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影响cT1aN0 M0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80例cT1aN0 M0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患者的临床因素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对患者的病理特征以及相关临床资料,联合单一因素和多种因素共同分析,探究cT1aN0 M0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经过对所有入选的280例cT1aN0 M0肺腺癌患者进行薄层CT扫描之后发现,CT影像学类型为纯磨玻璃影的患者108例(38.6%),CT影像学类型为磨玻璃影带有实性成分的患者(实性成分直径<5mm)117例(41.8%),CT影像学类型为部分实性结节的患者(实性成分直径≥5mm)12例(4.3%),CT影像学类型为纯实性结节的患者43例(15.4%).患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8例(10%),其中N1淋巴结转移患者16例(5.7%)N2淋巴结转移患者12例(4.3%).本次研究对象中,所有实性成分直径小于5mm及CT影像学类型为纯磨玻璃影的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之后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临床上cT1aN0M0肺腺癌患者,若其影像学表现为纯磨玻璃影或实性成分直径小于5mm,通常没有淋巴结转移情况发生.患者肿瘤直径大于1cm,混合性结节和实性结节以及CEA>5μg/L等成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素.PET-CT表明,当最大标准摄入值大于5时,患者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肺腺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18例行肺癌根治术的cT1-2a N0 M0期肺腺癌病人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遴选出早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318例病人中,49例(15.4%)术后出现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广泛廓清纵隔淋巴结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9例肺腺癌临床资料。全部肺腺癌均按Naruke肺癌淋巴结的分布图施行手术切除,进行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肺腺癌T分期与N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清除淋巴结1695组。N1转移率8.9%,N2转移率20.1%,N1 2转移率23.9%,跳跃转移45.6%。T1期的N2转移2例。T2以上转移112例。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但不存在因果关系。结论:T1期肺腺癌早期淋巴转移,所以有必要广泛廓清肺内、同侧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分检肺段及亚段淋巴结对肺癌病理分期准确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N  Yan S  Zheng QF  Lü C  Wang YZ  Wang J  Y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7):1873-1876
目的 探讨肺段及亚段淋巴结在肺癌手术中的阳性检出率及对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 此项前瞻性研究入选自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北京肿瘤医院胸外二科收治的90例肺癌手术切除病例,分别进行肺门(10组)、叶间(11组)、肺叶(12组)、肺段(13组)及亚段(14组)淋巴结分站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全组淋巴结清扫中位数29(11~50)枚,纵隔淋巴结清扫中位数17(6~35)枚,10~14组淋巴结清扫中位数12(2~26)枚,13~14组淋巴结清扫中位数4(1~17)枚.全组中10组、11组、12组、13+14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2%、6.7%、23.3%和38.9%.(2)全组中无淋巴结转移(NO)患者42例,肺门及肺内淋巴结转移(N1)27例(其中12例仅出现13~14组转移,15例为10~12组转移或与13~14组转移并存).如果13~14组淋巴结漏检,NO期诊断准确率仅77.8%(42/54),而N1期漏诊率达44.4%(12/27).(3)33例≤3 cm的外周型肺癌中,如果仅行肿瘤所在段的肺段切除术,12~13组漏检率达12.1%(4/33).如果行更小范围的楔形切除术,12~14组淋巴结漏检率达到18.2%(6/33).结论 肺段及亚段淋巴结在肺癌转移过程中占据相当的比例,需要进行这两组淋巴结的分检以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性.此外,局限性的肺切除术应严格指征,并规范第一站淋巴结的清扫工作.  相似文献   

5.
肺腺癌组织中COX-2 mRNA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肺腺癌组织中环氧合酶 2 (COX 2 )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 ,对 4 5例肺腺癌 (临床分期Ⅰ期 1 4例 ,Ⅱ期 2 0例 ,Ⅲa期 8例 ,Ⅲb期 3例 ,淋巴结转移者 2 0例 ,无淋巴结转移者 2 5例 )和 1 5例癌旁组织COX 2mR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COX 2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1 .81 3± 0 .0 6 3)高于癌旁肺组织 (0 .6 2 4± 0 .0 4 2 ) (P <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组肺腺癌组织COX 2mRNA的表达为 2 .98± 0 .0 1 ,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1 .0 1± 0 .96 (P <0 .0 5 ) ;COX 2mRNA表达随肺腺癌的临床分期增高而增高。结论 :COX 2可作为肺腺癌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有助于对肺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了解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69岁,2007年1月因确诊左上肺鳞癌,cT3N0M0,ⅡB期,入组CSLC0501临床研究,随机分配的治疗方案为手术联合辅助化疗.2007-01-16患者接受左上肺叶切除+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诊断:左上肺鳞癌,pT2N0M0,ⅠB期.术后辅助多西紫杉醇化疗时出现4度过敏反应,改行吉西他滨+卡铂方案化疗,第一周期首次(d1)化疗即出现4度血小板降低,患者放弃化疗,变为定期随访复查.2008年1月CT复查示右上肺新发肿物(大小不详,未获外院病历),每2个月随访一次,提示肿物进行性增大(无病生存期12个月).2008年11月PET/CT示右上肺占位14×18 mm,SUVmax9.2.考虑第二原发癌,cT2N0M0,ⅠB期,拟行再次手术治疗.术前支纤镜检查示左下肺叶开口有新生物,病理诊断为鳞癌,考虑术后左下肺叶复发,遂于2008-12-06予支纤镜下左下肺叶开口新生物高频电刀切除.2008-12-25至2009-01-16予左下肺叶开口病灶和右上肺肿物放疗(54 Gy/18 F/4周).  相似文献   

7.
通过与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比较,探讨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行胸腔镜解剖性亚肺叶切除术的单发肺小结节病人9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组(亚段组)34例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组(肺段组)56例,比较2组病人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和早期疗效。 结果 亚段组病人切除亚段数、术中出血量、标本切缘距离均明显少于肺段组(P < 0.01),2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病理诊断、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段组Ⅰ期切除淋巴结站数明显少于肺段组(P < 0.01)。2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 结论 以亚段为单位行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能在保证切缘前提下切除更少的肺组织,可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T1肺鳞癌及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1肺鳞癌及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按Naruke等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162例T1肺鳞癌及腺癌行肺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162例T1肺癌患者中22例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N2淋巴结转移),N2转移率为13.6%(22/162)。瘤体直径≤1.5cm组和1.6~3.0cm组的N2转移率分别为2.8%和22.2%,其中瘤体直径≤1.5cm鳞癌组未见N2转移。T1肺鳞癌及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5.6%和20.0%,差异显著。T1高、低分化肺鳞癌及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4.3%和23.2%,差异显著。结论:T1肺癌中,N2淋巴结转移频度与肿瘤瘤体大小、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相关,且存在跳跃式转移的特点。故针对T1肺鳞癌及腺癌行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孤立性肺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LNM)风险因素及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摄取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临床组织分期(cT)1期孤立性肺腺癌患者共251例,根据病理淋巴结(pN)分期划分为NO组(225例)、N1组(16例)及N2组(10例),分析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前薄层CT检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患者LNM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及与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病灶最大径、磨玻璃结节类型、血CEA水平及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均与早期孤立性肺腺癌患者LNM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显示,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实性磨玻璃结节、血CEA水平>5ng/mL、腺泡型肺腺癌、乳头状/微乳头状浸润型肺腺癌及实体型肺腺癌均是早期孤立性肺腺癌患者LNM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早期孤立性肺腺癌患者LNM发生与SUVmax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显示,SUVmax>5是早期孤立性肺腺癌患者LNM发生独立危险因素(OR=3.42,95%CI:1.40~10.68,P=0.00)。结论 早期孤立性肺腺癌患者LNM发生与磨玻璃结、血CEA水平及病理组织学类型关系密切;同时PET-CT检查SUVmax>5者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0.
窦晓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2):1642-1645
目的研究肺腺癌(LA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9例行LAC根治手术病人的癌组织石蜡标本,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检测LAC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及突变丰度情况,分析EGFR基因突变及突变丰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79例LAC病人中,EGFR基因突变者共108例(60.34%),其中以19号外显子和21号外显子突变为主。不同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胸膜浸润程度的LAC病人癌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吸烟情况、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学亚型的LAC病人癌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和突变丰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LAC病人EGFR基因突变与性别、吸烟情况、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学亚型相关,女性、肿瘤直径较小、不吸烟者、临床分期较早、腺泡状肺腺癌有较高的EGFR基因突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同肺叶内转移的N0-1M0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探讨将叶内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T4分期进行下调的合理性.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估2001年1月至2007年9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收治的手术治疗的同肺叶内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的术后病理分期为N0-1M0期,评价这些患者的预后情况.统计分析用SPSS 10.0完成,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结果 共有46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纳入生存分析.总的5年生存率为29.2%,中位生存期为53.0个月.腺鳞癌的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而其他病理类型的中位生存期为4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全肺切除者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非全肺切除者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将伴有同肺叶内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T4分期进行下调是合理的;同肺叶内转移的N0-1M0的非小细胞肺癌是有手术指征的,但全肺切除需要慎重考虑.腺鳞癌患者的预后较差,但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1-2N0期乳腺癌患者临床及病理因素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阐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规律,发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cT1-2N0期乳腺癌患者687例,根据腋窝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对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分层,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687例cT1-2N0期乳腺癌患者中,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6例(22.7%)。单因素分析,年龄、cT分期、pT分期、病理分型、脉管浸润、神经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分子分型等因素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年龄<35岁(r=3.440,P=0.010)、cT2(r=1.770,P=0.007)、浸润性导管癌(r=3.397,P=0.001)、脉管浸润(r=7.434,P=0.000)和Luminal型(r=2.212,P=0.015)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cT1-2N0期乳腺癌患者中,年龄、cT分期、病理分型、脉管浸润和分子分型是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的危险因素,其中有无脉管浸润最为重要,术前全面分析和评估临床资料及术前获得的病理结果将有助于正确选择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术前CT影像学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分析其临床预判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病理N分期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建立纵隔淋巴结转移术前CT影像学特征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分析预测效能.结果 肺腺癌术前临床N分期与术后病理N...  相似文献   

14.
高雄  唐震  贡会源  李伟  张雷  王彪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8):1307-1310
  目的  探讨肺门淋巴结(第10组淋巴结)在cTNM-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转移规律以及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233例原发性cTNM-ⅠA期NSCLC患者在接受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的肿瘤及淋巴结病理情况。  结果  233例患者共取得淋巴结3 145枚,平均每例13.5枚,440枚淋巴结存在癌转移,转移率为14.0%。233例患者中49例有胸内淋巴结转移,其中N1有16例,N1+N2有25例[注:N1为单纯肺内淋巴结存在转移;N1+N2为存在N2(纵隔2~9组淋巴结)转移的同时,亦存在N1(肺内第10~14组淋巴结)],跳跃性N2有8例,总转移率为21.0%(49/233)。其中N1中第10组淋巴结阳性的有10例,占62.5%(10/16),N1+N2中第10组淋巴结阳性的有18例,占72.0%(18/25)。第10组淋巴结转移率在T1b期和T1a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第10组淋巴结在低分化及中分化肺癌中的转移率分别为25.9%(21/81)和8.3%(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60,P < 0.05)。  结论  NSCLC中第10组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临床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在N1、N1+N2、N2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第10组淋巴结阳性的概率较大;因此,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手术时优先对第10组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测,根据第10组淋巴结病理情况,决定下一步手术方案更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肺腺癌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与淋巴结受累情况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山西白求恩医院263例接受根治性肺切除术合并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肺腺癌患者进行建模,定量分析术前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CEA水平。依据淋巴结受累位置分为N0组、N1组、N2组,其中有无淋巴结受累为(N0 vs. N1+N2组),有无纵隔淋巴结受累为(N0+N1 vs. N2组)。建模后选取其他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肺腺癌患者120例对预测结果进行外部验证,并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进行校准度分析。结果 肺腺癌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CEA水平与其淋巴结转移个数之间的关系均成正相关(r=0.317,0.452,P均<0.05)。在有无淋巴结受累(N0 vs. N1+N2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中,D-二聚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0,最佳截断值为90.50μg/L;CEA的AUC为0.751,最佳截断值为3.35μg/L;二者联合检测的AUC、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748、0.57、0.72...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例cN0 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促甲状腺激素、BRAF基因突变与否、肿瘤直径、多灶性、单/双侧、是否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否侵犯包膜,是否腺体外侵犯及术后病理。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将病人分为淋巴结阳性组和淋巴结阴性组,分析cN0 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多灶、侵犯包膜、腺体外侵犯、BRAF基因突变与PTMC病人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 < 0.0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多灶、侵犯包膜、BRAF基因突变阳性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针对PTMC病人,如有年龄较小、肿瘤直径较大、多病灶、侵犯包膜、BRAF基因突变阳性的临床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即使术前评估中央区淋巴结为阴性,手术范围也应包含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减少癌症残留及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β4亚基(SCN4B/β4)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90例鼻咽癌病人鼻咽部活检标本和20份存档的石蜡包埋正常鼻咽黏膜组织(主要为鼻咽黏膜慢性炎)标本的SCN4B/β4表达情况,分析SCN4B/β4的阳性表达与鼻咽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病人SCN4B/β4蛋白表达率低于正常鼻咽黏膜组织病人(P < 0.01);SCN4B/β4蛋白表达在不同T分期、N分期、M分期、临床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T1~T2期、M0期、Ⅰ~Ⅱ期SCN4B/β4蛋白高表达率高于T3~T4分期、M1分期和Ⅲ~Ⅳ期,随N分期增加,SCN4B/β4蛋白高表达率下降;SCN4B/β4高表达5年生存率为85.2%,高于SCN4B/β4低表达的60.3%(P < 0.05)。结论鼻咽癌组织的SCN4B/β4蛋白高表达与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呈负相关,SCN4B/β4高表达病人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对肺腺癌EGFR突变状态的预测效能。方法对125例肺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成训练组(n=74)与验证组(n=51),基于CT成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分别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以及联合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用于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以及联合模型在训练组中的AUC分别为0.749(0.653~0.843)、0.818(0.711~0.898)、0.860(0.760~0.930),在验证组中的AUC分别为0.753(0.612~0.863)、0.797(0.661~0.896)、0.855(0.728~0.938)。结论对于肺腺癌EGFR突变状态的预测,CT影像组学特征优于临床因素与CT征象,当影像组学结合临床因素与CT征象,能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搜集相关资料研究直肠腺癌中血管生成拟态(VM)是否存在及其相关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176例直肠腺癌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的方法,观察其中是否存在VM,将其分成阳性和阴性2组,分析VM的存在是否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之间有关。结果176例组织标本中35例VM为阳性,阳性率为19.89%,不同性别、年龄组及肿瘤的长径间VM的形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分化组、伴有血管、神经侵犯组、伴有淋巴结转移组的VM阳性率显著较高(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VM的阳性表达率越高,病人的生存时间越短(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比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人生存时间短(P<0.01);有血管、神经侵犯的病人比无血管、神经侵犯的病人生存时间短(P<0.05)。结论VM存在于直肠腺癌中,且VM的形成对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灼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2):1707-1710, 1714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病人No.8p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6例行胃癌根治术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有No.8p淋巴结转移的病人14例,无No.8p淋巴结转移的病人92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人No.8p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No.8p淋巴结转移对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106例病人中No.8p淋巴结转移率为13.21%。发生No.8p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在年龄、性别、吸烟、体质量指数及饮酒等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肿瘤切除部位、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大小≥ 4 cm、TNM分期较高以及存在联合脏器切除、术中输血的胃癌病人发生No.8p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高(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TNM分期、肿瘤大小是胃癌根治术病人发生No.8p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完成随访病人共98例(92.45%),随访时间为22~86个月(中位时间43个月),5年生存率为39.80%。No.8p淋巴结转移病人5年生存率为13.33%低于无No.8p淋巴结转移病人的44.58%(P <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TNM分期及No.8p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胃癌根治术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P < 0.01)。结论性别、TNM分期及肿瘤大小是胃癌病人No.8p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