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与分析盆底方配方颗粒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0例产妇,对其产后42 d~产后2个月间的盆底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经初步筛选后,有240例出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并按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分娩组,每组各120例;分别对每组产妇再次进行随机分组,记为单一治疗组(A组)及中西医联合治疗组(B组),每组各60例。对比两种分娩方式下A、B两组的MLD B42盆底表面肌功能评分、治疗时间、治疗总费用、临床效果、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发生情况。结果:阴道分娩组:经治疗后, B组MLD B42盆底表面肌功能评分、治疗时间、治疗总费用、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B组SUI(5.00%)、POP(3.33%)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SUI(16.67%)、POP(13.33%)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经治疗后,B组MLD B42盆底表面肌功能评分、治疗时间、治疗总费用、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 B组SUI(3.33%)、POP(1.67%)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SUI(15.00%)、POP(11.67%)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案相同时,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分娩两组组间对比,治疗前肌功能评分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会增加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症状的发生率,但经盆底方配方颗粒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后,无论选择何种分娩的产妇,其盆底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且预后效果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剖宫产和阴式顺产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108例初产妇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58例)和阴道顺产组(50例),比较两组初产妇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SUI)及盆底肌力等情况。结果:剖宫产初产妇产后阴道前臂脱垂、阴道后臂脱垂以及子宫脱垂发生率均低于阴道顺产组(P0.05);产后6个月剖宫产组产妇SUI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顺产组(P0.05);剖宫产组初产妇盆底深层肌力和盆底浅层肌力受损率均低于阴道顺产组初产妇(P0.05)。结论:阴道顺产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及盆底肌力的影响更大,产后POP、SUI的发生率更高,临床阴道顺产产妇更应注意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盆底康复治疗对改善不同分娩方式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0例分娩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将其分为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每组各300例,两组均进行1个疗程盆底康复治疗。采取尿垫试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42 d、6个月情况,比较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情况。结果:产后42 d两组产妇POP、SUI情况比较,剖宫产组明显优于阴道顺产组,但是经过盆底康复治疗后6个月,两组产妇POP、SUI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均会引起PFD发生,但是经过盆底康复治疗后,两者差异性不明显。相比于剖宫产而言,自然分娩对产妇身体损伤小,产后恢复时间短;随着二胎政策放开,降低剖宫产率刻不容缓,阴道顺产还可避免瘢痕部位妊娠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胎儿窘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6月本院产科收治的150例足月妊娠胎儿窘迫产妇,结合产妇意愿及医生评估确定分娩方式,对照组65例均行剖宫产,观察组85例均尝试进行阴道助产,观察两组产妇分娩结局。结果:两组产妇在分娩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98.8%的产妇成功行阴道分娩,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产后出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道助产术用于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可获得良好的母婴结局,减少剖宫产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对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12例生育2胎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前次生产实施剖宫产术286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前次生产为阴道分娩226例产妇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分娩后产妇情况。结果观察组经阴道分娩率为31.8%、Apgar评分小于8分的患者比例为18.2%,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产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2.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患者比例明显下降,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降低,产妇产后不良情况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因此首次妊娠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选择阴道分娩对再次妊娠后新生儿及产妇均有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医院病历资料收集女性SUI患者60例。观察组30例予艾灸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照组30例仅接受盆底肌训练。2组均治疗6周。比较2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ICI-Q-SF评分均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老年女性SUI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和验证电针配合盆底肌训练(PFMT)对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防治效应。方法 通过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研究方法,将82例SU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接受电针配合PFMT治疗,对照组接受PFMT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星期后,对两组患者1 h漏尿量、ICI-Q-SF评分、好转率进行评价,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轻、中度尿失禁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轻度SUI患者治疗后,观察组1 h漏尿量、ICI-Q-SF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度SUI患者治疗后,两组1h漏尿量、ICI-Q-SF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好转率远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电针配合盆底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轻、中度SUI患者的漏尿量及临床排尿症状。电针配合盆底肌训练能有效预防中度女性SUI患者病情加重,且效果优于盆底肌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针刺中髎穴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12月三亚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90例女性SU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盆底康复组(30例)接受盆底康复治疗,针刺组(30例)接受针刺中髎穴治疗,盆底康复+针刺组(30例)接受针刺中髎穴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3个月尿失禁国际咨询问卷-尿失禁简表尿失禁国际咨询问卷-尿失禁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排尿次数、72 h漏尿次数。结果 盆底康复+针刺组痊愈率为53.3%(16/30),明显高于盆底康复组的16.7%(5/30)和针刺组的30.0%(9/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3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盆底康复+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盆底康复组、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治疗后3个月3组患者ICI-Q-SF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排尿次数、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科因素对女性尿失禁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对我院130例产妇进行问卷调查,掌握产妇孕期和产后尿失禁的情况,对尿失禁和分娩方式、妊娠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影响尿失禁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有效问卷110份,110例产妇中37例产妇(33.64%)在孕期出现尿失禁症状,25例产妇(22.73%)在产后的4~8周发生尿失禁症状;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产后体力恢复时间对尿失禁症状的发生有着较大的影响。结论过大的新生儿体重增加了产后发生尿失禁症状的风险;剖宫产能够显著降低产后发生尿失禁症状的概率;孕期和产后多发生轻度的尿失禁,加强盆底肌肉的训练能够有效地预防与治疗产后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1500例分为阴道自然分娩组7015例,阴道助产组345例,剖宫产分娩组4140例对产后出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阴道自然分娩组相比,剖宫产分娩组产后出血率较高,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与阴道助产组没有明显的区别,二者差异不具有显著(P>0.05);结论:减少剖宫产率,产中和产后做好预防工作,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做好护理工作,能大大降低产后出血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及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其中观察组产妇采用阴道分娩,对照组产妇采用剖宫产,观察2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以及新生儿的免疫功能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休克发生率远高于观察组(P均0.05),出血量及产后住院时间也较观察组明显增加(P均0.05);2组新生儿娩出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新生儿机体内CRP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而Ig G、Ig M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男性新生儿Ig G水平则较女性新生儿低(P0.05),观察组男、女性新生儿之间的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分娩方式的不同可对产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免疫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自然阴道分娩较剖宫产能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并使新生儿免疫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针、艾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女性SU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艾灸组和腹针联合艾灸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常规盆底肌训练,艾灸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关元穴治疗,腹针联合艾灸组在艾灸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针刺中脘、下脘、关元、气海、气穴),3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8、12周后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72 h尿失禁次数及1 h尿垫试验漏尿量,于治疗12周后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腹针联合艾灸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P<0.05)和艾灸组的81.7%(P<0.05);艾灸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12周后艾灸组和腹针联合艾灸组ICI-Q-SF评分、I-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12周后对照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8、12周后腹针联合艾灸组、艾灸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腹针联合艾灸组I-QOL评分明显低于同期艾灸组(P<0.05);治疗12周后腹针联合艾灸组ICI-Q-SF评分明显低于艾灸组(P<0.05).治疗第8、12周时3组患者72 h尿失禁次数及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腹针联合艾灸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同期其他2组(P<0.05);治疗12周时艾灸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盆底肌训练基础上加用腹针、艾灸治疗可明显改善女性SUI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漏尿次数及漏尿量,疗效显著优于单用盆底肌训练和盆底肌训练联合艾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电针联合透灸与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产后42天SU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电针联合透灸治疗,电针穴取次髎、会阳,配合针刺气海、中极、子宫、足三里、三阴交,分别于腹部及腰骶部置艾箱透灸;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1 h尿垫试验、盆底肌力,并于治疗后及产后6个月随访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ICI-Q-SF评分、1h漏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降低幅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肌力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两组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为70.0%(21/30)、96.7%(29/30),产后6个月仍保持在63.3%(19/30)、93.3%(28/30),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33.3%(10/30)、70.0%(21/30),产后6个月的30.0%(9/30)、66.7%(20/30,P0.01,P0.05)。结论:电针联合透灸治疗可改善产后SUI患者的控尿能力,缓解尿失禁症状,且有较好远期疗效,其疗效优于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探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产后42 d检查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n=100例)与剖宫产组(n=100例),对两组产妇均进行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对比康复治疗效果。结果在康复前,顺产组与剖宫产组产妇盆底肌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顺产组与剖宫产组产妇盆底肌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顺产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子宫脱垂、阴道壁膨隆、腰骶痛、尿失禁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顺产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子宫脱垂、阴道壁膨隆、腰骶痛、尿失禁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剖宫产分娩方式,阴道分娩产后恢复效率更好,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以及两种分娩方式对母子的影响,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358例产妇(阴道分娩1327例,剖宫产1031例)剖宫产率的变化,相关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等的关系。结果: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占首位,其次为胎儿窒迫,巨大儿,骨盆因素,难产等。剖宫产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组,产褥感染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亦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剖宫产率明显增加,其并发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应当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剖宫产患者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妊娠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128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分娩方式分成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而后对这两组产妇的妊娠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新生儿窒息、产后发热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剖宫产组产妇出血、产褥感染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剖宫产后在妊娠的分娩方式选择会对产妇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刺疗法。治疗后评估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前后尿垫实验阳性率,观察2组治疗前后排尿评分、尿失禁问卷调查表(ICI-Q-SF)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0%,高于对照组的7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尿垫实验阳性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观察组尿垫实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排尿评分及盆底肌肉肌电位值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观察组排尿评分及盆底肌肉肌电位值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ICI-Q-SF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观察组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刺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临床效果显著,能减少尿失禁发生次数,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剖宫产对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临床影响。方法:对1000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100例和剖宫产组900例。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后感染率、恶露时间、住院天数均低于再次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选择阴道分娩减少了产后出血量、产后感染率、恶露时间、住院天数,具有良好的妊娠结局,提高了分娩质量,但是临床研究中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选择剖宫产比例较高,主要是由于产妇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认识不足和误解,因而应当加强阴道分娩的健康指导和宣传教育,从而提高妊娠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盆底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障碍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病例226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n=173)、剖宫产组(n=34)、器械助产组(n=19)。观察各组经盆底康复治疗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肌力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顺产组和剖宫产组经盆底康复治疗后产妇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情况均显著降低(P<0.05),3组产妇盆底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顺产组提高程度显著高于剖宫产组和器械助产组(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经盆底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均得到有效提高,并能减少产后尿失禁或盆腔器官脱垂的症状。但是对于器械助产发生PDF的产妇应强化疗程。  相似文献   

20.
段志珍 《环球中医药》2013,(Z1):105-106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分娩方式与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过去两年收治的139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按终止妊娠方式分为两组,A组41例,用双球囊引产经阴道分娩,B组98例,经剖宫产终止妊娠。比较两组母儿预后状况,包括围生儿结局、孕产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及住院费用。结果 A组39例阴道分娩2例剖宫产,B组98例剖宫产。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A组产后出血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用双球囊引产经阴道分娩无增加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的风险,反而可降低产后出血、减少住院费用。选择双球囊促宫颈成熟并引产后阴道分娩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安全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