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节段和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3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未做钢板内固定;5例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6例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椎间盘摘除加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重点介绍了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结果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颈椎融合情况,优良率96%。结论 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问植骨融合术可不需钢板内固定,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颈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以及相邻两节段间盘突出患者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需行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固定,Windows钢板系统能够为减压节段提供足够的即刻稳定性。手术效果取决于减压彻底性及脊髓本身有无变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方法 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PEEK椎间融合器植入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129例,术后定期随访,拍颈椎X线片,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融合情况、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6~12个月,手术节段稳定,椎间高度恢复满...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术对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1例,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术后优良率95.2%.结论 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手术治单节段腰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肯定,是一种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的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评价带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在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及其近期疗效。②方法 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前路减压后,选用相应规格的PCB材料置人减压椎间隙内,在非影像学监控下安全打人上下2枚螺钉并于椎间融合器内行松质骨植骨。③结果 本组病例均无手术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PCB内置物位置、颈椎间盘高度及颈椎曲度均良好。随访最长27个月,无螺钉退出、断钉、颈椎失稳及假关节现象。病人症状明显改善。④结论 PCB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融合固定,能即刻恢复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及颈椎间盘高度,方法简便,固定可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观察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术对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1例患者,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术后优良率95.2%.结论: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手术治疗单节段腰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肯定,是一种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的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的效果与方法。方法:2001年1月~2008年6月共手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患者21例,术前圴为不全损伤,JOA评分平均9.2分,均无骨折脱位。单节段9例,两节段11例,三个节段1例。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脊髓功能均有改善,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8个月,植骨均在6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钛钢板螺钉松动、移位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8分,平均术后改善率为71.8%。结论:应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疗效确切,早期手术脊髓功能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路槽式减压植骨内固定技术在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颈前路槽式减压,椎间撑开植入自体髂骨,应用钛钢板内固定,观察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植骨愈合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96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螺钉误入椎间隙2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患者术后早期生理曲度均恢复满意,动态X线检测即刻稳定性达100%,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4.8%(91/96),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9分上升至术后14.6分。随访87例,时间6个月~5年,平均16个月,相邻椎间隙退变椎间盘突出1例,余86例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未发现植骨块或钢板移位,植骨愈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JOA评分由术后14.6分上升至15.2分。结论:槽式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远、近期效果满意,是治疗颈髓前方压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的优越性.方法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6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30例,颈椎骨折脱位(无关节交锁)失稳12例,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 颈椎间融合率为93.4%,椎间隙高度平均增高31.3%;脊髓型颈椎病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为9.7分,术后评分为12~17分,15.9分,术后改善率为84.9%.外伤后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失稳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为(按Frankle分级):2例A级恢复至B级、1例A级恢复至C级、7例B级恢复至C级、2例B级恢复至D级、16例C级恢复至D级、2例C级恢复至E级、10例D级恢复E级,有2例A级手术前后未有恢复.49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16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结论 在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失稳的治疗中PCB系统显示了在生物力学和临床上的优点,PCB为颈椎前路内固定术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块结合颈前路手术治疗单节段下颈椎楔形压缩骨折并关节突绞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单节段下颈椎楔形压缩骨折并关节突绞锁行自体髂骨块结合颈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并定期复查X线及CT,通过测量椎间隙高度、下颈椎Cobb角及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程度,根据ASIS评级分析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根据JOA评分分析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8)min,术中出血量(30±5)ml,切口均Ⅰ/甲愈合。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10.6个月。于术后定期复查X线及CT,术后椎间隙高度及下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Ⅰ和Ⅱ级融合27例,Ⅲ级融合3例。ASIS分级除2例A级功能未改善外,其余较术前提高1~2级,术后JOA得分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采用自体髂骨块结合颈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单节段楔形压缩骨折并关节突绞锁,椎间融合良好,有效地恢复颈椎序列及椎间高度,稳定脊柱,缓解神经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合并自行设计的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6例,年龄26~46岁(平均36.2岁),其中单节段12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月出现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的早期疗效观察。2007年1月起,对15例患者行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9例,女6例;年龄35~63岁,平均41.7岁。病程1~13个月,平均5个月。观察患者术后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2个月至2.7年,平均1.7年,症状均改善。结论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手术操作简单,在减压的同时可重建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恢复椎间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8例,外伤性颈椎不稳10例,43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22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了32.5%,经过术前和术后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颈椎的前弯角度较术前变化率为125.9%,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显著差异性(P<0.01);未见颈椎间不融合病例。结论PCB系统在临床应用中不仅有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并且有助于长期维持,提高了椎间融合率和颈椎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创方法在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等退行性腰椎疾患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联合应用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可膨胀式融合器(B-twin)椎间融合术对48例退行性腰椎疾患(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节段不稳)患者在后路椎间盘镜下行B-twin椎间融合术,切除椎间盘68个,融合节段56个.常规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或经皮髓核切除后处理椎体软骨终板,并撑开椎间隙.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根据椎间隙撑开的程度选择合适尺寸的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插入椎间隙内,一期椎间融合器外植骨融合.疗效评定参考日本Nakai评定标准.术后3、6、12个月摄X线片及CT观察融合器位置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经3~18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优34例(71%),良9例(18%),可4例(9%),差1例(2%),优良率为89%.20例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28例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随访期间43例已达骨性融合,其中大部分B-twin椎间融合器位置无下沉,2例下沉明显(达10%~20%),无明显临床症状.未发生内植物松动、脱落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微创治疗是腰椎退行性疾患的一种有效方法,适应证宽、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2005年6月-2011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进行治疗,同时椎体间植骨融合术60例,颈椎前路钢板19例,椎间融合器与钢板11例.结果86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5个月-6年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2个月;46(53.5%)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并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综合疗效评定得分优良率为73.2%.结论采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明显,具有见效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对于经保守治疗不见好转的患者可以实施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后路内窥镜下B-Twin置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Twin(可膨胀式椎体间置入融合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内窥镜下行腰椎间盘切除术,7个间隙置入B-Twin,术后进行3个月随访。结果:术后B-Twin在腰椎间隙植入融合良好,未发生松动和滑移现象,亦未见间隙变窄及融合器内陷,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结论: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后,B-Twin置入椎间隙达到即刻稳定腰椎,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弯曲,手术创伤小,B-Twin为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无须钉棒系统辅助内固定,植骨量大,融合率高,可多间隙应用,本文认为它是目前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在微创手术治疗不典型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的不典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进行定位诊断的效果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其中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43.5岁。JOA评分9~16分,平均12.2分。其中单节段单侧椎间盘突出而对侧下肢出现症状和体征的患者3例;多节段突出而神经定位体征不能明确责任间盘的患者5例;单节段间盘影像学表现明显,但下肢神经症状体征不典型,不能明确为椎间盘突出所致的患者3例。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进行“责任椎”诊断,根据封闭结果决定手术与否及手术节段。结果:10例患者经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后,能够明确责任椎间盘,之后对责任椎进行针微创手术治疗(术式为椎间盘镜或椎间孔镜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神经根松解)。术后1周JOA评分18~25分,平均24分,改善率70.2%。术后3个月随访JOA评分平均26.8分,改善率达87%。1例患者经神经根封闭术后,没有出现一过性症状改善,故仍不能明确责任椎间盘,考虑为脊柱关节炎性疼痛。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能有效地甄别不典型椎间盘突出症的责任间盘,也避免了因责任节段不明确而不得已扩大手术减压范围,是一种值得深入探索和推广的辅助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36例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在C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技术,内镜直视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硬膜囊和神经根减压和松解。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6例患者术后有明显的疼痛缓解,2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不彻底。随访2~12个月,平均4个月,进行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23例,良8例,可5例,差0例。结论应用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合并自行设计的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6例,年龄26-46岁(平均36.2岁),其中单节段12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月出现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了同症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椎间盘镜下手术(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术中出现情况的处理,以及并发症等,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切口采取棘突旁进入,放置工作管道,电视监视下将实物放大,显露椎板间隙,咬除黄韧带、椎板下缘,显露硬脊膜、神经根、突出的椎间盘,摘除并松解神经根.结果 本组86例,随访6个月~5年,平均24个月,根据macnab手术后疗效标准评定,优良率97.7%.结论 MED具有创伤少、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能直接摘除突出物,充分松解神经根,最大限度的保持脊柱后路的稳定性,本手术方法适用于单纯的椎间盘突出症以及单节段的腰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椎间融合术对邻近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影响,为颈椎病中远期疗效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正常成人颈椎薄层CT图像建立下颈椎(C4~C7)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单节段颈椎(C5/6)植入Zero-P系统后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加载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应力负荷,计算正常下颈椎及单节段颈椎(C5/6)植入Zero-P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的应力.结果 成功地建立了人体正常下颈椎、单节段(C5/6)植入Zero-P融合器后的下颈椎有限元模型.颈前路Zero-P椎间融合术后对邻近颈椎间盘应力较术前明显增大,以前屈及侧弯时更显著.结论 颈前路Zero-P椎间融合术可增加相邻椎间盘应力,术者需权衡利弊,充分考虑手术方式的影响,术后相应调整康复计划以减轻邻近节段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