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我院428例抗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相关因素分析,了解抗菌药物ADR/ADE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医院2009年1月113至2013年12月3113收集到的428例抗菌药物ADR/ADE报告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428例抗菌药品ADR/ADE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0—14岁的儿童61例(占14.26%);50~83岁的患者264例(占61.68%);头孢菌素类居首位239例(占55.85%);给药途径以静脉点滴所占比例最大385例(占89.96%);抗菌药物ADR/ADE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全身性损害等。结论加强抗菌药物ADR/ADE监测工作,减少或者避免ADR/ADE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某院ADR/ADE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探讨医院药品风险管理的重点。方法对某院188例ADR/ADE报告从发生ADR/ADE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引起ADR/ADE的药品种类、ADR/ADE的类型及主要的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8例ADR/ADE报告中,21~30岁患者50例,占26.60%;涉及的药品为50种,抗菌药物引起的ADR/ADE最为多见,占76.60%,其次是中药制剂,占9.04%;静脉用药引起的ADR/ADE184例,占97.87%;主要的ADR/ADE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4.44%。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是医院进行药品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必要参考,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3.
贾美云  张艳 《河南医学研究》2023,(17):3103-3107
目的 了解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郑州人民医院2021年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ADR)和药品不良事件(ADE)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分析其发生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抽取2021年全年上报的54例中药注射剂ADR/ADE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发生情况和原因进行评价。结果 ADR/ADE报告中,>50岁报告40例,占比达74.07%,男女性别比为1.25∶1;主要涉及神经系统类和心血管系统类药物;累及器官/系统损害以皮肤及附件(37例次)和消化系统损害(10例次)为主,3例患者出现严重ADR/ADE;发生原因包括医护因素所致33例,药物本身原因或患者自身体质因素所致21例。结论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生ADR/ADE的占比较大,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医护因素是导致ADR/ADE发生的主要原因,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并加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力度,为中药注射剂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赖金华  周学琴 《当代医学》2012,18(17):128-130
目的分析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类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1年7月30日收集到的46例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ADR/ADE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原患疾病及因果关系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46例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ADR/ADE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光敏反应、呼吸系统等;主要发生在用药后5~40min内,多数患者在停药后1d内康复或明显好转。结论应重视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用药后的监护,减少或者避免严重ADR/ADE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本院中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报的133例中药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合并用药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33例中药ADR报告中涉及8类84种药品,其中严重ADR报告例数16例(12%),以中药注射剂为主,新的ADR有85例(63.9%);年龄段以40~6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方式居多;临床表现以胃肠道反应最常见,为73例(54.9%)。结论中药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注意中药的辩证论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加强重点药物的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我院上报的248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物,占40.73%;60岁以上老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占31.05%;静脉给药是导致ADR的主要因素,占88.31%;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5.48%。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强化ADR监测意识,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规范用药,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106例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收集的106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106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中,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64.15%),以静脉给药为主要给药途径(82.08%),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39.63%),涉及药品以喹诺酮类为主,其次是头孢菌素类。结论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定期分析报告数据,及时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信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潘和蹇  夏诚杰 《大家健康》2016,(11):268-269
目的:探讨该院60岁以上老年病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减少 ADR 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上报的 ADR 报告,对发生 ADR 的患者性别、ADR 类型、涉及药品、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ADR 临床表现以及 ADR 发生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 ADR130例,其中男女发生 ADR 比例为1:1.55;口服给药32例(占24.62%),静脉给药98例(占75.38%);一天内累计发生 ADR 构成比为56.92%;ADR 发生以皮肤系统损害例数最多,占46.15%,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潮红、红斑;ADR 发生率排前三位的药品分别是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银杏达莫注射液。结论:重视老年人用药安全,关注女性患者用药指导,减少静脉滴注给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儿科应用引发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特点和规律,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我院近五年发生的166例儿科中药注射剂ADR/ADE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66例ADR/ADE中男性122例次,女性64例次,涉及中药注射剂12种,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是致儿童ADR/ADE的主要药物;变态反应发生率最高,其中痰热清注射液引起ADR/ADE的例数最多,为80例次,占43.01%。所致ADR/ADE最常见的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占58.72%。结论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应进一步规范儿童用量,医院应高度重视儿科应用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ADE并加强ADR/ADE报告和监测工作,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加强监护并及时处理,保障患儿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38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警戒信号,为ADR监测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报告的38份严重ADR报告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引起严重ADR最多的药品是抗感染药;涉及器官前三位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静脉给药是引起严重ADR最多的给药途径;多见于并用3种或以上药品的病例;<14岁患者的严重ADR占44.74%,>60岁的占28.95%。结论重视儿童和老年人的用药安全性监控,加强抗感染药和注射剂的ADR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以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针对本院2008年7月~2009年6月上报的53例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关系密切,以注射剂、静脉滴注居多;ADR的临床表现多为皮肤损害,其次为发热、头痛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医院对中药ADR的监测应视为重点,对静脉给药应慎重,减少ADR的发生,以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的发生、发展的特点,探讨ADR发生的因素,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2009年至2013年间收集的177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77例ADR报告中≤10岁共计92例(52%),21~40岁女性61例(35%);抗菌药物91例(52%),中成药54例(31%);静脉给药150例(85%);主要ADR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37例(77%)。结论:发生ADR的因素涉及患者的年龄、性别、药物的种类、给药途径等,因此需要加强ADR的监测力度,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和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2012年~2013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128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8例严重ADR中,患者以10岁以下的儿童居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78.13%)居多;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涉及药品73种,抗感染药最多,占36.27%。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加强对患者用药过程的观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方法,对2009年度185例ADR报告就基本情况、ADR发生的药物分布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85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应加强抗感染药物及中药制剂ADR的监测,正确选用给药途径,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药物ADR/ADE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中更为合理、安全利用阿奇霉素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使用阿奇霉素药物患者562例,回顾性分析使用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通过对患者不良反应症状表现、用药方式及病症情况,对阿奇霉素药物ADR/ADE所发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总结和探讨.结果 所选取562例使用阿奇霉素药物ADR/ADE患者资料当中,患者年龄区间在1~14岁为114例(20.28%),年龄区间在65~80岁为326例(58.01%);女性患者(341例)明显高于男性(221例);患者用药方式主要为静脉滴注553例(98.40%),不良反应累及呼吸系统患者为112例(19.93%),累及消化系统为142例(25.26%),累及皮肤及相应附件为205例(36.48%)等.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区间为10~30 min后.结论 合理使用阿奇霉素对于阿奇霉素药物ADR/ADE发生起到关键性作用,在临床当中应对引起阿奇霉素药物ADR/ADE发的影响因素进行给与高度重视,最大限度降低阿奇霉素药物ADR/ADE的发生率,从根本上确保相关用药安全;以此为基础,才能从根本上克服阿奇霉素药物所存在的不良反应症状.  相似文献   

16.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19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伟  方翎  张述耀 《河北医学》2009,15(5):584-58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9年1月上报的198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用药情况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例ADR中,以41~60岁年龄段患者发生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与抗肿瘤药有关的ADR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其中较严重的6例。结论:加强对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同时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钟建雄 《华夏医学》2013,26(3):557-560
目的:分析我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全年ADR共10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率最高(36.89%),以抗菌药物引起ADR最常见(41.75%),静脉给药是ADR发生最常见的给药途径(80.5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36.36%),其中不合理用药引起ADR发生37例(35.92%)。结论:临床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尽量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18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促进我院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2011年上报的180例ADR报告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80例ADR中,女性ADR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男女发生ADR比例为1:2.05;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23.89%;引发ADR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为主,占82.22%。ADR涉及的药物品种中,居首位的是抗茵药物88例,占48.88%,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例数为30例,占抗菌药物发生例数的34.09%。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57.78%。结论加强合理用药教育,提高医务人员上报ADR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9.
本院1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1月-2007年6月上报的103例ADR报告,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57.14%);20~29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33.98%);静脉给药方式引发ADR发生率最高(73.7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69.81%)。结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加强ADR监测意识,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  相似文献   

20.
石彬  尹燕国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9):666-667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上报105例AD R按年龄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ADR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为主;105例ADR中所涉及的药品共73种,抗菌药物居首位;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加大临床ADR报告和监测力度,做好ADR知识的宣传,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