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张力支具对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评价。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4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资料。单纯采用普通固定支具进行功能锻炼的为对照组(21例),采用改良张力支具进行功能锻炼的为观察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去除支具和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度、肘关节背伸度、前臂旋前度、前臂旋后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以评定改良张力支具的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79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去除支具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104.47±12.37)° vs.(88.85±8.1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肘关节旋转活动度[(140.31±16.87)° vs.(135.66±12.86)°,P=0.3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关节Mayo评分[(78.84±5.04)分vs.(73.80±4.46)分,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107.52±12.30)° vs.(93.00±8.4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肘关节旋转活动度[(141.42±17.02)° vs.(137.19±12.80)°,P=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关节Mayo评分[(80.15±5.24)分vs.(74.95±4.18)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术后使用改良张力支具可以改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屈伸活动度和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打印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沈阳市骨科医院关节外科应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6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及髌骨Feller评分的评估。并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及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于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伸直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屈曲30°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的测量。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63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随访(14.5±2.7)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1.8±0.4)分]、HSS评分[(93±6)分]和髌骨Feller评分[(26±4)分]较术前[(6.8±2.2、37±6、16±6)分]有明显改善(t=18.223,t=-51.741,t=-11.485,P<0.05);术后6个月患者股四头肌肌力[(80±8)分]较术前[(74±8)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71,P<0.05)。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屈:(118±5)°,伸:(1.0±0.9)°]较术前[屈:(80±14)°,伸:(3.8±1.8)°]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6.062,F=105.050,P<0.05)。伸直位和屈曲30°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以及两种状态下Q角差值,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伸直位:t=20.489,t=6.753,t=4.891,屈曲位:t=21.497,t=2.853,t=5.698,P<0.05)。 结论应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打印导板辅助下完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量膝骨关节炎(KOA)患者X线基本参数,探究膝关节线重塑及不均匀沉降规律及影响因素。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48例(192膝)KOA患者,其中男性50例(59膝),女性98例(133膝);年龄41~81岁,平均(64±9)岁。将所有患者按年龄分成<60岁组和≥60岁组,并按K-L分级对KOA患者进行分型。在膝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解剖标志到膝关节线的距离、股骨髁高度及胫骨平台高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股骨内收肌结节、腓骨头高点到膝关节线的距离分别为(50±5)mm(ATJL)、(17±5)mm(FHJL)。股骨内髁(MFCA)、股骨外髁(LFCA)、胫骨内侧平台(MTPA)、胫骨外侧平台(LTPA)高度分别为(49±5)mm、(47±6)mm、(4±5)mm、(9±4)mm。股骨髁宽度(FW)为(93±7)mm,并与ATJL呈正相关(r=0.651,P<0.001)。不同性别间FW、ATJL、MFCA、LFC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和≥60岁组间MT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5,P=0.029)。不同K-L分级MT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082,P=0.003),且MTPA与K-L分级呈负相关(r=-0.241,P=0.001)。 结论胫骨内侧平台高度与KOA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可以用来评价KOA的严重程度。在KOA患者中ATJL与FW具有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髁及胫骨外侧平台高度未发生明显变化,胫骨内侧平台高度显著降低,提示胫骨平台随年龄增长存在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伴膝内翻的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伴膝内翻的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患者26例,采取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男性18例(18膝),女性8例(8膝):年龄43~58岁,平均(49±6)岁。所有患者均为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且伴有膝内翻,均行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缓解疼痛。测量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股胫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末次随访时评估膝关节各间室骨关节炎进展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疗效。 结果本组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2.8年,平均为(1.6±0.5)年。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由术前(21.2±3.8)%改善至(59.5±1.7)%,股胫角由术前的(172±4)°改善至(17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57,P<0.05;t=10.572,P<0.05)。术前胫骨平台后倾角为(7.5±2.2)°,术后为(7.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8,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Lysholm评分、HSS评分、Tegner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84,P<0.05;t=16.521,P<0.05;t=6.284,P<0.05;t=12.359,P<0.05)。 结论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伴膝内翻的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能够有效改善下肢力线和缓解关节疼痛,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体外人工膝关节支(EAKJ)具辅助下行血小板裂解液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收治的100例KOA患者(100膝),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小板裂解液(PL)组(n=50)、EAKJ支具联合血小板裂解液(EAKJ+PL)组(n=50)。平均年龄为(57±8)岁,男性43例(43%),女性57例(57%)。两组关节腔注射PL每周2次,每次5 ml,连续注射5次。EAKJ+PL组治疗开始后每天佩戴EAKJ支具时间不少于4 h,连续佩戴不少于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1 d、治疗开始后1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WOMAC评分及膝关节HSS评分,在治疗前1 d和治疗开始后6个月分别拍摄患膝负重位X线正侧位平片,分别测量股胫角、内侧关节间隙宽度。 结果PL组47例、EAKJ+PL组46例成功完成治疗及6个月以上随访。治疗开始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EAKJ+PL组VAS[(3.0±0.4,2.6±0.4,2.2±0.4)分]及WOMAC评分[(32±6,29±5,28±5)分]均低于PL组[(3.5±0.4,3.1±0.4,2.7±0.4;35.0±5.8,28.7±4.7,28.4±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24,F=6.015,F=6.163;F=2.214,F=3.428,F=5.314,P<0.05);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EAKJ+PL组和PL组患者的VAS、WOMAC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8.638,F=58.761,P<0.05)。治疗后6个月,EAKJ+PL组股胫角[(177.0±2.5)°]小于PL组[(179.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1,P<0.05);内侧关节间隙宽度[(3.24±0.27)mm]大于PL组[(2.56±0.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75,P<0.05)。EAKJ+PL组股胫角和内侧间室宽度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t=-14.201,t=8.571,P<0.05),PL组改善不明显(均P>0.05)。 结论EAKJ支具辅助血小板裂解液治疗KOA在缓解症状、改善下肢力线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渐进式抗阻训练(PRE)对女性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康复科及骨科就诊的女性KOA患者92例,年龄40~70岁,平均(55±11)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试验组给予渐进式抗阻训练(PRE)和膝关节松动术,对照组给予膝关节松动术。由一位未参与本项目的康复师在初诊、治疗后6 w及12 w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表(WOMAC)、健康调查简表(SF-36)、一次重复最大负荷(1RM)。治疗结束后应用李科特5级量表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 结果试验组44例患者获得随访,对照组4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96.7%,随访时间均为12 w。两组术后6 w和12 w VAS评分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6 w:(6.0±1.8)分,12 w:(4.4±3.0)分;对照组:6 w:(7.0±1.5)分,12 w:(6.5±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w:t=-2.573,P=0.022,12 w:t=-2.721,P=0.001);两组术后6 w和12 w WOMAC评分结果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6 w:(40±14)分,12 w:(31±14)分;对照组:6 w:(24±17)分,12 w:(38±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w:t=0.001,P=0.017,12 w:t=-4.263,P=0.001);两组12 w 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定结果比较,试验组在生理功能和生理职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理功能:试验组:(50±22)分,对照组:(32±17)分,t=-3.601,P<0.001;生理职能:试验组:(48±40)分,对照组:(22±17)分,t=-2.093,P=0.001]。两组12 w 1 RM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伸膝:(11.1±4.9)kg,屈膝:(8.6±2.7)kg;对照组:伸膝:(6.9±4.2)kg,屈膝:(6.3±2.4)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伸膝:t=-2.571,P=0.001;屈膝:t=-4.882,P<0.001)。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97,P<0.05)。 结论渐进式抗阻训练相对于传统康复训练,更有助于改善女性KOA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稳定性,同时减轻关节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 方法前瞻性收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52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疼痛管理组,各76例。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疼痛管理组应用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比较两组KSS评分、疼痛评分、首次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膝关节屈曲≥90°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术后7 d疼痛管理组KSS评分[(89±6)分]、疼痛评分[(4.4±1.6)分]、术后首次下地时间[(22±4)h]及住院时间[(7.3±2.6)d]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KSS评分:(85±6)分;疼痛评分:(7.4±2.5)分;术后首次下地时间:(35±5)h;住院时间:(15.7±6.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41,P=0.009;t=12.541,P<0.001;t=13.059,P<0.001;t=7.022,P<0.001)。护理满意度(94.7%)高于常规护理组(7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94,P<0.05)。 结论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积分(WORMS)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月门诊及住院KOA伴膝关节积液患者70例,男12例,女58例;年龄46~75岁,平均(59.66±9.93)岁。用WOMAC量表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用K-L分级及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积分(WORMS)进行放射学评估,同时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关节液中COMP及CTX-Ⅱ的浓度。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WOMAC评分及WORMS分别为(57.50±8.20)和(64.54±16.45)分,CTX-Ⅱ及COMP含量分别为2.42ng/ml和4.56ng/ml。选择WORMS四分位数中轻和严重2组,比较2组COM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P=0.039),而CTX-Ⅱ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Z=0.79,P=0.427)。相关性分析发现WORMS与WOMAC评分、K-L分级呈正相关(r=0.777,P<0.01;r=0.716,P<0.01),K-L分级与WOMAC评分也呈正相关(r=0.692,P<0.01)。WORMS中关节软骨积分、骨赘积分、滑膜炎积分分别与WOMAC评分、K-L分级及COMP亦呈正相关(r=0.771,P<0.01;r=0.509,P<0.01;r=0.917,P<0.01)。以WOMAC评分为应变量,年龄、性别、K-L分级、WORMS、COMP和CTX-Ⅱ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F=20.327,P<0.01),KOA病情主要受WORMS、K-L分级影响(P=0.015,P=0.025)。结论:WORMS对膝骨关节炎的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WORMS高时,关节液中COMP含量升高。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受WORMS、K-L分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治疗高龄、高危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近期疗效。 方法自2015年4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共收治以膝关节内侧间隙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45例(共48膝),其中女性33例(73%),男性12例(27%),平均年龄(78±3)岁。均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对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治疗。记录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于术前、术后2 d、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VAS、KSS评分,手术前后进行相应影像学评估,测量膝关节内外间室高度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住院天数平均为(4.0±2.4)d;单侧手术时间平均为(33±8)min,术中出血平均为(20±8)ml。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2 d、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均降低(F=93.248,P<0.05)、KSS临床评分升高(F=68.621,P<0.05)、KSS功能评分升高(F=56.36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至末次随访时,45例(48膝)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由术前的(83.2±2.1)°增至术后的(84.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0,P<0.05);膝关节外侧间室高度由术前的(0.75±0.10)cm降至术后的(0.68±0.115)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73,P<0.05)。 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是治疗高龄高危患者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标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定位作用。方法 1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0名,女5名;年龄21~38岁,平均(28.1±6.0)岁。行膝关节完全伸直位CT横断面扫描,26幅CT扫描图像纳入研究。在CT扫描图像上描绘两条胫骨前后轴线:后十字韧带止点中点分别与髌韧带止点处内侧缘及髌韧带中内1/3点连线,股骨外科髁上轴线;测量两条胫骨前后轴线分别与股骨外科髁上轴垂线的夹角,并与理想的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标志即0°进行比较。结果 股骨外科髁上轴垂线与后十字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止点处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5.1°~5.8°,平均0.7°±2.8°,与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后十字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中内1/3点连线的夹角为-3.4°~14.1°,平均6.9°±5.3°,与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条胫骨前后轴线与股骨外科髁上轴垂线的夹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胫骨假体旋转对线可参考后十字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止点处内侧缘连线,使股骨与胫骨假体间旋转对线更匹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关节镜进行关节囊前方松解术对原发性冻结肩的治疗效果。 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冻结肩患者,所有患者经术前MRI检查或术中探查确诊,排除由其余肩部疾病(骨折、肩峰撞击、肩袖损伤、钙化性肌腱炎)引起的继发性冻结肩,所有患者应用关节镜行盂肱关节前方松解术。采集术前及术后的疼痛视觉评分(VAS)、Constant评分、复旦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FUSS),应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对肩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度应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腋神经损伤或肩关节不稳等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12周时患者的VAS评分[(0.7±0.6)vs (8.1±0.7),F =38.01]、Constant评分[(93.9±3.0)vs (34.2±3.4),F =121.42]及FUSS评分[(93.8±1.3)vs (40.1±2.2),F =2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1);同时,与术前相比,患肩被动外展[(152±13)° vs (74±9)°,t =37.678]、前屈[(156±12)° vs (60±10)°,t =46.469]、体侧外旋[(66±11)° vs (8±3)°,t =37.762]及内旋在术后12周时明显改善(均为P <0.01)。 结论应用关节镜对盂肱关节囊前方结构进行彻底松解,可有效改善原发性冻结肩患者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护技一体化加速康复综合管理模式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患者康复影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2014年9月到2015年6月期间因外伤导致急性ACL损伤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运动医学科就诊,经关节镜检确认需行ACL重建手术的120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合并骨性损伤、慢性ACL损伤等情况不予纳入。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60人)和对照组(60人)。实验组采用一体化加速康复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及Lysholm评分,ROM恢复到90°及120°所需时间,SF-36生存质量评分。随访至术后12个月。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 结果共111例患者完成随访,实验组54例,对照组5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Lysholm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更少(14.8% vs 27.3%,χ2=8.33,P<0.01)。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1月及3月实验组膝关节ROM更大[(73±17)° vs (51±23)°,t=5.64,P<0.01;(94±23)° vs (78±25)°,t=3.51,P<0.01;(130±18)° vs (118±21)°,t=3.23,P<0.01]、Lysholm评分更高(t=3.29,P<0.01;t=2.69,P=0.01;t=5.23,P<0.01)。实验组膝关节ROM达到90°及120°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90°,(23±4)d vs (35±4)d,t=15.53,P<0.01;120°,(37±15)d vs (54±13)d,t=6.16,P<0.01]。术后3月,实验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F,t=3.55,P<0.01;RP, t=5.88,P<0.01;BP,t=2.86,P=0.01;GH,t=2.07,P=0.04;VT,t=2.86,P<0.01;SF,t=2.69,P<0.01;RE,t=2.29,P=0.02;MH,t=2.42,P=0.01)。 结论医护技一体化加速康复模式能够加快ACL损伤患者的术后早期功能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早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择期TKA术后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进行4 w康复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康复教育、肌力、关节活动度、站立平衡训练、物理因子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NF技术。于治疗前、治疗4 w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功能评分量表、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和6 min步行试验(6 MWT)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和步行能力。 结果治疗4 w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HSS评分分别为(91.6±5.3)分和(86.8±4.4)分,高于治疗前的(52.7±4.8)分和(53.1±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6,t=2.722,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评分为(19.4±1.3)分和(9.1±0.8)分,优于对照组的(16.2±1.4)分和(8.4±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9,t=2.029,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分别为(54.4±1.9)分和(50.5±2.1)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46.7±3.1)分和(46.5±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3,t=2.169,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BBS评分更高(t=2.498,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6MWT评分分别为(655±51)分和(580±56)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397±35)分和(402±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6,t=7.649,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6MWT评分更高(t=2.579,P<0.05)。 结论TKA术后患者在康复训练中采用PNF技术可以促进膝关节的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腓骨截骨与运动疗法联合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估。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岳阳市中心医院骨关节科,采用腓骨截骨与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内翻膝的患者30例,男性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2±7)岁。于术后4个月、8个月进行随访比较术前及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步态改变。 结果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0.3)年。HSS评分由术前(50.2±7.8)分增至术后4个月(78.2±6.3)分,术后8个月(82.1±5.5)分;VAS评分由术前(6.8±1.2)分降至术后4个月(3.2±1.1)分,术后8个月(2.5±0.8)分。术后2次随访HSS评分均明显升高、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关节角度参数术前屈伸角度-5°~45°,内外翻转角度-8°~18°,内外旋转角度-5°~20°;8个月时屈伸角度-4°~58°,内外翻转角度-7°~13°,内外旋转角度-3°~10°。术后随访发现膝关节屈伸、内外翻、内外旋各角度与正常相比逐步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腓骨截骨与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内翻膝早期疗效满意,应用步态分析得出的量化指标为骨性关节炎的诊治及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值得临床应用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胫骨高位截骨术(HTO)与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骨九科行HTO或腓骨截骨术治疗KOA的患者。HTO组共37例,男11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3)岁;腓骨截骨组共26例,男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3)岁。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总花费、术后并发症、随访期内再次行膝关节置换情况。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西安大略和曼彻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对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总花费、Lysholm评分、WOMAC评分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随访期内再次行膝关节置换情况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HTO组术后随访中位数15.7个月,腓骨截骨组术后随访中位数14.9个月。HTO组手术耗时(t=21.094,P<0.05)、术中失血量(t=9.91,P<0.05)、住院总花费(t=65.471,P<0.05)均显著劣于腓骨截骨组。HTO组有1例(2.7%)并发症,腓骨截骨组有2例并发症(7.7%),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两组患者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WOMA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HTO组显著优于腓骨截骨组(t=2.426,P<0.05)。WOMAC评分HTO组显著劣于腓骨截骨组(t=3.997,P<0.01)。术后12个月HTO组Lysholm评分(t=2.979,P<0.01)、WOMAC评分(t=-2.472,P<0.05)均显著优于腓骨截骨组。 结论行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比行腓骨截骨术手术耗时长、术中出血多、住院总花费多;术后12个月的随访提示行胫骨高位截骨术能比行腓骨截骨术取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近中期疗效。 方法随访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进行治疗的年龄大于60岁可应力下矫正内翻畸形的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不包括严重骨质疏松、多间室病变的骨关节炎患者。其中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23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27例。收集两组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术中出血、Hb下降、疼痛评分、膝关节屈曲至90°所需天数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两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HSS评分、疼痛评分进行分析。进一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同一组手术前后的HSS评分、疼痛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UKA组23名患者中22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时间为(17±4)个月。TKA组27例全部获得完整随访,平均时间为(15±5)个月。UKA组和TKA组均取得满意疗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假体松动、翻修等严重并发症。HSS评分UKA组术前(64±3)分,末次随访(85±6)分(t=-20.0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KA组术前(62±3)分,末次随访(83±5)分(t=-22.3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UKA组术前(6.5±0.4)分,末次随访(1.3±0.6)分(t=41.7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KA组术前(6.61±0.45)分,末次随访(1.5±0.5)分(t=46.6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KA组与TKA组比较,术中出血量(t=-21.332,P<0.05)、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水平(t=-15.470,P<0.05)、术后膝关节屈曲达90°需要天数(t=-7.34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末次随访HSS评分(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把握好适应证的情况下,单髁置换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可取得与全膝关节置换相似的近中期疗效,且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神经神经阻滞镇痛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关节外科3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在B超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后行手法松解术,松解完毕后患者行主被动功能康复锻炼。记录术前及术后膝关节的屈曲度、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及功能锻炼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所得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32例患者平均随访(20.4±3.1)周。松解前膝关节主动屈曲度平均(70.0±10. 8)°,松解后末次随访主动屈曲度平均(106.4±7.9)°,平均改善(36.9±7.5)°(t=-28.5,P<0.05)。松解前KSS评分平均(78.3±2.3)分,松解后末次随访KSS评分平均(88.3±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5)。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平均(4.5±1.1)分,为中度疼痛。随访无假体周围骨折、伸膝装置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 结论股神经神经阻滞镇痛下手法松解术能有效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缓解患者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膝骨关节炎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的患者(8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标准内侧髌旁入路,并行“+”形松解外侧支持带,常规髌骨置换,使用非限制性后稳定假体。比较手术前后的H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测量股骨胫骨角(FTA)和伸膝迟滞。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年。HSS评分从术前25~63分提高到术后1年75~94分。VAS评分从术前5~8分下降至术后1年0~3分。FTA从术前161°~173°改善至术后1年173°~175°。术前有10°~25°的伸膝迟滞,术后基本消失。结论采用标准内侧髌旁入路结合外侧结构的松解作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