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QT离散度做为心室复极时间不均一的评价方法,其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在心肌梗死后的病人中,QT离散度的增加与致命性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本文通过研究于心脏骤停和持续性室速的心肌梗死后幸存病人的QT离散度,并比较QTendD、QTapexD、JTendD、及Tend间期,探讨QTD与室速或室颤的关系。选择陈旧性心肌梗死,均为窦性心律,无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人,在记录心电图和电生理前,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分三组,每组各25人。室速组:心肌梗死一周以上出现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室颤组:排除急性期出现的室颤;对照组:不包括晕厥及…  相似文献   

2.
3.
杨舟 《内科》2008,3(3):387-388
预后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同时QTd作为一项预测心脏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们观察了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使用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美托洛尔(商品名:倍他乐克)治疗前后QTd、QTcd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QTd、QTcd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QT间期测量与QT间期离散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T间期指的是心室肌开始除极(QRS综合波的起点)至心室肌复极终止(T波的终点)所经过的时间间期,是心室肌电收缩间期的反映,由心室肌的除极时相和复极时相所确定,是传统的常规体表心电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QT间期变化的临床重要性知之甚少,并且有不少的争...  相似文献   

5.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介于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之间的特殊类型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不稳定的程度。笔者测定分析了1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QT间期、QTd其中6例发生Tdp。旨在探索Tdp与QTd增加两者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8例患者:男7例,女11例;年龄16~72岁,平均58.6岁。15例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3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其中6例发  相似文献   

6.
人们已注意到AMI时QTd及JTd的增加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后者是AMI心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及时和正确预防、处理此类失常是降低AMI早期死亡率的关键。为了探讨溶栓对QTd及JTd的影响,本文总结72例的这些结果。 1.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病人的QT间期(QTc)与QT离散度(QTcd)。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病人采用ECG——9130P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机,用Bazett公式计算QTd、QTcd。按是否并发心血管病分为糖1组(无并发症组)与糖2组(并发心血管病组)。结果 糖1组除QT低于对照组(P〈0.05)外,QTc、QTd、QTcd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糖2组与糖1组比较QT、QTc、QTd、QTc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易造成严重心肌缺血、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相似文献   

8.
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离散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离散度测定的临床意义刘永宁廖敏黄扬扬丁胜章近年来QT间期离散度(QTd)在急性心肌梗塞室颤的预测、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性评估以及与持续性室速的关系方面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们测定了71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QTd,旨...  相似文献   

9.
汪吉红  黄玉华 《山东医药》1996,36(11):30-30
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枣庄市立医院(277138)汪吉红,黄玉华QT离散度(QTd)或QT间期离散度对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检出的5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  相似文献   

10.
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急诊研究组贺丽霞综述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间期和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它克服了单导联测量QT间期的局限,反映了心室...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普通体表心电图QT最大间期(QTmax)与QT最小间期(QTmin)的差值,与左室射血功能有关[1]。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老年及非老年健康人者QTd测定,以探讨QT间期变异情况及其与心肌供血之间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组为心内科住院患者,老年与非老年健康者为干部或厂矿职工健康体检正常者。其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9例(男39例,女10例),年龄60岁~93岁,平均70.2岁。老年健康者51例(男26例,女25例),年龄60岁~…  相似文献   

13.
QT间期离散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心电学概念,其标准十二导联上最长与最短叫间期之差,有实测值(QTd)和心率纠正值(QTcd)两种。有学者认为其反应了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是能够反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心电学指标,对心血管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众多文献报道有关QTd在评价高血压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长QT间期综合征、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及人群死亡率中的作用,并显示较为肯定的价值。本文仅对QTd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心脏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采用动物实验方法 ,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 (MIP)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QT间期离散度 (QTd)变化的影响。方法 观察AMI组 (A组 )与MIP组 (B组 )新西兰兔在AMI后的QTd ,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 (VT) ,对两组的指标进行比较 ,同时设置假手术组 (C组 )作对照。结果  3组手术前QTd比较著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C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 (P 0 0 5 ) ;B组MIP前QTd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在AMI后 ,B组QTd明显小于A组 (P <0 0 0 1)。结论 在AMI的家兔模型 ,B组QTd及诱发VT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 ,提示MIP可以少AMI的QTd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测定最大QT间期的导联选择及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与恶性以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研究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一周内的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1.比较最大QT间期的所在导联;2.比较室速/室颤患者无室速/室颤的QT离散度。结果在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导联在V1~V3;室速/室颤患者的QT离散度(83±25ms)显著大于无室速/室颤的QT离散度(65±20ms),P<0.01。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QT间期测定和QT离散分析时,正确的选择应在胸前导联测量最大QT间期。而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增加可作为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6.
曾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电生理检查时QT间期离散度(QT离散度)的增加与持续性VT的诱发率相关,并可预告心肌梗塞(MI)后VT、室颤或猝死的发生率,但尚无报导用QT离散度定量评价冠心病非持续性VT的危险程度。本文旨在检验冠心病非持续性VT患者QT离散度与程序心室刺激结果间的关系。 方法 35例(男30、女5,平均年龄66±9岁)因非持续性VT而作电生理检查的冠心病患者,已除外QRS时限>120ms的室内阻滞、房颤及AMI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21例ECG示有陈旧性MI。平均LVEF0.36  相似文献   

17.
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原发性心室颤动 ,而 QT间期离散度 (QTd)与 AMI早期发生心室颤动呈正相关 [1] 。我们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 AMI并观察该药物对 AMI病人 QTd的影响 ,旨在探索该药对预防 AMI原发性室颤 ,降低 AMI病死率的临床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 1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发病、 72小时内入院 ,符合 1979年 WHO关于 AMI的诊断标准 ,且无心率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及电解质紊乱的住院病人 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31~ 77(平均5 8.6)岁。对…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摘要)山东省苍山县人民医院内科王汉林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内科王萍近来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显著增加,与心室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分析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与临床的关系。1资料和方法选...  相似文献   

19.
QT间期离散度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有关 QT间期离散度 ( QTd)的争议 ,已成为近年来心电学界的一个热点 ,因此也使不少读者对 QTd的方法学、临床应用和意义及其发生机制产生不少误解和迷惑。应广大读者的要求 ,本刊特编发此文 ,旨在使读者对 QTd目前的争议及进展有一较全面的了解 ,以推动对 QTd的发生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并寻找更可靠和有效的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另外 ,由于我国学者当时在介绍此方法时 ,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 :1 2导同步记录以及目前还不能用于临床 ,因此有必要在此编者按中着重提出 ,望能引起读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心肌梗死(MI)患者QTd变化。方法 MI患者217例及健康对照100例,用广东中山博爱医电厂SR-100A心电自动分析仪采集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分类编号并存入机,专人在显示器上程序回放并任意放大心电波形到清晰观察,使达到增益ImV=20mm~40mm,纸速50mm/s。人工干预下测量QTmax、QTmin,按Bazett公式校下QTcmax及QTcmin,y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