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甘氨酸龈下喷砂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 月-2018年1 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一门诊就诊的180例种植义齿修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 3组:A组为甘氨酸龈下喷砂组,B组为单纯超声龈下刮治组,C组为健康教育组,每组60例,分别进行术后种植体...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价甘氨酸喷砂粉龈下喷砂治疗(GPAP)对轻中度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5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每例至少有1颗种植体患有早期轻度种植体周围炎,且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GPAP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碳纤维刮治器和0.2%氯己定治疗。在基线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种植体周围临床指标检查,包括菌斑指数(mPLI)、探诊后出血指数(BOP)、龈沟出血指数(mSBI)、探诊深度(PPD)、临床附着水平(AL)。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线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2组临床指标与基线相比均有所降低,GPAP组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AP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治疗轻中度种植体周围炎的效果,长期疗效需要大样本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种植体周围炎组织再生的研究状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综述种植周围炎产生的原因和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应用引导组织再生的生物膜技术等修复种植体周的骨缺损,综述修复的机制,指出生物因子诱导成骨,诱导血管化等将为种植体周围炎的组织再生提供更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5.
35例种植体周围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针对种植体周围炎的致病相关因素采取系统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35枚种植体根据临床检查指标确诊为种植体周围炎或种植体周围黏膜炎,采取对症治疗,局部以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龈袋内注入派力奥等方法,从病因上和症状上进行控制。记录用药前、用药后6周的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改良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牙龈乳头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探诊出血指数和改良出血指数有明显改变(P〈0.05),菌斑指数,探诊深度,牙龈乳头指数,无明显统计学改变(P〉0.05),种植体边缘骨吸收趋于稳定。结论:对症治疗对早期种植体周围炎有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临床上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狗的前磨牙区种植羟基磷灰石涂层钛种植体或钝钛种植体,并手术造成颊侧骨板缺损和感染,应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进行治疗。结果:经过1年的放射学和临床观察,表明种植体周围炎症消失,并且有不同程度的骨组织再生,种植体松动度减少。结论:应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Gore-Tex 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Gore-Tex膜引导骨再生技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局部冲洗和药物治疗控制感染后行翻刮治,应用Gore-Tex膜覆盖缺损,术后6月去除膜,摄X线片及进行临床评价。结果:3例骨缺损者均完全再生修复,种植体稳定。结论:局部冲洗和翻瓣刮治后,应用Gore-Tex膜覆盖骨缺损治疗种植体周围炎,可获得骨组织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甘氨酸龈下喷砂辅助治疗老年伴糖尿病牙周炎后,牙周炎症的改善情况以及糖尿病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浙江医院口腔科就诊的40例老年伴糖尿病牙周炎患者(男20例,女20例,年龄60~78岁)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超声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和实验组(超声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甘氨酸...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Er:YAG激光(erbium-doped:yttrium aluminium garnet)联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治疗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形成环形牙槽骨吸收的种植体周围牙周炎患者15例,共26颗患牙,按照随机照原则分为2组,试验组(14颗)采用Er:YAG激光联合GBR的方式治疗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对照组(12颗)采用机械刮治联合GBR治疗牙槽骨的缺损.在基线和6个月时进行临床牙周指标的检查测定,包括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及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t,CAL),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PI、SBI、PD及CAL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2组PI均值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SBI分别为(0.8±0.2)、(1.1±0.2);PD分别为(5.8±0.8)mm、(6.2±0.6)mm;CAL分别为(2.3±0.7)mm、(3.6±0.6)mm.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YAG激光联合GBR在治疗种植体周炎骨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CDIC柱状种植体周龈下菌群变化的2年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种植体周龈下菌群构成变化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的关系,方法:观察64枚CDIC种植体植入术后2年内种植体周龈下细菌构成变化以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种植体植入术后1月、3月、6月的龈下球菌比值降低。螺旋体,梭形菌比值增高,杆菌,弯曲菌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12月,24月这五类菌的比值接近术前水平,临床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高者,种植体周龈下细菌中球菌的比值较低,梭形菌,螺旋体的比值较高。结论:早期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和定期细菌学检测,对提高种植义齿成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Er:YAG激光联合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治疗种植体周围炎伴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2019年在嘉定区牙病防治所行种植修复且诊断为种植体周围炎伴骨缺损的26例患者(共34颗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翻瓣、清创和GBR治疗,实验组采用Er:YAG激光处理种植体表面及污染物,对照组采用传统机械法处理。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12和24个月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指数(bleeding on probing,BOP)、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缺损高度(reduce of marginal bone level,RBL),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PD、BOP、PI和RBL均显著改善;治疗后6、12和24个月后,PD、BOP和PI改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2和24个月,实验组RBL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种植体周围炎伴骨缺损的GBR治疗中,Er:YAG激光疗法效果优于传统机械法,更有利于新骨再生。  相似文献   

12.
聚四氟乙烯膜引导人牙周组织再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国产膨体聚四氟乙烯膜(e-PTFE)运用于引导牙周组织再生(GTR)技术的临床。方法:临床上选取9名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患者,采用e-PTFE为屏障膜,行引导组织再生术,5周后二次手术取膜,即时固定,常规处理,对牙龄侧的e-PTFE分别进行冠方、中部和根方的组织学和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冠方e-PTFE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少量在球菌。中部和根方有大量的纤维细胞随着并进入膜孔隙,淋巴细胞与红细胞混杂基间。结论:国产膨体聚四氟乙烯膜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能较好的封闭手术创口,早期能抑制结合上皮根向移动,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治疗II度根分叉病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察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治疗Ⅱ度根分叉病变的疗效,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 使用不全胶原膜对17例患者的26处Ⅱ度根分叉为行GTR术,手术前、后检查临床指标并行定位X线片数字减影分析。结果 术后3、6、12个月水平探入深度分别减少1.8、2.2及2.5mm。且有探诊深工减少和附着获得,差异均有显著性;髓量于术后2个月已有增加,并随  相似文献   

14.
双抗胶原膜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的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双抗胶原膜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的长期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对24例重度牙周炎患者的26颗患牙按单双数法随机分组,分别应用双抗胶原膜(试验组)和牛腱胶原膜(对照组)对3l处垂直型骨吸收和根分叉病变进行GTB治疗,试验组共13例患者,14颗患牙,16处骨缺损;对照组共11例患者,12颗患牙,15处骨缺损.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1、3和6年进行临床附着水平、计算机辅助密度影像分析(computer assisted densitometry image analysis,CADIA)等指标的临床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TR术后1年,试验组临床附着获得是(3.93±1.74)mm,对照组是(2.25±1.90)mm(t=2.146,P=0.044),CADIA值分别增加(53.14±21.35)和(32.96±17.97)(t=2.319,P=0.031).GTR术后6年与术后1年临床附着水平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仅分别平均有0.35 mm和0.34 mm的附着丧失.结论 在6年随访的病例中,双抗胶原膜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所获得的再生牙周组织可以长期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引导组织再生膜(GTRM)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A组单纯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B组将GTRM固定于牵张器内侧行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分别于固定期第2、6周时随机处死半数动物获取标本,通过X线、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比较2组牵张间隙内成骨效果。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 通过X线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查并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在固定期第2周和6周时,B组牵张区域内成骨质量显著好于A组(P<0.05)。结论 引导组织再生膜能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区域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即刻种植较二期种植有其优越性。近年来,GTR技术利用生物相容性膜作为屏障阻止结缔组织、上皮组织长入某些区域,从而保证某些组织细胞如骨细胞在该区域生长修复,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即刻种植以提高种植体周期的骨整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水平向严重骨缺损应用改良骨劈开联合引导骨再生术(GBR)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上颌前牙区水平向严重骨缺损的拟采取分阶段骨增量患者50例,符合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4 mm≥水平向骨宽度≥2 mm,垂直向骨高度正常。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使用改良骨劈开联合GBR;对照组使用常规GBR。各组于骨增量后6个月植入种植体25枚,植入后4 ~ 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6个月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以种植体存留率、红色美学指数(PES)、水平向骨宽度、边缘骨吸收量评估临床效果。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两组随访率100%,愈合期及随访过程中均无种植体脱落,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观察组PES修复当日为6.96 ± 0.98,负重6个月为8.28 ± 1.28;对照组修复当日为7.12 ± 1.13,负重6个月为8.12 ± 1.30。观察组和对照组修复当日及负重6个月PE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 = -0.535,P0 = 0.595;t6 = 0.439,P6 = 0.663)。观察组术后6个月水平向骨宽度为(7.08 ± 0.40)mm,对照组为(5.81 ± 0.5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9.461,P<0.001)。观察组负重6个月的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为(0.34 ± 0.02)mm,对照组为(0.45 ± 0.0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12.86,P<0.001)。观察组负重6个月的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为(0.35 ± 0.02)mm,对照组为(0.44 ± 0.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0.44,P<0.001)。 结论应用改良骨劈开联合GBR有效解决上颌前牙区水平向严重骨缺损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