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黄酮衍生物,并考察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Baker-Venkataraman反应合成单羟基取代的黄酮,进而经Williamson反应合成黄酮衍生物;以布洛芬为阳性对照药,采用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实验对5个目标化合物(1a、1c、1d、2a、2c)的抗炎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与结论 以2’,5’-二羟基苯乙酮或2’,4’-二羟基苯乙酮为原料,合成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及红外光谱确证。初步的药理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6-[2-(4-吗啉基)乙氧基]黄酮(1a)和2’-氟-7-(2-二甲氨基甲酰甲氧基)黄酮(2c)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合成一系列白杨素衍生物并结合体外实验探讨白杨素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的构效关系。方法以5,7-二羟基黄酮为原料,通过取代、水解、酰胺缩合等化学反应引入一些极性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合成一系列白杨素的衍生物,然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白杨素及其衍生物对食管癌EC109细胞、肝癌HepG2细胞、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化合物Ⅲa、Ⅲb、Ⅲc、Ⅲd、Ⅲf对抑制EC109增殖表现出的抗癌活性较白杨素有明显的提高,化合物Ⅲa、Ⅲd、Ⅲe、Ⅲf对抑制HepG2增殖表现出的抗癌活性较白杨素有明显的提高,其中Ⅲd和Ⅲf的抗肿瘤作用显著;白杨素及其衍生物对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均较高,但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与白杨素相比没有提高。结论引入极性基团对白杨素的抗肿瘤活性有明显的提高,经过极性基团修饰后的白杨素衍生物能明显提高对EC109、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设计并合成去甲氧基姜黄素的曼尼希碱衍生物,评价其体外抗肿瘤增殖活性。方法以乙酰丙酮为起始原料,与香草醛及对羟基苯甲醛经两次Adol缩合制得去甲氧基姜黄素,乙酰化保护后再经亲核取代反应引入双苄基,然后经脱保护及Mannich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人乳腺癌细胞、人肝癌细胞、人纤维肉瘤细胞及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等5种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其中11个为去甲氧基姜黄素的Mannich碱类化合物,结构经1H-NMR和HR-MS确证;初步药理结果显示活性大多高于去甲氧基姜黄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设计并合成新型鬼臼毒素类衍生物。方法 5-甲氧基吲哚与氯代物或酰氯反应得到一位氮取代的5-甲氧基吲哚;其与草酰氯反应,再以4-氨基4-脱氧表鬼臼毒素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体外活性采用Hela细胞筛选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7个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7a, 7b 的活性优于阳性对照依托泊苷(etoposide)。  相似文献   

5.
目的设计并合成新型具有抗高尿酸活性的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方法以天然产物白杨素为起始原料,与不同含氟有机物进行胺甲基化反应,合成系列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采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比色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在体外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活性,并研究其在昆明种小鼠的体内抗高尿酸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电子轰击质谱(EI-MS)确证。体外活性实验显示,大多数含氟白杨素衍生物都具有较好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且体内抗高尿酸作用显著,在40 mg·kg~(-1)剂量时白杨素衍生物1a、1b、1c、1e、1f、1i和1j抗高尿酸效果最好,可使昆明种小鼠的血清尿酸值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6.
鬼臼毒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获得更高活性且具有抗多药耐药活性的抗肿瘤新化合物。方法 将4β-氨基-4-脱氧鬼臼毒素与醇类化合物以丁二酸为桥连接合成了7个鬼臼毒素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TOF-MS证实。用K562和K562/AO2细胞经MTT法筛选了这些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7个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其中5b、5d的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VP-16, 并且5b、5c、5d、5e的抗多药耐药活性显著高于VP-16。结论 这些鬼臼毒素衍生物可提高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脱氢枞胺经乙酰化、硝化、还原制得12-氨基-N-乙酰脱氧枞胺,再与相应的取代苯甲醛反应制得一系列脱氢枞胺衍生物的Schiff碱6a~6e.选用Hey-1B卵巢癌细胞株测定了目标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6a~6e体外对Hey-1B卵巢癌细胞株均有一定活性.  相似文献   

8.
<正>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替加氟为常用的一线化疗药物,但其不良反应严重,如何使其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减少毒副作用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替加氟为母体,分子中引入1,3,4-噻二唑类杂环和酰氨基团,设计合成新型化合物M1,使其抗肿瘤活性叠加,毒性降低,并对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合成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合成一系列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黄酮衍生物。方法 通过Friedel-Crafts 反应和改进后的Baker-Venkataraman\r\n重排反应合成三甲氧基黄酮2 和4,再与水杨酸衍生物6a 和6b 通过酯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7a、7b、8a、8b、9a、9b。采用MTT\r\n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人源性胃癌细胞MGC-803、鼠源性胃癌细胞MFC、肝癌细胞HepG-2 和乳腺癌细胞MCF-7 的体外抗增\r\n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化合物7b 作用于MFC 细胞24 h 后的凋亡情况。结果 目标化合物经1H NMR,ESI-MS 确证。化\r\n合物7b 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优于其黄酮母体2 和5- 氟尿嘧啶,并对人正常肝细胞L-02 的毒性较低。化合物7b\r\n对MFC 细胞表现出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IC50 为(13.73±2.04)μM。凋亡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化合物7b 对MFC 细胞凋亡的\r\n诱导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化合物7b 有望成为新型高效低毒抗肿瘤的候选药物,需进一步探究其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取代喜树碱的溶解性、抗肿瘤活性和毒副作用,设计合成了十二个新的取代喜树碱20-位羟基酯衍生物。初步的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取代喜树碱的酯衍生物与其母体化合物具有相近的细胞毒,这个结果可能和该类酯在溶液中自活化作用有关。而体内抑制肿瘤试验显示这些新酯衍生物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弱于拓扑替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并寻求具有抗癌活性的新化合物。方法利用Baker-Venkataraman重排法完成白杨素的全合成,再与甲醛、胺类进行Mannich缩合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以5-氟尿嘧啶为阳性对照,评价目标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胃癌细胞(SGC-901)、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白血病细胞(K562)5种肿瘤细胞的抗癌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IR和MS确证。体外抗癌活性实验表明,部分化合物显示出较好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2.
大黄素衍生物的化学合成与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大黄素衍生物,以研究其构效关系.方法以天然产物大黄素为原料,通过不同的方法合成一系列大黄素的衍生物,并且通过MTT法测试它们对KLE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大黄素衍生物并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13C-NMR和MS确证了它们的结构.活性试验显示某些化合物的活性强于大黄素.结论大黄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很有希望的肿瘤抑制剂,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合成木犀草素Mannich碱衍生物并考察其抗癌活性。方法:室温下木犀草素与甲醛、胺经Mannich反应得到8种Mannich碱衍生物。采用MTT法,以5氟-尿嘧啶(5-Fu)为阳性对照药,通过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白血病细胞(K562)、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前列腺癌细胞(DU-145)等6种肿瘤细胞进行体外抗癌活性评价,以正常人胚肾上皮细胞(HEK-293)为毒性对照;对化合物8h进行抗癌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合成的8种化合物结构经1H-NMR、13C-NMR和MS确证。体外抗癌活性试验表明部分化合物显示出比木犀草素更好的抗癌活性。结论:化合物8h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索拉非尼为先导物,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吲哚脲类化合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5-硝基吲哚-2-甲酸为起始原料,采用BOP法合成酰胺,再将硝基还原成胺基,最后与异氰酸酯缩合,共3步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评价目标化合物对4种肿瘤细胞株(MX-1、A375、HepG2、Ketr3)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合成了28个吲哚脲类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和HR-MS确证。体外活性结果表明,与索拉非尼相比多数化合物选择性地作用于MX-1细胞株,显示出较强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其中含甲基哌啶的化合物26、30和31抑制MX-1和A375细胞生长的作用显著强于索拉非尼。尤其是化合物31抑制A375细胞增殖的作用是索拉非尼的10倍,对HepG2的抑制活性与索拉非尼相当,IC50值均达到微摩尔级水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氧代固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合成新型氧代固醇衍生物并对其抗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胆甾烷-3β,5α,6β-三醇为原料合成氧代固醇琥珀酸单酯的一乙醇胺盐系列化合物;以各种含羟基固醇化合物为原料,分别与正丁酰氯等反应合成氧代固醇的正丁酸酯系列化合物.并对这两类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癌活性试验.结果与结论共合成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氧代固醇类化合物,结构经IR、1H-NMR以及元素分析得到确证,初步体外药理试验表明:化合物4具有很好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6.
A series of tetrandrine derivative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using Suzuki coupling reaction. Eleven targeted compounds with over 50% inhibition against HL60 and A549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at 10 μM were further evaluated for the in vitro antitumor activities by MTT or SRB assay. The biological results revealed that some compounds exhibited potent antitumor activities. Thiophene derivative 6 and acetylphenyl derivative 5 were the most active ones against HL60 and A549 cell lines, with IC50 values less than 5 μM, which thu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useful candidat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new antitumor agents.  相似文献   

17.
二氢黄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全新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间二甲苯为原料,经硝化、还原、水解、缩合等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采用SRB法、MTT法,以顺铂为阳性对照药,以人肿瘤细胞Bel-7402、HL-60、BGC-823和KB为测试细胞株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 11 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化合物5b、5c、5d、5f、5h对人肿瘤细胞KB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5f、5h同时也对人肿瘤细胞Bel-7402、BGC-823 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取代苯基亚甲基环戊酮衍生物,对它们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筛选并探讨其构效关系。方法 使用化学方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合成,采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利用CoMFA法讨论构效关系。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23个目标化合物,其中22个未见文献报道,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1H-NMR和MS谱确认。体外抗肿瘤活性初筛结果显示,化合物Ⅰa和Ⅰb对Bel-7402、HCT-8、A-549 肿瘤细胞均表现出较高的细胞毒性,化合物Ⅱg对Bel-7402和HCT-8呈现选择性抑制,但对A-549无抑制作用,化合物 Ⅲa~Ⅲf 对3种肿瘤细胞均无明显抑制作用。CoMFA 结果显示,5位芳基胺甲基结构中,胺基的对位含有空间位阻较小和吸电子基团时将有助于提高化合物的活性,而胺基的邻位和间位连有空间位阻较大和供电子基团将会增强化合物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