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严重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佛山市中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严重骨缺损行全镜下自体髂骨移植重建肩关节盂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资料完整的共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左侧11例、右侧19例;平均年龄49.45岁(17~77岁)。术前脱位次数7~104次。所有病例均取自体髂骨移植行肩关节镜下肩盂重建术,术后通过三维CT扫描和重建评估移植骨块的位置。随访时肩关节功能和稳定性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Rowe评分和关节主动活动度进行评估。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随访(17.67 ±10.17)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关节腔积血及再脱位等临床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髂骨取骨侧髂棘撕脱骨折。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平均前屈上举(146.13±43.43)°和(163.23±13.21)°,平均内旋至T7和T8,平均体侧外旋为(53.91±8.60)°和(58.91±3.63)°,平均外展90°外旋(87.32±5.54)°和(88.12±6.12)°,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内旋和外展90°外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平均ASES评分为(71.32±18.12)分和(93.45±7.87)分(P<0.05),Constant-Murley评分为(82.54±15.31)分和(92.52±7.67)分(P<0.05),Rowe评分为(39.56±6.75)分和(94.23±7.23)分(P<0.05)。最后随访时三维CT上按4:30为骨块中心评估:良好26例、过高2例、过低2例;CT横断位按与关节盂相平评估:良好28例、偏内1例、偏外1例,所有患者均能返回运动,无脱位和不稳感。 结论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重建肩关节盂是治疗合并严重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有效方法,镜下髂骨移植操作简便、安全,是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终极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切开复位联合Latarjet手术治疗陈旧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共14例陈旧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16个肩关节)纳入本研究,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30~70岁,平均51.2岁;脱位时间为8~22周,平均10.2周。受伤原因为:摔伤10例,车祸伤4例。合并Hill-Sachs损伤12例,缺损占肱骨头的比例平均为32%。合并骨性Bankart损伤11例,缺损占肩胛盂的比例平均为13%。合并肩袖损伤9例,合并肱骨近端骨折6例,无一例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术前检查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并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American shoulder elbow surgeons’form,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术中均采用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入路,彻底松解挛缩的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清除盂窝内的瘢痕组织后复位,再行Latarjet术重建肩胛盂弧度维持复位,同时依据损伤情况处理伴随的Hill-Sachs损伤、肩袖损伤和肱骨近端骨折等。 结果1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肩关节均未出现再脱位。1例患者术后出现肩部麻木,考虑腋神经损伤,1个月后恢复正常。无感染、医源性骨折及其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平均前屈角度由(65.9±10.4)°升至(112.1±13.3)°(P=0.000),平均外展角度由(41.1±9.7)°升至(63.3±13.6)°(P=0.000),平均内收位外旋角度由(10.7±4.3)°升至(22.1±5.1)°(P=0.000),平均内收位内旋角度由(52.6±5.3)°升至(54.0±6.0)°(P=0.081),VAS评分由(5.4±1.4)分降至(1.7±1.1)分(P=0.000),ASES评分由(34.1±10.6)分升至(70.8±12.3)分(P=0.000),UCLA评分由(10.1±3.2)分升至(22.6±4.6)分(P=0.000)。除内旋外,手术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陈旧性肩关节前脱位,切开复位联合Latarjet手术可有效重建肩关节前方稳定性。同时术中正确处理伴随损伤及术后早期规范康复锻炼也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atarjet术治疗伴有肩关节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8月接受Latarjet手术治疗的伴有肩关节盂骨缺损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肩关节主动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35例患者中32例完成3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1.63±5.79)个月。术后患者VA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Rowe评分及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肩关节均未出现再次脱位,各项指标对比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所有患者肩关节盂面积达到正常水平,无螺钉移位及松动情况。[结论]应用Latarjet术治疗伴有肩关节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手术时间短,骨块固定可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低,可以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改良关节镜双袢法Latarjet手术治疗癫痫患者伴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共有9例伴发严重骨缺损的肩关节前脱位癫痫患者在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了改良关节镜双袢法Latarjet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26.3±3.1)岁,术前均进行超过半年的抗癫痫治疗,术后继续进行抗癫痫治疗1年。术后立刻行CT检查观察骨块位置,分别于术后3、6、12、24个月随访行CT检查观察骨块吸收、愈合情况;并记录患者的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form,ASES)评分、Rowe评分以及Walch-Duplay评分并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估。 结果共8例患者得到全程随访,平均随访(20.1±4.2)个月,3例患者术后再发癫痫(未按时服药),分别为术后2、6、8个月,其中1例(术后6个月癫痫复发)失访,其余2例复发者CT显示骨块明显移位,随后经保守治疗后再次愈合。全部随访患者骨块愈合良好,6例恢复对抗运动,2例恢复正常生活,无肩关节不稳感,CT检查显示移植骨块最终塑形差异较大,其中4例吸收5%~75%,3例较原始状态面积扩大,1例无变化。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平均ASES评分为(76.75±7.41)分和(94.68±5.02)分(P<0.05),Rowe评分为(43.75±5.82)分和(93.13±5.30)分(P<0.05),Walch-Duplay评分为(76.13±6.98)分和(93.00±2.00)分(P<0.05)。 结论改良关节镜双袢法Latarjet技术对于癫痫患者合并肩关节前脱位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且复发后有再次愈合的可能。但更应注意癫痫患者的术后病情控制,尽可能防止癫痫再发作导致手术失败,肩关节复发脱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髂骨植骨双袢弹性固定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关节盂巨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自体髂骨植骨双袢弹性固定治疗16例复发性肩关节脱位合并关节盂巨大骨缺损男性患者。患者初次脱位年龄14~29岁,平均18.4岁;初次脱位原因:摔伤5例,运动损伤11例;脱位4~15次,平均8.3次。左肩5例,右肩11例。该次入院时年龄17~37岁,平均25.1岁。术前肩关节不稳严重程度(ISIS)评分为(5.8±2.1)分,Beighton评分为(4.3±2.6)分。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Rowe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基于CT图像观测术后关节盂骨缺损修复程度。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UCLA评分、Constant评分、ASES评分以及Rowe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复查示术后即刻以及6、12个月关节盂骨缺损程度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肩关节镜双后入路结合前方入路盂肱关节囊松解治疗重度原发性冻结肩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对16例重度原发性冻结肩患者行关节镜下双后入路结合前方入路盂肱关节囊松解术,男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6岁,左肩4例、右肩1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片、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和肩关节MRI检查,全部患者均行双后入路关节镜下盂肱关节囊松解术,所有病例均同时行肩峰下滑囊清理术,分别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随访时间10~37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平均UCLA评分分别为(10.3±3.2)分、(28.2±3.3)分和(31.2±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38.3±4.2)分、(89.2±4.5)分和(95.2±3.3)分;VAS评分平均为(6.3±1.9)分、(1.3±0.3)分和(1.0±0.2)分(P<0.01)。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 结论关节镜下双后入路结合前方入路盂肱关节囊松解治疗重度原发性冻结肩,便于术中操作,可以显著地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关节镜下双后入路结合前方入路盂肱关节囊松解为治疗重度原发性冻结肩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于我院行ACDF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三节段颈椎病患者37例。比较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评估治疗效果;比较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颈椎Cobb’s角(CA)、融合节段Cobb’s角(SA)以及融合椎体高度评估患者的颈椎曲度及高度变化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末次随访时颈椎动力位片观察植骨后融合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为11~32个月,VAS评分:术前6.76±2.02分,术后3.24±1.53分,末次随访时3.0±0.9分。JOA评分:术前9.71±1.66分,术后13.26±2.14分,末次随访时15.97±16.79分。NDI评分:术前30.68±8.46分,术后6.68±3.85分,末次随访时4.14±1.27分。SA:术前8.65°±11.03°,术后18.65°±8.68°,末次随访时18.26°±8.59°。CA:术前12.35°±12.86°,术后21.45°±9.92°,末次随访时21.43°±9.97°。术后,末次随访上述随访指标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椎高度:术前70.44±1.64mm,术后76.05±7.98mm,末次随访时70.83±4.71mm,术后术椎高度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术椎高度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融合率为94.6%,发现1例患者出现神经根损伤;1例患者术后颈部血肿形成二次手术;3例患者出现术后吞咽困难但经治疗后改善;发现4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未发现内固定位置改变。结论 ACDF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疗效肯定,具有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较高的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CT观察关节镜下双袢法Latarjet术后喙突骨块塑形变化过程,报道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螺钉固定Latarjet术后喙突骨块的塑形方式。 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70例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患者接受了关节镜下双袢法Latarjet手术治疗。根据术后CT上喙突骨块与关节盂平面的水平关系分为:高于关节盂平面组(A组,n=28)和与关节盂平面相平或低于关节面5 mm以内组(B组,n=42)。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CT检查并观察喙突骨块的塑形过程。随访时肩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和ROWE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1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失访。从CT横断面观察,A组患者高于关节面的骨质被吸收,最终与关节面呈同心圆的弧形,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出现肱骨头与喙突骨块撞击形成的盂肱关节骨关节炎。B组骨块外缘与关节盂距离随着时间延长有轻度的吸收,平均(0.32±1.10)mm,最终也为骨性愈合,未出现盂肱关节骨关节炎。从CT三维重建en-face面观察,A组和B组 喙突骨块上下缘均发骨痂形成,骨块-关节盂之间的骨质相互融合现象,多余的骨质被吸收,形成与健侧关节盂"梨"形结构类似的形态。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0±2.8)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再脱位和不稳感,恐惧试验和再复位试验阴性。61例(90%)患者可进行剧烈对抗运动。A组术前及终末随访时平均ASES评分为(60.8±18.1)分和(90.7±15.5)分(P<0.01),ROWE评分为(48.4±10.5)分和(88.6±17.5)分(P<0.01)。B组术前及终末随访时平均ASES评分为(58.7±13.2)分和(85.4±17.8)分(P<0.01),ROWE评分为(40.4±9.8)分和(87.3±15.4)分(P<0.01)。 结论关节镜下双袢法Latarjet手术后喙突骨块的塑形过程不同于螺钉固定法。喙突骨块放置高于(偏外)关节盂平面后,高于关节面的骨质逐渐被吸收,最终形成与肱骨头同圆的弧形关节盂,不会发生撞击而导致肩关节退变;喙突骨块的上下缘产生大量骨痂形成与骨构建,趋向于形成en-face面正常关节盂"梨"形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改良关节镜双袢法Latarjet术治疗严重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喙突骨块的位置和愈合情况。 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50例严重伴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患者,年龄15~45岁,平均(27.2±2.1)岁,接受了三入路双袢防旋转固定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通过术后三维CT扫描观察喙突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随访时肩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mre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ROWE和Walch-Duplay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2±3.6)个月,49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因为骨块分离需要进行再次手术固定。骨块位置情况:三维CT上按4:30为骨块中心评估,良好45例、过高2例、过低3例;CT横断位按与关节盂相平评估:良好43例、偏内1例、偏外6例。骨块吸收情况:术后骨块吸收稳定时间2~6个月,平均(3.3±0.6)个月,骨块吸收比率15%~60%,平均(27.5±3.8)%。术后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最后随访时骨块均愈合(包括1例翻修)。终末随访时所有患者无主观不稳,客观检查(恐惧试验/再复位试验)阴性。术后ASES评分、ROWE评分和Walch-Duplay评分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ASES评分为(80.2±16.2)分vs.(95.2±5.6)分(P <0.05),ROWE评分为(40.2±9.8)分vs.(94.5±2.7)分(P <0.05),Walch-Duplay评分为(67.5±10.2)分vs.(95.6±3.2)分(P <0.05)。 结论改良关节镜下双袢法Latarjet术治疗严重伴有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操作简便,术后喙突骨块位置良好、愈合率高,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疗效满意,可作为传统Latarjet术的可靠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Latarjet术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合并明显肩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行改良小切口Latarjet手术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女3例;左肩4例,右肩10例;年龄19~43岁,平均25.1岁。术后通过影像学报告、Constant-Murle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14例患者术后获得了12~36个月随访,平均22.8个月;切口长度4.5~6.5cm,平均4.9cm;喙突骨块与肩盂平齐率92.86%,在2~5点位置为100%。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87~100分,平均94.7分;VAS评分0.5~2.0分,平均1.3分;无患者复发肩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无骨块骨折,无内固定物松动、脱落等并发症出现。结论改良小切口Latarjet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伴明显肩盂骨性缺损的患者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肩关节骨性缺损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制作肩胛盂及肱骨头缺损模型并逐渐增加缺损程度;以盂肱关节旋转中立位、60°外展位为起始位置,逐渐增加外旋角度至盂肱关节脱位,测量脱位发生前肱骨头前移距离;保持盂肱关节外展60°,分别在旋转中立位及外旋60°位时增加轴向应力,直至盂肱关节脱位,测量脱位前肱骨头的应力强度变化。结果随着肩胛盂及肱骨头缺损程度增加,外旋角度增加,肩关节稳定性下降,肱骨头位移不断增大,各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盂肱关节外展60°、旋转中立位时,肱骨头应力强度随着骨缺损增大而不断增大,正常应力强度从1.68 Mpa迅速增加至4.62 Mpa,各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盂肱关节外展60°、外旋60°时,正常应力强度为1.94 Mpa,骨缺损时迅速增加至6.65 Mpa,各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肩关节不同缺损时,其接触力学特性证实了对肩关节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肩关节不稳定现象十分突出。结论随着肩胛盂及肱骨头缺损范围的增大,肩关节稳定性不断下降,肱骨头位移和应力强度不断增加,以致发生提前脱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应用缝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结果。 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1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40.0±15.6)岁。应用缝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复位固定肩锁关节。术后应用三维CT评估喙突上缝合锚钉的位置情况;通过肩关节正位片评估肩锁关节复位保持情况,并测量喙锁间距;记录肩关节的活动范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Constant-Merly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术后肩关节前屈上举平均为171.5°,体侧外旋为70.8°,体侧内旋为T8。VAS评分为(0.3±0.6)分,Constant-Merly评分为92.4分。术后术侧的喙锁间距平均为(8.9±3.0)mm,健侧的喙锁间距平均为(7.7±1.7)mm,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26枚锚钉中有23枚位置良好,1枚锚钉刺穿了喙突的下表面,2枚锚钉位置偏向内侧。1例患者肩锁关节复位完全丢失,1例患者肩锁关节复位部分丢失,其Constant-Merly评分分别为74分和84分。 结论通过在喙突基底部准确地置入缝合锚钉,可以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恢复肩锁关节的垂直和水平稳定性。该技术创伤小,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双袢固定自体髂骨修复合并严重骨缺损的Bankart损伤患者肩关节临床功能改善及肩胛盂骨缺损修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采用关节镜下双袢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的17例合并严重骨缺损的Bankart损伤患者.在术前和术后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伴骨缺损是肩关节常见疾病之一。如何有效地修复关节盂骨缺损,降低肩关节脱位复发率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骨移植术能够发挥骨刺激作用,促进骨再生和骨重塑,恢复关节盂的正常解剖结构。其中,Bristow-Latarjet术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经典术式,Latarjet术能够修复更大的关节盂骨缺损,但对手术医师的操作要求更高;自体髂骨移植术是Latarjet术失败后翻修的首选方案;骨软骨移植术(自体和异体)在重建原始关节面和预防关节退行性改变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自体骨软骨移植术会造成二次损伤,而异体骨软骨移植术的免疫排斥难以避免。随着复合材料的改进,对骨再生、重塑机制的探究,以及结合骨移植术的优缺点,组织工程技术将来有可能成为治疗关节盂骨缺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双滑轮(double-pulley)缝合技术固定肩胛盂前缘骨折(Ideberg Ⅰa型)临床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患者10例。术前拍摄患肩X光片及CT三维重建明确诊断及分型。10例患者均在关节镜下使用double-pulley缝合技术固定肩胛盂骨折。术后3~6个月行CT三维重建评估复位及愈合情况。采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Rowe评分;测定肩关节活动范围;并评估术后肩关节脱位复发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愈合。术后平均随访(21.0±2.1)个月。VAS评分由术前1(1,2)改善至最后随访时的0.5(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83,P>0.05);Rowe评分由术前(58±16)改善至最后随访时的(92±6)(t=6.344,P<0.001)。术后所有患者均无肩关节复发脱位。最后随访时患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角度为(171±7)°,体侧外旋角度为(73±6)°,体侧内旋可触及胸椎T10~T7,与对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手术切口无感染,无神经血管损伤。 结论关节镜下Double-pulley缝合固定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改良钛缆系统结合肩锁韧带修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临床效果。 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使用改良钛缆系统结合肩锁韧带修复进行治疗的21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脱位类型、受伤原因、手术时间、关节活动范围、X线片检查结果、美国肩肘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Constant肩关节评分及Karlsson术后疗效评价。 结果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05 ±2.62)个月,手术时间(50.57±8.13)min,术前等待时间(2.71±1.35)d。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167.14±5.19)°,后伸(41.14±2.20)°,外展(167.24±7.07)°,外旋(52.10±4.99)°,内旋(83.33±3.61)°。ASES评分(94.19±4.01)分(86.67 ~ 100分),Constant评分(92.95±4.98)分(78 ~ 99分),根据Karlsson术后疗效评价标准:优为15例(71.4%)、良为6例(28.6%)。 结论改良钛缆系统结合肩锁韧带修复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Recurrent shoulder instability i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Hill-Sachs defects. These defects may engage the glenoid rim, contributing to glenohumeral dislocation. Two treatment options to manage engaging Hill-Sachs defects are the remplissage procedure, which fills the defect with soft tissue, and the Latarjet procedure, which increases glenoid arc length. Little evidence exists to support one over the other.

Questions/purposes

We performed 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the remplissage procedure to the traditional Latarjet coracoid transfer for management of engaging Hill-Sachs defects in terms of joint stiffness (resistance to anterior translation), ROM, and frequency of dislocation.

Methods

Eight cadaveric specimens were tested on a shoulder instability simulator. Testing was performed with a 25% Hill-Sachs defect with an intact glenoid and after remplissage and Latarjet procedures. Joint stiffness, internal-external rotation ROM, and frequency of dislocation were assessed. Additionally, horizontal extension ROM was measured in composite glenohumeral abduction.

Results

After remplissage, stiffness increased in adduction with neutral rotation (12.7 ± 3.7 N/mm) relative to the Hill-Sachs defect state (8.7 ± 3.3 N/mm; p = 0.016). The Latarjet procedure did not affect joint stiffness (p = 1.0). Internal-external rotation ROM was reduced in abduction after the Latarjet procedure (49° ± 14°) compared with the Hill-Sachs defect state (69° ± 17°) (p = 0.009). Horizontal extension was reduced after remplissage (16° ± 12°) relative to the Hill-Sachs defect state (34° ± 8°) (p = 0.038). With the numbers available,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ocedures in terms of the frequency of dislocation after reconstruction: 84% of specimens (27 of 32 testing scenarios) stabilized after remplissage, while 94% of specimens (30 of 32 testing scenarios) stabilized after the Latarjet procedure.

Conclusions

Both procedures proved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frequency of dislocation in a 25% Hill-Sachs defect model, while neither procedure consistently altered joint stiffness.

Clinical Relev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shoulder instability with a humeral head bone defect and an intact glenoid rim, this study supports the use of both the remplissage and Latarjet procedures. Clinical studies and larger cadaveric studies powered to detect differences in instability rates are needed to evaluate these procedures in terms of their comparative efficacy at preventing dislocation, as 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seem likely to be sm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