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与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通过食管下端括约肌频繁逆流到食管内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而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 ,两种疾病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但两者的关系多年来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到近年 ,随着有效的抑酸药物和便携式pH测试仪的出现 ,对这方面的研究才取得重大进展 ,并逐渐认识到胃食管反流可能是哮喘的一个激发因素[1 3 ] ,我们对目前哮喘和胃食管反流之间联系的机制、诊断与治疗作一综述。一、胃食管反流导致哮喘的机制1.迷走神经介导的反射 :气管支气管树与食管有相同的胚胎起源 ,远端的食管是由胚… 相似文献
2.
抑酸剂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病理生理机制是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低下,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病人不适症状与食管黏膜损伤的疾病.目前的研究表明,反流物主要为胃酸.胆汁或非酸反流在引起GERD症状的因素中地位有限.由于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引起胃食管反流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的治疗措施主要集中在减少胃酸反流上.抑制胃酸的药物包括H2受体拮抗剂(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PPI). 相似文献
3.
抑酸治疗试验对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4h食管pH监测可为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GERD)提供可靠的依据 ,但由于其属侵入性检查且费用昂贵而无法普及。近年来临床正探讨用抑酸治疗试验来诊断GERD ,但对其方法及可靠性尚无一致意见 ,在我国也未见系统研究的报道。自 1999年 8月至 2 0 0 1年 3月 ,我们对 110例有烧心、反酸或反食等反流相关症状的患者行 2 4h食管pH监测及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治疗试验 ,以探讨后者对诊断GERD的意义 ,现将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110例 ,男 6 1例 ,女 4 9例 ,年龄 (46 6±12 4 )岁 ,具有烧心、反酸或反食等症状 … 相似文献
4.
抗反流药物治疗对支气管哮喘伴胃食管反流患者哮喘症状影响的荟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荟萃分析抗反流药物治疗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伴胃食管反流患者哮喘症状的影响.方法纳入对合并胃食管反流的哮喘患者行抗反流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抗反流治疗干预要求使用双肓法,样本量大小、匹配方式不限,研究对象为年龄>13岁的伴胃食管反流病的哮喘患者.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OVI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手工检索<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内科杂志>、CHEST及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所有检索均截至2009年11月.排除研究对象在进入研究前3 d内服用过抗反流药物、重复或多重发表、方法学质量评价为B级以下的文献.运用Cochrane荟萃分析的方法,由2名评价员独立对试验进行筛选、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和交叉核对.使用Revman 4.3.2软件对数据合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抗反流药物治疗对哮喘伴胃食管反流患者哮喘的疗效.结果共纳入14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555例患者.抗反流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FEV1增加[加权均数差(WMD)为0.11 L;95%可信区间(95%CI)为0.02~0.20;Z=2.49,P=0.010];日间最大呼气流速(PEF)增加(WMD为42.33 L/min;95%CI为3.39~81.28;Z=2.13,P=0.030);早晨PEF增加(WMD为16.16 L/min;95%CI为5.91~26.41;Z=3.09,P=0.002);夜间PEF增加(WMD为18.35 L/min;95%CI为6.77~29.92;Z=3.11,P=0.002).抗反流治疗与安慰剂治疗后比较,FEV1较基础对照值降低达20%时的吸入乙酰胆碱浓度(PC20-FEV1)减低(WMD为-0.07 mg/L;95%CI为-0.33~0.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5,P=0.590).14项研究中有8项研究在抗反流治疗后观察到哮喘症状改善,但荟萃分析显示哮喘日间症状和夜间症状的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反流治疗可改善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哮喘患者的肺通气功能,但对气道高反应性和哮喘症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支气管哮喘伴胃食管反流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未伴胃食管反流患者的食管黏膜病变差异、哮喘严重程度等,探讨胃食管反流与支气管哮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6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是否伴有胃食管反流分为2组,A组未伴有胃食管反流,B组伴有胃食管反流,对2组患者的胃黏膜病理表现、咳嗽次数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l)、微型呼气流速峰值(PEF)进行比较.[结果]B组患者出现食管黏膜的病理变化,A组部分患者存在潜在食管黏膜变化,B组患者病变程度严重于A组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36例中10例为轻度哮喘,12例为中度,14例为重度,中重度率为72.2%;A组26例中15例为轻度,8例为中度,3例为重度,中重度率为42.3%,B组患者哮喘程度比A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FEV1、PEF值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喘、咳次数均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伴有胃食管反流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胃食管反流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部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4):303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合并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GERD和哮喘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是哮喘控制不良和难治性哮喘的重要原因.GERD的诊断应纳入哮喘诊断常规程序.合理的抗反流治疗有助于改善哮喘控制. 相似文献
7.
咽喉炎与胃食管酸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GERD)与咽喉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为阐明其相关性,对34例顽固性咽喉炎患者,行内镜检查和24小时食管pH监测,设对照组分析。结论:部分咽喉炎与胃食管异常酸反流有关,促动力剂及抑酸剂有效。 相似文献
8.
许多研究报道,胃食管反流(GER)可引起或加剧哮喘。现结合近10余年的文献及我们的临床体会对GER与哮喘关系的研究现状浅述如下。1 GER与哮喘的关系 1946年,Mendelson对产科病人施行麻醉时,发现胃内容物吸入可引起哮喘样症状。此后,GER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受到临床重视。70年代。May~s首先提出胃源性哮喘的概念。据报道哮喘病人45%~90%伴有GER,而GER病人中有50%发生肺部吸入症状,易发生夜间咳喘,经抗反流治疗后肺部症状随之好转或消失。Sontag等对104例哮 相似文献
9.
赵建军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3,23(1):9-12
胃食管返流是指胃内容物通过食管下端括约肌频繁地逆流到食管内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候群,而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两种疾病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两者的关系多年来并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直到近年,随着有效的抑酸药物和便携式食管24小时pH测试仪的问世,对这方面的研究才取得重大进展^[1],逐渐认识到胃食管返流可能是哮喘的一个激发因素^[2-3]。本文将对目前哮喘和胃食管返流之间联邦绵机制及诊断与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成年人胃食管反流与哮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永华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8,19(5):216-218
胃食管反流作为成年人哮喘,尤其是内源性哮喘的激发因素,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阐述了成年人胃食管反流与哮喘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胃食管反流引起哮喘发作的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GERD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58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9例。治疗期间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儿则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比较2种护理模式对患儿的影响。
结果研究组患儿喘息、咳嗽及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消失时间、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3.6±1.5)d vs (5.8±2.2)d,(3.4±1.7)d vs (5.0±2.8)d,(4.0±0.9)vs (6.1±2.1)d,(5.0±2.2)d vs (9.0±3.5)d],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79,P<0.001;t=2.670,P=0.010;t=5.102,P<0.001;t=5.226,P< 0.001)。研究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及出院后1、3、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儿[93.1% (27/29)vs 72.4% (21/29),(70.3 ± 5.5)分vs (60.1 ± 4.8)分,(82.1 ± 4.9)分vs (71.3 ± 3.8)分,(90.1±3.7)分vs (79.8±4.2)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P=0.037;t=7.563、9.457、9.814,P均<0.001)。
结论GERD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缩短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和康复出院时间,提升其后期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发病与食管下括约肌(inferio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一过性松弛、食管酸清除功能障碍以及食管抗反流屏障下降等机制有关。研究表明,胃内酸袋的存在亦为导致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机制之一。本文就胃内酸袋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对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接诊的102例哮喘患者纳入到随机对照试验中。根据有无发生胃食管反流将10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57例)。其中利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45例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食管反流发生后会加重哮喘患者病情,严重影响肺通气功能,哮喘患者本身也容易诱发胃食管反流,提示临床治疗哮喘患者应给予相应的抗反流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酸反流及胆汁反流在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中的作用。方法 对56例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内pH值及BiHtee胆汁同步监测。患者通过症状按键标记典型反流症状,对每一症状事件按症状发生前2分钟内食管最低pH值和最高胆红素光吸收值,分别计算症状与酸反流或胆汁反流事件的相关性,得出每一例患者的酸反流相关症状指数(Sla)及胆汁反流相关症状指数(SIb)。结果 56例患者中共发生典型症状事件357次。其中大部分症状(37.25%)与酸反流有关,仅7.56%的症状与单纯胆汁反流有关。反流性食管炎组(RE)亚组的243次症状事件中,105次(43.21%)事件与酸反流相关,而21次(8.64%)与胆汁反流有关。两种症状相关指数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胃食管反流症状事件与酸反流的相关性明显高于胆汁反流,胆汁反流在引起典型食管症状方面似乎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咳嗽变异型哮喘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许多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反流有关,通过本文研究明确咳嗽变异型哮喘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并指导其治疗。方法将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200例进行筛选,伴有胃食管反流10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实验组56例。结果两组比较,实验组缓解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约54%的咳嗽变异型哮喘伴有胃食管反流。抑酸及增加胃动力可以明显缩短缓解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对诊断和鉴别支气管哮喘及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价值及其与24h食管pH测定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0例及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6例,分别测定FeNO、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百分比、24h食管pH测定中pH〈4的时间百分比,pH〈4的总次数,pH〈4大于5min以上的次数及DeMeester评分,分别比较三组FeNO水平的差异及与上述测定指标的关系。结果FeNO、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在三组组间存在总体差异,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哮喘组和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比胃食管反流病组FeNO、EOS、EOS%均显著增高(P〈0.05—0.01);哮喘组比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FeNO显著增高(P〈0.05),而EOS、EOS%无明显差异;哮喘组FeNO水平与EOS和EOS%有显著相关性(P〈0.05);但胃食管反流病(GERD)组及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FeNO水平与EOS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胃食管反流病组和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FeNO水平与pH〈4的时间百分比、pH〈4的总次数、pH〈4发作大于5min的次数及DeMeester评分值均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均〈0.01);哮喘组FeNO水平与24h食管pH监测结果没有相关性。结论FeNO是一项检测气道炎症的敏感指标,尤其能反映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在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吸入酸性胃内容物可能以双重作用影响FeNO的变化,提示在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FeNO的增加可能部分反映了胃酸反流的严重程度;FeNO对于哮喘和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同时为鉴别哮喘和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与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咽喉反流病与胃食管反流病是耳鼻喉及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因为患病率的不断增高,二者的诊断与治疗不断受到重视。但因其二者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确,目前的诊疗仍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咽喉反流病与胃食管反流病的文献,通过二者发病机制、诊疗现状的特点,阐述其关系,以为后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脂肪性肝病(FLD)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 000例受试者,采用较简便的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作为初筛GERD诊断标准,对入选者均进行腹部超声波等检查,分析FLD与GERD关系。结果对2 000例患者利用GerdQ评估GERD诊断情况,有176例(8.8%)诊断为GERD,女68人(38.64%),男108人(61.36%);脂肪肝患者760例,患病率38.0%,在脂肪肝组中,男女性GERD症状的GerdQ阳性率分别为13.77%和12.24%,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脂肪肝人群发生GERD症状的患病率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脂肪肝与GERD显著相关,控制脂肪肝发展可以降低GERD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膈肌生物反馈训练加强GERD患者胃食管交界处(EGJ)抗反流屏障作用。方法8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PPI组和PPI联合膈肌生物反馈训练组。每组分别人选40例,疗程为8周。PPI组(雷贝拉唑10mgBid)。反馈+PPI组在应用PPI治疗同时进行膈肌生物反馈训练(2次/d,15-20min/次,雷贝拉唑10mgBid)。反馈+PPI组患者每周1次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反馈训练,训练时需空腹。疗程结束后再次评价反流症状、食管动力和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8周后,反馈+PPI组反流症状积分由治疗前(10.5±5.3)下降至(6.0±3.7),PPI组由治疗前(10.8±4.7)下降至(7.5±3.2);(2)反馈+PPI组生活质量(GERD—HRQL)积分由治疗前(21.774-6.30)下降至(13.60±7.538),PPl组由治疗前(20.42±6.31)下降至(13.864±7.538);(3)反馈+PPI组较PPI组自主神经受累改善率提高35%;(4)反馈+PPI组与PPI组治疗前后Zung氏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5)动力学复查,除膈脚张力显著增加外,LES压力、EGJ压力及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训练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膈肌生物反馈训练能显著改善反流症状,减少GERD患者对抑酸药物依赖性;增加GERD患者膈脚的张力,从而增强胃食管交界处的抗反流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