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鼻塞式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3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方法 将7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鼻塞式持续正压给氧。结果 治疗组中20例做血气分析前后比较,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3%,两组比较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鼻塞式持续呼吸道给氧是基层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最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小儿重症肺炎致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小儿重症肺炎至呼吸衰竭患儿共60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处理,对照组患儿给予头罩吸氧,观察组给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氧疗前和氧疗后24 h的血气分析指标改变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儿氧疗前和氧疗24 h后的呼吸、心率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24 h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儿治疗24 h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小儿重症肺炎致呼吸衰竭中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应用CPAP呼吸机对11例呼吸困难的危重新生儿进行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支持治疗。结果治疗成功10例,失败1例,有效率为91%。2例出现鼻黏膜损伤,无气漏发生。结论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患者运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诊治的172例呼吸衰竭新生儿,对患儿实施综合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的90例患儿实施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82例进行简易水封瓶气道正压通气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90例患儿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为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经过治疗后,PaO2、SaO2、PaCO2、pH值均有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衰竭运用新型鼻塞持续起到正压通气治疗时一种有效、安全的辅助通气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治疗新生儿低氧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8例出现低氧血症的新生儿随机选取44例记为对照组,剩余44例记为治疗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经鼻通气治疗,治疗组44例给予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治疗,对比两组新生儿总有效率、血气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经临床积极治疗,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血气指标以及临床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治疗新生儿低氧血症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鼻塞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婴幼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9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2组均给予综合性治疗,包括抗感染、解痉、雾化、拍背、吸痰等。对照组采用面罩吸氧,治疗组采用经鼻塞持续正压给氧治疗。观察2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紫绀消失时间、呼吸困难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鼻塞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可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同时减少对患儿刺激,患儿耐受性好,家长能接受,为治疗婴幼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采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84例患有呼吸衰竭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42例,治疗组采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头罩吸氧及药物治疗,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和5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气管插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AP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安全、有效的方法,较传统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鼻塞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婴幼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9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2组均给予综合性治疗,包括抗感染、解痉、雾化、拍背、吸痰等.对照组采用面罩吸氧,治疗组采用经鼻塞持续正压给氧治疗.观察2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紫绀消失时间、呼吸困难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鼻塞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可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同时减少对患儿刺激,患儿耐受性好,家长能接受,为治疗婴幼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姚传生 《江苏医药》2007,33(4):397-398
目的 观察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仪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新生儿呼吸衰竭64例,根据是否使用鼻塞CPAP分为鼻塞CPAP组和非鼻塞CPAP组(对照组),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鼻塞CPAP组有效35例(81.3%),对照组有效10例(47.6%),两组差异显著(P<0.01).病死率对照组(4例,19%)高于鼻塞CPAP组(2例,4.7%).结论 新生儿呼吸衰竭早期使用鼻塞CPAP,可避免或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运用,减少院内感染,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6,(12):182-185
目的观察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50)及对照组(n=50),对照组患儿给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科学评估两种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24h后,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PaCO_2低于对照组,pH值、PaO_2、PaO_2/FiO_2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氧疗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可明显减少呼吸窘迫症状,改善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安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丽  杜逸亭  刘阳 《中国药业》2013,22(11):95-97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联合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单纯使用NCPAP,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固尔苏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结果及呼吸机参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使用固尔苏治疗后,血气pH得以纠正,PaO2显著提高,而PaCO2降低,NCPAP的参数明显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尔苏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磷酸肌酸钠综合治疗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综合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176例新生儿窒息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0.25 g+葡萄糖注射液50 m,ivd qd。治疗7 d后,观察两组患儿心肌酶和心电图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心肌酶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率改善、QT间期最小值及QT散度、LVEF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59%,高于对照组的89.77%(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磷酸肌酸钠综合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能显著改善心肌酶和心电图,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生期宫内复苏对宫内窘迫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分娩的226例宫内窘迫孕产妇临床资料,根据诊治和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130例,对照组9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诊治及护理,观察组给予孕妇及新生儿系统地综合性积极干预,比较两组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孕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宫内窘迫孕产妇早期诊断及早期综合性宫内复苏可显著降低孕妇剖宫产率和围生期母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林春繁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7):2135-2136,2134
目的 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同时应用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60例,动态观察分析患儿在NCPAP前后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经皮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结果60例呼吸衰竭患儿应用NCPAP后有49例临床表现明显好转,SaO2〉0.9,血气PaO2明显提高(P〈0.01)。PaCO2著下降(P〈0.05)。结论NCPAP可以改善氧合和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31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基本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纳洛酮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PaCO2、PaO2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平均PaCO2低于对照组,两组PaCO2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平均PaO2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PaO2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1%、93.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PaCO2,提高PaO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筛选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我院儿科的1月~5岁重症肺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实验组44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抗感染、氧驱动雾化、吸痰及面罩或鼻导管给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nCPAP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压缩泵雾化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1h、24 h呼吸频率、动脉血气结果.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lh、24 h呼吸频率、动脉血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哕音、缩短住院天数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 nCPAP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有效,能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同时减少气管插管和对机械通气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早产儿早期使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模式在有创呼吸支持率、疗效及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随机对照试验,将胎龄28~34周患有RDS的新生儿分为早期使用NIPPV组和早期使用NCPAP组。观察患儿生后72h内的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及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及氧合指数(OI)。结果①NIPPV组生后72h内有创呼吸支持明显低于NCPAP组;NIPPV组OI在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h均高于NCPAP组;NIPPV组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hPaCO2明显低于NCPAP组;NIPPV组PaO2在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h明显高于NCPAP组;(P<0.05)。②两组患儿氧疗总时间NIPPV组低于NCPAP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NIPPV与NCPAP相比,可明显降低RDS患儿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增加潮气量及通气量,改善氧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鼻塞持续正压(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的疗效。方法选择NRDS患儿5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27例)和对照组(n=30例),两组在应用PS等综合治疗外,治疗组应用鼻塞持续正压通气,对照组应用普通给氧。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监护仪检测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临床症状、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及存活率。结果治疗组患儿的TcSO2、临床症状、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及存活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塞持续正压治疗NRDS,能快速改善临床症状,减少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及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利多卡因雾化救治百日咳综合征憋气的疗效。方法选择伴有憋气的百日咳综合征患儿5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予常规治疗和鼻导管给氧,观察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NCPAP及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结果观察组在憋气Apgar评分改善1个级别天数、憋气消失天数、痉咳消失天数、喷嚏危象出现率、肺部并发症出现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利多卡因雾化在百日咳综合征憋气的急救中,可迅速控制病情,防止恶化,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