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产生及仪器,方法,记录条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该检查方法对于对后极部视网膜功能的测定较其它电生理方法更客观有效,尤其适用于黄斑病变等局部小病灶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特征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Wu D  Liang J  Ma J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2):98-103,W007
目的 检测我国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的特征,以探讨其正常参考值。方法 应用VERIS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检测42例(48只眼)正常人多焦ERG,检测对象年龄11~67岁,平均40.7岁。检测视野的水平视角为±26.6°,垂直视角为±22.1°,采用Burian-Allen接触镜电极,于8min(分16段)记录103个视网膜部位的反应。结果 随被检测者年龄增长,多焦ERG的N1波和P1波潜伏期延长,<50岁与≥50岁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均>2.01,P值均<0.05);N1波和P1波振幅密度降低,个体间变异较大,在中央凹N1波和P1波的振幅密度最大,分别为(44.88±13.30)nV/deg  相似文献   

3.
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群  张敏 《眼科研究》1999,17(1):47-50
确定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正常值和分析不同部位视网膜刺激反应密度的差异,为客观评价后极部视网膜病变的功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Veris视网膜功能分析列扩瞳正常眼,对后极部视网膜局部反应振幅和潜伏期进行分析。结论正常眼视网膜后极部由于感光细胞剖解分布的不同,多焦视网膜电图局部反应密度振幅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价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功能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ERG)对视网膜脱离(retina detachment, RD)的视功能客观评价意义。 方法 应用VERIS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检测21例RD患者的22只患眼和36例正常人的42只眼的MERG。测试野的水平视角为±26.6°,垂直视角为±22.1°,采用Burian-Allen接触镜电极,在8 min(分16段)记录103个视网膜部位的反应。 结果RD眼于4个象限、黄斑区和黄斑外区MERG a波、b波潜伏期及b波振幅密度、振幅之和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脱离区、非脱离区和正常眼的 MERG b波振幅密度分别为(3.44±2.85)、(6.34±3.31)、(21.32±6.48)nV/deg2,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多焦ERG能客观定量评价RD的黄斑部、后极部的脱离区和非脱离区的视功能。(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44-247)  相似文献   

5.
常规mERG记录是明视条件下记录锥细胞功能,本研究探索用多焦刺激技术记录视枰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6.
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fERG)在眼科领域的应用是视觉电生理学的一项重要新进展,用它评价视网膜外层和中层功能障碍(如视网膜营养不良)的价值已得到肯定。但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主要以内层视网膜损害为主的青光眼,尤其是用于早期诊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介绍了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基本原理、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青光眼及高眼压症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改变以及多焦视网膜电图与青光眼视野缺损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弱视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Ju H  Zhao KX  Zhou N  Zhang W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55-662
目的 探讨弱视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 (mfERG)的改变和视网膜的损害。方法 对 2 8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 (A组 )、2 5例斜视性弱视患者 (B组 )、14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 (C组 )行mfERG检测 ,记录总体和不同视野区域的一阶、二阶反应N1波、P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时 ,并与正常对照者 (D组 )进行比较。结果 A、B、C组mfERG的一阶反应P1波、N1波和二阶反应P1波的振幅密度均降低 (P <0 0 5 ) ,且这种改变在视野中央明显 ,随偏心度的增加而减少。 4组mfERG均表现颞侧视野一阶反应P1波、N1波振幅密度较鼻侧视野降低 ,且潜时延长 (P <0 0 5 ) ;上方视野二阶反应P1波振幅密度均低于下方视野 (P <0 0 5 ) ,其余指标上、下方视野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A、B、C组各阶反应波的潜时与D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弱视患者视力与mfERG指标之间无线性相关关系 (P >0 0 5 )。A、B组中健眼mfERG指标与患眼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与D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弱视患者mfERG有明显改变 ,提示弱视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受损 ,但神经信息的传递无延长。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retinopathy ,DR)的全视野视网膜电图 (electroretinogram ,ERG)改变已有不少研究 ,但由于传统的视网膜电图仅能记录视网膜的整体反应 ,而无法分辨各局部视网膜的电位反应 ,因此在DR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均存在着局限性。近来 ,Sutter等[1] 发明了一种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 calelectroretinogram ,MERG)技术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测量整个测试野内许多细小部位的ERG ,其一阶反应可反映视网膜内层的功能[2 ] 。我们对 30例增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多焦视网膜电图 (M ERG)的正常值 ,分析后部视网膜不同区域电生理功能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对 3 8例 ( 3 8眼 )不同年龄段的散瞳正常眼做M ERG检查 ,分析第 1个负波 (P1波 )、第 1正波 (N1波 )的潜伏期和反应密度及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总反应波、4个象限、环 1~ 6的反应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P <0 0 1) ;总反应波、鼻侧、环 5 ,6的N1波潜伏期 ,以及总反应波、鼻侧、颞上象限、环 2 ,3 ,4,6的P1波潜伏期随年龄增长而延长。尤其颞上象限、环 5 ,6的反应密度在老年组下降更明显。结论 后部视网膜的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calelec-troretinogram,mERG)在视网膜的分布特征,以获得正常参考值。方法:应用法国Metrovision公司生产的VisionMonitor视觉诱发系统检测15例(24眼)正常人mERG,检测视野的水平视角±30°,垂直视角±23°,采用ERG-jet接触镜电极,于5min记录61个视网膜部位的反应。结果:黄斑中心凹N1波、P1波、N2波的振幅密度最大,分别为(47.26±19.51)nV/deg2,(118.22±45.08)nV/deg2,(127.55±38.83)nV/deg2,向周边振幅密度逐渐降低;N1波、P1波的颞侧振幅密度较鼻侧大;P1波、N2波的颞上区振幅密度较鼻下区大。黄斑中心凹P1波、N2波的潜伏期均较其他各区缩短。结论:mERG的各波振幅密度与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分布基本一致,能准确、客观的反映视网膜各部位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敏感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刺激屏幕多部位同时遮盖的方法,观察了黑纸及0.3、0.6两种对数单位中性滤光片遮盖后形成的实验性绝对及相对暗点对8例正常眼103个六边形刺激时相应各部位mfERG的影响,并对连续4次检查之间未遮盖部位的mfERG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六边形被1/2及完全遮盖时,对相应部位mfERG N1、P1波振幅有显著影响,随着透光度的降低,mfERG振幅也逐渐降低。1/3遮盖时,对mfERG各指标无影响。4次重复检查之间,未遮盖部位mfERG各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mfERG是一种敏感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并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用103六边形刺激时,mfERG可以检测到大于1/3六边形的暗点。  相似文献   

12.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影  郑燕林 《眼科》2003,12(3):175-177
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作为临床视觉电生理的最新进展正在全世界逐渐推广应用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对mERG的研究状况,包括我国正常人mERG的特征,及mERG在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多焦视网膜电图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病期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不同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名(35眼)正常人及63名(96眼)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眼科常规检查、眼压测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Octopus视野及MERG检测,并对MERG与视野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比MERG与其他视网膜功能检查方法的异常检出率。结果:MERG总反应波的P1波反应密度在临床未见DR(NDR)的糖尿病患者低于  相似文献   

14.
多焦视网膜电图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视觉电生理是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常用的检查方法 ,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仍是眼科的主要检测手段之一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一方面 ,由于某些视野的局部功能异常在全视野视网膜电图 (fullfieldorGanzfeldelectroretinogram)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对正常对照 眼和视网膜劈裂眼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方法用VERIS ScienceTM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19例(21只眼)正常对照者和8例 (15只眼)视网膜劈裂者进行检测,并用全视野视网膜电图 (electroretinogram,ER G) 对其中3例 (6只眼) 视网膜劈裂者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和视网膜劈裂组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平均反应密度值或潜伏期比较均显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视网膜劈裂患者多焦ERG三维图皆表现为多处局部性振幅降低,中央高峰反应消失或降低,其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反应密度值的P1/N1波比值不同于全视野ERG的b/a波比值。 结论多焦ERG和全视野ERG对视网膜劈裂的诊断各有其优点。(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68-270)  相似文献   

16.
杨蕾  严良  丁琦  陆豪 《眼科研究》2003,21(2):198-200
目的 检测正常人多焦图形视网膜电图 (m PERG)特征。方法  2 0只正常眼 ,罗兰视觉电生理仪行m PERG检查 ,重复测试 5次。记录波形成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P1、N1波 :第 1至 5环间的振幅密度值逐渐下降(P <0 0 1)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颞侧视网膜的峰时较鼻侧延长峰时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4个象限间的振幅密度值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上下半部视网膜的振幅密度值和峰时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N1波峰时 :颞上较鼻上、鼻下象限 ,颞下较鼻上、鼻下象限延长 (P <0 0 1)。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定位、定量地反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 ,为临床提供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7.
多焦视网膜电图与多焦视诱发电位检测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 focalERG ,mERG)的产生1877年Dewar首先记录了人眼对视刺激的电反应。1941年 ,Rigges把接触镜电极引入到记录视网膜电图中(electroretinogram ,ERG) ;Karp应用这种方法首次记录了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独特的ERG反应。Sutter和Tran[1] 在 1992年发明了一种多焦ERG系统 ,同时刺激视网膜的多个部位 ,独立采集每一处的反应情况[2 ] ,用地形图的方式直观显示视网膜各部位的反应情况。mERG同时记录大量局部视网膜的反应 ,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细微…  相似文献   

18.
王莹  陈松 《临床眼科杂志》2005,13(4):291-295
目的 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RD)视功能客观评价的意义。方法 应用VERIS ScienceTM 4.2mfERG检测仪对80例复杂性RD患者的双眼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复杂性RD患者的对侧眼、患眼在6个环的N1波、P1波振幅密度较正常对照组降低,潜时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严重玻璃体积血组的N1、P1波振幅密度在2~6环高于无严重玻璃体积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VR组的N1、P1波振幅密度低于轻度PVR组,在6个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裂孔组在所有6个环的N1、P1波振幅密度较正常对照组降低,潜时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fERG能客观定量评价复杂性RD患者的视功能。严重的玻璃体积血、黄斑裂孔、PVR对视功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三个时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个时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VERISⅣ视觉诱发反应图像系统测量和分析了34例非增殖期、15例增殖前期和15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眼比较,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的N  相似文献   

20.
多焦视网膜电图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多焦视网膜电图是视觉电生理学的一项重要新进展,它应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可在较短时间内同时测量几十度视野范围内几十到几百个区域的局部视网膜电图,并计算各局部反应的一阶反应和二阶反应,根据各反应的参数分 别了解视网膜内外层对应于视野各部位的功能,目前该技术已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