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中的作用,提高肿瘤切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26例听神经瘤病人术中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面神经肌电图(EMG)连续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术中随时调整手术策略和方法,避免人为因素对脑干和面神经造成功能障碍。术后两周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88.5%),次全切除3例(11.5%),无死亡病例。面神经完整解剖保留25例(96.2%)。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评估,按House-Brackmann(H-B)分级,面神经Ⅰ级~Ⅱ级21例(80.8%),Ⅲ级~Ⅳ级3例(11.5%),Ⅴ级1例(3.8%)。结论大型听神经瘤实时电生理监测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手术的致残率,对提高听神经瘤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69例大型及巨大型听神经瘤首先实施显微手术。在尽量不损伤面、听神经及相邻其他颅神经的前提下切除肿瘤。残留部分采用伽玛刀治疗。随访1~5a,面神经功能保留者62例;治疗前有听力的48例中听力仍保存37例;肿瘤控制(随访1a无复发)67例。认为显微手术联合伽玛刀治疗大型及巨大型听神经瘤疗效确切,颅神经损害等并发症较少,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51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予以面神经监测。结果行肿瘤全切术46例,次全切除和大部分切除5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47例,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44例。结论熟悉局部显微解剖、采用术中面神经监测、手术者经验及精细操作是保护面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电生理监测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生理监测在大型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显微手术治疗的大型听神经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监测组和未监测组术后面神经保留情况。结果全部病例中肿瘤全切除44例(84.6%),次全切除6例(11.5%),大部切除2例(3.8%)。监测组面神经解剖保留27例(93.1%),未监测组18例(78.3%)。监测组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保留(H—B分级Ⅰ、Ⅱ级)21例(72.4%),未监测组11例(47.8%)。监测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均明显高于未监测组(P〈0.05)。结论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提高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5.
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附6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的效果。方法大型听神经瘤65例,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中应用肌电监测判断面神经的走行及功能。结果本组肿瘤全切60例,术中保留面神经58例。结论显微手术可有效治疗大型听神经瘤;熟悉桥小脑角局部解剖、手术入路、显微手术技巧及术中面神经的电生理监测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听神经瘤(AN)显微镜外科切除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的140例AN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采用H-B面神经功能受损量表(HBFGS)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的面神经受损程度,并将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行面神经监测、面神经位置、面神经与肿瘤的黏连严重程度等作为分析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按照术后6个月面神经HBFGS分级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HBFGS分级Ⅰ~Ⅲ级为轻中度障碍组(78例),Ⅳ~Ⅵ级为重度障碍组(62例)。轻中度障碍组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显著小于重度障碍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重度障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切除程度、术中行面神经监测情况以及面神经与肿瘤的黏连程度与重度障碍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最大直径>3.13 cm、肿瘤部分切除与次全切除、面神经与肿瘤中、重度黏连均是导致术后面神经功能严重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而术中行面神经监测是术后面神经严重障碍的保护因素(OR<1,P<0.05)。 结论AN瘤体大小、肿瘤切除程度、术中是否行面神经监测以及面神经与肿瘤的黏连程度是影响患者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AN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九六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7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均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术,采用术后House-Brackma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面神经功能并观察术后并发症。 结果肿瘤全切除者47例,面神经解剖保留者45例。术后House-Brackma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Ⅱ级27例,Ⅲ~Ⅳ级17例,V级3例。术后38例患者恢复良好,8例出现术后不良反应,1例死亡。 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可以切除大型听神经瘤并获得面神经解剖的保护,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王红光  李冰  孙梅  向毅  黄楹 《山东医药》2011,51(42):56-57
目的观察经缩小的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方法鞍结节脑膜瘤患者25例,采用缩小的额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25例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23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2例,术后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有不同程度恢复20例、无改善3例,视力下降2例。术后随访5~3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缩小的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切口小、术野合理、肿瘤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神经外科医师对于听神经鞘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及术中面神经和听神经保护均取得长足进步,可彻底切除肿瘤,完整保留神经功能。国际上对于听神经瘤术后早期、科学的康复指导开展较早,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听神经瘤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仍是学术界积极探讨的热点领域。现对我院听神经鞘瘤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康复治疗情况做一报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的问题,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50例听神经瘤患者且给予枕下-乙状窦经内听道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同时对该方法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率为84.00%,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0.00%,随访半年面神经功能Ⅰ~Ⅱ级者占64.00%,且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保护面神经,同时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听神经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颅内良性肿瘤,随着我国显微手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临床上已可以全切肿瘤.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不仅要求尽可能的全切肿瘤,还要求术者尽量保留患者面、听神经功能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我院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65岁以上有症状的大听神经瘤应作经迷路进路的次全切除术。这种方法一般可解除病人脑干压迫的症状,减少术后的病发率和并发症,并可保留面神经的功能。在老年人经次全切除术后,80%的病人在(1~16年)平均6年的随访中处于静止状态。80%未作手术的听神经瘤病人,肿瘤生长的速度相当慢(每年0.2cm),而20%的病人则生长较快(每年1cm)。对65岁以的上小听神经瘤病人作者认为不需要作手术治疗,建议每年作CT检查,以确定听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岩斜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在全麻下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岩斜区肿瘤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手术,全切除22例,其中脑膜瘤8例,听神经瘤6例,胆脂瘤5例,三叉神经瘤3例;次全切除4例,其中脑膜瘤2例,听神经瘤1例,胆脂瘤1例;大部分切除1例,为胆脂瘤;死亡1例,死于后组颅神经麻痹引起的肺炎.术后并发症:失语5例,均为一过性,全部在1个月内恢复;颅内血肿4例,其中3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肺部感染4例,其中1例高龄老人死亡;脑脊液耳漏2例,经腰穿引流、抗感染治疗后好转;皮下积液1例,2 w后自愈.术后脑神经症状和体征8例缓解,6例同术前,13例较术前加重,其中偏瘫2例,周围性面瘫8例,动眼神经功能障碍1例,后组颅神经麻痹2例.结论 显微外科下经岩骨乙状窦前人路治疗老年岩斜区肿瘤手术视野清楚,对颞叶和小脑牵拉轻,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减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我们收治7例经手术、尸体解剖或活组织检查证实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简称NF病),现举4例,谈几点体会。例1:男,21岁,因双耳听力进行性减退,走路不稳,诊断双侧听神经瘤入院。行枕部乳突间切口颅后凹开颅探查,一期手术全部切除双侧桥小脑角肿瘤。病理报告: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干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33例脑干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临床效果通过KPS评分进行评价。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的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结果 33例肿瘤均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其中28例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术中无死亡。术后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改善和恢复者32例,1例因术后急性肺梗塞死亡。术后随访显示除死亡病例外,肿瘤全切者无肿瘤复发,KPS评分均有所提高。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早期出现呼吸障碍,本组2例患者及时行气管切开并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1周后脱机。结论外生型或有较大囊变、相对局限的脑干胶质瘤可行积极手术治疗,术后积极控制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关于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综合治疗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的10例患者均选择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本组10例患者均做到镜下全切除,无手术期间死亡情况。1例患者术后3个月MRI显示瘤腔少量出血,提示肿瘤残留。结论如果掌握了手术的标准,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听神经瘤是位于桥小脑角最常见的良性颅内肿瘤,由于肿瘤的解剖部位与脑干、后组颅神经及其供应血管等关系密切,对直径〉13cm巨大肿瘤的手术难度及危险性明显增加,对手术室护士的护理要求更高。现将我院62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巨大听神经瘤切除的显微手术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电视胸腔镜在肺部结节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在肺部结节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5月至2005年8月利用VATS诊断治疗肺部结节病人112例,116次(双侧4次)VATS手术(包括小切口辅助31例和中转开胸2例)切除瘤体123个,其中男性63例,女性49例,年龄13-80岁,平均51岁;病变在右肺57例,左肺51例,双肺4例;VATS完成手术81例,小切口辅助下完成手术31例,中转开胸2例。手术方式:以VATS行肺楔形切除或肿物剥出并术中快速病理检查,若回报为恶性病变则加小切口行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若报为良性则结束手术。结果肺楔形切除68例72次(其中4例双肺病变行双侧VATS),肺叶切除23例,肿物切除21例。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平均术后住院4.3天。术后病理:肺良性病变61例(包括结核球13例,炎性假瘤11例,错构瘤21例,肺囊肿1例,硬化性血管瘤5例,曲霉菌球4例,神经鞘瘤1例,慢性肉芽肿4例,结节病1例)。肺恶性病变5l例(包括腺癌33侧,鳞癌5例,支气管肺泡癌6例,小细胞肺癌1例)。肺转移瘤5例。术前诊断恶性肿瘤术中快速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27例,术前诊断恶性术中病理证实为恶性3例。结论在肺部肿瘤手术中VATS结合术中快速病理可起到诊断和治疗一体化的作用,并且具有安全、微创、疼痛轻、恢复快的效果,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后辅助放疗和化疗的效果及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7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切除肿瘤辅以放疗和化疗的治疗效果。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为28~54岁,平均49岁。肿瘤全切除的15例,术后实施全脑放疗,放射剂量为50~60Gy。肿瘤次全切除的2例,采用伽玛刀治疗,放射剂量为30Gy。术后放疗前、术后2周和8周,采用尼莫司汀化疗3次,150mg/次。结果颅前窝底(6例)及矢状窦前1/3处(3例)肿瘤于手术显微镜下全部予以切除,术后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复视的症状消失。8例小脑幕肿瘤患者中,6例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2例手术显微镜下次全切除肿瘤。术后头痛症状消失,3例视野缺损症状好转,5例无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无死亡病例。病理学检查示:肿瘤内有丰富的血管网,状似"鹿角",这些血管扩张明显,近似血窦,肿瘤细胞围绕着血管排列,有分化和未分化两种细胞。未分化肿瘤细胞内有大量的胞质,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可见核分裂。9例患者的肿瘤有囊变,未见钙化征象。免疫组化提示血管外皮细胞瘤对Vimentine及CD34染色呈阳性反应。术后对所有患者MRI随访6~4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血管丰富的恶性肿瘤,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及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可防治其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枕下后正中入路治疗枕骨大孔区肿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6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外科结合超声吸引切除的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鞘瘤5例,脑膜瘤7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观察16例患者的术后疗效。 结果1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加重者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7年,除1例术后仍有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外,其余患者症状消失。1例次全切除患者术后3年复发。 结论枕骨大孔区肿瘤显微手术技巧要求高,脑干、后组颅神经和血管保护十分重要,枕下后正中入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