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术后不同远端固定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行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49例AIS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和最近1次随访(至少术后24个月)的影像学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轴向偏距(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以及近胸弯、主胸弯、胸腰弯/腰弯Cobb角,并计算PI-LL。根据下固定椎将患者分为T12~L2组和L3~L5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参数。结果 T12~L2组31例AIS患者,L3~L5组18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Risser征、融合椎体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患者的SVA、PI、PT、SS、TK、LL和PI-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L3~L5组的LL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T12~L2组LL较术前显著减小(P=0.027)。术后T12~L2组和L3~L5组PI-LL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均<0.05),但L3~L5组PI-LL变化值大于T12~L2组(P<0.05)。结论 当脊柱远端固定至L3~L5时,LL会增加,引起PI与LL不匹配。术前应根据PI预测出合适的LL,避免术中过度弯棒。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选择性减压固定融合方式治疗伴有退行性脊柱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08~2012年采用选择性减压融合方式,治疗伴有退行性脊柱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64例,选取术前及术后随访腰椎JOA评分、腰部VAS评分、下肢VAS评分、OD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腰椎JOA评分(t=-4.3,P<0.01)、下肢VAS评分(t=6.9,P<0.01)、ODI评分(t=10.9,P<0.0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腰部VAS评分(t=1.9,P=0.07)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掌握良好手术指征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性对责任间隙进行减压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3.
张宝  卢炯炯  任磊  郭鑫  沈生军 《浙江医学》2019,41(9):947-95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楔形截骨前方垫高-后方闭合矫正术治疗静止期胸腰椎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静止期胸腰椎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楔形截骨前方垫高-后方闭合矫正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感染、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5(24.4±7.4)个月。术后1周、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4~8(5.4±1.3)分降至术后1周的0~3(1.2±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过程中,患者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患者腰背部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经椎弓根楔形截骨前方垫高-后方闭合矫正术治疗静止期胸腰椎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疗效满意,是一种较为安全、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前路传统钛板加Cage与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的76例单节段颈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钛板+Cage(A组)36例,ROI?C融合器(B组)40例。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的矢状位参数,包括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height of operation segment,HOS)、C2?C7 Cobb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a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和 T1倾斜角(T1 slope,T1S)。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同时间点不同组间各影像学参数是否有差异;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组内不同时间点各参数是否有差异。结果:术后随访(12.7 ± 6.3)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OS、 C2?C7 Cobb角及 T1S和术前相比,均有所增加(P < 0.05),C2?C7 SVA值减少(P < 0.05)。两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C2?C7 SVA及 T1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A组HOS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末次随访时HOS低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两种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均可恢复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及颈椎曲度,但钛钢板+Cage对维持椎间隙高度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5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前路手术者(前路组)24例,行后路手术者(后路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术后均随访0.5~2年,分别于术前、出院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价患者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改善及丢失情况.结果 前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高于后路组,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后路组(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末次随访Cobb角改善及矫正度丢失两个指标明显优于后路组(P<0.01).结论 与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创伤较大、失血量较多,但在维持矫正度、防止Cobb角丢失方面效果更优,采取何种入路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畸形(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的术后疗效差异。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21年2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长、短节段固定治疗的42例DL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根据固定节段是否超越侧弯的上下端椎,分为长节段组(22例)和短节段组(20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术后末次随访和术前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5~73个月,平均39个月。短节段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长节段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n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腿部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的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1、P=0.663),但腰背部疼痛VAS评分的改善率,长节段组明显好于短节段组(P<0.05)。长节段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冠状面失平衡值(C7 plumb lin...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合并脊柱侧弯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选择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合并脊柱侧弯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腰腿疼痛程度,采用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并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Cobb角,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及Cobb角。末次随访采用Nakai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4.17±1.08)个月。术后第1天腰腿痛VAS评分、ODI及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及Cobb角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及Cobb角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Nakai疗效评估:优16例,良3例,中1例。结论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创伤小,操作安全、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是目前治疗合并脊柱侧弯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Wiltse入路联合椎弓根植骨与传统腰椎后路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上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4月-2013年4月,于我院治疗需要手术且不需后路减压的单一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共63例,其中男32例,女31例,平均年龄38岁.患者随机分为3组(n=21):经Wiltse入路组并经椎弓根植骨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经椎弓根值骨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未经椎弓根值骨组,分析比较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脊柱Cobb角度改变,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以及末次随访JOA评分.结果 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56个月,平均25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bb角矫正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1在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另外2组,且术后VAS评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优于其他2组(P<0.05).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率植骨组低于未植骨组(P<0.05).结论 Wiltse入路经肌间隙可直接到达椎体关节突,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可减少椎旁肌剥离引起的肌肉疼痛,减少术中损伤,加快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经椎弓根植骨,可提高患者伤椎椎体愈合后强度及稳定性,可防止远期出现胸腰椎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使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联合Ponte截骨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13年至2022年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 最短的随访时间为1年。共纳入了38例患者, 男13例, 女25例, 年龄50~87(65.6±10.9)岁, 随访12~119(43±20)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光检查。记录住院时长、并发症、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融合节段。比较三个时间点临床评分及冠矢状面的影像学指标。结果手术时间为(274.5±70.5)min, 术中出血量为(619.2±93.5)ml。冠状面垂直轴从术前的(2.9±1.8)cm改善为术后的(1.2±1.0)cm。术前的冠状面Cobb角为16.6°±9.9°, 术后即刻矫正为6.4°±4.0°, 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3, P<0.001);末次随访的冠状面Cobb角为5.7°±3.7°, 末次随访没有明显的矫形丢失(t=-6.12, P<0.001)。矢状面垂直轴由术前的(5.6±3.9)cm降至术后即刻的(3.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侧前方减压与后方减压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3月,共收治6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神经损伤,其中男43例,女19例;年龄22~68岁,平均42.3岁。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平均分为2组,经前方椎管减压组(A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1]:C级19例,D级12例;经后方椎管减压(B组),ASIA分级:C级16例,D级15例。结果:62例患者随访时间2.0~3.5年,平均2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椎管减压、复位满意,无脊髓损伤加重;内固定器无松动、脱落、断裂。A组出血量、手术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75,t=13.748,P<0.05)。A组术前椎管容积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2,P >0.05);A组术后椎管容积、末次随访椎管容积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1,t=1.934,P<0.05)。A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与B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9,t=1.460,t=1.436,P >0.05)。A组术后2年神经损伤好转率为87.10%(27/31),与B组(77.45%、24/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5,P=0.800)。A组术后疼痛、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1,t=11.808,t=5.848,P<0.05)。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方减压与后方减压治疗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均能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但后路减压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具有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费用低等优点,更适宜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球囊扩张后突成形术对Kummell病的疗效。方法:23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Kummell病老年患者,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10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13例,比较两种方法手术前后患者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椎体高度、Cobb角、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3~23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腰背痛和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VAS评分和ODI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天两组疼痛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后突成形组疼痛及功能改善优于椎体成形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成形组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与治疗前比较未得到有效恢复,后突成形术组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及Cobb角仍得到有效维持,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和球囊扩张后突成形术都是治疗胸腰椎Kummell病的有效方法,后突成形术能更好地维持病椎高度和Cobb角,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随访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病例和分析失败病例,探讨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的适应证选择、疗效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单独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52例,分为Wallis组25例、Coflex组27例,主要适应证包括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ore,VAS)、下肢痛VAS评分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 (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一次;术后随访过程中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末次随访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过伸位和过屈位手术节段前凸角确定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过伸位手术节段前凸角-过屈位手术节段前凸角);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例,在随访过程中术后12个月拍摄腰椎MRI了解椎间盘变化情况。结果:52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4个月;Wallis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5±1.7)、(2.7±1.4)、(23.4±3.1)和(8.9±1.4),较术前(5.3±3.0)、(7.4±2.6)、(13.5±4.6)和(4.5±2.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P=0.027,其余各项均为P<0.001);Coflex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6±2.9)、(3.8±1.9)、(21.2±3.5)和(8.5±1.8),较术前(5.5±3.2)、(7.1±2.8)、(13.1±4.8)和(4.2±2.5)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P=0.036,其余各项均为P<0.001);两组间比较术后下肢痛VAS评分,Wallis组为(2.7±1.4),Coflex组为(3.8±1.9),P=0.039,术后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Wallis组为14.9°±3.7°,Coflex组为13.2°±3.5°,P=0.028;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Wallis组为9.6°±2.8°,Coflex组为12.8°±3.0°,P=0.019;Coflex组有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半年内复发,3例行二次手术,1例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有1例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1年半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行二次手术。结论: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疗效肯定,但临床适应证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需更加慎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66-68
目的 探讨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VCR)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矫形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片,术后对患者随访6~22个月。评估术前术后患者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C7PLCSVL、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采用Barthel指数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效果,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7PL-CSVL、SVA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功能减退,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 结论 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具有较好的矫形效果,但同时需要注意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手术中椎间Cage与自体颗粒骨植骨对椎间孔高度的影响,及其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效果。方法因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拟行单节段TLIF手术病人91例,随机分为两组,Cage组47例,行TLIF+单枚Cage椎间植入;植骨组44例,行TLIF+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年随访,测量椎间孔高度,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末次随访统计植骨融合率、手术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2年Cage组椎间孔高度大于植骨组,差异有显著性(t=9.22,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年JOA、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有效率、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节段TLIF术中椎间Cage植入对椎间孔高度恢复效果优于自体颗粒骨移植,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桥型融合器(ROI-C)置入与传统钛板加Cage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5月—2014年12月行经颈前路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4例,ROI-C组(A组)23例,传统钛板加Cage组(B组)31例,比较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病变节段前凸角、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Bazas评分)及邻近节段退变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7±2.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高于术前水平(P<0.05);颈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相似文献   

16.
陈伟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37-137
目的探究选择性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4例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年患者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效果明显,能有效矫正侧弯角度,缓解疼痛,值得深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绝经后女性T12、L1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重庆市巫溪县中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62例绝经后女性T12、L1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分为PKP组和PVP组。比较两组患者单个椎体应用骨水泥量,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围术期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体重指数,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T12、L1后凸Cobb角,围术期及末次随访的骨密度值。结果两组单个椎体应用骨水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5,P〈0.05);两组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2,P〉0.05);PKP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T12、L1后凸Cobb角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股骨颈及下腰椎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绝经后女性T12、L1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经皮椎体成形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长短节段固定差异及对脊柱三维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研究2005年6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手术患者30例,其中长节段融合固定组18例,短节段融合固定组12例。对两组手术前后的腰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垂直穿过骶骨终板中点的直线与骶骨终板中点和双侧股骨头中点的连线之间的夹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终板平面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轴向垂线(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自然站立位时顶椎至骶骨中线铅垂线偏移距离(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 distance,CSVL)、nash-moe椎体旋转分级,患者术前术后Oswestry(ODI)功能障碍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及相关研究。结果手术前后患者LL(术前P=0.032〈0.05,术后P=0.019〈0.05)、PT(术前P=0.046〈0.05,术后P=0.008〈0.05)、CSVL(术前P=0.046〈0.05,术后P=0.020〈0.05)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Cobb(术前P=0.342〉0.05,术后P=0.741〉0.05)、nash-moe(术前P=0.433〉0.05,术后P=0.227〉0.05)与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节段固定可重建脊柱三维序列,冠状面重建目的为整体平衡,术前平衡良好时矫形率不宜过高。长节段融合在纠正脊柱侧弯曲率和整体失衡比短节段融合更好,对于严重的Cobb角旋转性半脱位,应选择长节段融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相邻节段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颈椎间盘置换术( CADR )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ACDF )对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1年10月手术治疗的62名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CADR组与ACDF组。采用颈椎JOA、NDI评分评价症状及神经功能,C2~7 Cobb角和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评价颈椎活动范围及退变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组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CADR组C2~7 Cobb角和手术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ACDF组内比较与两组间末次随访时比较C2~7 Cobb角和手术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 CADR术后对邻近节段的退变影响较ACDF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单节段压缩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单节段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5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18)和对照组(n=38)。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记录2组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下地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术后2个月时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对照组术前测量Cobb角较术后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前Cobb角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后Cobb角组间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在单节段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中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有效恢复伤锥高度,矫正后凸畸形,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