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鼠类是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对鼠类携带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进行调查,这对钩体病疫情监测和防治措施的制定、实施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于1972~83年在钩体病稻田型流行区——湖南省桃源县进行了有关调查。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鼠类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主要宿主动物,查明鼠类自然感染钩体状况,对控制本病的流行有实际意义。为此,我们于1990年6~8月进行该项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源地类型调查,明确疫区内宿主动物鼠类携带病毒型别。人体受到EHF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在体液中出现相应抗体,应用血凝抑制试验(HI)方法,检测EHF抗体,进行血清学分型来确定疫区类型,制订灭鼠工作措施,消灭或减少传染源,达到预防EHF流行的目的。为查明南充EHF疫区类型,在发病率高的乡村对住院病人,在不同流行强度的三个县的健康人群,采血清检测HI抗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2 调查对象 在高发病区经临床诊断为EHF病人采集血清180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因接触疫水而感染发病。临床上以高热、软弱无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等为特征。严重者可因早期诊断不明确,进入肺大出血型后而死亡。为了解我县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做好钩体病的防治工作,现对宾阳县1998年24例钩体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材料来源于我县钩体病个案调查资料及传染病年报表和疫情报告。采集病人和疫区内接触同一疫水的人群血清进行玻凝试验和凝溶试验检测,血清学结果由广…  相似文献   

5.
我市自1962年以来,先后已有6个县证实存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源地,唯地处山区的临安县未见病例报告。为此,于1983年对该县进行清查,结果在三口乡检出鼠类携带EHF病毒抗原,经血清流行病学证实为潜在疫区。为探索潜在疫区鼠带病毒抗原变动规律及其流行病学意义,我们自1984年3月至1985年11月对该乡进行了鼠间疫情及人群血清学监测。  相似文献   

6.
鼠类为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主要宿主动物,鼠密度的变动、带毒状态及人群接触鼠类的频率直接关系到本病的流行,掌握EHF疫区鼠类的季节消长及其带毒状态,对进一步了解本病的流行过程及其规律,十分重要。为此,我们从1985年1月至1988年12月开展了此项工作。材料与方法一、鼠密度调查:统一用江西贵溪捕鼠器械厂生产的中号铁板夹,采用夹夜法测鼠密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钩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为进一步加强钩体病的防治,现对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2006年的疫情情况、流行特征、流行菌群(型)及影响因素等综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了解 2 0世纪末浙江省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 ,进一步落实钩体病防制措施 ,我们于 1997~ 1999年间开展了钩体病人群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和宿主动物间疫情调查。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全省监测点调查资料、各县市疫情报告资料。 (2 )血清学试验 :无菌采集全省各医院临床确诊病例静脉血 3~ 5ml,用MAT法检测抗体 ;同时无菌采血 1~ 2滴分离培养病原体。 (3)鼠类来源 :各监测点用夹夜法定期在室外捕鼠 ,鉴定鼠种 ,计算鼠密度 ,用背式法解剖取双…  相似文献   

9.
1990年与金兰镇毗邻的双峰县钩体病暴发流行。 1991年该病传入金兰镇 ,又引起暴发 ,发病率为 65 6 42 / 10万。为了解和掌握本镇 1991年以来钩体病流行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对全镇 1991~ 1998年的钩端螺旋体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 1)资料来源 :全镇法定传染病疫情报表、流行病学调查、监测资料及镇公安派出所户籍室提供的人口资料。 ( 2 )血清学试验 :1991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钩体病莱姆病研究室来此采集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各 42份检测抗体。( 3 )宿主动物病原体检测 :县卫生防疫站用粉迹法在疫区和非疫区室内外…  相似文献   

10.
迄今国内外已从30多种鼠肺组织中检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或分离到病毒。我们于1988年4月~1989年10月,对山东省莒南县EHF疫区鼠类EHF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河南省不同流域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的异同 ,为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主要采用现况研究、病原分离、血清学检验等方法。结果 :淮河流域及黄河流域稻田型钩体病存在 :( 1)流行形式的差异 :淮河流域流行形式较单一 ,为稻田型 ;而黄河流域则较复杂 ,有稻田型、雨水 -稻田型、洪水 -稻田型。 ( 2 )疫区环境的不同 :淮河流域疫区主要在丘陵地带 ,较为固定 ;黄河流域疫区主要在平原 ,流行地区逐年扩大。 ( 3)流行菌群皆以黄疸出血群为主 ,宿主动物为鼠类 ,主要是黑线姬鼠。 ( 4)淮河流域存在钩体病的经济疫源地 ,现又证明存在自然疫源地 ;而黄河北岸的疫区为单纯自然疫源地。结论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不同 ,两地的稻田型钩体病既有许多共同点 ,也有不同之处 ,故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鼠类为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而鼠间流行的钩体菌型能影响人间疫悄。为掌握鼠类感染钩体菌型的特点,我们于1990年6~8月开展了鼠血抗体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市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 ,1997年发病 86例 ,发病率 3 6 4/10万 ,病例数占全省总病例数的 5 0 %。为摸清我市钩体病菌群 ,了解鼠间带毒情况 ,按照衢州市钩体病防治规划及 1998年监测计划 ,1998年在我市的龙游、常山、江山等县 (市 )开展了监测工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海军某部驻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自1981年11月至1988年1月连续发生6例EHF病人。为了解驻疫区健康人群中EHF隐性感染情况,1988年11月我们应用反向间接血凝抑制法(RPHI),对该部部分人员进行了血清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1)调查对象:随机抽测该部61名在疫区居住一年以上的海、陆  相似文献   

15.
198 7年 8月初 ,因台风洪水原因 ,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暴发性流行 ,共有 2 0 0多人发病 ,并有数例死亡 ,严重危害仙居县人民身体健康。因此 ,为预防与控制钩体病发生 ,从 1987年就开始寻找钩体病传染源 ,开展了钩体宿主动物调查 ,其中鼠类是我们调查的主要宿主动物之一 ,经过 14年连续监测 ,发现鼠类具有一定的带菌规律。1 材料与方法 采用磷酸盐缓冲液培养基 ,使用时加入 5 -氟脲嘧啶 0 .2 5mg/ml。 13群 15型钩体标准诊断血清 ,由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培养及检测方法 :固定鼠尸 ,背式解剖 ,无菌取鼠肾组织约米…  相似文献   

16.
龙游县2003年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带菌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钩端螺旋体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龙游县是我省钩体病危害严重的疫区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钩体流行菌群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2003年8月对龙游县溪口进行宿主动物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仙居县钩体病地理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从蛙和鼠类中检出钩体菌株,携带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蛙类带菌率1.27%,室外鼠7、8月带菌率最高(30.91%、36.51%),流行区(22.25%)和非流行区(19.14%)无显著性差异,黑线姬鼠和黄毛鼠为主要带菌鼠种。病人血培养和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检测表明;人间流行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七日热群为主。提示:鼠和蛙类为本县钩体病的主要宿主动物,目前的山区非流行区为潜在疫区。  相似文献   

18.
龙游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一群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为掌握龙游县钩体病疫源地范围、类型、人群分布及流行规律 ,以及宿主动物种类、带菌率、菌群的分布与更迭 ,现场观察钩体菌苗的血清免疫学与防病效果 ,为今后预防与控制钩体病的流行 ,制订防制对策 ,改进防制措施等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研究现场 :选定在龙游县七都、下库、庙下 3个乡中的 6个行政村为宿主动物调查和防病效果观察。1 2 鼠类及带菌动物调查 :用夹夜法捕鼠计算密度 ,鉴定鼠种 ,并用背式法解剖无菌取集…  相似文献   

19.
潍坊市是流行性出血热(EHF)的高发区,所辖12个县市区均为疫区,罹患人数逐年增多。1991~1992年我们对我市的潍城区、高密县和青州市3个疫区进行了健康人群的EHF隐性感染调查。材料:Vero-E_6EHF细胞抗原片由本室制作,羊抗人IgG荧光抗体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特异性染色单位是1:16,批号910101,所用第一抗体,均采自EHF恢复期病人血清,抗体滴度在1:128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我市自60年代发生流行性出血热(EHF)以来,疫区逐渐扩大,病例逐年增多。至1988年,发病率为3.17/10万,病死率为10.17%。为了解我市EHF自然疫源地分布情况,探索其流行规律,于1988年开展了EHF自然疫源地调查。结果如下: 选择一个EHF高发乡为监测点,分别于流行期(室内)和流行后期(室外)开展鼠密度、鼠带病毒率调查。鼠肺、鼠血清,按江苏省卫生防疫站监测方案收集;实验室检测,由苏州市卫生防疫站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