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胃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肝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TPN(全胃肠外营养)对重颅脑损伤术后肝功能影响。方法:20%Intralipos250ml+50%GS200ml+7%复方氨基酸1000ml+20%白蛋白50ml,胰岛素按4:1加入适量,维生素、电解质均常规补充,将95例患分为两组:I组(存活组)78例,II组(死亡组)17例,手术3天后每天经中心静脉营养支持,AOD、POD-3、POD-5、POD-8测定肝功能指标,手术、停TPN时肝脏B超检查,并对其中7例死亡患作尸体解剖,肝脏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两组胆红素指标:POD-3与AOD比较组内P〈0.05,组间P〉0.05,POD-3与POD-5、POD-8比较,组内P〉0.05,组间P〉0.05,而ALT指标:POD-3与AOD比较,组内P〈0.05,I组POD-3与POD-5、POD-8比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全胃肠外营养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往往处于强烈应激反应、高分解代谢、营养摄入障碍、免疫功能紊乱等全身代谢反应状态,对能量的需求急剧增加。研究[1]表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需求量是正常人的3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40%~100%。早期营养支持有利于纠正患者的代谢紊乱,有效补充和加强患者的营养,改善营养状态,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康复能力。我院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对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与护理,取得良好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我院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6例,男40例,女26例,年龄24~72岁,平均(35±11.2)岁。选择条件:(1)伤后24h内入院,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为颅脑损伤,入院时GCS评分≤8分;(2)既往无糖尿病及其他影响代谢的内分泌疾病;(3)无其他重要器表1患者伤后7、14、28指标7d血清总蛋白(ρB/g.L-1)63.58±4.58血清白蛋白(ρB/g.L-1)34.78±3.82血红蛋白(ρB/g.L-1)123.50±12.2外周淋巴细胞(ρB/g.L-1)1.86±0.35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谷氨酰胺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为谷氨酰胺可能成为炎症状态如感染和创伤时的"条件性必需氨基酸"提供了证据[1-2].  相似文献   

4.
早期合理应用胃肠内、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群  李巧珍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0):933-93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合理应用胃肠内、外营养支持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经临床证实的重型颅脑损伤193例中随机抽样出108例,分成3组。A组:单纯胃肠外营养;B组:传统胃肠内、外营养;C组:早期胃肠内、外营养。对其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A组病死率为69.4%.B组为47.2%,C组为13.9%;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24小时内)即应施用PN支持.伤后48小时若未出现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可缓慢持续性滴注EN液。若患者的GCS分值这9分以上,肠呜音恢复正常或24小时胃内残留液总量少于700ml。施行EN支持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胃肠内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虹 《现代康复》1998,2(7):696-697
近年来,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逐渐被人们重视.传统的营养支持已远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胃肠内外营养逐渐被人们接受。我们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人进行随机前瞻性对照研究,比较传统的营养方式与胃肠内外营养方式对此类病人的营养状况、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预后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支持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情严重 ,并伴有意识障碍 ,不能正常进食 ,病程较长 ,能量消耗增加 ,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快 ,易产生并发症 ,且死亡率高。早期应用营养支持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抵抗力。我科近 2年来在 2 7例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应用了营养支持 ,并进行有效护理 ,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显缩短病程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现将营养支持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共 2 7例 ,其中男 19例 ,女 8例 ,年龄18~ 6 2岁 ,平均年龄 4 0 2岁。其中外伤致颅内血肿及脑挫伤 2 4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 3例 ,伴昏迷 2…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后肠外与肠内营养价值比较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目的:比较各种营养支持途径对重型颅脑损伤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合理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 分的17 例特重型颅脑损伤者实施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6~10 日后逐渐过渡至肠内营养(EN)的序贯营养支持;与20 例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进行对照。另将84 例GCS≤8 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TPN EN 序贯营养组、单纯TPN 及EN 3 组,进行有关营养指标及早、晚期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结果: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TPN 途径中获得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合成所必需的成分,1 周时血糖控制程度、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 0.05)。根据病情,7~10 日后逐渐过渡至EN 符合伤者的病理、生理要求,采用该营养支持途径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早期肠外、1 周后过渡至肠内营养支持是较为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创伤应激后出现营养不良情况下给予联合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52例重型颅脑外伤住院患者,在获得血流动力学稳定后给予联合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7、14 d时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糖、血脂、电解质、肝功能的变化。结果经过联合营养支持后,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有上升,与营养支持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联合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是该类患者综合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由于伤后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急剧[1],易引起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影响疾病的治疗和痊愈,常用的营养供给方式有胃肠外营养(TPN)和胃肠内(EN)两种。胃肠外营养往往不能满足颅脑损伤后的高能量消耗,而且费用高。故主张以胃肠内营养为主,但易发生并发症。我科对2000~2004年12月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鼻饲支持治疗,其并发症的预防及其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69岁,女性,23岁,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6个月。其中原有糖尿病病史的有2例,应激性溃疡2例,GCS评分≤6分,行开颅术86例,保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 建立重型颅脑伤大鼠模型,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伤组(A组,三九全营素),肠内营养组(B组,三九全营素)、益生菌组(C组,贝飞达+三九全营素),每组每个时相点6只,测定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血浆胃动素(MTL)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假伤组相比,伤后1d,两致伤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降低(P〈0.01);伤后3 d,肠内营养组胃排空率仍降低(P〈0.01),益生菌组胃排空率升高(P〈0.05),益生菌组较肠内营养组大鼠胃排空率加快(P〈0.01);肠内营养组大鼠小肠推进率降低(P〈0.01),但益生菌组小肠推进率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伤后7 d,各组间胃排空率和小肠传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伤后1 d,与假伤组比较,肠内营养组和益生菌组大鼠血浆MTL和CGRP含量均升高,但益生菌组大鼠血浆MTL含量低于肠内营养组;伤后3 d,与假伤组比较,肠内营养大鼠血浆MTL和CGRP含量仍较高(P〈0.01),益生菌组血浆MTL和CGRP含量均低于肠内营养组(P〈0.01,P〈0.05);伤后7 d,3组间血浆MTL和CGR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可导致胃肠动力障碍及激素水平的紊乱.添加益生菌的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并调控伤后过度增高的MTL和CGRP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316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6例患者中,除14例因严重并发症停止或暂时停止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外,其余患者均较顺利地接受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便、经济、并发症少,不仅可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要素,而且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2.
完全胃肠外营养时间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菌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浩  邓一芸  王瑞 《华西医学》2007,22(4):792-793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时间与并发菌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菌血症的情况。结果:184例患者中有42例血培养阳性,其中患者在7天、14天、21天、30天、30天以上菌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4%、8.7%、18.5%、20.7%、22.8%。结论:完全胃肠外营养时间与菌血症感染率成正比,为减少SAP后期菌血症的发生率,应缩短TPN时间,尽快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全胃肠外营养(TPN)和全肠内营养(T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96~2011.6)、EMbase(1984~2011.6)、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of Controlled Trials(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6期)、CBM(1978~2011.6),并补充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在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合计37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PN相比,TEN可降低SAP患者的病死率[RR=0.33,95%CI(0.20,0.55),P<0.000 1]、胰腺感染[RR=0.35,95%C(I0.25,0.50),P<0.000 01]及需要手术干预的机率[RR=0.43,95%C(I0.23,0.82),P=0.01],同时减少多器官衰竭(MOF)的发生[RR=0.28,95%CI(0.17,0.46),P<0.000 01],但两者营养措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异[RR=1.16,95%CI(0.42,3.22),P=0.78]。结论目前研究提示,对SAP患者进行营养支持,与TPN比较,TEN可以降低病死率、减少胰腺感染及需要手术干预的机率,降低MOF的发生,而并未增加其营养措施相关并发症,因此,若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及早选择TEN进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对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2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术前和术后应用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组)、B组(术后应用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组)和对照组(常规全肠外营养组)。于入院时、术后第1天和第6天时分别检测各项免疫、营养及预后指标。结果:与入院时比较,3组免疫和营养指标于术后第1天降低,术后第6天均有所恢复。术后第6天,A、B组中的淋巴细胞总数和IgA、IgM、IgG、CD3、CD4、CD4/CD8值及中性数细胞吞噬率均显著高于C组,A、B组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平均住院时间则显著长于C组(P〈0.05),而A组和B组间各项免疫及预后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期间各组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血清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可增强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机体免疫功能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引起综合ICU严重交通伤患者漏诊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01月一2010年03月综合ICU收治的严重钝性交通伤患者,按是否出现漏诊分为漏诊组和无漏诊组。临床观测指标包括年龄、性别、GCS、ISS、APACHEⅡ评分、影像学检查、漏诊(包括漏诊率和引起漏诊的主要因素)。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123例,其中漏诊组24例,无漏诊组99例。漏诊发生率为19.5l%,漏诊主要部位是胸、腹部。76.09%引起漏诊的主要因素是可以避免的,最常见的是评估不充分,其中不合理影像学评估是最主要因素,其次是临床评估不充分。结论在严重交通伤早期诊治中,引起漏诊的主要因素是评估不充分,包括临床评估不充分和不合理影像学评估。  相似文献   

16.
慢性重症肝炎膜式血浆置换治疗后肝脏生化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慢性重症肝炎膜式血浆置换(PE)治疗后肝脏生化指标的变化,为评价PE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71例慢性重症肝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为内科综合治疗的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治疗组(35例)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PE治疗的病情相同患者.检测PE治疗前后患者肝脏生化指标(ALT、AST、F-Bil、D-Bil、CHE、CHOL、ALB、PTA、ALP、NH3)的变化.结果 PE治疗后各项肝脏生化指标明显好转,ALT、AST、T-Bil、D-Bil、CHE、、ALB、PTA、ALP、NH3治疗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01),CHOL相差显著(P<0.05),治疗组治愈好转26例(74%),对照组治愈好转18例(50%).两组治愈好转率经卡方检验,相差显著(P<0.05).结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疗法,能显著改善慢性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脏生化指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骨科创伤患者家庭功能的改变及具体表现,为骨科创伤患者家庭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观察法与深入访谈法,对5个骨科创伤患者家庭功能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骨科创伤对于受伤者家庭的稳定性、亲密性、个体独立性、沟通能力、角色功能均有影响。结论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家庭护理的专业知识、技巧,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家庭平稳过渡,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8.
严重创伤患者高血糖与肝、肾主要器官功能损害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血糖与肝、肾主要器官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查2002年12月至2004年12月本院创伤ICU患者病历1156份,根据住院期间血糖最高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370例(≤6.1mmol/L)和血糖升高组786例(>6.1mmol/L)。统计不同血糖水平组的尿蛋白、血清尿素氮、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等肝、肾功能指标,分析严重创伤患者血糖水平与肝、肾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1)血糖升高组丙氨酸转氨酶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血糖升高组尿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2)1156例创伤患者血糖水平与血清尿素氮、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56、0.563和0.328,P均<0.05,相关显著。结论严重创伤高血糖反应与创伤后肝、肾功能受损相关。严重创伤患者高血糖可促进肝、肾功能损伤,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技术治疗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常见不良反应。【方法】本院180例重症肝炎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90例采取护肝降酶及防治并发症等内科综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生化指标变化及常见不良反应,同时观察治疗组中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加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22%,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治疗组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 )、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PTA);胆碱酯酶(Ch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治疗组中各型肝炎治疗有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亚急性重型肝炎有效率96.29%,慢加急性重型肝炎91.17%,慢性重型肝炎66.66%,急性重型肝炎35.71%,各类患者疗效差异明显。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有皮肤瘙痒和皮疹、四肢痉挛、鼻腔出血、肢体麻木等,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重型肝炎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尤其对亚急性重型肝炎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