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魏欣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3-24,27
总结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及其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应严格按照相关指南及药品说明书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并积极采取有效方式防治药物不良反应,使该类药物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与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玫  曲晶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217-218
氟喹诺酮类药物为世界各国临床常用的抗感染药物,但不良反应有逐年增加趋势。通过近些年国内外有关不良反应病例的分析对比,较为全面地概述了其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发生机制,为安全合理用药,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和进一步开发新氟喹诺酮类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辉 《北方药学》2015,(3):149-149
目的:观察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提高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并发生不良反应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临床资料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的常见不良反应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从性别来看,男性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年龄来看,38~58岁年龄段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当充分认识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特点与规律,提高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全面保障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临床的应用方法,为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安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抗菌谱、抗药性、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方面做介绍,让医患人员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结果能有效指导临床的用药安全。结论让医务人员及患者能清楚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性,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更加注意选择恰当合适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总结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静滴不良反应的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结合文献总结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静滴不良反应措施,研究应用措施后效果。结果应用措施前后,氟喹诺酮类药物静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2%。结论本文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静滴不良反应的措施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15%,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策略.方法:选取中山某三甲医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接收并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6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讨合理运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策略.结果: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氟罗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皮肤系统、全身性以及胃肠系统是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涉及最多的系统.结论: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有助于提出合理的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7.
综述并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应用现状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是多样的,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在设计氟喹诺酮类药物给药方案时,除应重视抗菌谱、感染源等多种因素外,还应综合考虑药物的有关参数,做到控制感染的同时,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近几年新上市的一种广谱抗生素,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常用的品种有:氟哌酸、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奥氟星、洛美沙星等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对G^+和G^-菌均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在杀支原体和衣原体上,目前也是首选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杀菌机制是通过阻制DNA旋转酶来干抗DNA的功能,而导致细菌死亡,同时还具有破坏细菌细胞膜,使细菌内溶物流失的作用。因此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广泛,已被人们认证,而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突出。下面谈谈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时的不良反应,仅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崔生辉  李景云  马越 《中国药房》2007,18(2):148-150
<正>作为人工合成药物,氟喹诺酮在临床使用仅经历了不到20年时间,目前世界各地不同菌属的耐药细菌已频繁出现,我国的细菌耐药情况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尤为严重。已知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有拓扑异构酶的突变、喹诺酮耐药性质粒、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以及膜通透性的改变。本文结合近期氟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对不同耐药机制的作用及不同机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述,并对不同耐药机制对耐药菌传播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1喹诺酮类药物的历史1962年,人们成功合成了以萘啶酸(Nalidixic acid)为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毒性研究进展。方法 :根据有关资料 ,总结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毒性机制及临床光毒性反应发生率。结果和结论 :氟罗沙星和洛美沙星的光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 ,临床应用该类药物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1979—2010年医学文献中收载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资料222例,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22例患者中,男性113例,女性108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单用181例,与其他药物联用41例;静脉给药173例,口服给药43例,未知3例。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及联合用药等相关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2012年我院临床上报的156例喹诺酮类抗菌药所致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建立Excel表格,分别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ADR处置等项目并作分析。结果:发生ADR患者中女性89例,男性67例,平均年龄(56.7±1.75)岁。ADR共涉及3种药物,左氧氟沙星88例(56.4%),其中严重ADR12例,莫西沙星58例(37.2%),其中严重ADR12例,环丙沙星10例(6.4%),无严重ADR。临床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引起ADR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应加强该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监测,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5例不良反应发生共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明显高于其他种类(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多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明显高于其他临床反应(P<0.05);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口服给药途径(P<0.05)。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活性强,应充分重视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替加环素是一种具有广泛抗菌活性的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物,因其耐药率低、抗菌活性强,临床使用量逐年增加。近年来,伴随着使用量的增加其安全性争议也越来越多,关于凝血系统的不良反应报道明显增多,研究报道相关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综述了替加环素引起的凝血系统不良反应及其危险因素。替加环素用药期间可出现纤维蛋白原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延长等凝血参数的改变,长疗程使用替加环素、用药前低纤维蛋白原值、腹部感染、高龄和肾功能损伤可能是替加环素相关凝血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QNS)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10年某院门、急诊及住院部应用FQNS致ADR患者205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男性ADR发生率高于女性,31~40岁年龄段ADR发生率最高(31.2%);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共105例(51.2%);共涉及10种FQNS,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循环、皮肤、泌尿、消化、呼吸、血液等系统,其中以神经系统、皮肤及消化系统症状较突出。结论 FQNS致ADR因素较多,临床使用时应注意ADR的监测,合理用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126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并对所采取救治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中左氧氟沙星和氟罗沙星所占比例最高,给药方式中静脉滴注给药所占比例最高,各种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最为多见。结论应密切关注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新型抗耐药菌药物的研究已成为抗菌药物研究的主要方向。其中,全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利奈噁唑酮已成功上市,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这促使了对该类化合物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噁唑烷酮类抗菌剂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结构修饰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噁唑烷酮类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应用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归纳总结124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后,不良反应多发生于胃肠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涉及不良反应较多的四类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46.8%)、环丙沙星(28.2%)、加替沙星(18.5%),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结论为了有效减少和防止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临床用药中要根据规范要求用药,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乳酸左氧氟沙星属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肺炎链球菌等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乳酸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主要包括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皮肤症状等。本文报告了1例应用乳酸左氧氟沙星后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  相似文献   

20.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耐多药结核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结核分枝杆菌对其耐药性也逐渐增加,特别是当不合理用药时更易发生。因此,研究其耐药机制,加强合理应用以控制耐药性的增长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状况、耐药机制等研究近况作一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