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微创切口内固定治疗38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结果 38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18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跟骨B9hler角由术前5. 28°±10. 38°改善至28. 45°±6. 82°,Gissane角由术前98. 73°±25. 36°改善至120. 61°±15. 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按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估疗效:优24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9. 5%。结论微创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固,术后允许早期活动,有效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74例(78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均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测量术前及术后B hler角及Gissane角,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 74例均获随访,时间6-24(15.1±5.6)个月。术后B hler角由术前的-23°-30°(12.2°±9.7°)恢复至12°-45°(32.6°±7.0°),术后Gissane角由术前的83°-139°(113.1°±11.6°)恢复至102°-145°(120.8°±9.6°)。优36足,良34足,可8足,优良率89.7%;Ⅱ型优良率92.3%,Ⅲ型优良率87.2%。3足术后出现伤口浅部皮肤坏死,1足出现伤口深部感染,4足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结论掌握恰当的手术时机,精细的术中操作,经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扬  张志文  何承建  文峰  毛田  王威 《骨科》2020,11(4):337-340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联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50例跟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将采用跗骨窦切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的27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为(32.6±6.7)岁;Sanders Ⅱ型13例,Sanders Ⅲ型14例。将采用“L”形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3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为(32.2±7.2)岁;Sanders Ⅱ型13例,Sanders Ⅲ型1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伤口并发症等情况,术前、末次随访的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以及末次随访时患足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 50例病人获得8~2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2.4个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分别为(66.7±6.5) min和(5.1±0.3) cm,优于对照组的(90.0±4.0) min和(12.5±0.3)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末次随访Böhler角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8,P<0.001);两组末次随访Gissane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的AOFAS踝-后足评分为(85.5±1.8)分,优于对照组的(82.8±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3,P<0.001)。对照组发生伤口并发症4例,观察组未发生伤口并发症。结论 跗骨窦切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跟骨骨折创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伤口感染并发症少,在术后功能恢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并且避免了取出存留的钢板对病人的二次创伤。  相似文献   

4.
张瑒 《临床骨科杂志》2021,24(2):278-282
目的 探讨微创钢板内固定(MIPO)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95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MIPO组(采用经跗骨窦MIPO治疗,46例)及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49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跟骨的高度和宽度、B?hler角、Gissane角.术后6个月采用Marylan...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O跟骨接骨板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09年7月共收治疗24例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男22例,女2例;年龄18~44岁,平均24岁.应用AO跟骨接骨板及髂骨植骨进行有限坚强内固定,术中注意关节面、B(o)hler角的复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3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患者主观症状优良率为89.3%,足部外形优良率为B2.1%,足及踝关节活动优良率为75.0%,B(o)hler角优良率为75.0%.总体优良率为80.4%.结论 AO跟骨接骨板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劳氏正骨手法结合微创小切口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3例47足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采用劳氏正骨手法结合微创小切口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3~15个月,术后均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拓展临床医师对于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思路,为科学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方法将纳入研究的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56例跟骨新鲜骨折分为A、B两组:A组即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撬拨组,28例),B组即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切开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而后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56例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Bolher角及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撬拨组足部功能评分及优良率稍高于切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SandersⅡ型、Ⅲ型)同样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而且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是治疗跟骨骨折可靠、有效、实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1例(55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32例35足,女19例20足;年龄26~64岁,平均39.5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Ⅲ型32足,Ⅳ型23足;常规采用足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未植骨.结果 48例(52足)患者术后获10~22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复位固定后B(o)hler角及Gissane角无丢失,1例发生皮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无骨折不愈合发生.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定术后功能:优32足,良13足,可7足,优良率为86.5%.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累及距下关节面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维持跟骨的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34例41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男21例(26足),女13例(15足),年龄21~61岁,平均37.5岁;单足27例,双足7例.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MFS)评分标准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24~60个月(平均36.5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7~11.2个月,平均6.3个月,无骨不连及畸形愈合.按MF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5足,良11足,一般4足,差1足,优良率为87.8%.结论 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和评价采用跗骨窦有限切口切开复位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技术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共微创治疗1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24~56岁,平均40.3岁.术前常规摄片、CT扫描确定骨折类型和关节面受累情况.于伤后平均4 d(3~6 d)行经跗骨窦有限切口切开复位结合锁定板及经皮螺钉固定.术后患者定期复查X线片,测量B(o)hler角和Gissane角,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综合评估治疗效果,同时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获随访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X线片显示平均术后10周(8~12周)骨折获愈合.末次随访时B(o)hler角从术前平均13.4°±3 4°改善至26.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81,P<0.001);Gissane角从术前平均88.1°±7.6°善至116.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4,P<0.001).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平均疼痛VAS评分为(1.5±1.7)分,平均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4.2±5.9)分,平均SF-36评分为(79.5±8.1)分.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结论 经跗骨窦有限切口切开复位锁定板微创内固定治疗相对简单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在获得关节面直接复位及稳定固定的同时,还可避免和减少软组织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跟部外侧“/\”形小切口钢板螺栓加压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0例(14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男117例(127足),女13例(13足);年龄17~73岁,平均42.3岁.按Sanders分型:Ⅱ型49足,Ⅲ型75足,Ⅳ型16足.手术采用跟部外侧“/\”形小切口,即跟腱前缘直切口和跗骨窦斜切口,使用跟骨解剖钢板螺栓加压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前、后摄跟骨轴位、侧位X线片和跟骨CT扫描,测量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内翻角、距下关节面骨折移位距离、跟骨高度、中点宽度、长度.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1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1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平均出血量(194.24±104.17) ml,无一例发生切口皮缘坏死及伤口感染.骨折愈合时间45~86 d,平均(54.51±20.38)d.手术前、后B(o)hler角分别为6.27°±11.81°、27.21°±8.28°,Gissane角分别为108.36°±21.77°、117.47°±12.93°,跟骨中点宽度为(47.35±5.85) mm、(35.96±4.14) mm,高度为(39.79±5.85) mm、(47.64±3.83) mm,长度为(78.30±5.81) mm、(79.41±5.30) mm.Maryland足部评分为42~100分,优71足,良59足,可7足,差3足,优良率92.86%(130/140).AOFAS踝-后足评分为45~100分,优76足,良58足,可5足,差1足,优良率95.71%.术后12足踝关节内外翻活动较健侧受限5°~8°,其中3足于术后1年发生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结论 外侧“/\”形小切口钢板螺栓加压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显著减少伤口并发症,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和距下关节面平整,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外侧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30例(31足)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18~60岁,平均36.5岁.SandersⅡ型21足,Ⅲ型8足,Ⅳ型2足.采用腓骨尖至第4足跖骨基底的外侧直切口显露,复位后空心螺钉内固定.结果:30例31足全部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4个月.31足术后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或切口愈合不良、腓肠神经损伤等软组织并发症.25足术后X线片示关节面复位良好、跟骨外形恢复满意,6足关节面、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据Maryland评分标准,优6足,良20足,可5足.结论:跟骨外侧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对软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关节面显露清晰,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是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徐向阳  胡牧 《中国骨伤》2019,32(11):979-981
<正>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全部跗骨骨折的60%~([1])。在发展中国家,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跟骨骨折会导致患足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致残率很高,患者多为青壮年,一旦遗留残疾,对家庭、社会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经典的外侧扩大"L"形切口经跟骨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一直被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经微创双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0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根据切口入路不同分为经微创双切口组(微创组)和经外侧L形切口组(常规组),每组各30例。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B?hler角、Gissane角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采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受伤原因及分型,伤口并发症的对比采用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3±3)月。术前等待时间微创组短于常规组(t=-8.152,P<0.05);手术时间微创组短于常规组(t=-8.473,P<0.05);术中出血量微创组少于常规组(t=-4.582,P<0.05)。微创组术后出现3例(10.0%)切口并发症,低于常规组12例(40.0%)(P=0.015)。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B?hler角、Gissane角、AOFAS评分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微创双切口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前柱螺钉、钢板和钉棒系统3种方式微创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2月至2018年9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77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男45例,女32例,年龄19~73岁。按AO/OTA分型:B1型26例,B2型20例,B3型17例,C型14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3组:前柱螺钉组35例,采用前柱螺钉内固定;钢板组20例,采用钢板内固定;钉棒系统组22例,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疗效等。结果:7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3(16.5±5.7)个月。前柱螺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小于钢板组和钉棒系统组,钢板组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前柱螺钉组和钉棒系统组(P<0.05)。3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和疗效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柱螺钉、钢板和钉棒系统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前柱螺钉固定创伤更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7.
苗旭东 《中国骨伤》2018,31(7):591-593
正跟骨骨折发病率占跗骨骨折发病率的60%,全身骨折的2%~([1])。不及时或治疗方法选择错误常导致患足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致残率可高达30%。传统的"L"形经外侧扩大入路切复内固定术一直被视为治疗移位跟骨骨折的首选方法,但这一方法常会发生术后切口皮肤坏死、感染和内植物外露等诸多并发症~([2]),极大地影响了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如何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成了足踝创伤外科医生们积极探索的目标和动力。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各类跟骨骨折的治疗中并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这些微创技术方法做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9月至2009年10月采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72例,男61例,女11例;年龄19~54岁,平均39.7岁;病程1~17d,平均9.7d。术前术后行X线片和CT检查。根据Sanders分型:Ⅲ型40例,Ⅳ型32例,均采用外侧切口切开复位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方法,取自体髂骨植骨填充骨缺损。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跟骨骨折的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72例均获随访,时间10~48个月,平均38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跟骨骨折的评分标准:优14例,良38例,中9例,差11例。切口不愈合5例,距下关节炎3例。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以使距下后关节面得到良好复位,是治疗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足跟外侧微创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80例闭合性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3~64岁,平均(39.1±11.7)岁;采用自断型加压螺栓钢板内固定。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1~67岁,平均(39.6±14.3)岁;应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钢板内固定。记录术中松质骨螺钉与加压螺栓进行固定的时间及手术的出血量,观察术后足底内侧神经的损伤例数,术后1年复查时测量B觟hler角和Gissane角以及跟骨的宽度的矫正度数,1年后行内固定物取出,应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9~32个月,平均16个月。治疗组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B觟hler角及跟骨宽度恢复满意,减少了足内侧神经血管损伤,骨折愈合后易于取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螺纹松质骨螺钉替代自断型加压螺栓固定跟骨骨折临床疗效相同,但手术时间缩短、出血少、易于取出,避免了内侧神经血管的损伤,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操作及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收治156例患者,男121例,女35例;年龄18~59岁,平均41岁。32例双跟骨骨折,其中23例同时行双跟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跟骨共179足。对所有患者的手术记录予以分析,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结果:179个跟骨骨折中,有31足(17.3%)术后伤口出现问题:伤口感染不愈合26足(14.5%),皮缘坏死5足(2.8%),伤口不愈合。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存在许多问题,从手术设计到具体操作,以及骨折复位和固定。结论:手术的改良、微创操作、简单而有效的内固定是避免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