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体取样法抽取湖北省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乡村高中学生1687名,进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调查.结果 湖北省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较高,达到40.37%;父母养育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相关性,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对子女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等因子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父母应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鼓励支持子女,促使其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基本资料问卷,随机整群抽样北海市某职业高中16~18岁学生336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心理问题检出率12.4%(38/306)。相关分析表明,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偏爱等项呈正相关;SCL-90总分数及各项因子分与父母亲温暖理解项呈负相关。结论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有密切关系,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是其心理问题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 (第 4版 ) (PDQ 4)、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以及自制调查表与问卷 ,对山东省部分医院的住院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正常独生子女分别进行测评 ,其中研究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患病独生子女的人格障碍阳性率 (2 7.6% )明显高于正常独生子女 (4 .3 % )。相关分析显示 ,人格障碍得分与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正相关 (r =0 .2 5 1~ 0 .5 2 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家庭关系、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母个性、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患病独生子女人格的形成。结论人格障碍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共病现象 ,人格障碍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病理心理基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可造成子女的人格偏离乃至人格障碍 ,从而增加子女罹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第4版)(PDQ-4)、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自制调查表与问卷,对山东省部分医院的住院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正常独生子女分别进行测评,其中研究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患病独生子女的人格障碍阳性率(27.6%)明显高于正常独生子女(4.3%).相关分析显示,人格障碍得分与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正相关(r=0.251~0.52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关系、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母个性、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患病独生子女人格的形成.结论人格障碍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共病现象,人格障碍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病理心理基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可造成子女的人格偏离乃至人格障碍,从而增加子女罹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如项症状自评量表对医学生进行测试,在SPSS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提示父母惩罚严厉、父母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及母亲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不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父亲情感温暖的养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文化程度是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决定因素。结论 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应延伸到对父母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7.
8.
9.
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对济宁市某中学初中1 ̄2年级学生410名进行调查表明:三好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优于普通生,父母的情感温暖,关心理解有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励在普通生中更为普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素质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异同.方法 使用SCL-90、16-PF测验、安全感量表,对42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选取其中139名独生子女大学生为研究组,139名在性别、居住地等方面与独生子女相匹配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为对照组.结果 独生子女大学生SCL-90总分及总均分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得分(P<0.05);独生子女大学生在16-PF中稳定性、恃强性和兴奋性3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得分,而忧虑性因子的得分则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P<0.05),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安全和确定控制因子及安全感总分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得分(P<0.01).结论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部分心理健康素质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13.
禹州道地药材种植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河南禹州道地药材的种植历史沿革和种植现状,提出积极引导农民与药商建立合作关系,细化<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改进禹州道地药材的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促进道地药材的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4.
106名独生子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独生子女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SCL - 90症状自评量表对锦州市四家医院的青年独生子女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 ,低于非独生子女护士 ,且与年龄、护龄正相关。结论 独生子女护士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 ,亟待加强独生子女护士的心理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15.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武警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独生和非独生武警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为部队的教育、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253名入伍6个月、演习后1周的士兵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多伦多述情量表(TAS)、自杀问卷(QSA)、防御方式问卷(DSQ)、A型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武警新兵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在抑郁自评分、A型行为的时间匆忙感因子、防御问卷的掩饰因子方面存在差异。结论:武警新兵心理健康状况良好,部队心理教育应加强自我认知教育、挫折心理应对和意志品质信心的干预、人际交往的心理调试,通过沟通、合作、互助来增强信任、凝聚力,从而加强战斗力。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智商上的差异性.方法采用随机分层取样加1:1条件配对法确定样本.应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合肥市204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智商的测定.结果独生子女的总智商、语言智商及操作智商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总智商、语言智商及操作智商,P均<0.01.分项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在词汇测试(13.51±3.62)、类同测试(12.16±3.27)和迷津测试(11.05±2.62)的方面较非独生子女升高(11.29±3.25,11.02±2.78,10.25±2.67)(P<0.05),而在数学、理解等其他项目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独生子女智商的整体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尤其是言语理解因素方面高于非独生子女.其它分项独生子女的平均分均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独生子女的智商是良性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年级医学生身心健康差异,为构建医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实证支持。方法采用人格调查问卷(UPI和EPQ)、压力调查问卷以及身体素质调查问卷,随机对本校一年级-三年级(2010级-2008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测试调查。结果①2009级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2008级和2010级的学生差,且不同年级医学生对同一影响因素的表现不同;②医学生锻炼次数随年级升高而减少,身体素质有下滑趋势(P<0.05)。结论不同年级的医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亟待针对性地构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重视医学生的体魄锻炼。 相似文献
19.
广西部分城乡儿童心理卫生状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城乡儿童心理卫生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EPQ)、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和教师评定量表对7033例4~16岁儿童进行测试,比较分析城乡儿童的调查结果。结果农村儿童的P、N量表得分高于城市儿童,E量表得分低于城市儿童,差异有显著性(P<0.01),L量表分城乡儿童无明显差异(P>0.05)。农村儿童的自我意识量表在各分量表和总分上明显低于城市儿童,差异有显著性(P<0.01)。除家庭生活和生活质量维度外,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其余维度和总分低于城市儿童,差异有显著性(P<0.01)。农村儿童在Conners量表中出现品行、学习、心身、焦虑、多动指数异常者明显多于城市儿童,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农村儿童的个性发展不如城市儿童完善,自我意识和生活质量低于城市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大于城市儿童,其心理卫生状况急需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