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按照个体化原则,采用单一的动脉旁路重建术、序列式动脉旁路重建术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联合动脉旁路重建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5例.结果 随访6个月至3年,25例患者肢体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原溃疡面愈合.4例足趾干性坏疽,截趾后创面2~4个月愈合,2例移植物在术后6个月内闭塞,但肢体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本组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病例,移植物通畅率92%(23/25),治愈率100%.结论 按照个体化原则,选择单一动脉旁路重建术、序列式动脉旁路重建术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联合动脉旁路重建术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姚袁晖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529-1530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腔内治疗对合并动脉硬化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24肢)经手术联合腔内治疗的合并动脉硬化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 24肢中,治疗成功20肢,截肢1例,死亡1例。结论采用个体化疗法的手术联合腔内治疗,对合并动脉硬化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高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下肢动脉供血的救治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刘平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699-1700
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术、经皮肤内血管成形术及药物治疗。然而对于下肢动脉流出道差,无动脉转流术适应证者,或体质差无法耐受搭桥手术者治疗办法则较少,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最终难以避免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旁路血管急性血栓闭塞的介入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旁路血管急性血栓闭塞的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抽吸及留置导管溶栓治疗,2例溶栓后吻合口行支架植入治疗,1例行球囊扩张治疗,2例复合旁路患者溶栓后再次行旁路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旁路血管均完全再通,远端缺血症状消失,生理功能恢复.本组溶栓治疗时间2~4 d,平均(3.2±0.1)d;尿激酶用量200万~320万U,平均(265±10)万U.术中和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随访9个月至7年,平均(28±3)个月,所有旁路血管均通畅,患者均完全消除缺血症状.结论 旁路血管内急性血栓的介入综合治疗的疗效好,安全性高,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手术个体化方案的合理性. [方法]对最近7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类型和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实施了血管腔内治疗、血管旁路术、腔内治疗联合血管旁路术、解剖外旁路移植术及股深动脉成形术等,效果良好. [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个体化治疗能降低患者手术风险,改善预后;根据术前评估指导制定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与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对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术效果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5年4月—2016年9月治疗的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采用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髂内动脉组)43例;2016年10月~2017年12月采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腹主动脉组)50例。观察两组胎盘植入类型、手术情况及下肢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记录妊娠结局。结果:两组的胎盘植入类型及DIC发生、下肢血栓对比未见差异(P0.05);腹主动脉组的手术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子宫切除均低于髂内动脉组(P0.05);两组的新生儿畸形、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等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能降低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的子宫切除率,减少手术时间,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病之一。约有15%~2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足, 严重者会导致截肢。糖尿病下肢缺血是糖尿病足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通过手术处理重建血流是糖尿病下肢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的经典开放术式, 随着腔内治疗的发展其应用逐渐减少, 但对于某些特定患者仍是可靠的治疗选择。腔内治疗已是糖尿病下肢缺血的一线手术治疗方法, 球囊扩张成形术是其中的基本方法, 目前通常作为血管准备的手段。动脉腔内减容术是血管准备的另一种重要方式。针对不同场景, 多种减容方法可通过去除动脉内的斑块、血栓、增生内膜等物质, 减少动脉内负荷。药物涂层球囊可在血管准备后将紫杉醇等药物输送到靶血管处以抑制内膜增生, 提高远期通畅率。除球囊外, 支架的应用对于糖尿病下肢缺血的腔内治疗尤为重要, 但国内目前尚无被批准应用于膝下血管的支架。除手术治疗外,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血管新生疗法应用于糖尿病下肢缺血也在不断地探索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超声消融联合扩张成形和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完全闭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2例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进行下肢动脉造影确定动脉闭塞部位,5例采用经皮动脉穿刺方法,7例采用显露切开方法.应用超声消融联合球囊扩张成形和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12例患者闭塞血管均经一次治疗后管腔完全再通,治疗后所有患者短期肢体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皮温升高1~3℃,静息痛明显缓解或消失.随访1~3个月,11例血管保持通畅,1例复发,血管通畅率为91.67%(11/12).结论 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扩张成形和支架植入可以有效地治疗下肢动脉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旁路移植术在远端流出道不良所致严重下肢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2例(共49条下肢)仅有小腿单支流出道动脉供血的严重下肢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行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方式主要有股-胭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动脉自体血管移植术、腘-小腿动脉自体血管移植术及胭-足背动脉自体血管移植术等,分析其血管通畅率等指标.结果 42例患者中,术后移植血管闭塞1例,闭塞率为2.4%(1/42),手术成功率为97.6%(41/42);1例在术后第4天因呼吸衰竭死亡,病死率为2.4%(1/42);出院时血管通畅率为100.0% (41/41),足部创面愈合率为33.3%(11/33).结论 采用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仅有小腿单支流出道动脉供血的严重下肢缺血效果较明显,可为足部创面的愈合提供较好的营养环境,也可及早挽救肢体或降低截肢平面,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血管腔内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 对32例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施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等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开通髂血管,择期再对股胭段病变行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结果 32例患者手术过程均成功,术后下肢缺血症状改善,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明显增大,静息痛好转,肢体溃疡愈合.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65±0.18,与术前(0.28±0.14)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术后随访30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个月.支架植入后髂动脉均通畅;有2例行旁路转流术患者出现吻合口狭窄,行吻合口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狭窄解除.1例患者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再次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治疗,余患者旁路血管通畅,血运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降低手术难度与复杂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陈新民 《现代保健》2013,(6):110-112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腹腔镜手术)和对照组(传统开腹手术),每组各4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术后6 h、24 h NR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式,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动态增强血管成像(TRICKS)技术在下肢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27次下肢肌肉、骨骼及血管疾病患者应用TRICKS动态血管造影技术行下肢血管成像。其中双下肢二段扫描14例;大腿一段扫描5例6次:小腿一段扫描5例7次。扫描序列为常规平扫和TRICKS技术加常规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病例TRICKS扫描图像满足动静脉期血管变化及结构显示.通过观察病变区循环全过程,均达到诊断要求。结论:TRICKS技术可以获得周围血管成像时血流的动态变化.获得目标血管及肿瘤病变的血供情况.为临床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行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的差异。方法选择100例颈动脉狭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体外循环组44例,非体外循环组56例,对比分析两组术后早期(术后48h内)脑血管意外发生率。结果体外循环组8例(18.2%)患者发生了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其中1例(2.3%)发生脑梗死;7例(15.9%)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没有脑出血病例。非体外循环组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低于体外循环组[5.4%(3/56)比18.2%(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1,P=0.042)。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减少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降尿酸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影响。方法从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降尿酸治疗。结果经统计和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尿酸水平下降为(343±152)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6±16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过程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降尿酸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复发的出现,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救治的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2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①实验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1.96%低于对照组的9.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88.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降低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何芳  何慧 《医疗保健器具》2013,(12):1565-156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入选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我中心急救组分布据点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送院方式分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组(观察组,我中心急救车送入医院)40例和对照组(家属直接送入医院)40例,通过对我中心院前急救组分布据点院前急救后预后情况跟踪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死亡率、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溶栓时间和抢救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质量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质量满意度.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减少抢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申素峰 《现代保健》2014,(10):55-57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用于心脏搭桥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6月在本院心外科择期行心脏搭桥术的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一用药组,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方法相同。联合用药组:氟比洛芬酯+地佐辛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单一用药组:芬太尼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术后评价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和镇静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联合用药组不同时点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单一用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不同时点镇静评级与单一用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总不良反应率为11.6%,显著低于单一用药组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用于心脏搭桥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具有较好的镇痛和镇静效果,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年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与病理特征。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3年6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并经肾穿刺确诊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112例,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结果我院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平均年龄(46.01±14.66)岁,其中男52例(占46%)、女60例(占54%)。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约84.8%)及浮肿(约86.6%),病理分期Ⅰ期、Ⅱ期为占67.8%。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血尿酸、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增高,eGFR明显下降。青年组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小动脉透明变性发生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与病理表现有一定差异,临床治疗上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OMOM胶囊内镜在老年人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接受OMOM胶囊内镜检查并完成的86例老年消化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老年受检者耐受良好,胶囊均顺利排出,胃内平均停留时间50.64min,小肠平均运转时间315.86min。86例中共有38例获得阳性诊断(44.19%,38/86),其中45例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检查者28例获得阳性诊断(62.22%,28,45);28例因腹痛、腹泻检查者5例获得阳性诊断(17.86%,5,28);9例因贫血检查者5例获得阳性诊断;4例因其他原因检查者均未获得阳性诊断。结论OMOM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无创,老年人的耐受性佳,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是其主要检查原因,且有较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一期手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行微创手术(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一期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术式一期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一期手术总有效率达到91.67%,对照组为78.3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现切口感染、大量出血、临近脏器损伤的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一期手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同侧肾结石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