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预注帕瑞昔布钠对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行择期腭裂修补术患儿,七氟烷维持麻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成4组,各30例,分别为:低剂量帕瑞昔布钠组(L组)、中剂量帕瑞昔布钠组(M组)、高剂量帕瑞昔布钠组(H组)和对照组(C组)。L、M、H和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0.5mg/kg、帕瑞昔布钠0.75mg/kg、帕瑞昔布钠1 mg/kg(剂量≤40mg)及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面罩吸氧(6L/min)+8%七氟烷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维库溴铵0.1mg/kg,芬太尼3μg/kg行气管插管;2%~3%七氟烷维持麻醉直至手术结束,术毕立即停止吸入。记录术中情况、苏醒期躁动情况以及疼痛和镇静程度,并记录术后24h不良反应。结果:4组患儿麻醉、手术、拔管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停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比较,M组和H组患儿躁动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而L、M、H组小儿麻醉后躁动量表(PAED)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1);M组和H组PAED评分均低于L组(P<0.05);与M组比较,H组躁动发生率及PAE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儿疼痛评分(FLACC)及Ramsay评分比较,与C组比较,L、M和H组患儿术后各时点FLACC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而3组患儿术后Ramsay评分均升高(P<0.05~P<0.01);与L组比较,M组和H组T0和T1时点FLACC评分均降低(P<0.05~P<0.01),M组和H组T1和H组T2时点Ramsay评分升高(P<0.05~P<0.01);与M组比较,H组各时点FLACC评分及T0与T1时点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组T2时点Ramsay评分明显高于M组(P<0.01);4组患儿头疼、头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注帕瑞昔布钠可安全有效地预防患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而预注帕瑞昔布钠0.75 mg/kg是临床预防小儿苏醒期躁动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联合丙泊酚治疗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方法全麻拔管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帕瑞昔布加丙泊酚组(A组)、芬太尼加丙泊酚组(B组)、曲马多加丙泊酚组(c组),每组30例,分别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丙泊酚lmg/kg、芬太尼1μg/kg+丙泊酚1mg/kg、曲马多1mg/kg+丙泊酚1mg/kg进行治疗。观察三组药物治疗苏醒期躁动的疗效、用药前后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苏醒时间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A、B两组治躁动的有效率高于C组(P〈0.05);与用药前比较,三组患者用药后VAS评分均降低(P〈0.05),C组VAS评分高于A、B两组;Ramsay镇静评分均升高,B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C两组(P〈0.05);B组苏醒时间较长。结论帕瑞昔布钠联合丙泊酚是治疗苏醒期躁动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组合,芬太尼加丙泊酚效果较好,但可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且苏醒时间较长,而曲马多加丙泊酚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3.
龚健  李宁江  罗旭  桂水清 《海南医学》2011,22(10):86-88
目的观察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在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B组(丙泊酚组)以0.5~2mg(/kg·h)的输注速度维持目标镇静深度(Ramsay评分2~5分);M组(咪唑安定组)以0.05~0.1mg(/kg·h)的输注速度维持同样的目标镇静深度,两组均复合芬太尼0.5μg(/kg·h)的输注速度镇痛。记录Ramsay评分、TSS评分、Prince-Henry评分,心率(HR)、无创平均动脉压(MBP)、脉氧饱和度(SpO2)、总镇静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芬太尼用量、不良事件。结果总镇静时间、芬太尼用药量、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苏醒时间B组短于M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吸痰操作给药前(T1)、操作中(T2)、操作后5min(T3)的MBP、HR、SpO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均能为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镇静镇痛治疗。B组停药后苏醒时间短于M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12月台州市中心医院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术患儿80例,年龄5~13岁,ASA分级I或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E组)和观察组(ED组),每组40例。E组和ED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0.5 mg/kg和艾司氯胺酮0.5 mg/kg+右美托咪定1.0 μg/kg,均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 mL。采用小儿麻醉苏醒躁动评分量表(PAED)和疼痛行为评分量表(FLACC)对患儿进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后30 min内的躁动发生及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并记录患儿麻醉前(T0)、拔管时(T1)、拔管后5 min(T2)、10 min(T3)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手术时间、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后FLAC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D组患儿术后PAED评分显著低于E组(P <0.05)。两组患儿T0 和T3时的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ED组在T1 和T2时MAP和HR明显低于E组(P <0.05)。两组患儿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ED组患儿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 =0.034)。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患儿扁桃体切除术能够有效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且术后不良反应更少,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8):134-137
目的 探讨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骶管阻滞用于小儿术后镇痛效果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选择0.25%的左旋布比卡因(注药容积1.00 mL/kg)注射行骶管阻滞,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注药容积2.00 μg/kg),观察两组患儿术后4、8、12、24 h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镇痛、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术后4、8、12 h观察组患者MAP及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AP及HR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稳定;术后4、8、12 h观察组患者FLAC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FLACC及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骶管阻滞用于小儿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左旋布比卡因,能够有效维持患儿循环系统的稳定,且不增加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七氟醚麻醉诱导前小剂量右旋美托咪定对鼾症患儿苏醒期的影响。方法因鼾症需在全麻行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患儿40例,按双盲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10 min给予右旋美托咪定0.3μg/kg,对照组输入林格氏液。记录患儿入室后右旋美托咪定注射前(T0)、注射后5 min(T1)、注射后10 min(T2)、患儿清醒时(T3)、拔管后1 min(T4)、拔管后5 min(T5)、拔管后10 min(T6)的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RR)和心率(HR),并于拔管后各时点对患儿进行躁动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两组患儿DBP、RR和SPO2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B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T5时点对照组SBP明显高于实验组,实验组SBP升高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T3T6时点HR明显快于实验组(P〈0.05)。两组躁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3T6时点躁动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对照组T3T6时点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小剂量右旋美托咪定可为鼾症手术患儿麻醉苏醒期提供良好的镇静效应,较好地抑制了患儿苏醒期躁动及拔管反应,使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右美托咪啶对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全麻手术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患儿应用右美托咪啶,对照组患儿则相应的使用生理盐水。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在苏醒期的Ramsay镇静评分和躁动评分都好于对照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进行全麻手术的患儿,在手术中加用右美托咪啶能够显著改善其苏醒期的躁动情况,使其能够保持镇静地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并且不具有推迟患儿苏醒等不良作用,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预防性使用艾司氯胺酮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患儿苏醒期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6例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患儿作为观察对象,使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麻醉前进行常规预防性措施,观察组患儿麻醉前给予适量艾司氯胺酮。比较2组患儿拔管时间,术中20 min血压、心率,恶心呕吐、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儿入恢复室后15 min(T1)、30 min(T2)疼痛情况[行为学评分量表(FLACC)]、躁动情况[麻醉苏醒期躁动量表(PAED)评分]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拔管时间(11.74±1.67)min,短于对照组(12.69±2.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手术进行20 min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T1、T2时,FLACC、PAE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前预防性使用艾司氯胺酮,能有效降低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对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对血流动力学、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AAI)及注射痛的影响。方法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3~6岁择期行短小手术患儿5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中/长链丙泊酚静脉麻醉组(MCT/LCT组,n=25)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组(LCT组,n=25)。观察患儿麻醉前、麻醉后1 min、麻醉后5 min及苏醒后血流动力学、AAI数值,引起注射痛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各时点血流动力学、AAI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CT/LCT组FLACC评分为3.04±1.50,LCT组为4.4±1.64,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与丙泊酚具有相同的麻醉效果,但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引起的注射痛较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小儿难复性肠套叠采用腹腔镜下治疗与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我院于腹腔镜下行空气灌肠肠套叠整复术或肠套叠复位术治疗的23例急性难复性肠套叠患儿为观察组,同期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23例难复性肠套叠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观察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经1~3个月随访,观察组患儿1例复发,对照组1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两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复性肠套叠患儿经检查排除肠道畸形及小肠憩室等禁忌证后,应优先选择在腹腔镜下行复位手术,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对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腹膜外结扎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4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18例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患儿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9例。两组均行全身麻醉,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研究组给予艾司氯胺酮、丙泊酚维持麻醉。记录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及手术情况,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苏醒、躁动及应激反应情况,对比两组围手术期疼痛及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诱导前(T0)、气腹建立后1 min(T1)、放气后1 min(T2)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不同时间点间的心率、MAP有差异(P <0.05),研究组的心率、MAP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心率、MAP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躁动程度低于对照组(P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改良尿道板重建卷管尿道成形术(又称Koyanagi术)与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IP)在儿童尿道下裂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4例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患儿行改良Koyanagi术(研究组),51例患儿行TIP(对照组)。两组患儿术后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及排尿功能、手术成功情况,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术后4、12、24和48 h的FLACC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FLAC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0.871,P =0.000);②研究组与对照组FLAC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849,P =0.157);③研究组与对照组FLACC评分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2.516,P =0.085)。两组患儿术后12个月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尿流时间、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改良Koyanagi术与TIP治疗儿童尿道下裂疗效相近,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但改良Koyanagi术在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右腋下小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在婴儿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接受心脏手术的185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3~12个月),其中房间隔缺损98例,室间隔缺损87例。将两组患儿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胸骨正中切口组(A组)与右侧腋下小切口组(B组)。比较A、B组房间隔缺损与室间隔缺损患儿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FLACC评分、患儿家属切口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房间隔缺损患儿A、B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房间隔缺损患儿B组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短于A组(P <0.05),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少于A组(P <0.05)。房间隔缺损患儿不同时间点的FLACC评分有差异(P <0.05);两组的FLACC评分有差异(P <0.05),B组低于A组;两组FLACC评分的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房间隔缺损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B组高于A组(P <0.05)。房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室间隔缺损患儿A、B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室间隔缺损患儿B组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均短于A组(P <0.05),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少于A组(P <0.05)。室间隔缺损患儿不同时间点的FLACC评分有差异(P <0.05);两组的FLACC评分有差异(P <0.05),B组低于A组;两组FLACC评分的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室间隔缺损患儿家属B组切口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P <0.05)。室间隔缺损患儿A组有2例出现胸廓畸形,1例切口感染;B组出现1例术后肺不张。结论 在婴儿群体中经右腋下小切口治疗CHD,切口隐蔽、美观,对患儿的身体及心理创伤小,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呼吸机插管时间缩短、胸腔引流量减少,能有效减轻疼痛,更容易被患儿及其家属接受,临床疗效优于正中开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患者认知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南通市妇幼保健院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瑞马唑仑组,各51例。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麻醉诱导,静脉滴注瑞芬太尼、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瑞马唑仑组采用瑞马唑仑麻醉诱导,静脉滴注瑞芬太尼、瑞马唑仑进行麻醉维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麻醉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应激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镇静成功率均为100%。丙泊酚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麻醉趋势指数(NI)降至D0(D0为麻醉深度较浅,患者对外界刺激有反应,但无意识)的时间均短于瑞马唑仑组(P<0.05),苏醒时间长于瑞马唑仑组(P<0.05)。两组麻醉诱导后5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结束时、拔管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SaO2)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卵巢良性肿瘤腹腔镜切除术患者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3例拟行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41例。麻醉诱导后,A组和B组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0.8 mg/kg、0.6 mg/kg静脉输注(15 min输注完毕),C组不给予艾司氯胺酮。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24 h吗啡累积用量;比较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疼痛应激指标[前列腺素E2(PEG2)、P物质(SP)]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3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及24 h吗啡累积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苏醒时间短于A组和C组。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有差异(P <0.05);(2)3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有差异(P <0.05),B组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TAP)阻滞对腹腔镜手术患儿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180例。ASAⅠ~Ⅱ级,按年龄分为:1~3岁组,4~6岁组,7~12岁组,每组60例。各年龄组再随机分为三组,T组:全麻+TAP组;P组:全麻+PCIA(静脉自控镇痛)组;A组:单纯全麻组。记录拔管后30分钟内小儿麻醉苏PAED(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评分。记录拔管后、术后2小时、4小时、8小时和12小时FLACC疼痛评分。记录术中各组患儿在切皮前、切皮后2分钟、切皮后10分钟、手术结束,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三组患儿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记录三组患儿术后24小时镇静、镇痛药物使用情况,P组患儿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恶心呕吐、切口感染、尿潴留、呼吸抑制等。结果 三组患者在切皮前、切皮后2分钟、切皮后10分钟、手术结束,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儿拔管后30分钟内PAED评分T组低于P组、A组(P<0.05)。T组中、低年龄段患儿拔管后、术后2小时FLACC低于A组、P组(P<0.05)。三组患儿拔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组中、高年龄段患儿清醒时间较A组短,低年龄段患儿PACU停留时间较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静、镇痛药物次数T组较A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4小时内,P组患儿有2例发生恶心呕吐,3例发生嗜睡,2例发生尿潴留,A组1例发生恶心呕吐,T组未发生,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超声引导TAP阻滞可有效降低小儿腹腔镜手术术后躁动发生率,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丙泊酚与七氟烷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全麻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1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73例)和七氟烷组(73例),均采用右美托咪定、芬太尼和咪达唑仑进行诱导麻醉。术中,丙泊酚组给予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维持麻醉,七氟烷组给予持续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联合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比较两组停用麻醉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完全苏醒时间差异,检测两组麻醉前(T1)、复苏后12 h(T2)、24 h(T3)、48 h(T4)、72 h(T5)时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于术后3个月时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丙泊酚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完全苏醒时间分别为(9. 9±2. 3) min、(13. 4±2. 8) min、(21. 3±3. 7) min,七氟烷组分别为(10. 1±2. 4) min、(12. 9±2. 7) min、(20. 9±3. 9)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T1时点血清SOD、CA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T2~T5时点SOD、CAT水平均低于T1(P <0. 05),其中丙泊酚组明显低于七氟烷组(P <0. 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GOS预后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丙泊酚与七氟烷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全麻维持,麻醉效果及预后相近,但七氟烷较丙泊酚更能减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对减轻脑组织损伤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喷他佐辛对颅脑外科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行颅脑外科手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行全身麻醉,观察组术毕给予喷他佐辛,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拔管前(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氧饱和度(SpO2),分析两组苏醒期Ramsay评分、躁动评分、CRBD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T1、T2、T3、T4时的MAP、SBP、DBP、HR和SpO2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MAP、SBP、DBP、HR和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无阿片类药物麻醉在非插管胸腔镜手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19年11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行胸腔镜下单侧肺叶切除术(肺叶、肺段楔形)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阿片麻醉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无阿片麻醉组采取无阿片类药物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对照组行传统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满意度、手术视野暴露满意度、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喉罩)时间、术毕主动下床活动时间和出院时间;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结果 两组的麻醉效果、手术视野暴露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毕下床活动时间和出院时间比较,无阿片麻醉组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中呛咳、低氧血症、二氧化碳蓄积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无阿片麻醉组7例,对照组2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呼吸抑制、躁动、头晕、皮肤瘙痒患者比较,无阿片麻醉组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6 h内无阿片麻醉组恶心和呕吐的发生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无阿片类药物麻醉应用于非插管胸腔镜手术安全可行,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骶管阻滞复合喉罩全麻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成形术中的麻醉及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选取择期行尿道下裂修补术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骶管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组(GC组)和喉罩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50例。记录两组患儿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术中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入麻醉恢复室(PACU)后15、30、45及60 min的心率、FLACC疼痛评分与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后24 h两组患儿补救镇痛例数、阴茎痛性勃起例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儿术中各时点HR、MBP及PETCO2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GC组术中全身麻醉药的用量少于G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组相比,GC组FLACC疼痛评分和心率在入PACU 后15、30、45和60 min对应时点较低(P<0.05),而Ramsay镇静评分在入PACU后30、45和60 min对应时点较高(P<0.05),且术后24 h曲马多补救镇痛例数和阴茎痛性勃起例数均较少(P<0.05)。GC组患儿未观察到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和局部麻醉药中毒等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 结论 与单纯喉罩全麻比较,在小儿行尿道下裂成形术中采用超声引导骶管阻滞复合喉罩全麻,术后早期镇静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