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鼻咽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较低,而在中国南方诸省却较为高发。鼻咽癌患者对放疗和化疗均有较高的敏 感性,放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与其他肿瘤相比,鼻咽癌患者更易出现营养不良,尤其是患者经过放化疗后,其食欲降低、进 食和消化能力下降,进而引起摄入不足和/或吸收不良,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而营养不良又会使患者治疗效果降低、生活质 量下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及早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着很大帮助。鼻咽癌营养治疗途径的 选择原则与其他恶性肿瘤基本一致,但也有其特点:①由于治疗不良反应患者极易放弃经口进食,因此,鼻饲管是短期肠内营 养治疗常用的途径;②若肠内营养治疗大于4周,多考虑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或空肠造瘘术,该方法创伤小、置管时间长、 不易堵塞,从而使患者有更好的生活质量;③肠内营养补充不足或不耐受时采用肠外营养,而患者病情一旦好转,应尽早改为 肠内营养;④鼻咽癌患者营养治疗应适当提高脂肪的供能比例,同时蛋白质供给量推荐为1.0~1.5 g/(kg·d)。  相似文献   

2.
目前补充性肠外营养(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SPN)作为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无法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时的补充疗法,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SPN的临床疗效被肯定,且被国内外指南或共识推荐,但SPN对临床结局的影响以及应用时机仍存在争议.为了减少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足导致的并发症,SPN的使用时机、剂量和方式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使患者获得营养支持治疗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3.
肠外营养是临床所有科室营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改善患者营养摄入和营养状况,改善患者临床结局。肠 外营养是风险最大的用药方式之一,涉及患者群体广泛,处方组分多样,配比复杂等问题,不同专业医生对适应证把握、处方组 分、输注途径选择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可能导致肠外营养相关用药的安全性问题,使用不当甚至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或死亡。 为提高中国临床医生使用肠外营养制剂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肠外营养应用的临床获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 员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组织专家制订了本共识。内容主要根据我国营养诊疗现状、国内外发表的循证医学证 据,结合临床、药学、营养、护理等领域的专家经验和意见,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Oxford Center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CEBM)分级标准,围绕肠外营养的适应证、配制、输注途径选择、并发症处理等方面制订推荐意见,旨在为国内肠外营养临床 应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治疗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强  周星明  江洪 《肿瘤学杂志》2008,14(12):1001-1003
[目的]比较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N组50例,PN组50例,术后分别采取EN和PN支持。两组患者术前1d和术后3d、8d检测白蛋白(ALB)、淋巴细胞(TLC)、尿素氮(BUN)值、血红蛋白(Hb)值及前白蛋白(PA)值以及两组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N组肠蠕动恢复较快,其肛门排气时间大多为3d左右,但术后发生腹泻患者多于PN组。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均有所改善,所有患者术后3dALB值及TLC值均明显下降(EN组下降约15%,PN组下降约16%);经过一段时间营养支持治疗,两组患者ALB及TLC值(术后8d)较术后3d均有所升高(EN组升高约10%,PN组升高约11%),且术后8d两组患者TLC值EN组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EN支持较PN支持更具优越性.可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补充性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对鼻咽癌住院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鼻咽癌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行根治性调强放疗,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采用补充性肠外营养支持,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 3%,高于对照组的53.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患者消化道反应、口腔溃疡、肝肾异常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试验组患者治疗第1周与第4周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 7%(1例)和5. 0%(3例),均低于对照组的13. 3%(8例)和18. 3%(1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试验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共性症状与特异模块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补充性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鼻咽癌住院患者的临床结局,减少不良反应与营养不良发生情况,提高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复杂腹腔感染作为外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具有治疗困难,病情复杂多变,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常常合并胃肠功能障碍,出现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肠道菌群失调,营养物质丢失,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较多的并发症和住院时间长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营养治疗成为了补充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的重要手段。随着临床营养不断进步,营养治疗策略也在不断发展和优化,临床医师逐步将营养治疗的理念深入内心。早期营养治疗已被证明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促进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个体化的营养方案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包括病情、营养状况和耐受情况,制订的营养治疗方案,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治疗效果。总体而言,营养治疗在复杂腹腔感染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如准确评估患者的营养需要,选择最适合的营养治疗方式,预防营养治疗的并发症等。未来,随着科研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营养治疗在复杂腹腔感染的应用将有望取得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所有恶性肿瘤放疗患者均应进行营养不良三级诊断,包括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和综合测定。营养风险筛查推荐 采用NRS 2002 量表,营养评估推荐采用PG-SGA 量表。不推荐对恶性肿瘤放疗患者常规进行营养治疗。临床医师应该综 合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PG-SGA评分)及放疗过程中急性放射损伤(RTOG 分级),筛选出具备营养治疗适应证的患者, 选择合理的营养治疗路径,及时给予营养治疗。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的营养治疗采用五阶梯治疗原则,肠内营养途径的选择 采用四阶梯原则。不推荐放疗前预防性置入营养管,除非患者存在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明显体重丢失(1 个月内大于5% 或者6 个月内大于10%)、BMI 小于18.5、严重吞咽梗阻或疼痛、严重厌食、脱水、预期将发生严重放射性口腔或食道黏 膜炎。恶性肿瘤放疗患者能量摄入推荐量为25~30kcal/(kg·d),但应在放疗过程中根据肿瘤负荷、应激状态和急性放射损伤 动态调整。恶性肿瘤放疗患者应该减少碳水化合物在总能量中的供能比例,提高蛋白质、脂肪的供能比例。谷氨酰胺对 降低放射性皮肤毒性、放射性黏膜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益处,ω-3 PUFA 有利于提高放疗患者免疫功能,调节机体炎性 反应,建议在肠内营养配方中加入。在恶性肿瘤放疗患者肠内营养过程中,医师应该根据不同观察指标的反应快慢对肠内 营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定期评价。患者出院后,如果仍存在经口摄入营养不足或营养管依赖的情况,应该给予家庭肠 内营养治疗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李涛  卿松  白大应 《实用癌症杂志》2006,21(4):417-417,419
近年来营养支持的理论和实践迅速发展,在各科领域广泛应用,许多急危重症的抢救成功得益于营养的改善,已有许多报道.食管癌及贲门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创伤大,且因进食困难,绝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为使患者能安全渡过围术期,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十分重要.我们于1997年4月~2004年5月对102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将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机体蛋白质代谢、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间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胃癌手术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肠外营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肠内营养基础上结合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数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WBC)和前白蛋白(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通气时间为(3.12±1.05)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45±1.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进流质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老年胃癌手术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营养代谢,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肠内(enteralnutrion,EN)、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 PN)联合应用(EN+PN)和单用肠外营养(PN)对老年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营养免疫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老年消化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EN+P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20例。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同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一周,并检测术前和术后第8天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第8天的体重均较术前下降,两组间无差异(P>0. 05),两组病人经营养支持后营养指标明显升高, (P<0. 05)。T淋巴细胞亚群在EN+PN组术后8天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PN组与术前相比,尚有差异。结论 老年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EN+PN或PN都能改善营养及免疫状态,EN+PN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优于PN。术后早期EN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胰及胃肿瘤术后对胃潴留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胰及胃肿瘤术后胃潴留的治疗,17例行鼻肠管肠内营养,另15例为对照,行肠外营养,观察两种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基础营养状况、肝功能、白蛋白用量和营养支持的费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日均热卡及氮摄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治疗时间17~35天,平均26天,肠内营养组治疗时间13~24天,平均治疗时间18天,较肠外营养组缩短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支持的日均费用(235±46)元较肠外营养组(344±65)元低,差异明显(P<0.05).结论早期利用鼻肠管肠内营养治疗胰及胃肿瘤术后胃潴留,明显优于肠外营养,值得临床上积极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在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2年9月间收治并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93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46例)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47例)进行肠外营养,根据营养方式进行相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d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RF)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TP、ALB、TRF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进行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3.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消耗性疾病。80%~90%的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乏力、体重丢失。肿瘤晚期伴随恶液质,可出现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和血糖变化。对胰腺癌患者需要进行常规营养筛查及评估,积极给予营养治疗。胰腺癌营养治疗途径的选择原则:(1)有营养不良且胃肠道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的胰腺癌患者,首选肠内营养。(2)术后可依据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给予营养治疗,帮助患者进入下一阶段治疗。(3)接受放化疗且生命体征平稳,并能自主进食的胰腺癌患者,推荐营养治疗;生命体征不稳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者,原则上不考虑系统性营养治疗。(4)有梗阻者,不能经口进食的胰腺癌患者需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或影像学引导的非外科空肠造口技术是建立肿瘤患者肠内营养治疗通路的重要手段,尤其对胃切除术后、 有高误吸风险和胃动力障碍的患者有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营养通路学组发布的《中国恶 性肿瘤营养治疗通路专家共识(2018)》提出了应用此项技术的临床实践推荐意见。本文从直接和间接法经皮内镜下空肠 造口的技术特点、置管部位选择和定位手段进展,X 线及超声引导在空肠造口中的应用以及多技术联合应用的实践证据等 方面对共识意见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特别对胃瘫、胃内喂养不耐受、胃流出道梗阻等不适合接受经皮胃造口的患者使 用直接或间接法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建立肠内营养通路的选择策略;直接法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的技术难点和新近出现的 技术改良手段;X 线辅助经皮空肠造口以及X 线辅助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的技术进展和临床意义;单气囊或双气囊小肠镜 对提高直接法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成功率的积极意义等进行了相关文献回顾与解读。  相似文献   

15.
卵巢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居女性肿瘤相关死亡原因第5位,约70%的初诊患者和85%的复发性患者可能合并腹膜转移。卵巢肿瘤使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这会加重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有23%的患者确诊时伴有恶液质。卵巢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可能与预后相关,定期评估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评估卵巢癌患者的营养状况。肥胖女性患卵巢癌后死亡率更高,超重或肥胖的卵巢癌患者应控制体重,运动和营养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2008年后子宫内膜癌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12年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5位。与消化道恶性肿瘤不同,子宫内膜癌发生恶液质的概率较低,相反,肥胖或超重患者比例较高,约68%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伴有肥胖。肥胖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易合并代谢性疾病增加死亡风险;肥胖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高;肥胖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化疗药物代谢异常影响疗效。因此,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个体化营养评估与营养干预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尤其是消化道肿瘤患者。由于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伴长期进食受限,肿瘤本身的消耗,加上手术创伤性应激反应以及术后短期内需要禁食,患者全身营养情况将进一步恶化;营养状况的恶化将导致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甚至死亡风险增加。因此,对这类患者围术期的营养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外科空肠造瘘是肠内营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使得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可以术后早期并长期接受肠内营养,补充患者因进食困难或者长期进食量少所引起的营养不足,从而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本文主要从外科空肠造瘘的进展、适应证及并发症等方面介绍目前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食管癌围术期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73例,根据营养干预途径不同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23例和全肠内营养组(TEN)50例。TPN组给予静脉营养治疗,TEN组给予经鼻饲管(经鼻至空肠起始位置)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道功能和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就诊前后体重丢失、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N组血清白蛋白和淋巴细胞数不同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EN组淋巴细胞数不同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组间比较,TEN组体重丢失幅度小于TPN组;TEN组术后72h、术后120h血清白蛋白均短于TPN组,TEN组术后120h淋巴细胞数高于TPN组;TEN组肛门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均低于TP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围术期患者而言,肠内营养的疗效总体优于肠外营养,且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及 邯郸市中心医院2016 年 10 月至2018 年 2 月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和整体 营养状况主观评估两种方法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评估,结果显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有20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其分为观察组(100 例)和对照组(100 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观察组实施肠内营养。结果 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 平均体质指数、平均血红蛋白、平均总蛋白、平均白蛋白、平均前白蛋白以及癌变部位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 值均 > 0.05);经过两周的营养治疗,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但两组的前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值均>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8%,明显低于对照 组的发病率 19%(P < 0.05)。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高营养风险会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与肠外营养治疗相比,肠内营养更适于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