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特异性外源配体吡格列酮(Pio)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发挥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Pio作用于体外培养HepG2细胞,MTT比色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3H-TdR掺入实验检测细胞DNA合成速率,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同时观察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和(或)瞬时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PPARγ小干扰RNA(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对Pio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 Pio作用于HepG2细胞后,导致HepG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DNA合成速率减慢,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在此过程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但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GW9662可以部分拮抗Pio的增殖抑制效应,但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可以逆转GW9662的作用;利用pGCsi-PPARγ表达质粒将PPARγ基因沉默后,Pio在高浓度(20μmol/L)时亦表现出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论 Pio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该作用与其诱导细胞G0/Gl期的停滞有关,PPARγ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参与上述过程。  相似文献   

2.
PPARγ激活物对体外肥大心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PPARγ激活物吡格列酮和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对体外肥大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新生大鼠的原代培养心肌细胞,以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建立体外肥大心肌细胞模型,并用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和15d-PGJ2作用于上述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肥大心肌细胞特征性基因心钠肽(ANP)和脑钠肽(BNP)的mRNA表达。以^3H-亮氨酸掺入实验检测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并分析心肌细胞表面积。结果:所建立的肥大心肌细胞模型呈现心肌细胞表面积、ANP和BNP的mRNA表达以及蛋白合成速率均为增加;而吡格列酮和15d-PGJ2可以逆转这些变化,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PPAR7激活物吡格列酮和15d-PGJ2对体外心肌细胞肥大有抑制作用,提示PPAγ途径介入了心肌肥大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对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小鼠肺组织激活蛋白-1(AP-1)表达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6~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TB组、MTB+罗格列酮组、MTB+GW9662组、MTB+罗格列酮+GW9662组,每组10只.收集小...  相似文献   

4.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及其时序空间分布。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琼脂糖凝胶电泳、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凋亡调节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轻、重度脑损伤不同脑域神经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干预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干预体外培养HepG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以及激活的胱天蛋白酶(Caspase)3蛋白表达,RT-PCR检测PPARγ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PPARγ蛋白、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α)蛋白和磷酸化AMPKα(p-AMPKα)蛋白的表达;并将PPARγ小干扰RNA(pGCsi-PPARγ)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观察PPARγ基因沉默后吡格列酮对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干预HepG2细胞后,诱导细胞的凋亡,在此过程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但在上述过程中,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吡格列酮在高浓度(20μmol/L)时对pGCsi-PPARγ表达质粒转染的HepG2细胞仍表现出凋亡诱导作用。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干预后未见激活的caspase 3表达峰,对NF-κB的DNA结合活性也无明显影响,但其在高浓度(20μmol/L)时明显增加对照组和pGCsi-PPARγ转染组p-AMPKα的表达,而总AMPKα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吡格列酮能够干扰细胞周期、诱导其凋亡,这种作用不是完全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实现的,AMPKα信号途径参与上述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型受体β亚型( PPARβ)激动剂对体外肥大心肌细胞蛋白合成及相关炎性因子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的心室肌细胞,以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诱导建立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将适宜浓度PPARβ激动剂GW0742作用于心肌细胞,用3 H-亮氨酸掺入法检测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RT-PCR及Western印迹方法分别检测IL-1β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 GW0742在抑制肥大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的同时,下调其IL-1β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作为溶剂的DMSO则无此影响,说明GW0742抑制AngⅡ介导的体外心肌细胞肥大,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炎性因子IL-1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组织c-fos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探讨神经细胞凋亡在脑继发性损害中的作用,及c-fos基因表达与凋亡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脑创伤后3、12、24、72小时和7天组,采用自由落体撞击致重型颅脑损伤。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观测c-fos的表达。结果TBI后3小时创伤组各组脑组织即出现c-fos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随伤后时间逐渐增强,至伤后72小时达高峰,伤后7天仍有明显的c-fos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其分布区域为脑挫伤区、挫伤周围皮质和海马,累及细胞类型包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c-fos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在时序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可引起脑组织明显的c-fos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c-fos表达增加在神经细胞凋亡和修复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规律性运动对骨骼肌肌纤维增龄性老化过程中的细胞凋亡与细胞自噬及PGC-1α信号调控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PF级健康雄性3月龄(青年,n=20)、13月龄(中年,n=24)和22月龄(老年,n=24)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青年对照组(Y-SED)、青年运动组(Y-EX);中年对照组(M-SED)、中年运动组(M-EX);老年对照组(O-SED)和老年运动组(O-EX)。对照组3组静息,运动组3组实施10周规律的递增负荷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采用HE染色检测肌纤维纵横两个面的形态学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SOD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凋亡,免疫印迹法等检测自噬及PGC-1α通路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1)HE染色显示规律有氧运动提高了增龄性大鼠比目鱼肌肌纤维的成束性和紧密性,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其提高了SOD表达水平。(2)各年龄对照组大鼠比目鱼肌细胞凋亡的增加呈现增龄性趋势,而规律有氧运动各年龄大鼠凋亡指数分别增加了7.55%、20.26%(Ρ<0.05)和14.52%(Ρ<0.05)。(3)各年龄对照组大鼠自噬基因LC-Ⅲ呈现增龄性降低趋势,规律有氧运动各年龄大鼠的LC-Ⅲ均显著上升(Ρ<0.01),各年龄运动组自身LC-Ⅲ却呈现增龄性上升趋势。(4)与相对应的对照组相比较,规律有氧运动各年龄大鼠自噬因子Beclin1表达均显著上升(Ρ<0.05),其中Y-EX组上升最显著(Ρ<0.01),各年龄运动组自身Be-clin1的表达水平却呈现增龄性降低趋势。(5)与Y-SED组相比,M-SED组的PGC-1α表达水平增加,但O-SED组比Y-SED和M-SED两组的PGC-1α表达水平显著下降(Ρ<0.01)。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较,Y-EX和M-EX两组PGC-1α表达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与O-SED组相比,O-EX组PGC-1α表达水平显著上升(Ρ<0.01,Ρ<0.05)。结论:自噬与凋亡两者之间的平衡稳定关系影响着比目鱼肌增龄性老化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氧运动对增龄性老化大鼠比目鱼肌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影响出现增龄性变化,其机制是通过激发Beclin1和PGC-1α信号通路参与调控而达到调节比目鱼肌的生物学功能与改善骨骼肌老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束缚应激后大鼠血甘油三脂(TG)、血糖和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PAR)β/δmRNA和蛋白的变化,初步探讨应激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发生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束缚1 w组(R1)、束缚2 w组(R2)和束缚4 w组(R4),分别不给予应激及给予束缚应激1、2和4 w。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血清及肝组织,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TG和血糖水平,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PPARβ/δ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R1、R2、R4组大鼠血清TG分别为(0.97±0.28)、(0.88±0.16)、(0.94±0.23)mmol/L,均明显高于C组的(0.59±0.09 mmol/L(P〈0.01);血糖分别为(6.25±0.69)、(6.30±1.10)、(6.12±0.85)mmol/L,均明显高于C组的(5.18±0.54)mmol/L)(P〈0.01)。与C组相比,R1、R2、R4组肝脏PPARβ/δ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结论束缚应激后,大鼠血清TG、血糖水平升高,这种变化可能与肝脏PPARβ/δ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ACAT—1)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以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拈抗剂缬沙坦对ACAT-1和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缬沙坦干预组和高胆固醇饮食组,每组8只。喂养12周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血脂水平,并进行主动脉内膜/中膜比值测定,以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主动脉ACAT-1、PPAR-γ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高胆固醇饮食组及缬沙坦干预组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无差别(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1)。高胆固醇饮食组内膜和内膜/中膜厚度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缬沙坦十预组(P〈0.01,P〈0.05),而缬沙坦干预组内膜和内膜/中膜厚度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高胆固醇饮食组和缬沙坦干预组ACAT-1、PPAR-γ mRNA和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1或P〈0.05);ACAT-1 γ-mRNA和蛋白在缬沙坦干预组的表达显著低于高胆同醇饮食组(P〈0.01或P〈0.05),而PPAR-γ mRNA和蛋白在缬沙坦干预组的表达显著高于高胆固醇饮食组(P〈0.05)。高胆固醇饮食组和缬沙坦干预组ACAT-1和PPAR-γ mRNA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缬沙坦可能通过上调PPAR-γ抑制ACAT-1的表达,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应激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改良Allen法建立TBI模型.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TBI后6,12,24,48 h组.测定血清肝酶、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光镜及电镜观察肝组织学变化.结果 TBI后血清ALIT和AST显著进行性升高,肝组织SOD减少,丙二醛增加;TBI早期即6 h,电镜下可见凋亡细胞,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且达峰值;病理显示TBI后肝组织进行性损伤.结论 TBI后出现应激性肝损伤,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转移对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重组腺病毒载体4μl注入承受单侧大脑皮质重锤打击伤的海马区,对照组注射病毒缓冲液。伤后3h,1,3,7,14d利用免疫组化单标和(或)双档染色、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双标染色、DNA末端原位标记以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伤侧大脑皮质、海马区BDNF及凋亡相关信号表达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病毒载体组动物术后3,7d海马CA1、CA3区BDNF神经元显著增多,而凋亡细胞显著减少(P<0.01);表达BDNF的神经元较少并同时表达凋亡相关信号。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BDNF基因转移对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脑创伤后神经元凋亡及调节机制的观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观察人类急性脑创伤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现象,了解调节人类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为临床治疗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寻找新的方法。方法:收集急性脑创伤患者脑标本,采用光镜、电镜以及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创伤后神经元DNA损伤情况;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bax、p53、caspase-3 p20亚单位在mRNA与蛋白质水平表达变化。结果:人脑创伤后有细胞凋亡现象发生,24h左右最为明显。正常人脑组织中几乎没有bcl-2、p53 mRNA及蛋白以及活化的caspase-3存在。急性创伤后bcl-2、p53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caspase-3被激活。正常人脑组织持续性表达高水平bax mRNA及蛋白,创伤后bax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结论:人脑创伤后有细胞凋亡现象发生。人脑创伤造成bcl-2、bax、p53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caspase-3酶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脑外伤后氧化应激对神经细胞凋亡及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对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c -myc蛋白表达的影响及c -myc基因在脑损伤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  90只SD大鼠液压冲击致脑损伤后 ,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给予单甲氧基聚乙二醇 -超氧化物歧化酶 (monomethoxypolyethleneglycolmodified -SOD ,MPEG -SOD) ,对照组给予等渗盐水 ,分别于伤后 3,12 ,2 4 ,4 8,72h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TdT -med iatedbiotinylated -dUTPnickendlabeling ,TUNEL)检测脑损伤区神经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yc蛋白的表达。 结果 大鼠脑损伤后 3h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可检测到神经细胞的凋亡和c-myc蛋白的表达 ,至 2 4~ 4 8h达到高峰。实验组神经细胞凋亡率和c -myc蛋白的灰度明显较对照组低 (P <0 .0 1)。TUNEL阳性细胞数和c -myc蛋白灰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实验组r=0 .92 ,对照组r =0 .84 ,P <0 .0 1)。 结论 脑损伤后氧化应激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和c -myc蛋白表达 ;c -myc蛋白可促进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的细胞凋亡情况,并探讨Bcl-2基因治疗对凋亡的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TBI组(15只)、假处理组(15只)、基因治疗组(15只)和空载体对照组(15只)。除了假处理组外,所有大鼠均用Feeney自由落体致伤装置制成TBI模型。通过RT—PCR法克隆Bcl-2基因cDNA,并利用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受损的脑细胞。用免疫荧光法检测Bcl-2基因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和电镜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假处理组相比,TBI组的伤灶周围可以发现更多凋亡细胞,并且两者之间的凋亡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脂质转染,Bcl-2基因成功在体内表达。基因治疗组的Bcl-2(+)细胞的标记指数为(8.3±0.7)%,而在空载体对照组中仅为(0.9±0.2)%(P〈0.01)。结论 细胞凋亡存在于损伤的脑组织中,而Bcl-2基因治疗能抑制这种凋亡的发生,后者为TBI后早期干预促进脑细胞存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创伤后bcl-xL 和bax在mRNA水平的变化规律。 方法 应用RT -PCR法分别检测大鼠液压脑损伤后不同时程bcl-xL 和baxmRNA表达情况 ;采用凋亡原位末端标记、电镜超微结构、DNA凝胶电脉 ,观察脑创伤后细胞凋亡的形态和生化特征。 结果 在打击组所有标本中均可测得bcl-xL mRNA和baxmRNA的表达。bcl-xL mRNA的改变出现在伤后 6h ,早于细胞凋亡的发生 ,此时致伤侧半球bcl -xL mRNA扩增产物明显少于对侧 ,为对侧的 (6 7.42±7.5 4) % (P <0 .0 1) ;伤后 3d到达低谷 ,为对侧的 (39.97± 3.6 1) % ,以后逐渐恢复。伤后 6h、1dbaxmRNA无显著变化 ,致伤侧半球baxmRNA在伤后 3d升高为对侧半球的 (2 0 3.95± 17.5 3) %(P <0 .0 1) ,伤后 3~ 7d逐渐下降。 结论 细胞凋亡及其调节基因的表达间具有一致性 :脑创伤后早期 ,bcl-xL mRNA下调危及细胞生存 ;后期baxmRNA上调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人脑挫裂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与caspase-3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脑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与caspase-3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术中采集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挫裂伤脑组织和脑叶切除组织标本15个,分别应用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透射电镜等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并借助caspase-3荧光分析试剂盒检测caspase-3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12个挫裂伤脑组织标本中10个透射电镜发现有散在分布、数量不等的凋亡神经细胞;TUNEL染色11个出现阳性凋亡神经细胞;5个DNA出现凋亡特异性的“梯状”电泳带;9个出现caspase-3蛋白超表达;11个caspase-3蛋白酶活性明显增高;凋亡出现时间从伤后4h直到216h,高峰在23-72h。结论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存在神经细胞凋亡,并且具有时间和空间依赖性。caspase-3的超表达与激活参与了人脑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对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对脑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改良模型,设定对照组、颅脑外伤模型组及亚低温组,每组再根据伤后不同生存时间随分为3个亚组。取伤灶脑组织检测髓过氧化酶(MPO)活性,做细胞间黏附子-1(ICAM-1)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计数ICAM-1阳性血管数。结果亚低温组各时间点伤灶区ICAM-1阳性血管数明显低于颅脑外伤模型相应时间点(P<0.01)。亚低温组各时间点MPO活性均明显低于颅脑外伤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少伤灶区白细胞浸润及ICAM-1的表达,有助于改善颅脑外伤后脑组织炎性反应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9.
人脑外伤后皮层核因子-κB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人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挫伤皮层中的表达情况,包括表达位置、表达强度和表达时相。方法 挫伤区皮层的标本来自24例TBI患者,取样时间为伤后5h-5d,利用凝胶电泳迁移分析法(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和免疫组化技术测定NF—κB的活性和表达强度。结果 在人TBI后的挫伤区皮层中,NF—κB表达明显上调,表达高峰为伤后48—72h,NF—κBP65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表达,NF—κBP50主要在神经胶质细胞和少量神经元中表达,NF—κBP65的表达强度高于NF—κBP50。结论 NF—κB在人TBI后的挫伤区皮层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在TBI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