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单侧、新发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等并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或翻修患者,排除合并肿瘤、严重营养不良、经治疗后血糖、血压不能达到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近期感染病史及局部皮肤条件较差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伤口愈合不良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白蛋白水平、糖尿病、高血压、长期激素应用史、术区多次手术史、手术时间、术前抗凝、术中皮下电刀止血、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是否输血等相关因素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应用R语言及Empower Stat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不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432例,其中术后发生伤口愈合不良事件患者43例。年龄(t=2.907,P<0.05)、BMI(t=15.399,P<0.001)、糖尿病(χ2=111.86,P<0.001)、术区多次手术(χ2=50.135,P<0.001)、长期激素应用史(χ2=144.31,P<0.001)、手术时间(t=12.334,P<0.001)及术后是否输血(χ2=88.725,P<0.001)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及术前白蛋白水平、皮下电刀止血等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年龄[OR=1.784,95% CI=(1.254,2.234),P=0.006]、BMI [OR=2.587,95%CI=(1.647,4.950),P=0.016],手术时间[OR=8.643,95%CI=(2.331,15.471),P=0.001]及术区多次手术[OR=3.218,95%CI=(2.461,4.339),P=0.041]是全髋关节术后发生伤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龄、肥胖、手术时长及术区多次手术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存在有这些因素的患者,应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疼痛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增城区新塘医院和南方医院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的髋关节置换术的8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资料与术后持续性疼痛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不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因素(χ2=0.814,P>0.05),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饮酒、长期镇痛药物应用、置换类型、假体类型、手术时间、麻醉持续时间、髋关节活动时间、术后C反应蛋白(CRP)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因素(χ2=11.826、14.705、12.344、4.184、15.279、10.140、9.837、8.862、16.019、12.864、23.485,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身体质量指数>28 kg/m2、髋关节活动时间≤2 d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χ2=13.716、18.948、15.423,P<0.05)。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工作中应考虑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以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Meta分析总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和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提供循证医学的根据。 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KNI)等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月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研究。排除研究对象为非成人的文献及结局指标与静脉血栓不相关的文献。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共纳入23篇文献,累计病例775 294例,其中10 325例静脉血栓,平均发生率(18.29±0.23)%。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70岁[OR =0.92,95%CI(0.87,0.97),I2 =33%,P =0.0030]、年龄≥ 80岁[OR =0.85,95%CI(0.76,0.96),I2 =68%,P =0.0090]、术中止血带的使用[OR=2.14,95%CI(1.36,3.38),I2 =0%,P =0.0010]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女性[OR =0.95,95%CI(0.85,1.05),I2 =59%,P =0.32]、尼格罗人种[OR=0.40, 95%CI(0.11,1.48),I2=99%, P=0.1700]、高血压[OR=1.46,95%CI(0.87,2.45),I2 =91%,P =0.1500]、糖尿病[OR =1.11,95%CI(0.90,1.37),I2 =68%,P =0.3300]、类风湿性关节炎[OR =0.78,95%CI(0.38,1.56),I2 =89%,P =0.4800]、翻修[OR =1.14,95%CI(0.18,7.25),I2 =88%,P =0.8900]、下肢静脉曲张[OR =1.30,95%CI(0.83,2.04),I2 =29%,P =0.2500]、肿瘤[OR =1.11,95%CI(0.32,3.92),I2 =91%,P =0.8700]、心脏疾病[OR =1.19,95%CI(0.37,2.89),I2 =98%,P =0.9600]、肝肾疾病[OR =1.19,95%CI(0.84,1.67),I2 =0%,P =0.3200]不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年龄≥ 70岁、年龄≥ 80岁、术中止血带的使用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更加关注以上相关危险因素,以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1):1939-1942
[目的]分析膝、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8月2012年2月行全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56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2012年2月行全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56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5 d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DVT组(男22例,女121例;平均年龄66.97岁)和非DVT组(男68例,女245例;平均年龄65.93岁),分析两组患者中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史、血栓史、恶性肿瘤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及手术类型与DVT发生风险的潜在相关性。[结果]OA患者中,BMI≥25 kg/m2(OR=1.716;95%CI=1.100-2.675;P=0.017)和心血管疾病史(OR=3.403;95%CI=1.129-10.260;P=0.030)能显著增加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风险。[结论]高BMI和心血管疾病史是膝、髋OA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建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股骨颈骨折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235例患者。纳入标准:年龄≥60岁,新发、单侧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为半髋关节置换术。排除标准:合并全身其他骨折;术前输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者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者;病历资料不完整者。根据术后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饮酒、术前血红蛋白(Hb)、术前血小板(PLT)、术前白蛋白、术前凝血功能、术前抗凝药使用、骨折Garden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假体类型、术后是否引流、术后血钙浓度、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术后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来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5例研究对象,输血组60例,输血率为25.5%。两组患者在术前Hb(χ2=62.831)、麻醉方式(χ2=6.539)、手术时间(χ2=79.392)、术中出血量(χ2=74.515)、假体类型(χ2=5.631)方面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Hb水平(Hb<100 g/L)、手术时间延长(时间≥60 min)、术中出血量增多(出血量≥200 ml)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95,校准曲线的斜率接近1,提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 结论基于术前血红蛋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这3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预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望为临床上早期甄别术后高风险输血患者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机不同对其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在佛山市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65岁以上患者83例,按手术方式分全髋关节置换(THR,39例)和股骨头置换(FHR,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患者按手术时机分为48 h后手术(C组)及48 h内手术(T组),最后分为THR-C组(25例)、THR-T组(14例)、FHR-C组(21例)、FHR-T组(23例)共4个研究组。均采用椎管内麻醉方式完成麻醉和手术。记录术前(Tp)、术中(T0)、术后1~3 d(T1~T3)生命体征指标,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指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患者各时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应用谵妄评估量表中文修订版(CAM-CR)对患者在各时点谵妄情况进行评估,记录各时点谵妄发生例数。对计数资料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术前各组患者均处于中重度疼痛(VAS为6~8),血压偏高(MAP 110~99 mmHg)(VAS:H=201.22;MAP:F=576.348,P<0.05)。术后3 d谵妄发生率:48 h内手术治疗者发生率低于48 h后手术者(THR-C vs THR-T:χ2=4.92;FHR-C vs. FHR-T:χ2=7.58,均为P<0.05),FHR者低于THR者(THR-C vs THR-T:χ2=4.27,P<0.05),其中THR-C组发生率最高,达56.0%,FHR-C组最低13.0%(χ2=7.877,P<0.05)。48 h内行手术治疗者住院天数较对照组48 h后手术者明显短(THR-C vs THR-T:F=6.892;FHR-C vs FHR-T:F=127.489,P<0.05),其中FHR-T组住院天数最短,为(14.8±7.6)d(F=214.086,P<0.05)。术中及术后各指标明显改善(VAS:H=201.22,MAP:F=576.348,P<0.05)。 结论不同手术时机影响老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48 h内手术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全髋关节翻修术后随访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髋臼侧翻修过程中骨缺损处理及其疗效。[方法]随访男性22例,女性24例,其中左侧26例、右侧20例,翻修原因主要包括无菌性松动32例、感染性松动5例、假体周围骨折7例、习惯性脱位2例。初次髋关节置换至翻修手术时间0.327.1年不等,平均约16.1年。[结果]46例获得随访,时间1327.1年不等,平均约16.1年。[结果]46例获得随访,时间1397个月,平均41.8个月,髋关节Hariss评分平均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53.15±11.41)分(2997个月,平均41.8个月,髋关节Hariss评分平均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53.15±11.41)分(2967分)提高至翻修术后12个月的(91.23±3.43)(8367分)提高至翻修术后12个月的(91.23±3.43)(8398分)(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7.8±1.1)分(598分)(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7.8±1.1)分(510分)减低至翻修术后12个月的(1.2±1.2)分(010分)减低至翻修术后12个月的(1.2±1.2)分(03分)(P<0.05)。[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术中,根据不同的翻修原因给予不同的植骨方式和选择适当的假体类型,可有效恢复髋关节周围骨量,重建髋关节的稳定性,改善髋关节的功能,近期随访疗效均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保温方式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体温和热舒适度的影响。 方法研究的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年龄≥65岁;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制定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为Ⅰ~Ⅱ级;无语言交流障碍;术后入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麻醉复苏。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者;患有耳道疾病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免疫功能异常者;病态性肥胖症;术前4周有发热或感染患者。选择于青岛市市立医院麻醉手术科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分别为:充气式升温毯组(A组)、液体加温组(B组)、充气式升温毯联合液体加温组(M组)和对照组(C组),记录并比较4组患者入室时(T1)、切皮时(T2)、手术结束时(T3)和出室时(T4)的鼓膜温度,及围术期计划外低体温发生率、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寒战发生情况和热舒适度。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rnov法进行正态检验,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和/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4组患者T1时鼓膜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1,P>0.05);在T2~T4时,与C组比较,A组(T2~T4:t=11.504、10.056、14.205)和M组(T2~T4:t =13.710、12.086、19.101)患者鼓膜温度明显升高(P<0.05),而B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4:t =1.840、-1.386、1.371,P>0.05);与A组比较,B组(T2~T4:t=9.628、10.409、11.315)和C组(T2~T4:t=11.504、10.056、14.205)患者鼓膜温度明显降低(P<0.05),M组(T2~T4:t=-1.493、-1.072、-1.179)鼓膜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B组患者低体温事件发生率(χ2=0.073)、寒战发生次数与程度(χ2=0.077)、PACU停留时间(t=-0.250)、热舒适度评分(U=43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M组低体温事件发生率(C组vs A组:χ2=5.963,C组vs M组:χ2=4.356)、寒战发生次数与程度(C组vs A组:χ2=6.667,C组vs M组:χ2=6.667)、PACU停留时间明显降低(C组vs A组:t=-3.701,C组vs M组:t=-4.023),热舒适度评分明显升高(C组vs A组:U=206.500,C组vs M组:U=211.500)(P<0.05)。 结论单纯采取充气式升温毯可维持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中体温平稳,降低低体温和寒战发生次数,减少PACU停留时间,提高热舒适度,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围术期体温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优劣势。方法 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92例,研究人员根据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将9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4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后3个月、半年及1年,观察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手术治疗后1年,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341,P<0.05);手术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62%)明显少于对照组(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533,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中远期疗效更佳,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身体状态评估的情况下,建议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7-12完成的516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术后1年内是否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然后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2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血红蛋白、心脏病史、呼吸系统病史、糖尿病史、假体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引流放置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术后1年内有21例(4.07%)发生假体周围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体重指数、心脏病史、糖尿病史、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性别、年龄、术前血红蛋白、呼吸系统病史、假体类型、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引流放置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0.216,95%CI(0.998,1.006),P=0.009]与手术时间[OR=1.035,95%CI(1.009,1.060),P=0.007]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及手术时间延长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假体周围感染与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无关。根据患者的体重情况优化手术策略、缩短手术时间可能有利于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与大肠癌术后并发院内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住本院的80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9.5 ± 18.5)岁。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19例。对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基因类型、感染部位、病原菌类型、围术期接受激素/抗菌药物的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等维度的指标进行比较,考察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大肠癌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院内感染,与其年龄(OR = 9.67,95%CI:1.13~16.83)、基因类型(HER-2)(OR = 7.32,95%CI:1.32~19.81)、感染部位(OR = 5.98,95%CI:1.25~10.74)、病原菌类型(OR = 6.44,95%CI:1.06~14.73)、围术期激素/抗菌药物的使用(OR = 0.66,95%CI:0.02~3.88)、住院时间(OR = 4.79,95%CI:1.00~9.91)等因素均有相关性,其中,> 60岁(χ2 = 11.18、P = 0.02)、HER-2(+)(χ2 = 9.89、P = 0.04),伤口/吻合口的感染(χ2 = 7.21、P = 0.01)、合并G-杆菌感染(χ2 = 11.33、P = 0.03)以及围术期使用激素/抗菌药物(χ2 = 10.94、P = 0.04)、住院时间长(χ2 = 5.91、P = 0.03)均是其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临床科室需加强对大肠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监控和防范,合理应用激素或抗菌药物,加强对手术吻合口处的清洁和消毒,尤其对于老龄患者,需尽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免疫力,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7年1月因髋部骨折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225例患者,其中心衰组64例、非心衰组16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相关检查结果及术中、术后管理因素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心衰组与非心衰组在年龄、收缩压、入院至手术时间、ASA分级、系统疾病数超过4种、合并心血管疾病、低血红蛋白量、手术方式、输血量≥400 ml、术中补液量大、每日液体出入量差值大、输注血白蛋白、术后电解质紊乱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9.861,χ2=7.075,χ2=8.732,χ2=25.504,χ2=29.226,χ2=45.825,χ2=14.362,χ2=6.662,χ2=8.190,χ2=7.216,χ2=30.086,χ2=10.122,χ2=12.07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系统疾病数超过4种、合并心血管疾病、低血红蛋白量、电解质紊乱、围手术期液体"正平衡"、ASA分级Ⅱ级以上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5.769,95% CI:1.212~36.243;OR:9.576,95% CI:2.118~45.387;OR:3.686,95% CI:1.313~10.349;OR:6.584,95% CI:1.217~26.744;OR:14.114,95% CI:5.021~42.342;OR:6.012,95% CI:3.245~11.329)。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发生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围手术期准确的风险评估、早期治疗合并症、减少手术创伤以及完善术后补液是减少此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在初次单侧全髋置换术(THA)中应用效果。 方法纳入标准:年龄≥60岁、初次单侧THA、无利伐沙班和氨甲环酸过敏史。排除标准:发生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或术前血管彩超异常;血常规异常及凝血功能紊乱;心脑血管意外史;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初次单侧THA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46例,分为利伐沙班联合氨甲环酸组(实验组73例)和利伐沙班组(对照组73例),对以下计量指标进行t检验: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和凝血指标、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对以下计数指标进行卡方检验:性别构成、疾病类型、输血例数。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t=0.657,P> 0.05)、性别(χ2=0.068,P>0.05)、体重指数(t=1.026,P>0.05)、疾病类型(χ2=0.383,P>0.05)及手术时间(t=0.193,P>0.05)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失血总量(t=16.876,P<0.05)、术后引流量(t=15.203,P<0.05)、输血例数(χ2=6.032,P<0.05)、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值(t=4.874,P<0.05)、红细胞比容(t=5.768,P<0.05)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失血总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值、红细胞比容均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血栓事件发生。 结论局部使用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在老年初次单侧THA术中不仅不影响患者全身的凝血系统,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而且还可以明显减少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孢子菌性肺炎(PCP)患者病情的影响因素。 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 001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aO2将患者分为轻度PCP组(PaO2 ≥ 70 mmHg)(543例)和中重度PCP组(PaO2 <70 mmHg)(458例),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年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增高、肺部混合感染、低蛋白血症和气胸等因素是否影响AIDS合并PCP患者的病情进展。 结果轻度PCP组和中重度PCP组患者气胸发生率分别为1.1%(6/543)和7.6%(3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027、P < 0.001);轻度PCP组和中重度PCP组患者肺部混合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86.4%(469/543)和95.0%(43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027、P < 0.001);轻度PCP组和中重度PCP组患者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9.47%(160/543)和42.58%(19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658、P < 0.001);轻度PCP组和中重度PCP组患者中LDH ≥ 350 U/L者分别为32.04%(174/543)和61.57%(282/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7.338、P < 0.001)。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 50岁、LDH ≥ 350 U/L、肺部混合感染、低蛋白血症和气胸等因素在轻度和中重度PCP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 = 0.489、95%CI:0.354~0.676、P < 0.001,OR = 0.294、95%CI:0.227~0.382、P < 0.001,OR = 0.335、95%CI:0.206~0.545、P < 0.001,OR = 0.563、95%CI:0.434~0.732、P < 0.001,OR = 0.135、95%CI:0.056~0.324、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引起AIDS合并PCP患者病情加重的独立风险因素为年龄≥ 50岁(OR = 0.410、95%CI:0.288~0.582,P < 0.001)、肺部混合感染(OR = 0.417、95%CI:0.251~0.692,P < 0.001)、LDH ≥ 350 U/L(OR = 0.298、95%CI:0.227~0.392,P < 0.001)、低蛋白血症(OR = 0.685、95%CI:0.516~0.908,P = 0.009)和气胸(OR = 0.172、95%CI:0.070~0.424,P < 0.001)。 结论年龄≥ 50岁、肺部混合感染、LDH水平过高(≥ 350 U/L)、低蛋白血症和气胸等风险因素均可导致AIDS合并PCP患者病情加重,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可减缓患者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儿童肝移植术后5年发生纤维化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共完成儿童肝移植498例,其中94例于术后4~6年行肝穿刺活检。根据术后肝活检的结果将受者分为纤维化组和非纤维化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肝移植术后肝纤维化临床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联合预测因子的预测值。绘制联合预测因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其预测纤维化发生的准确性。结果94例儿童受者中有54例(57.5%)出现肝纤维化。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受者在冷缺血时间(Z=-2.094)、热缺血时间(Z=-2.421)、药物性肝损伤(χ2=7.389)、胆道狭窄(χ2=4.560)、肝动脉血栓、排斥反应(χ2=6.95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冷缺血时间(OR=1.003,95%CI:1.000~1.006)、药物性肝损伤(OR=6.493,95%CI:1.615~26.101)、胆道狭窄(OR=6.451,95%CI:1.205~33.295)和排斥反应(OR=2.735,95%CI:1.057~7.077)是肝移植术后发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6(95%CI:0.691~0.881),临界值为0.311,灵敏度为90.70%,特异度为60.00%,且联合预测因子的诊断价值与其他独立危险因素单独诊断的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5年肝纤维化的发生率为57.5%,冷缺血时间、胆道狭窄、排斥反应和药物性肝损伤是儿童肝移植术后5年发生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因子对儿童肝移植术后肝纤维化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难愈性创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定植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 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5年本院烧伤外科难愈性创面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定植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从难愈性创面感染中共分离出26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16株(43.77%),革兰阴性菌149株(56.23%)。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4株,39.25%)、铜绿假单胞菌(71株,26.79%)和大肠埃希菌(28株,10.57%)。177例患者中138例有定植感染,39例无定植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创面面积(Z =-3.970、P < 0.001)、近日住院史(χ2 = 5.865、P = 0.015)、住院时间超2周(χ2 = 5.869、P = 0.0154)、低血红蛋白(χ2 = 6.545、P = 0.011)、近期导管植入(χ2 = 5.710、P = 0.017)、近期手术(χ2 = 4.320、P = 0.038)和近期输液治疗(χ2 = 10.023、P = 0.002)为病原菌定植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面面积(OR = 1.516、95%CI:1.140~2.015,Waldχ2 = 8.179、P = 0.004)为病原菌定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本院烧伤外科难愈性创面感染分泌物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优势,创面面积与病原菌定植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深圳市初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率及其高危因素。 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未接受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成年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纳入研究对象的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和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4 493例初治HIV感染者,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率为19.72%(886/4 493)。男性和女性HIV感染者梅毒螺旋体合并感染率分别为20.96%(872/4 160)和4.20%(1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690、P < 0.001)。HIV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者中RPR滴度≥ 1︰8者占62.75%(556/886)。不同RPR滴度患者异常ALT(χ2 = 3.353、P = 0.851)、AST(χ2 = 7.791、P = 0.351)和TB(χ2 = 8.957、P = 0.256)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 = 4.876、95%CI:2.770~8.583、P < 0.001)、同性传播感染HIV(OR = 1.307、95%CI:1.077~1.585、P = 0.007)、确诊至初治时间> 12个月(OR = 1.360、95%CI:1.115~1.657、P = 0.002)、抗-HCV阳性(OR = 2.728、95%CI:1.252~5.945、P = 0.012)均为HIV感染者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深圳市初治HIV感染者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率较高,尤其男性、男男同性感染HIV、HIV确诊至初治时间超过12个月、抗-HCV阳性者为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建议在HIV感染人群中加强梅毒螺旋体感染防控相关健康教育,并常规进行梅毒螺旋体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