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开金 《陕西中医》2002,23(3):286-286
“天寿过度 ,气脉常通 ,肾气有余”一句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意是讲 (年老之人为什么还会有生育能力 ) ,这是因为他天赋的精力超过一般人 ,气血经脉照常通行 ,同时肾气比一般人充盛的缘故。古今医家对此句的解释皆偏重“天寿过度”,而对“气脉常通”,忽而不谈 ,或解释含混。如王冰解此仅“所禀天真之气本自有余也”一句话 ,中医学院五版教材 :“气脉常通”即“地道不通”的相反语。笔者认为此句经文的实际临床运用价值在“气脉常通”四个字上 ,应着重研究、探讨。因为“天寿过度”。“肾气有余”说的皆是先天之禀赋 ,它是与生俱来的…  相似文献   

2.
“胃气”之名,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此处“胃气”之原意,是指脉象中之“胃气”,也即是《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的“脉弱以  相似文献   

3.
脉之“三贵”是辨别平脉与病脉吉凶的理论根据。何谓“三贵”? 一曰脉贵“有胃”。《素问·五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平人气象论》:“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体营卫气血、脏腑经络等一切生机皆由胃出,都可从气口测知;人体生机的有无,决定于胃气的有无,这可从脉象测知。  相似文献   

4.
1.精明之府:指头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医部全录·头门》注:“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2.元神之府:指脑。《本草纲目》曰;“脑为元神之府。”精神意识,记忆思维,视觉器官,皆发于脑,故称。 3.血之府:指脉管。《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 4.胸中之府:指背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5.肾之府:指腰部。《素  相似文献   

5.
《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究其原因,阳明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为多气多血之脏。《素问·太阴阳明论》又曰:“阳道实,阴道虚”,此阳道实即指阳明胃而言,而阳明之实,又有生理之实、病理之实的不同,兹将阳明多气多血之由及其治疗大法,析之如下:  相似文献   

6.
妇人妊娠妊娠之名,始见于《金匮》。与妊子、重身、怀娠等均同怀孕。其脉证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渴,不能食,无寒热。”考《素问·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金匮》言妊娠之症状为渴,不能食,乃是有病之象。而脉则平,为无病之脉也。何以致之?此《素问·腹中论》所谓之:“身有病面无邪脉”也。妊娠  相似文献   

7.
“十一脏取决于胆”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寨问·六节脏象论》载:“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历代注家对此多所发挥。如王冰曰:“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杲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二家之说俱有代表性。王冰以胆属中正,其性刚直主决断立论;东垣以胆气通春,从脏腑应四时之气立论。然此二说俱非经文本义,兹举证如下:1.《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宫,决断出焉。”《素问·奇病论》曰:“夫肝者,中之将也,  相似文献   

8.
营卫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对营卫的阐发内容极为丰富,笔者拟从营卫的生理、病理、治则及临床应用方面略述管见。1 营卫的生理1.1 营卫的含义 营卫在《内经》不同的篇章有着不同的含义,如《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本神》篇曰:“脾藏营”,说明营是水谷化生的精气。《灵枢·营气》篇曰:“精专者,行于经遂,常营无已”,即水谷化生的精气中,精纯的部分,行于经脉之中,经常运转不止。《灵枢·脉度》曰:“脉为营”,指脉是血气运行的管道。《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冬脉如营”即冬脉营居于内。《素问·痹论》又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即卫气是水谷所化生的  相似文献   

9.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此“下气疾也”历代注本均无明确之注释,惟日·丹波元简云“气疾”为:“凡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之证,宜概称气疾焉。4版教材《内经选读》和5版教材《内经讲义》之十三方解亦均以此转释之。从丹波元简之“宜概称气疾焉”一句可见,丹波元简把“下气疾也”之“气疾”理解为“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一类疾病之病名。然从前述《素问·病能论》之原文“病曰阳厥”一句可以看出,《素问》已经把“怒狂”一类的疾病命名为“阳厥”。所以,从《素问》本旨而言,“下气疾也”之“气疾”非指“怒狂”一类  相似文献   

10.
在《内经》中代有二义 :一是脾的正常脉象。《素问·宣明五气》曰 :“五脉应象 :肝脉弦 ,心脉钩 ,脾脉代 ,肺脉长 ,肾脉石 ,是谓五脏之脉。”唐·王冰释 :“代 ,软而弱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 ,但代无胃曰死。”清·高士宗释 :“代  相似文献   

11.
建瓴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治脑充血验方。“脑充血”中医名之曰煎厥、大厥、薄厥。《内经·脉解》曰:“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煎厥”。《内经·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内经·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绝,血苑于上使人薄厥》。肝藏相火,肝中少血,肝木失养,肾气不摄,加以  相似文献   

12.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浸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缩蜷……因重中于,则痛久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热气留于小肠……故痛而闭不通矣。”内经列举了十四种疼痛的临床表现,并阐明辨证要点及其病因病机。其治疗法则不外乎一个“通”字,这里所谓通并非单指通下、破瘀散结之法,其变通妙用可谓无穷,正如清·高士宗所论“通之三法,各有不同,调气和血,调血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经者,使之旁达亦通之,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  相似文献   

13.
芦少敏  张雅娴 《新中医》2014,46(4):241-243
<正>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津血化生而来。关于汗液,古人论述颇为详尽。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清·徐定超《内经注》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渗于孔窍,留而不行者,是为液",故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又"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脾统血","肾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永国 《河南中医》2007,27(10):33-33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送,逆者死。”张仲景曰:“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其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相似文献   

15.
人体各经气血多少之说最早见于《内经》,但其中所言有异,至今未能统一。《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灵枢·五音五味篇》曰:“夫人之常数,太阳  相似文献   

16.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对“中气之湿”,《太素》注释为“中气得湿”,下此以往,多从此说。余认为此种解释似属勉强,应释为“感受了六淫邪气中的湿邪。”其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说:“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按:此两节文中“乳子”之义,杨上善、王冰、马莳等均未释;吴崑、张介宾、黄坤载、高世拭等释之为“婴儿”,如吴崑注:“乳子,乳下婴孩也”,张介宾注:“乳子,婴儿也”,黄坤载注:“病、脉相反,此非婴儿所宜”,高世拭注:“乳子秉质未充,借后天乳食以生”,等等。然据《释名·释长幼》所谓“人始生日婴儿。胸前曰婴,抱之婴前乳养之也”之文,则婴儿为人之始生  相似文献   

18.
藏象学说源远流长,五脏六腑多有别称。今掇取中医古籍中脾脏常用别称小考,供初习中医者学习参考。 1.孤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2.至阴。《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3.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在列举十二官及其功能时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急性心肌梗塞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国内众多医家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许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结合文献对其作以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祖国医学有关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1历史渊源早在《内经》已认识到,心肌梗塞的病因病机与气虚、气滞、寒凝、血瘀、痰饮有关。《灵枢·经脉》篇认为:“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细则气少,涩则心痛”,初步认识到气虚则血脉瘀滞不畅而心痛。《内经》尤重寒邪致痛,《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  相似文献   

20.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心力衰竭的论述。《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者,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而喘者,是水之客也。”故心衰属于祖国医学之心悸、喘息等范畴。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对于心衰病人应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