。研究组行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指标、腰部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相较于术前,术后30d两组腰部疼痛VA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相较于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腰椎功能ODI评分均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能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进一步减轻腰部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疗效。方法将手术适应症明确的42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连续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Wiltse入路组22例在自行设计拉钩辅助下,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后正中入路组20例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疗效;采用suk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4个月。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为(130.5±16.5)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5)d,后正中入路组分别为(390.8±24.8)mL、(13±2.5)d,Wiltse入路组明显优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Wiltse入路组腰痛VAS评分和ODI均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腿痛VAS评分、椎间融合率、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但Wiltse入路手术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腰背痛残留率低,更好的解决了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的病痛。  相似文献   

9.
10.
陈伟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37-137
目的探究选择性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4例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年患者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效果明显,能有效矫正侧弯角度,缓解疼痛,值得深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自体加异体椎间植骨融合(PLIF)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方法:93例临床病人,男51例,女42例;年龄40~78岁,平均61岁;病变部位:L2/3间隙~L4/5间隙。经腰椎后路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中将减压的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植入椎间隙,最后将修整棘突骨行加盖椎间植骨。术后2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本组随访时间2~7年,术后均行X线片复查,随访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椎体复位无丢失,螺钉无折断和松动。手术前与术后3个术后2年椎体滑移距离和ODI指数两项参数的配对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术后3个月、术后2年椎体滑移距离和ODI指数2项参数的配对比较差异具无著性。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钉棒系统加椎间及后外侧联合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钉棒系统加椎间及后外侧联合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25例。结果:随访10~30个月,所有滑脱椎间均骨性融合,优19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2%。结论:应用钉棒系统加椎间及后外侧联合植骨技术对腰椎前、后柱均起稳定作用,腰椎融合效果确切,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使用与未使用低剂量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ic protein 2,rhBMP-2)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的影像学指标、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3月—2016年2月应用MIS-TLIF手术治疗的5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52例患者,其中未使用rhBMP-2(非BMP组)27例,使用rhBMP-2(BMP组)25例。术后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健康检查简表(SF-36)评分、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BMP组术后融合率高于非BMP组(P<0.05)。BMP组的cage沉降程度高于非BMP组(P<0.05)。结论:尽管使用rhBMP-2可能会导致cage沉降程度增加,但低剂量rhBMP-2能够有效提高MIS-TLIF术后椎间融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采用后路钉棒系统结合椎间融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07年7月-2013年11月在该院收治的患有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病人60例,对其采取后路钉棒系统结合椎间融合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给予分析。结果手术后,根据JOA临床腰椎手术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其中:显效56例,有效3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8.3%;腰椎滑脱:完全纠正55例,改善(滑脱部分纠正)3例,无改善2例,手术后病人整体复位率96.7%;椎间融合:融合57例,固定2例,融合失败1例,术后融合率95%。上述指标和临床治疗前相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采用后路钉棒系统结合椎间融合共同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使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回顾分析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器联合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探讨其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同时行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器联合固定。结果:经2-8年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满意率达86.7%。结论: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器联合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在保证脊柱稳定性的同时,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人术前营养状况与腰椎退变性侧弯术后亚综合征谵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因腰椎退变性侧弯接受减压矫形手术治疗的老年(≥65岁)患者62例.评估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包括微营养评分(MNA-SF评分)、体质量指数(BMI)、酒精摄入情况等;评估功能状态(巴塞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确诊为下腰椎退变性不稳并神经根管狭窄行后路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患者16例。观察临床疗效及椎体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原有神经压迫症状大部分恢复,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高度(5.12±0.98)mm增加到术后平均(12.71±1.00)mm(P〈0.05),4~5个月后可见骨融合征象,椎间融合率约为水93.8%(15/16)。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等并发症,优良率87.5%(14/16)。结论:后路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可达到彻底减压、神经根松解、腰椎稳定性的重建、满意植骨合率的目的,同时具有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不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单侧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方法:2004~2006年采用单侧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24例,并在手术时间、神经损伤、融合率、平均矫正丢失度、椎间隙高度维持率及临床疗效方面和PLF及PCF组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上单侧PLIF组和PLF组无差异,但和PCF组有差异。在神经损伤、断钉方面三组无差异。在融合率、维持间隙高度及平均矫正丢失度方面,单侧PLIF组和PCF组无差异,但和PLF组有差异,优于PLF。结论:单侧PLIF术式为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