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临  田伟  刘波  李勤  李志宇  袁强  王永庆 《山东医药》2010,50(28):20-21
目的探讨后路C2/C3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应用指征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C2/C3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8例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其中3例采用基于CT的导航,14例采用基于ISO-C 3DC臂的导航。结果全部患者达到骨性愈合,没有出现椎动脉和神经损伤及其他合并症。结论后路C2/C3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于治疗Hangman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术中导航技术使其更加准确和安全。  相似文献   

2.
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元民  方军 《山东医药》1996,36(5):13-14
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治疗胸腰椎骨折67例,对经椎弓内固定术的生物力学原理、手术优点、确定椎弓根螺钉入点方法及骨折节段定位等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02~2010-11收治的51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33例(6钉组),跨伤椎双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8例(4钉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和Cobb's角.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5个月.结果 三椎均顺利完成椎弓根螺钉植入,放置横连杆.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能良好,无切口感染,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s角恢复满意.术后随访1年,6钉组效果优于4钉组(P=0.002).结论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可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有效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4.
巩陈  胡伟  刘向阳  赵辉  吴建明 《山东医药》2013,53(17):66-68
目的 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6例单节段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8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B组18例采用传统的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观察两组病椎高度、病椎后凸Cobb's角、螺钉位置,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的病椎高度、病椎后凸Cobb's角均较术前好转(P均<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卧床时间短(P均<0.05).两组术后X线及CT复查均显示螺钉位于椎弓根皮质内.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与传统的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似,其置钉准确率相当,但前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李继锋  王晓 《山东医药》2010,50(34):114-114
2006年3月-2009年3月,我们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皮、开放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需行下胸椎或腰骶椎(T11~S1)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者随机分为经皮组40例及开放组54例,分别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及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经皮组置入椎弓根螺钉166枚,准确率83.7%,开放组置入椎弓根螺钉246枚,准确率85.8%。经皮组及开放组安全率分别为98.8%、93.5%。经皮组准确率及安全率均高于开放组(P<0.05)。结论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置钉准确性无明显差异,但前者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昌林 《山东医药》2009,49(23):104-105
目的 观察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同期收治的2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观察椎体高度、Cobb角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情况等。结果术后患者椎体高度恢复达70%~100%,Cobb角由术前28°(13°~39°),降至6°(2°-12°),24例神经功能恢复至D级和E级;随访无脊髓神经损伤加重表现,无断钉及钉板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技术相对完善,解剖清楚,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孙玉珍  田伟  胡临  王永庆  王茜 《山东医药》2010,50(28):48-48
Hangman骨折是指枢椎椎弓根的骨折,常伴有周嗣韧带和椎间盘的损伤,多由车祸和高处坠落致伤。据统计Hangman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4%~7%。我科2001年10月~2010年5月共收治Hangman骨折患者27例,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CT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角度,指导在AIS手术治疗中安全、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方法对30例含有主胸弯的AIS患者T1-T12三维重建CT进行测量。测量的参数包括椎弓根螺钉横向角、椎弓根横向角、椎体轴面旋转角、椎弓根螺钉长度和椎弓根宽度。结果右侧椎弓根螺钉横向角从T1逐渐减少到T9,然后上升到T12;左侧椎弓根螺钉横向角从T1逐渐减少到T4,然后增加到T9,最后减少到T12。右侧椎弓根横向角从T1逐渐减少到T4,从T4到T12相对稳定于10°左右;左侧椎弓根横向角从T1逐渐减少到T7,从T7到T12相对稳定于5°左右。椎体轴面旋转角从T1逐渐减少到T3,然后逐渐上升到T9,最后减少到T12。椎弓根螺钉横向角和椎体轴面旋转角相关(P〈0.05),在同一胸椎节段,椎弓根螺钉横向角和椎体轴面旋转角之间的椎弓根横向角相对恒定。椎弓根螺钉长度为(37.0±5.1)mm,椎弓根宽度为(5.6±1.6)mm。结论掌握椎弓根螺钉横向角、椎弓根横向角、椎体轴面旋转角、椎弓根螺钉长度和椎弓根宽度的特点及其在凹侧和凸侧的差异对安全、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应用角度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29例,27例(93%)术后即刻完全复位,2例症状明显改善。认为腰椎滑脱伴神经症状经保守治疗无效,应行后路开放减压、复位、角度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及椎体间或椎板横突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标本不同节段胸椎椎弓根形态测量及观察资料进行统计,旨在为胸椎推弓根螺钉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参考.方法 成人干燥脊柱尸体骨34具,标本生前无脊柱相关疾病记录,无脊柱外伤历史.脊柱大体形态及X片检查无明显病变及畸形,无严重骨质疏松,无明显骨质缺损.用游标卡尺及角度测量仪对椎弓根形态测量如下指标: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高度(PH)、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距离、椎弓根间距、椎弓根矢状面夹角、椎弓根-椎板夹角、椎弓根内、外、上、下缘皮质厚度(MCT、LCT、SCT、ICT)、椎弓根内部松质骨高度及宽度(SBW、SBH),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PW从T1至T5逐渐减小,之后逐渐增大;椎弓根矢状径自T1至T3逐渐增大,从T4至T6逐渐减小,自T7开始又逐渐增大;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距离从T1至T9逐渐增加,T9至T12变化不大,最大距离为T9;椎弓根间距自T1至T6逐渐减小,之后逐渐增加;椎弓根矢状面夹角从T1至T8逐渐减小,T10以下为负角.椎弓根-椎板夹角从T1至T10椎弓根轴线基本与椎板垂直,T11、T12分别与椎板接近垂直.椎弓根拟进钉点T1与T12位于横突中点,T2及T11位于横突根部中上1/3点,余节段位于横突根部上缘,及横突上缘与椎板交界处.椎弓根SCT> ICT、SBW与SBH分别与PW及PH变化趋势一致,SBH> SBW,MCT> SCT.椎弓根轴线与冠、矢状面夹角决定着椎弓根螺钉的进钉方向.结论 上胸椎可将进钉点稍内移,减小矢状面夹角.在下胸椎,进钉点时可适当向外,同时增大进钉时的矢状面夹角.螺钉与冠状面之间夹角可选择椎板来确定螺钉与冠状面之间夹角,还应注意同一节段两侧进钉点间距.  相似文献   

12.
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钉弯曲及断裂8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最可靠方法 ,但断钉及钉弯曲现象时有发生。近几年来 ,我院发生 8例弯钉及断钉现象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8例 ,男 7例 ,女 1例 ;年龄 18~ 5 2岁。其中爆裂骨折 4例 ,压缩骨折 3例 ,骨折脱位 1例。 8例均采用CD椎弓根钉内固定 ,未  相似文献   

13.
目前,胸腰椎体骨折尚无有效治疗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采用全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AF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39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术中CT导航和单纯术中CT扫描辅助下进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诊断为颈椎病、颈椎外伤、颈椎肿瘤而行CT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6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采用CT导航将患者分为术中CT导航组和术中非CT导航组。术后进行经椎弓根螺钉水平的CT平扫,观察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对2组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率、翻修率、置钉时间和术中CT的扫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术中CT导航组椎弓根螺钉的穿破率和平均置钉时间显著低于非CT导航组(P〈0.05或P〈0.01)。2组病例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在2组中均没有因内置物位置不佳而行二次手术的病例。结论术中CT导航系统辅助进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能够显著提高后路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精确性,同时医护人员无X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15.
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一项新的脊柱微创技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胸腰椎骨折、腰椎失稳等疾病的治疗,并得到推广应用,其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该文就其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具有重建脊柱稳定,可直接或间接消除脊髓、神经压迫的优点,是公认良好的后路脊柱内固定方法,但因骨质疏松导致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牢固的缺点使此项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应用中受到限制.本文主要探讨应用骨水泥强化钉棒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自旋转撑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RTS)治疗老年单节段无神经症状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单节段无神经症状椎体骨折患者126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RTS治疗)和对照组(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治疗前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椎体前缘渗漏5例,纵韧带下渗漏3例;对照组切口感染3例,神经损伤2例,椎体前缘渗漏11例,纵韧带下渗漏5例,内固定松动/断裂2例。结论 RTS在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椎体骨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恢复伤椎功能,安全性高,患者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刘磊  孙琳 《山东医药》2011,51(24):18-19
椎弓根是连接椎体与椎板之间最坚强的骨性结构,是连接椎体和椎弓的力学桥梁,通过椎弓根进行螺钉固定为重建脊柱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力学基础,从而为脊柱后路内固定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法。尽管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已于成人手术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C臂X线导航和CT导航系统辅助下行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精确性及手术时间进行对比观察。方法c臂x线导航和CT导航系统辅助下分别植入98枚及104枚椎弓根螺钉,记录手术时间;术后进行经椎弓根水平的CT扫描,按Richter分类法评估螺钉位置。结果用C臂x线导航者螺钉植入优良率为96.9%,手术时间为(75.0±15.0)min;用CT导航者分别为100.0%(P〉0.05)和(101.5±21.0)min(P〈0.01)。结论C臂x线导航和cT导航系统辅助下行胸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均是安全可行的,且精确度高;与C臂X线导航手术相比,CT导航操作相对复杂,需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20.
必要的神经减压、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是目前治疗腰椎滑脱的主要措施。1997~2002年,我们采用经后方人路椎间融合器(简称Cage)固定植骨融合术,同时行RF一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