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分析妇产科术后术区皮肤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于本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术区皮肤增生性瘢痕发生与否分为未发组50例及增生性瘢痕组2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诱发术后术区皮肤增生性瘢痕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手术类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类型、胶原含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胸苷磷酸化酶、皮肤色素沉着、美容修复、感染、切口缝合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色素沉着、切口缝合方式、美容修复为妇产科术后术区皮肤增生性瘢痕的独立影响因素(OR:2.890、3.554、4.420,95%CI:1.650~4.250、1.745~5.878、1.880~6.540,P0.05)。结论:色素沉着、切口缝合方式、美容修复为妇产科术后术区皮肤增生性瘢痕的独立影响因素,去除色素沉着、采取皮内缝合、积极开展美容修复将有助于阻断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盆底手术患者切口瘢痕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7月- 2023年12月于本院接受盆底手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60)与观 察组(n =60)。对照组实施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比 较两组切口愈合情况、瘢痕淡化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甲级愈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 75.00%(P <0.05);观察组VSS、P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 对照组(P<0.05)。结论 对盆底手术患者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可加快其切口愈合,淡化瘢痕 组织,提升其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ALA-PDT(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兔耳腹侧面做直径1cm大小全层皮肤缺损创面3个/侧,共60个。随机分为以下三组:高浓度ALA-PDT组(n=20):20%ALA介导PDT治疗;低浓度ALA-PDT组(n=20):10%ALA介导PDT治疗;对照组(n=20):不做治疗,待创面自然愈合。在创面形成术后的第6天、第13天分别进行ALA-PDT治疗,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瘢痕形成率、瘢痕增生指数、胶原纤维含量及TGF-β1表达情况的差异。结果:ALA-PDT治疗降低了瘢痕形成率,其中药物高浓度ALA-PDT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高浓度ALA-PDT组和药物低浓度ALA-PDT组的瘢痕增生指数、胶原纤维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高浓度ALA-PDT组与对照组之间的TGF-β1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ALA-PDT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从而预防创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该作用可能通过减少TGF-β1的产生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美观满意度和家庭支持对剖宫产腹部瘢痕患者治疗意愿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3月-2022年1月笔者医院134例剖宫产腹部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美观满意度、家庭支持度及治疗意愿调查评估。分析美观满意度和家庭支持对剖宫产腹部瘢痕患者治疗意愿的影响,并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意愿组和非意愿组,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者剖宫产腹部瘢痕患者治疗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美观满意度与剖宫产腹部瘢痕治疗意愿呈负相关(P<0.05),家庭支持度均与剖宫产腹部瘢痕治疗意愿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OR=1.885)、美观满意度高(OR=1.299)是剖宫产腹部瘢痕患者治疗意愿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月收入高(OR=0.221)、家庭支持度高(OR=0.462)是剖宫产腹部瘢痕患者治疗意愿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美观满意度和家庭支持均显著影响患者剖宫产腹部瘢痕患者治疗意愿,同时患者年龄及家庭月收入也影响患者剖宫产腹部瘢痕患者治疗意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肛肠手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择期行肛肠手术746例患者资料,并记录人口学特征、合并症、术前疼痛情况、围术期情况等。通过电话随访术后1、3个月时的疼痛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PSP将患者分为两组:CPSP组和非CPSP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PSP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有37例(4.96%)患者发生CPSP。与非CPSP组比较,CPSP组术前合并疼痛、高血压、贫血、术后7 d VAS疼痛评分>3分、术后发生出血、睡眠障碍和便秘的比例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疼痛(OR=3.022,P=0.013)、术前贫血(OR=2.235,P=0.017)、术后出血(OR=3.511,P=0.034)、术后睡眠障碍(OR=2.345,P=0.003)以及术后7 d VAS疼痛评分>3分(OR=4.323,P=0.006)是发生肛肠手术后CPSP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肛肠手术CPSP发生率较低,术前疼痛、术前贫血、术后出血、术后睡眠障碍以及术后7 d VAS疼痛评分>3分是发生肛肠手术CPS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验证持续质量改进在眼整形术后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于新 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整形美容中心行眼整形手术的4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为常规组(n =228)和观察组(n =228)。常规组采用基础术后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开展持续 质量改进,比较两组切口瘢痕增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切口瘢痕增生率为 3.95%,低于常规组的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9%,低于常规组 的1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99.56%,高于常规组的97.81%,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在眼整形术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降低降低切口瘢 痕增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项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需进一步加强手术流 程、团队协作和患者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493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不良预后,分为并发组(n=32)及未并发组(n=461)。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相关指标、腰椎功能{腰椎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状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检验各差异性指标对术后并发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并发组年龄、Cobb角及CRP水平均高于未并发组(P<0.05)。并发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水泥注射率均高于未并发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ODI及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并且并发组ODI及VAS评分均高于未并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较大、Cobb角较大、CRP水平偏高、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骨水泥注射率较高、ODI及VAS评分偏高均为影响患者术后并发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得知,年龄、Cobb角、CR...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91例p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住院时间是否超过中位住院时间12 d将患者分为住院时间正常组(NLOS组,≤12 d,n=50)和住院时间延长组(PLOS组,>12 d,n=41)。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用AUC和Brier分数评价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210 min(OR=8.850,95%CI 2.699~29.013,P<0.001)和腹腔镜手术方式[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OR=5.753,95%CI 1.062~31.155,P=0.042;腹腔镜胰腺体尾切除术(LDP:OR=8.547,95%CI1.908~38.291,P=0.005]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此时相应的AUC为0.785,Brier分数为0.182。结论 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是预测pNETs患者腹腔镜术后住院时间是否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术中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手术患者375例,符合《斯堪的纳维亚围麻醉期过敏反应诊断和处理指南》Ⅱ—Ⅴ级过敏反应为过敏组(n=75),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匹配,选择未发生过敏反应的手术患者为对照组(n=300)。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类型(腹部手术、骨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耳鼻喉手术、心胸外科手术)、围麻醉期药物种类及治疗情况等,将单因素Logistic分析中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手术患者共有202 857例,发生术中严重过敏反应的有77例(3.8/10 000),其中发生Ⅱ、Ⅲ、Ⅳ级过敏反应的分别有41例(54.7%)、32例(42.7%)、2例(2.6%)。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既往过敏史(OR=3.136,95%CI 1.027~9.579,P=0.045)、术中应用顺式阿曲库铵(OR=5.248,95%CI 1.481~18.589,P=0.010)、术中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OR=8.418,95%CI 3.779~18.752,P<0.001)、术中输注异体血浆(OR=6.100,95%CI 2.363~15.745,P<0.001)为术中严重过敏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既往过敏史、术中使用顺式阿曲库铵、术中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术中输注异体血浆为术中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减张缝合器术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5月黔西南州 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瘢痕整形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手工 缝合,观察组接受减张缝合器术,比较两组创口愈合满意度及术后瘢痕恢复情况。 结果 观察组创口愈合 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瘢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减张缝合器术不仅可以达到减小瘢痕形成的风险和提高瘢痕整形的效果,而且还能减 少手术后不适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CO2点阵激光治疗创伤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安徽医 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激光美容中心接受治疗的60例创伤后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瘢痕类型分 为凹陷性瘢痕组与增生性瘢痕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以CO2点阵激光治疗,比较两组瘢痕状态、临床疗 效、医生视觉评分(IVA)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2、4次后V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凹 陷性瘢痕组低于增生性瘢痕组(P <0.05);凹陷性瘢痕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增生性瘢痕组的 40.00%(P <0.05);凹陷性瘢痕组治疗2、4次后IVA评分均高于增生性瘢痕组(P <0.05);凹陷性瘢痕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低于增生性瘢痕组的36.67%(P <0.05)。结论 CO2点阵激光治疗创伤性瘢痕 的疗效确切,且CO2点阵激光治疗凹陷性瘢痕较增生性瘢痕疗效更佳,症状改善更明确,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的腰椎术后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6月手术治疗的17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依据FBSS发生情况,设为FBSS组与非FBSS组。收集两组患者病历资料,组间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术后发生FB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76例患者发生FBSS 40例,发生率为22.73%;两组瘢痕体质、术后关节突关节间隙增大、合并骨质疏松、手术术式、首次锻炼时间、合并糖尿病、性别、年龄、术中出血量、病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瘢痕体质(OR=3.213)、术后关节突关节间隙增大(OR=3.032)、合并骨质疏松(OR=2.764)、开放性手术(OR=2.486)、首次锻炼时间3 d(OR=3.331)、合并糖尿病(OR=2.343),均是术后并发FB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FBSS的发生率较高,瘢痕体质、术后关节突关节间隙增大、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手术、首次锻炼时间3 d、合并糖尿病均会增加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腹部手术术后慢性疼痛独立危险因素,并运用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通城县人民医院住院腹部手术6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建立预后模型。用独立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验证评估模型判断能力。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手术后慢性疼痛134例,罹患率25.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焦虑,未婚,手术时间长,术后不满意,上腹部手术,住院天数长是腹部手术手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构建的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发现:模型预测的灵敏度为77.71%,特异度为93.32%,总正确率为78.49%。结论术后焦虑,未婚,手术时间长,术后不满意,上腹部手术,住院天数长是腹部手术CPSP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腹部手术患者是否发生CPSP。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3780例。其中男性1970例,女性1810例,年龄18~92岁(44.9±18.4岁),随访1.5±0.3年。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是否>60岁)、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30kg/m2)、融合节段(是否>2个)、手术持续时间(是否>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是否<35g/L)、是否贫血、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是否>48h)、失血量(是否>1000ml)以及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等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阳性结果进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感染组根据感染灶是否穿破深筋膜分为浅表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收集感染组细菌培养结果,χ2检验分析病原菌构成比。结果:378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95例,感染发生率为2.51%,其中男性52例,女性43例,年龄18~82岁(43.5±15.2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BMI>30kg/m2、融合节段、贫血、异体输血、术后引流时间以及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5g/L)、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5.267,P=0.008)、手术时间超过3h(OR=7.156,P=0.000)、低蛋白血症(OR=4.358,P=0.016)、合并糖尿病(OR=3.578,P=0.005)和失血量>1000ml(OR=4.659,P=0.007)是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95例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根据感染部位分为浅表感染65例,深部感染30例,病原菌构成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60岁、手术时间超过3h、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和失血量>1000ml的患者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较高,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策略,最大限度降低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治疗痤疮后增生瘢痕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4例痤疮后增生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 不同分为药物组(n =35)、激光组(n =42)、联合组(n =37)。药物组采用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治 疗,激光组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联合组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曲安奈德皮损内注 射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疼痛及瘙痒程度、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 有效率为81.08%,高于药物组的54.29%及激光组的54.76%(P <0.05);三组治疗后疼痛、瘙痒评分均 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药物组和激光组(P <0.05);联合组和激光组治疗后瘢痕色泽、厚度、血 管分布、柔软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药物组治疗后瘢痕色泽、厚度、柔软度评分均低于治 疗前(P <0.05);但药物组治疗前后血管分布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治疗 后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评分均低于药物组和激光组(P <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治疗痤疮后增生 瘢痕的效果良好,有助于淡化瘢痕,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脊柱畸形患者行矫形手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6月~2017年12月治疗的243例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严重并发症设为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调查两组患者病程、年龄等病历资料,两组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43例患者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30例,发生率12.3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合并神经损伤、病程、FEV1/FVC、术中截骨、矫正率、主弯角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史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神经损伤(OR=4.353)、病程10年(OR=3.665)、FEV1/FVC83%(OR=3.113)、术中截骨(OR=2.897)是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脊柱畸形患者行矫形手术后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合并神经损伤、病程10年、FEV1/FVC、术中截骨均会增加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宫腔镜下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有效性及宫腔黏连发生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子宫内膜息肉患者315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150,宫腔镜下诊刮术治疗)、观察组(n=165,宫腔镜下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观察组根据宫腔黏连发生情况分为宫腔黏连组(n=30)、未宫腔黏连组(n=135),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术后发生宫腔黏连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为92.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7%(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降低(P<0.05)。宫腔黏连组息肉直径>1 cm、年龄、孕次>1次、息肉个数多个、宫内节育器、合并子宫内膜异位比例高于未宫腔黏连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息肉直径>1 cm、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宫内节育器均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术后发生宫腔黏连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腹腔镜手术在异位妊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伤口美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2年1月-11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组,各30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疼痛情况、瘢痕宽度及厚度以及伤口 美容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3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口优良率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瘢痕的宽、厚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位妊娠患者选择腹腔镜下的手术方式,能够减轻术后伤口疼痛程度,促进 伤口愈合,提高美观度,降低瘢痕的宽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19.
亚洲人皮肤较厚且黑色素含量相对较高, 乳房重建术后患者切口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色素沉着。但很少有研究关注乳房重建术后的切口瘢痕, 形成病理性瘢痕的危险因素也尚不清楚。该研究团队将257例接受2期单侧假体乳房重建手术[Ⅰ期手术埋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 Ⅱ期手术置入解剖型假体]的亚洲患者纳入研究, 术后1年评估患者乳房瘢痕血管化、增生及色素沉着情况。统计分析病理性瘢痕发生相关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体重指数、切口位置(前胸或侧胸)、乳房大小、扩张器置入手术后皮肤坏死以及辅助治疗。术后1年时, 161例(63%)患者瘢痕组织血管化程度正常, 77例(30%)患者瘢痕组织出现轻度血管化, 18例(7%)患者瘢痕组织出现中度血管化, 1例(0.4%)患者瘢痕组织出现重度血管化。共32例(12%)患者出现瘢痕增生, 其中侧胸切口组患者瘢痕增生率(28.8%)明显高于前胸切口组(7.6%, P<0.01), 前胸切口组患者切口外侧区也存在一定的增生倾向。46例(18%)患者出现色素沉着, 在Ⅰ期手术后有皮肤坏死的患者色素沉着发生率(57.4%)远高于无坏死患...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发生椎体二次骨折的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术后二次骨折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行PVP或PKP术的患者130例,其中男33例,女97例,年龄70.20±8.46岁(55~92岁),随访时间14.75±2.17个月(12~22个月)。根据术后有无椎体二次骨折分为二次骨折组(n=26)和无二次骨折组(n=104),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既往骨折史、手术椎体数、PVP/PKP、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差、术前术后局部后凸(segmental kyphosis,SK)差、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和有无骨水泥渗漏等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结果建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PKP术后二次骨折风险的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决策曲线及校正曲线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dds ratio(OR)=44.33,95% confidence interval(CI)=2.98~659.51,P=0.0059]、低BMD(OR=10.70,95%CI=2.50~45.75,P=0.0014)、既往骨折史(OR=14.76,95%=2.40~90.57,P=0.0036)和多手术节段(OR=6.36,95%CI=1.51~26.72,P=0.0115)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PKP术后椎体二次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PKP术后二次骨折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了基于上述预测模型的列线图,经ROC、决策曲线及校正曲线验证发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结论:高龄、低骨密度、多手术节段、既往骨折史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VP/PKP术后二次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PVP/PKP术后二次骨折风险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为术后评估二次骨折的风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