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辉 《实用癌症杂志》2014,(10):1226-122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早期经口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及其价值。方法将7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方案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早期少量多次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营养状况以及炎性反应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肛门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实验组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的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RP、IL-6、TNF-α等炎性情况指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经口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疫能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 对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分别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和常规营养,观察2组患者出现早期肠梗阻、延长型肠梗阻、后期肠梗阻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肠梗阻发生率为3.3%,延长型肠梗阻发生率为3.3%,后期肠梗阻发生率为6.7%,总发生率为1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术后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能够降低早期、延长型、后期肠梗阻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后的首次排气、排便,缩短其ICU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8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与肠外营养组(PN),于术后24小时内开始分别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每天热卡为30kcal/kg.EN组患者术后第1天口服安素500ml,术后第二天1,000ml,术后第三天直至第7天口服1,500m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临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优于PN组(P<0.05),EN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6.7%,PN组为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天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较术前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N组患者术后营养支持费用显著低于PN组.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以改善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且可降低术后营养支持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早期免疫性肠内营养的应用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中的价值。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于术前7 d开始分别给予免疫性肠内营养(IMN)、标准肠内营养(SE)、肠外营养(TPN)治疗,观察不同组患者术后肿瘤组织中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数目变化及患者恢复情况、营养状态。结果 3种营养模式下术后肿瘤标本组织中CD4+及CD8+的浸润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相较于其他两组,IMN组肿瘤组织中浸润性CD8+增加的比率显著升高(P0.05)。CD16+的浸润数量在TPN组中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在SE及IMN组中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CD56+也以IMN组的增加最为显著。在预后方面,IMN组血清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康复状况均优于其他两组。结论术前早期免疫性肠内营养的应用可提升TILs的状态,促进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胃癌手术后早期(12 h)经术中放置的鼻空肠管进行早期肠营养,术前、术后1 d、7 d、14 测定血浆白蛋白、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结果:胃癌术后7 d白蛋白较术前增高术后14 d明显增高,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发现肝、肾功能及血糖、电解质异常。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能全力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安全可行,无其他并发症,与静脉营养相比可以明显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调查食管癌术后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以评估早期肠内营养和延迟肠内营养的有效性,由 此来确定最合适开始肠内营养的时间。方法   收集2013 年 1 月至 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食管切除术的食管癌患 者 208 例,根据患者开始接受肠内营养的时间,将接受术后肠内营养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分为3 组,小于48 小时记为组1, 48~72 小时记为组2,大于72 小时记为组3。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的各类数据,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肿瘤分期、病 理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和结局指标(术后并发症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费用、血清 白蛋白、总蛋白和淋巴细胞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 检验、u 检验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P < 0.05。结果  在3 组比较 后发现,组1 的胸部引流血量最少、首次排便时间最早、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最少,组3 的肺炎发生率在3 组中最高(P= 0.019)。组 3 中与营养状况相关的白蛋白、总蛋白及淋巴细胞水平最低,与组1、组2 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管癌术后 48 小时内开始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34例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PN组(n=79)和PN组(n=55),EN-PN组患者采用EN和PN联合应用,PN组患者采用单纯PN。观察两组患者的耐受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总淋巴细胞数(TLC)和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OPNI)。结果 EN-PN组患者耐受性较好,与PN组相比,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无显著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较PN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PN组患者术后第8天血清TP、ALB、PA、TF、TLC和OPNI较PN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组患者的TF、TLC和OPNI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结直肠癌患者,EN-PN联合应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营养和免疫状态,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术后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5 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患者 90 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45 例,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干预,研究组给予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状况、CD 细胞、免疫蛋白、肠道菌群水平和临床指标。 结果 干预前,两组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和体质指数(BM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干预后,研究组 TP、ALB、Tf、Hb 和 BMI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 干预前,两组 CD3+、CD4+和 CD4+/ 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干预后,研究组 CD3+、CD4+和 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 干预前,两组 IgA、IgG 和 IgM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干预后,研究组 IgA、IgG 和 IgM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 干预前,两组乳杆菌、拟杆菌、真杆菌、双歧杆菌、球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干预后,研究组乳杆菌、拟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球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 研究组开始进食、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 结论 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改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指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38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67例)和肠内营养组(EN组,71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7 d的体重、红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等指标,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TNP组及EN组手术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但EN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营养治疗费用较TPN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方面具有与传统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相似的效应,并能促进和加快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同时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6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EN和60例术后肠外营养(PN)的对照研究,分析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主要生化指标、机体营养状况、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防治情况的影响。结果EN组EN支持1周后,血清白蛋白(ALB)升高显著,肠道功能恢复提前,对术后出现的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治疗,EN组有明显优势。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EN安全、可行、有效,对患者术后体力恢复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将68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组)。所有病例在术前和术后第1、5、8 天各进行血清生化和免疫水平检查。临床观察营养状况、消化道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提示治疗8 d各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均有增高。EN组免疫水平明显高于PN组,t=2. 12,P<0. 05,临床观察E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PN组均显著缩短,t=2. 36,P<0.05,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较肠外营养更有效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综合评价并比较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和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237例,依据术后营养方式不同分为EEN组136例和TPN组101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功能进行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肝功能、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  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经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91对患者。EEN组营养指标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在术后7天明显优于TPN组(P < 0.05),而白蛋白(albumin,ALB)在术前、术后3、7天与TPN组比较无明显差异;EEN组的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在术后3天及7天显著优于TPN组(P < 0.05);EEN组在放置胃管时间、排便时间、术后经口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TPN组(P < 0.05);EEN组反酸或呕吐、腹泻的发生率高于TPN组,而肺水肿、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T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与TPN相比,食管癌术后应用EEN的反酸或呕吐、腹泻发生率较高,但对肝功能影响小,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论指导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及促进患者康复的机制。方法随机选择63例食管癌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应用快速康复外科围术期理论处理,术后6小时起用肠内营养液行EEN,术日补充营养总量的1/4,术后第2日补充1/2,第3日补充全量,连续7天。对照组根据肠功能恢复情况,给予普通流质。检验各组患者手术前和术后8天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计数(LYM)和细胞因子CD4+、CD8+、CD4/CD8值及切口、尿路和肺部感染率。结果实验组患者IgA、IgM、CD4+显著升高,LYM和CD4/CD8升高,IgG接近术前水平,CD8+降低;实验组切口、尿路和肺部感染率均降低。结论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论指导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提高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减少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肠内营养(EN)对胃癌、结肠癌术后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58例行胃、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EN组于术后24 h开始将肠内营养混悬液(商品名:能全力)经鼻肠管滴入至患者能进流食。TPN组于术后进行TPN,肠蠕动完全恢复后开始进食。分别于术前第1天,术后第3、8天检测外周血IgA、IgG、IgM、C3、C4、CRP、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LYM)百分比、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结果 术后第8天较术后第3天(除CRP外)EN组上述指标回升幅度[(0.926±0.468)g/L、(6.011±3.179)g/L、(0.754±0.465)g/L、(1.178±0.581)×109/L、(18.685±14.331)%、(63.875±32.436)mg/L]高于PN组[(0.081±0.527)g/L、(0.440±3.363)g/L、(0.093±0.449)g/L、(0.293±0.176)×109/L、(4.443±5.724)%、(34.571±31.70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CRP明显降低,对照组未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接受EN较TPN支持能较好地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耿勇  周波 《陕西肿瘤医学》2012,(10):2127-212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时机、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51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26)和肠外营养组(PN组,n=25)。肠内营养组(EN组)采用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及胃肠减压管,术后12小时开始进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PN组)采用术中仅放置胃肠减压管,术后常规"三升袋"静脉高营养。两组分别监测术后第1天、第10天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A、G、M)、白细胞总数、早期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EN组术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水平较PN组恢复迅速,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EN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PN组缩短。EN组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与减少住院费用方面也较PN组具有优势,差异显著(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时机上是安全、恰当、可行的,对改善术后早期机体营养状态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明显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与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护理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间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和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转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护理应用于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能够改善其术后营养状况,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结肠癌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结肠癌患者9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留置胃管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留置胃管组给予术后间断夹闭胃管并给予肠内营养,肠内营养组术后早期给予拔除胃管同时给予肠内营养.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营养学指标.结果 术后三组之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组:(50.07±11.59)h、(76.75±27.37)h、(10.11±1.57)d;对照组:(62.03±12.31)h、(90.67±25.64)h、(11.80±1.83)d;留置胃管组:(43.53±11.94)h、(61.17±22.67)h、(8.70±1.53)d;均P< 0.05],留置胃管组住院时间最短,术后排气、排便最早.术后1周患者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在留置胃管组、肠内营养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术后留置胃管组与单纯营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癌患者术后留置胃管并同时给予肠内营养是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洪波  黄和平 《肿瘤》2007,27(10):832-834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营养,尤其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537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均采取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天开始行周围静脉营养支持。监测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5 d、术后8 d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尿素氮以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在体质量、血浆白蛋白上无差异。在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P<0.01)。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