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推广岛状皮瓣在颊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颊癌扩大切除术后,根据缺损的情况分别采用全额岛状皮瓣、胸三角皮瓣及全额岛状皮瓣结合皮片移植的方法修复.结果本组9例,皮肤缺损最大6cm×5cm,颊粘膜缺损最大,10cm×6cm.采用全额岛状瓣修复5例,全额岛状皮瓣与胸三角皮瓣瓦合修复2例,全额岛状皮瓣结合皮片移植2例,1例全额岛状皮瓣坏死,其余皮瓣均成活,功能及外形恢复满意.结论岛状皮瓣是修复颊部缺损的较好方法,以全额岛状皮瓣为佳.  相似文献   

2.
应用带蒂岛状肌皮瓣、皮瓣包括颞岛状瓣、胸大肌岛状肌皮瓣、胸三角皮瓣、胸锁乳突肌岛状肌皮瓣,颈阔肌岛状肌皮瓣等修复面颈部术后缺损75例,除2例全部坏死,8例部分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与游离皮瓣相比,其手术方法简单,效果可靠,无需吻合血管,手术时间短,可代替一部分游离皮瓣,用以修复面颈部术后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窄蒂侧颌颈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颌颈部皮瓣治疗6例,设计蒂部位于耳前的沿颌缘走向颏下的窄蒂皮瓣移转修复缺损。皮瓣最大8cm×8cm,最小6 cm×5 cm。蒂部宽1 .5~2 .5 cm,长2~4 cm。结果:6例皮瓣全部存活。结论:侧颌颈部皮瓣不带知名血管,打破带蒂随意皮瓣的长宽比例规定,移转方便,修复后外形满意,是修复面颊及额颞区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4.
胸锁乳突肌不仅为颈部一强有力的肌肉,也是颈部分区和划分三角的主要标志,头颈过伸或颈部扭曲易使该肌受损,颈型颈椎病亦易受损;从而说明胸锁乳突肌在颈部有其重要作用。临床上有的采用胸锁乳突肌的岛状皮瓣修复口底、舌和颊部的缺损;有的将胸锁乳突肌作为血管蒂携带一段锁骨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侧颌颈皮瓣在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沿同侧下颌缘设计由颌缘走向颏下的侧颌颈皮瓣,用于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最大皮瓣9 cm×6.5 cm。结果: 3例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应用同侧侧颌颈皮瓣修复创面,术后形态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侧颌颈部皮瓣血供丰富,解剖层次表浅,手术简单易行,是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创面修复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例1,女,63岁。右侧面部隆起状肿块20年,3年前曾在基层医院两次行局部切除,术后复发,近3个月来因肿瘤增长迅速、且瘤体中央破溃收治。检查:右面部颞区有2个隆起状肿块为5cm×4cm×4cm和4cm×3cm×3cm,两者基底部相连,中央部表面溃破,溃疡面为2cm×2cm。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下施术,将肿瘤整块切除,骨膜未受侵犯予以保留。组织缺损面积为8cm×6cm,采用同侧颈部设计15cm×6cm的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蒂部位于乳突区,沿设计线切开皮瓣远端和侧方,在胸锁乳突肌深面分离掀起皮瓣,逆时针方向旋转使皮瓣移位至颜面部,一次完成修复;同时用中厚皮片移植修复颈部供瓣区缺损。术后第10天拆线,皮片及皮瓣均一期成活。肿瘤病理诊断为平滑肌肉瘤,中度恶性。8个月后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局部平整,皮瓣色泽与面部肤色近似,外形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面颈胸旋转皮瓣复合颞肌筋膜瓣修复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手术后颊部大面积洞穿缺损的效果.[方法]8例颊部恶性肿瘤(原发鳞状细胞癌4例,复发鳞状细胞癌和皮肤基底细胞癌各2例)扩大手术切除术后,分别用颞肌筋膜瓣和面颈胸旋转皮瓣修复颊部黏膜皮肤缺损.[结果]无感染,无失败病例,外形满意.经6个月至24个月随访,有1例肿瘤复发,全部病者存活.[结论]面颈胸旋转皮瓣复合颞肌筋膜瓣修复颊部肿瘤切除术后大面积洞穿缺损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面颈胸旋转皮瓣复合颞肌筋膜瓣修复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手术后颊部大面积洞穿缺损的效果.[方法]8例颊部恶性肿瘤(原发鳞状细胞癌4例,复发鳞状细胞癌和皮肤基底细胞癌各2例)扩大手术切除术后,分别用颞肌筋膜瓣和面颈胸旋转皮瓣修复颊部黏膜皮肤缺损.[结果]无感染,无失败病例,外形满意.经6个月至24个月随访,有1例肿瘤复发,全部病者存活.[结论]面颈胸旋转皮瓣复合颞肌筋膜瓣修复颊部肿瘤切除术后大面积洞穿缺损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9.
胸锁乳突肌肌皮瓣是一种包括胸锁乳突肌及其上附着的皮肤或胸骨的复合皮瓣。由Owens于1955年首次用于修复颊部缺损。近年来国内外逐渐用于临床,成为修复面颌部缺损的一种方法。解剖学依椐 Jabaley(1979)与Ariyem(1979)分别通过尸体解剖、萤光染色和动脉造影证实:胸锁乳突肌乳突端的血液供给来自枕动脉分枝;胸骨锁骨端来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脐岛状皮瓣修复会阴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总结14例使用胸脐岛状皮瓣修复会阴部缺损患者的临床经验,并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14例患者皮瓣均一期成活,皮瓣大小为8~20cm×10~25cm,其中13例术后随访6个月,临床效果佳,患者满意。结论胸脐带蒂皮瓣修复会阴组织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胫后动脉岛状皮瓣转移或“桥式”交腿转位、足底内侧岛状皮瓣等形式,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跟骨外露14例。皮瓣切取范围5 cm×5 cm~16 cm×10 cm。探讨应用多种轴型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的疗效。结果:皮瓣全部成活,仅一例皮瓣周围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经间断拆线后缓解,皮肤质地达正常,负重后无溃疡发生。提示多种轴型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组织缺损的解剖及转移特点。方法: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组织缺损肌腱外露或指骨骨折患者,修复创面4 cm×3 cm~1.5 cm×2.0 cm。结果:11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下脂及液化。结论: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是治疗拇指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指掌面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在手背设计掌骨背动脉岛状皮瓣,逆行翻转修复2、3、4、5指中节以近掌面不同程度的皮肤缺损共21例(30指),皮瓣缺陷范围0.5cm×1.0cm ̄2.5cm×3.0cm。结果:患者植皮区及供皮区均一期愈合,随访3个月 ̄2年,所有患者手指功能正常,无疤痕挛缩。结论:掌骨背动脉岛状皮瓣是指掌面皮肤缺损修复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进一步探讨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意义。方法 :自 1993年 6月~ 1999年 10月 ,应用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 42例 ,皮瓣面积 2 0cm× 1 5cm~ 4 0cm× 2 0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 ,效果满意。结论 :该皮瓣血供可靠 ,操作简单 ,特别适用于一期修复拇指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5.
鼻唇沟岛状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介绍鼻唇沟岛状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自1997年8月至2005年1月,以鼻唇沟区作皮瓣供区,设计推进和易位转移的两种以皮下组织为蒂的鼻唇沟岛状皮瓣,修复面部鼻唇沟周围的中等大小的皮肤缺损共23处,缺损大小由2.0 cm×1.9 cm至5.0 cm×4.5 cm. 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随访时间1~40个月, 面部形态满意;局部平整,没有"猫耳朵"形成;切口瘢痕隐藏于鼻唇沟皱褶内而不显;面部各器官没有扭曲和移位畸形.结论:鼻唇沟岛状皮瓣是修复面部中等大小皮肤缺损的较可靠和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术胸壁巨大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4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例均为T4期患者,累及皮肤面积较大,局部切除后出现巨大胸壁缺损,2例行邻位皮瓣旋转修复,1例行背阔肌岛状瓣修复,1例行下腹部横型腹直肌皮瓣(TRAM)修复。结果行邻位皮瓣旋转修复病例出现小面积坏死,经清创换药后行胸锁乳突肌岛状瓣修复后愈合;余3例全部Ⅰ期愈合。结论对于可接受手术治疗的巨大晚期乳腺癌的患者,应用皮瓣修复其术后胸壁皮肤大面积缺损,使得胸壁创面得到完整的皮肤覆盖,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综合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指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修复手指末端皮肤缺损的新型逆行岛状皮辩.方法 应用指背动脉为蒂,设计成逆行岛状皮瓣,从2002年6月~2006年10月,临床应用掌背指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端皮肤缺损30例,皮瓣面积1.2 cm×1.4 cm~2.4cm×3.2 cm.结果 临床应用30例,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 以指背动脉为蒂设计成逆行岛状皮瓣,该皮瓣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手指末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区域皮瓣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重建功能,改善外形效果较好。面瓣多用于口腔颌面部较少组织缺损;胸大肌肌皮瓣、胸锁乳突肌肌皮瓣多用于口腔颌面大块组织缺损以及器官再造的重建;胸三角皮瓣、额瓣、颞顶筋膜瓣常分别用于修复大面积皮肤组织缺损和颊粘膜组织缺损。本组病例区域皮瓣成功率为:面瓣96%,胸大肌肌皮瓣86%,胸锁乳突肌肌皮瓣82%,胸三角皮瓣100%,额瓣96%,颞顶筋膜瓣100%。  相似文献   

19.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部、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部、足部软组织缺损16例,其中低旋转点7例,皮瓣切取范围5 cm×7 cm至18 cm×14 cm,蒂长5~16 cm。结果:14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游离植皮愈合;术后随访14例,皮瓣外观、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血供可靠,成功率高,操作简单,不损伤主要血管,且降低旋转,能修复足中端远端创伤,是修复小腿下段、踝、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按照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设计原则,修复皮肤软组织肿瘤切除后的继发创面。探讨该皮瓣的成活机制以及形成、移转方法的改良策略。方法:2015年1月—2016年8月,应用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修复皮肤肿瘤切除后继发创面11例,其中缺损面积最小为5.0 cm×3.5 cm,最大为15.0 cm×10.0 cm,皮瓣切取面积最小为9.0 cm×4.0 cm,最大为20.0 cm×10.0 cm。创面旁设计拱顶石形状皮瓣,皮瓣与缺损同宽,与创缘相邻顶角成直角,皮瓣两端V-Y切口设计。改良策略:皮瓣长轴可垂直于人体纵轴;可减少皮瓣皮肤切口;皮瓣与基底面可适当分离,但须保证主要穿支血管勿损。结果:本组患者,皮瓣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3~9个月,皮瓣色泽和形态恢复良好,瘢痕生长不明显,无明显功能活动障碍。结论:与传统的随意或轴型皮瓣相比,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设计简单,安全可靠,能满足身体广泛区域的缺损修复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