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摄影(DBT)在致密型乳腺患者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163例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资料(良性病灶58个,恶性病灶122个,共计180个)。根据BI-RADS标准患者乳腺腺体类型均归类于不均质致密腺体型和极度致密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MRI、DB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评价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用Z检验对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乳腺MRI和DBT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RI、DBT术前评估乳腺病灶大小的准确度。结果: MRI、DBT对乳腺良性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分别为91.4%、75.9%和89.7%、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8、8.617,P < 0.05或P < 0.01);MRI、DBT对乳腺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分别为98.4%、95.1%和94.3%、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8、0.569,均P>0.05)。MRI、DBT诊断致密型乳腺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0、0.8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60,P>0.05)。MRI、DBT诊断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3.3%、86.7%,特异度分别为68.3%、79.1%。DBT、MRI测量值与病理测量结果呈正相关(r=0.887、0.949,均P < 0.01)。结论: DBT简单易行,能较好地诊断致密腺体背景下乳腺的良恶性病变,尤其对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与乳腺MRI相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99 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Tc-99m 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MIBI)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的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疑诊PHPT并在术前完善甲状旁腺99 mTc -MIBI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的7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别计算99 mTc-MIBI早期平面显像、延迟平面显像及延迟断层显像的诊断效能,采用χ 2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7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PHPT 75例。从患者水平分析,早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为 60.00% (45/75),特异度为 66.67% (2/3),准确率为 60.26% (47/78);延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为 81.33% (61/75),特异度为 0% (0/3),准确率为 78.21% (61/78);延迟断层显像的灵敏度为 89.33% (67/75),特异度为 66.67% (2/3),准确率为 88.46% (69/78);延迟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的灵敏度、准确率均显著高于早期平面显像(χ 2 =8.233,P=0.004;χ2 =17.058,P < 0.001和χ2 =5.898,P=0.015;χ 2 =16.272,P < 0.001)。从病灶水平分析,早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 55.42% (46/83),83.33% (5/6)和 57.30% (51/89),延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 73.49% (61/83),16.67% (1/6)和 69.66% (62/89),延迟断层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 90.36% (75/83),66.67% (4/6)和 88.76% (79/89);延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显著高于早期平面显像(χ2=5.916, P=0.015);延迟断层显像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早期平面显像和延迟平面显像(χ2=25.639, P < 0.001;χ2=22.364, P < 0.001和χ2=7.975, P=0.005;χ2=9.860, P=0.002)。 结论 99 mTc-MIBI延迟平面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早期显像,延迟断层显像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与传统诊断方法的对比分析,探讨髂耻足三联试验在骶髂关节功能障碍诊断中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门诊骶髂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病例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髂耻足三联试验和传统诊断方法进行骶髂关节功能障碍相关检查,最后以骶髂关节注射术来确定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对骶髂关节功能障碍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以及敏感度差异。结果 病例组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比较,性别(χ2=0.287,P=0.592)、年龄(t=0.400,P=0.6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方法诊断骶髂关节功能障碍的敏感度为33.3%,特异度96.7%,ROC曲线下面积为0.650(P=0.046);髂耻足三联试验诊断骶髂关节功能障碍的敏感性为76.7%,特异性为96.7%,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P<0.001)。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P=0.001)。结论 骶髂关节功能障碍的髂耻足三联试验,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对于怀疑骶髂关节功能障碍的腰腿痛患者应进行全面的专科体格检查,早期诊断,避免漏诊,降低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活检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治疗食管黏膜病变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总结2008 年1 月- 2013 年6 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177 例(186 个病灶) 术前活检病理确诊为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ESD 前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术前活检的186 例病变提示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23 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143例,早期食管癌20 例。术后病理诊断为LGIN 32 例,HGIN 73 例,早期食管癌70 例,炎症11 例。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总符合率达95.2%(177/186),完全一致率为49.46%(92/186),其中LGIN 完全一致率为56.5%(13/23),HGIN 完全一致率为44.76%(64/143),早期食管癌完全一致率为75.0%(15/20),一致率最高。23 例LGIN 中,3 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13.0%,3/23),143 例HGIN 中52 例术后诊断为早期食管癌(36.36%,52/143),癌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有一定差距,胃镜活检病理为HGIN 的患者超过1/3 术后病理已经证实癌变,应给予积极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腹部联合经阴道超声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江西省丰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6例疑似异位妊娠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腹部超声、经阴道超声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进行确诊。分析经腹部、经阴道超声、经腹部联合经阴道超声对异位妊娠的检出情况,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经腹部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70%(67/96),经阴道超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4%(71/96),经阴道超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9%(76/96)。经腹部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4%、36%、70%,经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18%、74%,经腹部联合经阴道超声联合诊断异位妊娠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7%、18%、79%,经腹部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准确度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P<0.05)。结论经腹部、经阴道超声检查均为异位妊娠有效检查手段,联合检查可提高检查敏感度,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9,(6):744-747
目的:研究不同脐动脉血流SD值联合胎心监测对胎儿窘迫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产检并分娩的S/D≥3的孕妇95例作为高危组,S/D<3的孕妇232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脐动脉血流S/D值和胎心监测。根据诊断结果观察并比较两组孕妇出生1min Apgar评分、羊水污染、生产时迟发减速、新生儿体重、剖宫产、NST异常和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分析并比较两组孕妇胎心监测、脐动脉血流S/D值以及二者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结果:高危组孕妇出生1min Apgar评分,羊水污染,生产时迟发减速,新生儿体重,剖宫产,NST异常和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脐动脉血流S/D诊断敏感度87.18%,特异度89.16%,符合率88.69%。胎心监测诊断敏感73.07%,特异度88.35%,符合率84.71%。脐动脉血流S/D联合胎心监测诊断敏感度97.43%,特异度91.97%,符合率93.27%。与胎心监测相比,脐动脉血流S/D监测诊断敏感度和符合率显著增高(P<0.05)。联合检测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显著高于胎心监测和脐动脉血流S/D监测(P<0.05)。结论:不同脐动脉血流S/D值联合胎心监测可显著提高胎儿窘迫检出率,在临床诊断中能够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且其操作简便、无创、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NF-κB p65、COX-2在胃黏膜病变胃黏膜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胃黏膜病变病例中COX-2、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果:CAG、IM、DYS、GC的COX-2表达率分别为33.3%、36.6%、57.5%、72.5%,与CSG(1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CAG、IM、DYS、GC的NF-κB p65表达率分别为26.7%、33.3%、55.0%、62.5%,与CSG(0.0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NF-κB p65和COX-2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COX-2和NF-κB p65参与了胃癌的形成过程,COX-2和NF-κB p65的检测可能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血清外泌体miR-205-5p/miR-152-5p联合相对表达量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诊断价值。 方法 纳入TNM分期为0-II期的NSCLC患者(NSCLC组)83例(包括腺癌组55例和鳞癌组28例)和健康对照(对照组)50例,采集血清标本,提取并检测血清外泌体miR-205-5p/miR-152-5p联合相对表达量。比较NSCLC组和对照组的表达量,比较腺癌组、鳞癌组和对照组的表达量,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达量与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的关联性,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清外泌体miR-205-5p/miR-152-5p联合相对表达量的诊断效能。 结果 对照组、NSCLC组、腺癌组、鳞癌组的miR-205-5p/miR-152-5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76±4.27、20.52±5.51、21.79±5.12、18.02±5.48;NSCLC组高于对照组(t=3.027,P=0.003),腺癌组、鳞癌组、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12,P<0.001),腺癌组高于鳞癌组(P=0.001)和对照组(P<0.001),鳞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相对表达量存在关联性(P=0.037)。对NSCLC的诊断效能评估,曲线下面积为0.671(95%CI:0.579~0.764),截断值为18.493,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64.0%。对肺腺癌的诊断效能评估,曲线下面积为0.738(95%CI:0.642~0.883),截断值为18.495,灵敏度为78.2%,特异度为64.0%。对肺鳞癌的诊断效能评估,曲线下面积为0.541(95%CI:0.399~0.684),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血清外泌体miR-205-5p/miR-152-5p联合相对表达量在早期NSCLC(主要为早期肺腺癌)患者中升高,对早期NSCLC诊断具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9,(5):591-594
目的:研究不同内镜技术在食管癌(EC)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白光内镜检查后疑似食管病变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和超声内镜(EUS)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NBI-ME对早期EC及癌前病变(包括LGIN和HGIN)诊断的符合率,并对EUS的诊断符合率和浸润深度做出评价。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20例患者中, LGIN 16例, HGIN 27例,早期EC 77例。术后病理诊断为LGIN的16例患者中,NBI-ME诊断为Ⅲ型10例,Ⅳ型6例,诊断符合率为62.50%(10/16)。术后病理诊断为HGIN的27例患者中,NBI-ME诊断为Ⅳ型14例,Ⅴ_1型5例,Ⅴ_2型8例,诊断符合率为81.48%(22/27)。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EC的77例患者中,NBI-ME诊断为Ⅴ_1型15例,Ⅴ_2型31例,Ⅴ_3型29例,Ⅴ_N型2例,诊断符合率为100%(77/77)。NBI-ME对癌前病变和早期EC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4.42%(32/43)和100%(77/77),针对不同病变类型(LGIN、HGIN和早期EC),NBI-ME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病理诊断相比,NBI-ME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为90.83%(109/120)。EUS诊断结果中,诊断不足8例(6.67%),诊断过度12例(10.00%),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5.71%(60/70),黏膜下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3.33%(40/48),针对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黏膜下癌的诊断符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3.33%(100/120)。结论:NBI-ME和EUS针对早期EC和癌前病变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NBI-ME能够从血管形态上反应病灶的恶性程度,EUS能够根据病灶的浸润程度对疾病进行诊断,两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早期EC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邓学田  齐文秀  锅红芬 《疑难病杂志》2014,(6):622-624,F0003
目的分析p14(ARF)、mdm2、p53基因异常表达与胃癌相关性以及联合评定价值。方法基于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健康对照组)、24例胃黏膜增生组织(增生组)、50例胃黏膜癌变组织(癌变组)标本中p14(ARF)、mdm2、p53基因异常表达与胃癌相关性以及联合评定价值。方法基于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健康对照组)、24例胃黏膜增生组织(增生组)、50例胃黏膜癌变组织(癌变组)标本中p14(ARF)、mdm2、p53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胃癌的相关性及用于诊断胃癌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结果癌变组、增生组、健康对照组p14(ARF)(88.0%、75.0%、22.2%)、mdm2(88.0%、70.8%、27.8%)、p53表达(48.0%、41.7%、11.1%)阳性率均呈下降趋势(P均<0.05);三者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p14(ARF)、mdm2、p53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胃癌的相关性及用于诊断胃癌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结果癌变组、增生组、健康对照组p14(ARF)(88.0%、75.0%、22.2%)、mdm2(88.0%、70.8%、27.8%)、p53表达(48.0%、41.7%、11.1%)阳性率均呈下降趋势(P均<0.05);三者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p14(ARF)、mdm2、p53联合用于胃癌诊断的准确度为93.4%,敏感度为96.0%,特异度为95.2%,均显著高于三者单独诊断的性能。结论 p14(ARF)、mdm2、p53联合用于胃癌诊断的准确度为93.4%,敏感度为96.0%,特异度为95.2%,均显著高于三者单独诊断的性能。结论 p14(ARF)、mdm2、p53基因异常表达与胃癌发病和病情发展密切关联,联合检测三者的表达水平对胃癌的诊断及病情评定具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RRM1、CDX2在不同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胃癌9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浅表性胃炎、正常胃黏膜各30例,共240例.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所有组织检测RRM1、CDX2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1)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RR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83.3%、83.3%,均高于浅表性胃炎组的66.7%(P<0.05)和肠上皮化生组的33.3%(P<0.01),浅表性胃炎组66.7%高于肠上皮化生组的33.3%(P<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胃癌组的CD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63.3%、61.1%,均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的33.3%(P<0.05)和浅表性胃炎组的0(P<0.01).(2)210例不同胃黏膜病变中,RRM1与CDX2二者之间表达呈正相关(rs=0.352,P=0.000),90例胃癌中RRM1与CDX2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s=0.223,P=0.034).结论:RRM1、CDX2表达均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预警.  相似文献   

12.
13.
[摘 要] 目的:检测Twis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wist1蛋白在199例胃癌、2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4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6例肠上皮化生、1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23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Twist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Twis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癌组织中Twist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肿瘤直径≥4 cm 组明显高于肿瘤直径< 4 cm 组(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死亡组明显高于生存组(P<0.01)。但Twist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类型、患者年龄、肿瘤发生部位、T分级、肿瘤分化、临床分期和肿瘤组织学类型无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Twis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大小、转移情况和患者预后有关,其可能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促胃液素-17(G-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对胃癌前状态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331例慢性胃炎患者,观察胃黏膜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以及不同OLGA/OLGIM分期患者的血清PG和G-17水平的变化以及ABC法各组中胃癌前状态的发病情况.结果 ①胃窦萎缩患者的血清G-17水平低于无萎缩(P =0.030),胃体萎缩患者的血清PG Ⅰ/PGⅡ比值(PGR)水平低于无萎缩(P =0.046),全胃萎缩患者的血清PG Ⅰ(P=0.036)及PGR(P=0.030)水平低于无萎缩;②胃窦肠化患者的血清G-17水平低于无肠化(P =0.021),全胃肠化患者的血清PG Ⅰ水平低于无肠化(P =0.015);③全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血清PG Ⅰ水平低于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P=0.036);④OLGA分期中血清PG Ⅰ水平随分期严重程度加重逐渐降低,以Ⅳ期降低明显(P=0.035);⑤OLGIM分期中血清PGⅠ水平随分期严重程度的加重逐渐降低,以Ⅳ期降低明显(P=0.018);⑥“ABC法”分组中,尽管高危组中发生胃癌前状态的患者占组内人数的比例较低危组高,但低危组中仍有50.16%的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15.96%的患者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论 血清PG和G-17可以作为胃癌前状态发生风险的临床筛查指标,ABC法对早期胃癌具有筛查作用,但低危组人群仍存在发生胃癌前状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李蕾  姜娜  韦雪磊 《中外医疗》2016,(24):39-42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活检患者病变处并实施病理检查,比较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计算出内镜下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98例患者中,经过病理检查诊断为该病的65例,诊断符合率是66.33%,这些确诊病例中有44例为肠上皮化生,21例上皮内瘤变;那些在胃内镜检查中表现出黏膜皱裂趋于平坦或者消失、胃黏膜以红白相间呈现、以白相为主及血管透见等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91.6%,胃镜检查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81.26%,2种病理症状的疾病确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仅仅看到黏膜皱裂变平或消失,红白黏膜相间,并以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的疾病诊断符合率为43.5%,与上述2种病理表现的诊断符合率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关系密切,患者胃内镜检查病理表现特征主要是胃黏膜变薄、白相及胃黏膜粗糙,应结合使用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ERK1/2和Ki-67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胃黏膜活检标本124例,其中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21例,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24例、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23例和胃癌36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ERK1/2和Ki-67蛋白在不同胃黏膜活检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P-ERK1/2在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窦炎、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和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均为阴性,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Ki-67在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中为阴性表达,在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和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表达分别为66.67%、79.17%,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为83.33%,而在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阳性表达为56.52%,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Ki-67蛋白与P-ERK1/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P-ERK1/2蛋白可能参与细胞的恶性转化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Ki-67蛋白与P-ERK1/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内镜室接受胃镜检查的5 0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7例患者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析黏膜病理活检与胃镜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在167例患者中4例拒绝送病理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7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其中伴有非典型增生7例,上皮内瘤变13例,肠上皮化生20例。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准确率为51.50%(86/167),内镜下表现为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49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6例,诊断符合率为32.65%;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且红白相间以白为主51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13例,诊断符合率为25.49%,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且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血管暴露且透明,褶皱变薄、变平或消失67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57例,诊断符合率为85.07%,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活检诊断结果具有一定差异性,具体还应根据内镜下表现的特征性并结合病理诊断来提高诊断准确率,以早期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ELISA法检测424例胃癌前病变患者(病例组)和646例非癌前病变患者(对照组)PG和G17水平,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比较两组中PG和G17水平及病例组中不同萎缩程度和黏膜肠化、上皮内瘤变PG和G17变化,采用ROC曲线得出敏感指标诊断胃癌前病变的最佳临界值.结果PG和G17水平与性别、年龄、H.pylori感染相关.病例组PGII高于对照组(P=0.005),PGI/PGII比值(PGR)低于对照组(P=0.015).重度萎缩组PG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3),PGII和G17在低级别瘤变组和高级别瘤变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在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诊断胃癌前病变的最佳临界值为8.75(灵敏度70.0%,特异度58.0%);当H.pylori阳性时,最佳临界值为7.70(灵敏度75.6%,特异度73.7%);当H.pylori阴性时,最佳临界值为9.50(灵敏度57.5%,特异度58.2%).结论 低水平PGR结合H.pylori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PGII和G17在上皮内瘤变组升高明显,提示可作为胃癌前病变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9.
[背景 ]探讨刷片细胞学检查在胃及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病例报告 ]用刷片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胃、食管癌的 2 13例与病理活体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刷片细胞学检查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 16 8例 (78 9% ) ,基本符合 19例 (8 9% ) ,总的符合率为 87 8% .不符合的为 2 6例(12 2 % ) ,其中刷片细胞学检查假阳性 2 2例 (10 3% ) ,病理诊断为胃溃疡 10例 ,萎缩性胃炎 5例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2例 ,不典型增生 2例 ,单纯增生 3例 .刷片细胞学检查阳性而病理活体检查假阴性 4例 ,术后证实为癌症 .[讨论 ]刷片细胞学检查总的符合率接近活体检查的阳性率 .鉴别胃溃疡的脱落的变性、退化的上皮细胞 ,萎缩性胃炎时肠化的上皮细胞及不典型增生细胞是减少刷片细胞学检查假阳性的关键 .刷片细胞学检查阳性 ,活体检查阴性时不能只强调活体检查结果而轻易排除癌的诊断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