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治疗当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式,而静脉渗出则是高发的一种输液并发症,在静脉输液全程,均有药液渗出发生~([1])。因小儿其年龄小、活泼好动、不具自我保护意识而且血管条件不佳,所以静脉渗出问题多发。当药液渗入到血管周围组织,轻则造成局部疼痛、肿胀,重则造成组织坏死,更会加重患儿的治疗痛苦~([2])。小儿静脉渗出分级护理可针对小儿生长发育特点所制定的护理举措,按此护理标准实施对静脉输液患儿的临床护理,有利于减少静脉渗出的发生~([3]),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但儿科患儿年龄小,爱哭易动,穿刺针头易脱出或穿透血管壁,引起血管外渗液。特别是儿科如葡萄糖酸钙、50%葡萄糖、碳酸氢钠等常用药物一旦渗出血管,首先引起局部组织水肿,使局部皮肤变红、变白、瘀血,甚至变暗坏死。如不及时处理,很难愈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从1997~2001年,对液体外渗的患儿200例,并随机分成两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活血化瘀剂外敷局部组织及血管,并同时应用七叶~枝花加食醋适量磨成乳白色外涂;对照组单用50%硫酸镁湿敷,效果比较,前者明显优于后者,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头皮静脉输液固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皮静脉给药是 1岁以内患儿给药的主要途径 ,也是儿科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输液时间较长 ,患儿常常不易耐受 ,而且在穿刺过程中 ,患儿反抗、哭闹致使头部出汗 ,胶布粘贴不紧 ,针头不易固定 ,可脱出管腔或穿破管壁而致液体和血液渗出 ,引起血管周围肿胀或坏死 ,不但增加了患儿的痛苦 ,引起家长的不满 ,更会延误用药时机 ,并且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 ,因此 ,如何减少输液时因固定不良而引起液体渗出的问题 ,是儿科护理工作者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头皮静脉输液时采用“S型、耳廓固定法”与传统固定法对液体外渗的影响做一…  相似文献   

4.
<正>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经过20多年的护理工作和数万例患儿的治疗和护理。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它在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有时会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患儿在治疗中,大多数必须经输液,输液必须先行穿刺,若穿刺不成功,就谈不上输液。对小儿来说,不适合四肢静脉输液,因好动是小儿的天性,因而容易造成针头滑出血管,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和疼痛,造成再次穿刺。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则不同,穿刺成功后合理固定,针头是不易滑出血管的。这样,既不影响小儿在输液过程中小幅度的活动(如吃奶、喂药和大小便等和休  相似文献   

5.
许凤霞  刘金凤 《吉林医学》2007,28(2):263-263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应用钙剂的问题(通常是葡萄糖酸钙),钙剂能够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增强致密性,使渗出减少,有抗炎、抗血管神经性水肿、保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加强大脑皮质抑制过程、缓解平滑肌痉挛和抗过敏的作用,故儿科临床中常用.钙剂是一种高渗溶液,对局部血管有刺激,如果渗出到血管外,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可致局部组织坏死,需要特别注意.如果应用葡萄糖酸钙后,局部发红或液体渗出血管外,我科采用单纯硫酸镁外敷的方法进行处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碘酒是一种较弱的杀菌剂,一般临床上广泛用于皮肤消毒。0.5%碘酒除用于消毒外,还可用于液体外渗处理。本文通过3例临床试用,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头皮、足背、手背静脉是小儿科常用的穿刺部位。头皮血管细、浅表,在穿刺、输液过程中极易造成药液渗出。我们采用0.5%碘酒局部外涂,在短时间内,可使渗出范围缩小。也有些患者由于长期输液加上末稍循环较差或输液过程中胶体活动针头脱出血管。没有仔细观察,或输液部位受压使液体外漏,引起注射部位的肿胀,用0.5%碘酒外涂数次,局部肿胀和疼痛明显减轻。0.5%碘酒具有扩张血…  相似文献   

7.
小儿静脉输液一直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小儿皮下脂肪丰富,血管细,血管的深浅不同,且现阶段独生子女占多数,家属对护理操作技术要求高,输液通道的维持难,输液过程中容易发生并发症,需要精心的护理,现将小儿静脉输液护理要点综述如下。1建立静脉通道1.1穿刺针的选择小儿进行头皮静脉输液者可选用4~5号尼龙针头,用于外周静脉输液者可选用5~5.5号尼龙针头,用于输血液制剂者可选用5.5~6号尼龙针头。对于躁动者或分段治疗较多者(Q6H、Q8H、Q12H治疗),要求治疗时间相当精确,多选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对于穿刺困难者应及早行…  相似文献   

8.
钙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临床上钙剂有止血、脱敏、镇静、抗惊厥、平衡电解质、中和胃酸等作用[1],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应用钙剂的问题(通常是葡萄糖酸钙)。钙剂是一种高渗溶液,对局部血管有刺激,如果渗出到血管外,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可致局部组织坏死,需要特别注意。现将我院儿科近3年静脉使用葡萄糖酸钙出现不良反应及护理体会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补钙治疗的患儿205例,发生钙剂外渗导致局部皮肤发红或轻度肿胀37例。外渗后均采取50%硫酸镁湿敷1d~5d后。经硫酸镁湿敷2d~3d后局部皮肤恢复正常,外观无异常30例。有6例发生皮下钙盐沉积,输液局部皮肤略发红,皮以下有白色的小斑点略高于皮肤,1个月后回访吸收。1例发生局部皮肤坏死,有1cm×1cm的黑色结痂,1个月后回访,留一较正常皮肤略发亮的光洁瘢痕。2护理体会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比如选择头部的正中静脉和颞侧浅静脉,血管直径较大,比较直,易于固定,患儿可以四肢灵活的运动,且能够长时间给药,尽量避免使用重复穿刺过的血管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的损伤,液体易从未来得及修复的穿刺针眼处渗出;做好家长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周围静脉输液法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静脉穿刺待液体通畅后,只用胶布固定穿刺部位,常会出现如皮针头在血管中而针柄却悬空或恰好在关节处,不易固定,稍微动一下针头就容易穿破血管,造成液体渗出的现象[1].  相似文献   

10.
降低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复针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低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复针率是儿科护理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注意血管的选择和针头的固定,规范操作程序,加强护理指导和巡视是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复针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闫会杰 《基层医学论坛》2013,(5):647+657-647,657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的重要途径,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常见的护理问题。老年患者特别是长期输液者的血管弹性差,不易固定,给静脉穿刺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且由于老年人自身抵抗力差,皮肤敏感度低,对输液外渗不能及时感觉,如渗出未被发现或处理不当,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坏死等。因此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减少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科收治的老年患者132例,共输液1 852例次,出现外渗243例次。仅表现局部肿胀242例次,肿胀累及整个肢体7例次,局部出  相似文献   

12.
<正>静脉输液是临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亦是护理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儿科病儿输液较成人难度大,稳、准、快,一针见血,及时、准确把药物送到患儿体内是儿科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儿科护士必须掌握好输液原则、血管的选择、输液的管理。笔者总结了20余年的儿科护理工作,认为:掌握好输液的原则、选好血管、加强输液的管理、增强责任心是保证小儿静脉输液完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静脉输液引起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引起药物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药液渗出血管外,引起局部皮肤及组织炎症,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痛,逐渐加剧,局部出现肿胀.由于渗漏药物种类及损伤机制不同,临床亦有差别,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周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主要途径:多数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应用高渗溶液时易造成血管痉挛、静脉炎、渗出等现象。轻者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者导致局部皮肤变色或坏死,从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现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预防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期卧床病人输液治疗过程中输液渗漏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观察、治疗、护理了20例出现输液渗漏的长期卧床病人(卧床时间>3个月)。结果:输液渗漏引起局部肿胀18例,局部组织坏死2例。渗液原因包括药物、血管和感染等因素;可通过加强护理、提高护理技能、充分稀释药物、使用静脉留置针等措施预防。可采用局部冷敷、热敷、外用湿润烧伤膏等方法治疗。讨论:长期卧床病人输液渗漏是可以防治的。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由于不能进食或进食量少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或需要药物治疗,而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屡次发生输液渗漏致损伤,导致局部组织肿胀或局部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16.
孕妇在分娩期常因宫缩加强而躁动不安,易导致静脉输液针头脱出血管外,引起液体渗漏、局部组织肿胀、疼痛等.而且在孕妇宫口开全用手抓住产床运用腹压时使血液回流,导致输液针头阻塞,造成输液过程中断,不得不进行重复穿刺.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我科从2007年1月开始采用一次性头皮式套管针替代头皮针,对分娩期孕妇进行输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手背是小儿静脉输液较为常用的部位,目前临床上输液穿刺完成后常用夹板或空药物纸盒固定手部,由于该固定方法不牢靠,常导致输液针头脱出血管,而重新穿刺。鉴于此,我们设计出一种适合各年龄段小儿手背静脉输液的手型固定器,经临床使用,固定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是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与支持的重要手段,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外周浅静脉输液应用尤为广泛,它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由于老年病科患者的特点,经常有以下情况发生:①反复输入高渗液及长期输注营养液,导致导管堵塞,经过处理后无法再通;②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外周浅静脉穿刺容易使溶液在局部渗出,给患者带来了再次穿刺的痛苦;③老年人大部分的血管都有硬化,弹性差,给护士增加很大的工作量。为了改善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保证治疗效果,从2003年5月开始,我科为18例老年病人进行了PICC置管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姜舜杰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0):924-924
静脉输液是小儿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儿科病房具有病种多,疾病季节性强,患儿年龄小,陪护不固定,护士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等特点;而静脉治疗又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护理纠纷[1]。实施静脉输液专职护士在儿科临床中对提高输液护理质量,减少输液相关护理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阎冰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2,(30):3953-3954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静脉滴注不畅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针对86例门诊输液室输液患儿采用一次性钢针穿刺输液不畅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86例输液不畅的原因中针头滑出占总数的41.7%,其次为针头斜面贴牢血管壁、哭闹、压力过低、管道扭曲或被压、挤压后自行通畅、血管痉挛等。结论认真分析静脉滴注不畅的原因,积极采取护理措施,可以使患儿安全地完成输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